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项教育部认可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目录!等你来看……

2024年3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其中包含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13个、高职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11个、省份大学生竞赛榜单3个。最新的84项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的排行榜也同时发布。

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帮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实战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院整理适合计算机专业参加的38项竞赛详情。

二、参赛条件

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应能够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转型升级,以及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项目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行为,一经发现即刻取消参赛资格、所获奖项,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已获往年大赛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当年大赛。

团队要求:

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2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且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有成员须为具有国外普通高等院校学籍的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即2019年之后的毕业生),且年龄不超过35岁(1989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负责人的国外院校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

三、比赛内容

赛道设置:

大赛设置了多个赛道,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以及萌芽赛道等。

高教主赛道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基础上,创设了“人工智能+”赛道。

比赛环节:

校级选拔赛:各高校自行组织,选拔出优秀项目参加省赛。

省赛:各省(市、自治区)组织选拔赛,选拔出代表本省(市、自治区)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项目。

全国总决赛:包括项目展示、答辩等环节。总决赛期间还举办了大学生创新成果展、世界大学生创新论坛暨世界大学生创新联盟成立仪式等活动。

奖项设置:

大赛设有金奖、银奖、铜奖等多个奖项,以及各类单项奖和特别奖。获奖项目将获得相应的证书、奖金和荣誉,并有机会获得投资、孵化等支持。

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参赛对象:比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包括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职业院校学生也可参加,包括全日制职业教育本科、高职高专和中职中专在校学生。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比赛内容主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时代进步需求,设置多个组别供参赛团队选择。以下是常见的几个组别及其内容:

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军民融合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林牧渔、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城乡融合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环境治理、可持续资源开发、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应用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政务服务、消费生活、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金融与财经法务、教育培训、交通物流、人力资源等领域,结合实践观察设计项目。

参赛团队需根据所选组别,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需包括市场分析、竞争策略、营销策略、运作计划、管理方案、财务预测等内容。

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年度竞赛

区域赛(Regional):一般安排在上一年的9月至12月举行。例如,2024-2025赛季的区域赛已在2024年9月在线上举行了网络预选赛。

全球总决赛(WorldFinal):安排在每年的3月至6月举行,但也可能有所调整。例如,有说法称总决赛安排在每年的4月至6月,也有说法认为总决赛安排在每年的3月至5月。具体日期由ACM-ICPC官方根据各赛区的情况和全球总决赛的筹备工作来确定。

参赛队伍:以团队的形式代表各学校参赛,每队由至多3名队员组成。每位队员必须是在校学生,通常有一定的年龄或学籍限制,例如取得学士学位超过两年或进行研究生学习超过两年的学生不符合参赛资格。

参赛资格:一个大学可以有多支队伍参加区域预赛,但通常只能有一支队伍(也有说法为最多三支队伍,但最终只能选派一支)获得参加全球总决赛的资格。各赛区前几名的学校或队伍将获得参加全球总决赛的资格。

参赛次数:每位队员每年最多可以参加2站区域选拔赛和2次全球总决赛(如获得资格)。

比赛形式:比赛进行5个小时,每队使用1台电脑,在规定的编程语言(如C、C++、Java、Python等)中选择一种来编写程序解决一系列问题。问题的数量通常在7到13个之间,但也可能有所变化。

提交与评判:参赛队伍在编写完程序后提交给裁判运行,运行结果会立即判定为“正确(AC)”或“错误(如WA、TLE、MLE、RE、PE等)”,并及时通知参赛队。每队在正确完成一题后,组织者将在其位置上升起一只代表该题颜色的气球。

奖项设置:全球总决赛设有奖杯、金、银、铜牌以及高额奖学金等奖项。此外,还承认北美冠军、欧洲冠军、南太平洋冠军及亚洲冠军等区域性荣誉。区域赛一般也会按照一定比例颁发金、银、铜奖及优胜奖等。

参赛队伍:

参赛队由本校三名本科学生组成,可跨校区组队,但部分学校可能有特殊规定,如不允许跨校区组队。参赛队伍应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编程能力,以及很强的文献检索、阅读和写作能力。

报名要求:

竞赛题目:

题目不要求参赛者预先掌握深入的专门知识,只需要学过高等学校的数学基础课程。题目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参赛者发挥其创造能力。

