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对于这样一个全球性纪念日,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在我们周围,有的中学生审题会出错,有的大学生连某些常见的汉字都不认识,有艺人不认识繁体的“國”字,更有甚者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清楚。这些事例,与读书不无关系。
据说,最早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在西班牙,4月23日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圣乔治节”的举办日。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所以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女人就会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则回赠一枝玫瑰。
而4月23日还是一个作为世界文学象征的日子,因为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以及秘鲁文学家加尔西拉索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同时,这一天也是世界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的生日,包括我们熟悉的法国作家莫里斯·德·昂、小说《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正式定为世界读书日,以此向伟大的著作及作者致敬,鼓励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读书的乐趣。
都说一网知天下,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陶醉在一页页散发着墨香的书本中?
是对读书没有兴趣?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读书在这个休闲方式日益多元化、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娱乐元素的时代,的确很难让人产生兴趣,这个应该是原因之一。读书需要心平气和,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如果心难以从浮躁中平静下来,自然就只能把兴趣转到其他休闲方式上去了,而网络就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休闲方式。
有识之士指出,网络作为一个信息高度饱和的场所,人们置身其中,很容易停留在表象,作跳跃式的阅读,所获取的信息是不连贯的。再说,信息不等于知识。读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知识,而读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信息,这也是二者本质上的区别。
每到世界读书日,不少人便纠结、羞赧,甚至黯然,原因很简单,我们素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矜,但多次调查显示,我们的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仅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读书少显然不是好事,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称:“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该国人的头脑,而头脑则取决于读书多少。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这话虽然不怎么悦耳,但值得深思和警醒。
读书的现实意义无需置喙,因此,提升国民阅读量是当务之急,这是很显然的事情,但仅仅呼吁国民提升阅读量还不够,还需要正视现实中的多重命题。
如何兴建更多的公共图书馆?我国图书馆不仅少,而且许多成了摆设,比如为数不少的县级图书馆,藏书不足,名存实亡。“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座开放、平等和自由的图书馆,对读者来说就是天堂。但是,前提是必须有足够多的图书馆。
还必须正视的是,在农村、乡镇,没有图书馆怎么办?有人认为,农民及农村阅读人口,读书量低,是因为购买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行。这不是问题的全部,这实际上折射出了公共服务不对等的命题,在城市,或者大中城市,不乏图书馆、阅览室,但农村极其匮乏,这种局面亟待改观。
阅读靠自己,阅读是权利,但同时离不了完善的公共服务。有学者称,“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基于此,我们期待,书价能够下降一点,好书能够多一些,图书馆能够鳞次栉比……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捧起书本享受阅读人,需要思考。书,帮助人们思考。远离了书籍,也就等于抛弃了前人留下来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放弃了帮助自己思考的重要渠道。当人们不去继承这些前人的经验成果时,人们就会因为自己缺乏有深度的阅读而变得不会思考,缺乏思辨力、分析力,最终沦为一个平庸者、一个历史的匆匆过客。只有人们有着一种视读书为生命的执着追求,保持着不断思考的无限热情,人们才会去理解人文的含义,理解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人道这些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理想。
虽然目前我国的阅读现状并不十分乐观,但这几年各级政府在构建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还是有目共睹的,成效也是明显的。
阅读,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进步。开展全民阅读,已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公共文化政策,也渐渐成为许多城市的一个社会新风尚。
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从书中取得指针。问题无限,举一点点例。最微末的,想吃炒回锅肉,不知道怎么做,可以找一本菜谱,看看用什么材料,如何操作,照方吃药,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中等的,如自己念,或听人家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对李后主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这位作者的底细,那就可以找某一种中国文学史看看,或兼找《南唐书》和《南唐二主词》看看,问题也就解决了。
还有重大的,如国家大事,某大问题,应如何解决,或应走哪条路,己身的,如出山还是隐居之类,不读书,不知是非利害,就会苦于不能衡轻重,择善而从。
纵观历史,连马上得天下的刘邦,晚年也醒悟,说:“吾遭乱世,当秦焚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古文苑》卷十)其他大量读书人就更不用说了。书可以给我们许多生活启发,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理解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说,很多人几乎不读书,认为读书没用;有的人读书,只是为了考试;还有的人,自己不读书,还老抱怨书太贵;生活中,也有些人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只喜欢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从文字里寻找感官的刺激……无论如何,读书最重要的价值的是修身养性,培育审美素养,提高人格。
把读书当作快乐,读书就是一种享受。各种书籍,不论是政治理论、文学名著、诗词歌赋,还是自然科学,只要去读,都会是一种愉悦。陆游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书。”丁玲也深有体会地说:“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
读书也有“苦”的时候。时常会对书中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或对书中作者的某些观点不能认同,而自己一下又找不出充足的理由反驳,因而产生困惑陷入苦闷。但当这些问题,经过思考或别人的指点后心里释然透亮了,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内心的快乐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它不仅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事的成就感。好奇心得到满足,掌握了某些技能,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都是快乐的,关键是他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则说:“今天的教育内容万分之八十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快乐是一种态度,而不是状态。快乐是在灯光下沉静在书中,快乐是在翻书的“沙沙”声中,快乐是在你合起书本闭目瑕想中。快乐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感觉——读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