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发布第十六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
怀进鹏调研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怀进鹏会见越南教育培训部部长阮金山
怀进鹏访问西班牙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特殊教育版块正式上线
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关于举办第十一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通知
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读本赠阅及欺凌防治教育活动”虚假信息的公告
关于部分证书失效的公告
关于举办2024年高校基建培训班(第一期)的通知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2024年春季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非事业编制)
关于教育部党组第六巡视组巡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公告
关于举办2024年高校基建培训班(第三期)的通知
第十一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盛大开幕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赋能中国宝武海外矿产开发教育培训出海项目正式发布
第十一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胜利闭幕
第十一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举行主场报告
第十一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
互鉴共创: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丨IFIE2024·分论坛四
平台导入滇西大,打造发展新引擎
新试验:“大平台+”赋能滇西大
专家组进校助滇西大“变轨超车”
专家组进校指导兰州文理学院应用型课程建设
专家组进校助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特色转型
专家组进校助力钦州学院打造转型样板
产教融合专家组赴滇西大指导工作
“教育之弦”卓越创新伙伴成员名单更新
中心印发《“教育之弦”卓越创新伙伴管理办法(试行)》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这个地方去
早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便要求,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国家的教育经费要多往新疆投。把教育搞上去,是实现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
“一带一路”和祖国西部需要这样一所大学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发展规划实施,新疆成为规划的战略核心区,克拉玛依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新型工业城市,‘一带一路’和祖国的西部需要这样一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责无旁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表示。随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发展的深入,如何更好地为克拉玛依城市转型、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一路一带”倡议服务成为摆在学校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口支援,我们责无旁贷
对口支援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是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服务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稳疆治疆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优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编制了《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总体方案》,首批参与对口支援的14所高校积极响应。这一工作,汇集各方资源,组建新团队、利用新优势、把握新机遇:建立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对口支援新机制;探索和创建了以高校组团式支援为主体,以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对口支援新模式;初步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按照教育部党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以不断提高校区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目的,使克拉玛依校区成为服务新疆和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服务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枢纽,浓墨重彩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共同谱写新时代教育改革新篇章。
2017年9月9日,一架载着4名援疆干部的飞机降落在克拉玛依机场,由此,一幅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年多来,先后有来自16所高校的30多名教师来到克拉玛依校区,谱写出新时代的援疆画卷。
客从远方来,执教天山上
对口援建教师大多是来自东部、中部地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承担着校区经济类、电气工程自动化以及基础学科的教学任务。
刘丹——创新教学法告别“水土不服”
“来到新疆,让我感受到祖国疆域的辽阔,这里的天很蓝,这里的人们很热情,仿佛有一种力量让人不自觉就变得纯粹、变得高尚。”初到校区的中国政法大学刘丹老师满怀着激情与憧憬承担起了《经济法学》这一课程,但没多久她就遭受到一次“挫折”。
由于校区学生基础薄弱,沿用先前的教学方法出现了“水土不服”,课堂上常常一个问题抛出去收获到的只是一片安静。面对此种情况,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语境,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重新设计课件,将原先一些较为深奥的知识点换成浅显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师生互动、分组讨论等形式调动课堂气氛,慢慢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
屈满学——“量体裁衣”入脑入心
于慧君——“把有意义的事儿变得有意思”
“反客为主”,推进校区建设的积极角色
在援建教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第一次上课我是个客人,第二次上课我就是这里的主人了。”援建教师的到来,也在校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飞——“男神”教授的“教学工作坊”
北京交通大学的宋飞老师是校区首批援疆干部,俊朗的面貌,挺拔的身材,常常被人称作“男神”教授。在担任文理学院副院长期间,他主抓教学工作,通过规范教学管理、青年教师培训、教学基本功大赛、观摩教学名师讲堂、教学研讨、教学拓展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传、帮、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授给校区青年教师。此外,他还建立了“教学工作坊”,定期与学院青年教师集体交流。一年多的历练,让他少了些“书生气”,多了些“务实劲儿”,也收获了更多的“迷妹”。
熊水兵——名侦探“宝藏老师”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华中师范大学熊水兵老师就是物理系的“宝藏老师”。课堂上,他不用话筒也中气十足,概念讲解、公式推导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备受学生推崇。对于年轻教师,他更是给予了许多关怀和期望。每次系里组织集中备课,他从不缺席;每一次听系里青年教师讲课,他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像口头禅、小动作太多,逻辑不够清晰等这些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对于青年教师的进步他更是不吝赞扬,时不时还会用自己当年的成长经历鼓励大家。
侯艳萍——自带名著的“图书馆长”
用爱浇灌希望,他们温润了学生们的心田
闫洪波——用心用情扣好俄语学习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赵菊娣——“火眼金睛”打造绘图火课
《CAD制图》是最受校区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赵菊娣老师每每开课,上课名额便被一抢而空,2个教学班120人满满当当。为了满足更多同学的需要,赵老师主动请缨,每学期增加2个教学班。即便如此,她也毫不懈怠,从不感到疲倦,每堂课上她都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国家标准完成绘图,每一份作业她都会仔细批改,一点点小小的错误也逃不过她的“法眼”。
李朝飞——不气不馁推开世界的门
校区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听力和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难。面对此种情况,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李朝飞老师没有气馁,“我希望可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户,播下一粒种子,让他们领略语言的魅力和美好。”他根据班级学生情况调整了授课计划,将重点放在夯实学生英语基础上,从纠音、领读、单词默写、讲解基础语法知识等基础环节做起,在每一节课中将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巧妙安排在授课计划中,夯实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基础。
张东——读书交流营造专业学习氛围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张东老师为了平时能与学生多交流、建立更亲密的师生关系,主动由校外搬至校内的公寓居住。除了平日的课业辅导,他还带领着经济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的10余名学生定期举办专业读书交流活动。每个周日的下午,他都会带着同学们一起阅读专业书籍,与大家交流讨论,半年下来,专业读书交流活动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接受和喜爱。
探索对口援建教育新模式,16所高校的共同情怀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又是一年春来到,回首援建经历,老师们感慨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来到克拉玛依校区,让我由衷的为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而满足,从事教育这一事业而自豪。我们在这里体会着宁静淡泊的内心中那一股澎湃与坚韧,未来的日子我们也会带着这笔宝贵财富继续前行。”
天山为证,绿洲铭记。援疆干部在这片戈壁热土上挥洒着青春与热血,他们以坚定的脚步,凝聚起16所高校山水难隔的教育情,探索着新时代下对口援建教育的新模式,在片片绿洲上描绘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