竞赛任务:

参赛者应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即答卷)。

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

竞赛过程:

竞赛期间,参赛队伍可以使用各种图书资料(包括互联网上的公开资料)、计算机和软件,但每个参赛队必须独立完成赛题解答。

参赛院校:

开设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本科专业及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有关高等学校均可参赛。

参赛选手:

选手需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技能,以及较强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报名方式:

竞赛形式:

竞赛内容:竞赛内容涵盖多个医学领域,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具体的竞赛内容可能包括理论考试、技术操作、案例分析等环节。

例如,常州大学校内选拔赛的竞赛内容主要为皮内注射、肌肉注射、生命体征测量、静脉输液技能等。而全国总决赛则可能设置更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赛题,如重现医务人员支援抗疫的英勇场景,并以此为赛题背景,重点考察学生的临床思维、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通常包括多个方面,如操作的准确性、熟练度、规范性以及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评委会根据参赛队伍的表现进行打分,并综合多个评分项来确定最终的比赛成绩。

命题征集与推广、学生创作、教师指导阶段:一般在每年的1月至6月进行。在这个阶段,组委会会征集并发布命题,学生根据命题进行创作,教师提供指导。

学校初选、赛区评选、全国总评审阶段:通常在每年的7月至8月进行。学校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初选,然后提交给赛区进行评选,最终由全国总评审进行评审。

策划案现场决赛:一般在每年的9月举办,针对策划案类作品进行。

网络人气奖评选:在每年的10月进行,通过网络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

颁奖盛典及获奖作品网络展播:通常在每年的11月至12月举办,对获奖作品进行表彰,并在网络上展播。

参赛资格: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全日制大学生、研究生均可参加。

大广赛的参赛作品分为多个类别,包括但不限于:

UI类:包括移动端、PC端界面设计等。

科技类:生成式AI设计方向,使用指定工具进行创作。

营销创客类:包括电商短视频、网络直播等。

公益类:根据命题要求进行创作,体现社会公益价值。

每个类别的作品都有具体的规格和提交要求,参赛者需要仔细阅读参赛手册或访问大广赛官网了解详细信息。

一、大赛背景与目的

“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是由外研社主办的一项全国性赛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外语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大赛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比赛形式和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大赛内容与形式

大赛包含多个比赛项目,如演讲、写作、阅读、翻译、口译、笔译等,全面考察参赛者的外语综合能力。每个项目都设有初赛、复赛和决赛等环节,确保选拔出真正具有外语才华和能力的选手。

演讲:要求参赛者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演讲,展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翻译:提供中文或英文原文,要求参赛者进行互译,考察他们的翻译能力和语言准确性。

口译:要求参赛者进行现场口译,考察他们的听力、口语和即时翻译能力。

三、参赛对象与报名方式

五、奖项设置与奖励

大赛设有多个奖项,包括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优秀奖等。获奖选手将获得由大赛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品,同时还有机会获得实习机会、奖学金等额外奖励。此外,优秀选手的作品还有机会被推荐到国内外知名期刊或平台上发表。

六、大赛意义与影响

“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外语才华的平台,还促进了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大赛,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外语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赛也推动了外语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旨在发现、推介两岸四地青年设计师的综合设计赛事。竞赛面向青年设计师和高校师生,以创新、时尚、实用为评审原则,选拔最具创新意识和培养潜力的青年设计人才,从而增进两岸四地青年设计人才的交流与互动,推动中国设计事业的创新发展。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或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

参赛对象:年龄45周岁以下的两岸(以及港、澳地区)设计师及高校师生。

参赛类别。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数字多媒体设计、人工智能等多个类别。

重要赛事回顾

第九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于2024年11月25日至28日在江苏昆山市和无锡市举办。活动包括华灿奖颁奖仪式、2024海内外优秀华灿活动展播、华灿人才对接会等多项内容。颁奖仪式于11月27日在昆山举办,共评选出全国赛获奖作品2749项,其中全场大奖作品4项,一等奖作品367项,二等奖作品902项。

简介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是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项大型公益赛事。它以“三维数字化”与“创新设计”为特色,体现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

