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政治大纲原文(文字版)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与自然。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的过程。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三)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认识与实践

科学的实践观。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从必然走向自由。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国家的起源和实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

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和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哦你会让组织。垄断与竞争。金副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教睛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1.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令主义的创立。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4.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义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义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化

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科学把握我国发展

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六)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注意总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占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七)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3.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思及其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思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

遇期。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

新型国际关系。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日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

展的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4.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构建

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3.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加强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

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议。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人。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争。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延安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两个中国之命运。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及其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严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

3.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

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日怀。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和先进性建设。中共十七大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向前推进。

5.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共十八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

战略布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论

1.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树j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1.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与人生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人生矛盾。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

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

实践。

(五)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1.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2.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划。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3.家庭美德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弘扬家庭美德。

4.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崇高道德增。

(六)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1.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的本质和特征。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3.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

本格局。

(七)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3.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尊重法律权威和重要意义。尊重法律权威和基本要求。

(八)行使法律权利,改造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2.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

义务。

3.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救济权利。尊重他人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年度间(2017年1月—2017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

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局势与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

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

25人觉得有用

育路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29

2016.08

2017年考研政治大纲已经公布了,和去年相比考研政治大纲形式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方面发生了一些......

2017年考研考研政治大纲已经公布了,据了解今年考研政治大纲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有部分调整,......

2017年考研政治大纲已经公布了,据了解今年考研政治大纲毛中特部分发生了部分调整。......

2017年考研政治大纲已经公布了,据了解今年考研政治史纲方面和去年相比有一些调整。......

2017年考研政治大纲已经于8月26日正式公布了,今年的政治大纲和去年相比马原部分有一些调整。......

26

2017年考研大纲已经正式公布了,那么考研政治大纲和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呢下面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THE END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数据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体现着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作出深刻阐释,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经过不断探索得出的真理性认识,是实事求是的思想结晶。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为直观的一个特点。现在,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https://mxg.ruc.edu.cn/ruc/detail.jsp?infoid=0675793B8.00017F1B.4567
2.延安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将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延安时期是党积极探索、奋力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十三年里,从理论和实践中https://paper.yanews.cn/yarb/20241210/mhtml/page_04_content_20241210005003.htm
3.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https://www.jcqzw.com/xxyd/dsbl/202412/t20241211_1147951.shtml
4.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他山之石校园文化摘要:“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的新概括,集中体现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新时期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在开放的基本国策、战略方针和开放格局上作出多方面的开创性探索。新时代开放理论和实践协力推进、系统集成,在开放的战略和原则https://zgcsswdx.cn/info/12327.html
5.国防教育常识13.《国防法》是哪年开始颁布实施的?(B) A、1996B、1997C、1998D、1999 14.国防的主体是(B) A、人民B、国家C、军队D、警察 15.中华人民解放军的“三化”建设是指(D) A.现代化,知识化,革命化B.现代化,正规化,年轻化 C.现代化,年轻化,知识化D.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http://www.lpzhj.com/Article/1357b97f-3684-45ef-9d2c-20c97096b3db.shtml
6.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10篇(全文)持阶段,开始局部反攻。 (1)1944年,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从敌后战场向华北、华中的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迫使日军收缩到一些大中城市。到1945年春,日、伪军陷入根据地军民的包围之中。 (2)1945年4月,中国军队组织湘西会战,成为正面战场局部反攻的起点。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14dy55c.html
7.一篇鼓舞全国人民抗战斗志的文章!《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一篇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毛泽东在总结全面抗战爆发一年以来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https://www.meipian.cn/2bekc65o
8.匡瑛石伟平: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经历了一种从局部性、阶段性过渡到终身性、全面性的漫长而又渐进的过程,从“断头教育”发展成为与普教并行的“终身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年份是1985年、2005年和2014年。1985年提出了体系建设的蓝图,后续30多年体系建设路径基本是按照这一蓝图来实施的。2005年明确了“中国特色”和“现代”属性https://www.chinazy.org/info/1031/1137.htm
9.档案整理的工作(档案整理的工作程序一般分为)4、 整个档案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在运行中都形成反馈机制。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还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结构产生新的影响。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档案管理系统的结构即根据这一目的而设置。其中每项工作都必不可少,并有一定程序。 https://www.zboao.com/cgal/3670.html
10.环境毕业论文(15篇)抓住时机,指的是当前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等高精尖技术的推广,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的不文明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困扰感染了我们,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环保,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对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说不,不断的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 https://www.ruiwen.com/lunwen/7091179.html
11.军事理论知识点整理20、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春秋时期。 1.1.4现代国防观 1、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2、现代国防是开放的国防。 3、现代国防是立体的国防。 4、现代国防是全领域的国防。 5、现代国防是全民性的国防。 6、现代国防是新技术的国防。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7861067
12.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腾飞房产新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共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深圳继续深化改革经济和行政体制,同时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开始推进。一http://news.focus.cn/sz/2010-08-18/1021709.html?cfrom=mobile
13.中金:“稳增长”期间,股市表现有哪些规律?中金复盘中国的六轮“稳增长”指出,市场阶段性低点往往滞后于“政策底”,接近“增长底”;市场风险偏好恢复经常出现在政策力度加大之后,经济企稳之前;政策重点支持及产业出现积极边际变化的领域一般有相对表现。 中金研究 2008年以来,我国有过六次规模相对大的政策“稳增长”时期,进行逆周期调节,这几个阶段,海外环境、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97749
14.第三章第二节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客观条件文化发展包括文化进步和文化适应,包括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生活和文化内容的丰富、文化知识的进步、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进步和正适应等。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发展,可以从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文化进步和文化适应三个方面来认识。https://www.cas.cn/zt/hyzt/bg09/gbx/200910/t20091027_2637077.shtml
15.中国目前的国防力量(精选6篇)摘要: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要以强国梦和强军梦为基点,凝聚共识;以法规建设为抓手,强化职责;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高效保障;以国防后备力量与民纵深融合为机制,长效发展,在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之路。 关键词: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新思考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lpp1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