参赛对象

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师生及企事业单位人员。

赛事特点

该赛事已连续举办了多届,被教育部列入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体系。

赛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参赛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参赛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如工业设计、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

2024年第17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竞赛圆满落幕。通过专家线上线下评审,经初评、复评等多个环节,共评选出众多优秀获奖作品。其中,宁德师范学院代表队在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年度竞赛省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的优秀成绩。

综上所述,“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和“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设计类赛事。它们不仅为参赛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还促进了设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设计行业的创新发展。

初赛:通常在每年的7月进行。例如,2024年的初赛就在7月举行,而具体的日期可能因年份和赛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全国总决赛:紧随初赛之后,一般在8月举行。

参赛条件

组队规则:参赛者以参赛队为基本单元参与竞赛过程,每支队伍的成员和指导教师需在报名时确定,并在整个竞赛过程中保持不变。

比赛内容

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类:培养参赛选手的创造力与研发能力,要求参赛队完成产品市场调研、创意设计、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原型机制作等。

智能制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类:

流程行业自动化方向:针对某工艺流程,参赛队需要完成工艺分析、工艺优化(含开车步骤设计)、仪表选型、控制系统设计、安全联锁系统设计、现场接线(总决赛)、控制方案实施、异常处理(总决赛抗扰动测试)、方案答辩(总决赛)等。

离散行业自动化方向:包括逻辑算法、工程实践等子方向。参赛队需要完成综合分析、控制算法设计、控制方案设计、控制方案实施、异常情况处理、答辩等。

离散行业运动控制方向:以离散行业实际产线中运动系统为应用背景,参赛队需要完成对象特性及控制需求分析、控制系统设计、选型与调试、控制系统实施、异常情况处理等。

信息化网络化方向:以制造业实际工业通信网络为应用背景,参赛队需要根据所提供的工厂描述和具体通讯技术需求完成厂区布局分析、技术需求分析、网络结构设计、优化、信息安全设计、设备选型、网络结构实施、网络功能实现、通信验证等。智能装备设计与数字孪生制造方向:参赛队需要针对智能制造领域的需求,进行智能装备的设计和数字孪生制造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1.参赛对象

2.竞赛内容

大赛作品内容分设:(1)软件应用与开发;(2)微课与教学辅助;(3)物联网应用;(4)大数据应用;(5)人工智能应用;(6)信息可视化设计;(7)数媒静态设计;(8)数媒动漫与短片;(9)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10)计算机音乐创作;(11)国际生“汉学”。每个大类下设若干小类。其中,(7)、(8)、(9)三个类别统称为数媒类。

参赛要求:

1、竞赛面向全球高校学生,专业不限、年级不限;参赛队员须为高等学校在册、在校生;

2、每支参赛队伍至多由4名队员组成,允许队员跨校自由组队。每支参赛队伍须有一名参赛队所属高校正式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负责竞赛期间的指导及联系工作。若参赛队伍为跨校组队,允许额外增加至多1名高校正式教师担任第二指导老师,该指导老师不受参赛队伍所属高校单位限制,可由参赛队视项目需要自行邀请;

3、报名截止日期为6月14日,每支参赛队伍须在截止日期前在官方网站完成报名信息填写并提交初赛作品。

4、竞赛报名与各阶段作品成果申报均采用在线方式,访问“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智能交互创新赛”官方网站进行报名与作品申报。参赛队伍和作品须严格按照报名系统要求填报完整的信息,以免影响参赛资格。

1.赛事启动:院校管理员注册,参赛者注册(2024年9月)

2.线上报名:巡讲巡展、提交参赛作品、专项赛场及命题赛场评审(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

3.省赛评审:非命题赛场省赛评审、获奖信息发布(2025年4-5月)

5.系列活动:颁奖典礼及学术活动(2025年7-8月)6.第八届优秀作品在意大利米兰设计周期间展出(2025年4月)

参赛资格:

本科生研究生组:在校及五年内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以及进修生等;

高职高专学生组:在校及五年内毕业的专科生等;

高校教师组:高校在职教师及聘任的行业导师、兼职教师等;

专业设计师:专业设计师及设计爱好者。

参赛办法:

1.个人参赛:

参赛者在线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上传作品,选择个人参赛→个人在线缴费→完成报名(专项赛场及命题赛场无需缴费)

2.学院参赛:

院校管理员在线注册→组委会审核资格→参赛师生在线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上传作品,选择学院参赛→院校管理员审核作品→院校管理员提交作品→院校管理员统一缴费(或选择“个人缴费”)→完成报名

参赛对象及要求:

大赛面向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具有正规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鼓励2026年毕业的学生参赛,具体要求如下:

(一)每个参赛队伍人数不超过4人,允许校内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各高校参赛队数不限,不可跨校组队;

(二)每人只能参加一支队伍(即个人参赛后不可再与他人组队参赛,或个人参加一个队伍后不可再参加另一个队伍),每支参赛队只允许有1名指导老师,初赛、半决赛和总决赛全程不得更换参赛人员;

(三)高校分布在不同城市的校区视为不同高校,各校区可分别组队参赛并入围到该校区所在分赛区半决赛,以及全国总决赛阶段;

(四)指导教师必须是参赛队伍所在高校在职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组队、知识技能训练,但现场比赛阶段必须由参赛学生独立完成;

(五)指导教师负责全程管理和指导参赛队伍,参赛过程不得违反比赛规则,不得对比赛平台、系统和第三方服务进行攻击,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相违背(如队名等);大赛组委会将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并予以表彰。

1.参赛对象

普通高校在读大学生(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组)及专业教师。

以二级学院/系作为参赛单位统一组织,不接受个人报名。

竞赛内容

17个非命题类别: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与视频设计、交互设计、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工业及产品设计、时尚设计、虚拟IP与表情包设计、数字绘画、游戏设计、数字摄影、数字音乐、AIGC、元宇宙+设计、未来设计、乡村设计、国潮·非遗设计、可持续设计

作品要求

2)应尊重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得包含歧视性内容。

3)应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剽窃,不得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凡涉及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均由参赛者本人承担一切后果,与大赛无关,且大赛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4)参赛作品须按要求使用大赛官方标识。

比赛项目是软件设计(应用系统),具体要求如下:

1、软件作品应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规范进行开发,编程风格良好,注释清晰,文档完整。

3、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若发现别人冒充作者(即作者本人非原创)参加比赛,一经查实,将取消本次比赛资格及成绩。雷同作品视为抄袭。

所有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团队在本届大赛期间完成的原创作品;在本届大赛决赛完成之前在其他比赛或者平台展出、获奖的作品或者雷同作者的作品,均不得参赛。一经发现参赛作品在参赛完成前涉嫌重复参赛、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违规行为,大赛组委会有权取消该作品的参赛资格;若已获奖,则取消该奖项。

大赛规程、技术概要等具体要求详见大赛网站。

1.参赛资格: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对任何中国公民或美国公民、或在中国或美国获得永久合法居留权的个人开放。报名者年龄应在大赛报名起始日时符合18周岁以上或40周岁以下的要求。

2.竞赛要求

(3)作品呈现要求:参赛者需要在分赛区预选赛阶段完成作品设计工作,并制作出可演示的产品原型。要求所展示原型必须是基于开源软件或开源硬件平台完成。作品原型应呈现为可实现社会创新或技术创新功能的硬件或软件。从分赛区预选赛晋级决赛的团队,需要在决赛阶段完成针对产品原型的改进、升级和测试等工作。

(4)技术平台要求:工作组将提供大赛可采用的竞赛技术平台的参考方案,参赛者也可自行选择技术平台和使用相应的工具和设备(详见附件2: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推荐技术平台清单)。

1.信息通信工程实践赛

(1)参赛学生以2人为参赛小组,由学校教师代表统一报名;

(2)每位参赛选手不可重复组队;

(3)每个参赛小组只能报名一个赛事组别;

(4)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可联合组队;

(5)每参赛小组指导教师不超过2名,同一名指导教师可指

导多组;

(6)每所学校报名组数不超过300组。

2.产教融合5G+创新应用设计赛

(1)以4-6名参赛选手组成参赛小组,并指定一名队长;

(2)每参赛小组仅限报名一个赛项;

(3)每所学校不限报名组数;

(4)每参赛小组至少由2个不同专业学生组成;

(5)参赛选手可同时报名赛道一和赛道二;

(6)参赛选手在本赛道内仅限参加一个赛项,不可重复组队;

(7)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可联合组队;

(8)每组指导教师不超过2名,同一名指导教师可指导多组;

(9)鼓励与国际留学生联合组队。

1.参赛对象为现有华为ICT学院或未来有意愿成为ICT学院的高教及高职院校的在校师生。

2.参赛选手需要具备可用PC和上网条件。

3.每名参赛选手只能参加一个赛道(实践赛与创新赛报名互斥,实践赛的各个赛道间报名互斥)。

4.中国总决赛为团队赛,参赛队伍由省赛队伍(网络赛道、云赛道、基础软件赛道、异腾AI赛道)晋级,需要由来自同一所学校的不超过3名学生(包含3名在内)和1名指导教师组成。

5.入围中国总决赛后,不得更换指导教师和参赛队员。

赛事内容:

考试内容

包括基于RISC-V架构国产MCU的创意设计、基于ARMCortex架构STM32MCU的创意设计以及FPGA应用等,例如设计泛边缘智能终端、嵌入式通信终端/IoT终端等,可应用于机器人、工业检测、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

考试要求

组队要求:每支参赛队由来自同一所学校的1-3名学生组成,可有不超过2名指导老师.

作品要求:作品需为原创,按照赛题要求进行设计与实现,包括硬件设计、软件编程、系统调试等,并提交相应的设计报告及作品视频等.

考试流程

资格审查:参赛学校联络人或组委会对报名信息进行审核,组委会再根据参赛队伍信息的完

整度、项目创新性等因素审定参赛资格.

分赛区初赛:获得参赛资格的队伍完成作品后,由队长账号提交设计报告及作品视频等,由分赛区执委会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入围分赛区复赛的名单.

分赛区复赛:分赛区执委会组织专家进行线下评审,根据作品的完成度、创新性等进行评奖,确定晋级全国总决赛的名单.

全国总决赛:由大赛组委会专家组进行现场评审,通过作品介绍及演示、质询与答辩等环节,根据作品的完成度、创新性等评出总决赛获奖队伍.

考试条件

-专业知识:包括建筑结构、构造、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建筑专业知识.

-BIM技术知识:BIM建模技术基础知识及概论,如BIM软件的操作、BIM模型的创建与管理等.

-诚信要求:参赛需诚信,遵守考试纪律,严禁作弊等不正当行为,一旦发现将取消参赛资格.

-海选赛:主办方统一组织,参赛队伍在比赛系统中完成题目作答,根据系统成绩排名决定是否晋级总决赛.

-校园赛:由各院校自行组织,需在大赛报名系统中完成报名后参赛,校园赛负责人在2023年12月16日17:00前上传佐证材料,系统根据报名队伍数量自动判断晋级名额.

-组队要求:竞赛为团体赛,每支队伍由3-5名参赛学生和1-2名指导教师组成,同一名参赛学生限加入1支参赛队伍.

大赛分设23个学生组投稿类别和24个教师组投稿类别,包括即墨文创类、视觉传达类、空间设计类、动画影片类、社会创新类、数字摄影类等,具体内容需根据所选类别按要求进行创作.

-作品内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包含违法违规、歧视性等不当内容,必须原创.

-作品格式:静态作品为JPG或GIF格式,计算机绘图RGB色彩模式、分辨率300dpi、大小不超10M;动态作品为MP4格式,1080P清晰度,H.264编码格式并配备中文字幕等.

-作品信息:作品名字只能用中文且不超20个汉字,作品中不能出现学校、作者、指导老师等信息,同一个作品只能提交到一个类别,且限定作者不超8人,指导老师不超3人,跨校合作参赛院校最多不超3所.

采用校级筛选、省级推优、全国评比的三级赛制,学生作品需先经校内指导老师把关报送,分赛区组委会组织专家对作品优选后按比例报送国赛,国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各省推优作品打分评审后出具国赛获奖名单.

-参赛对象:分为学生单元和教师单元,学生单元为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教师单元为在校教师.

-组队要求:可以个人或小组方式组队参赛,每个作品的作者不超过8人,指导老师不超过3人.

主要为算法设计类题型,要求选手使用C、C++、Python、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解决挑战性算法问题,如数据结构处理、算法优化、逻辑推理与数学建模等,以考察选手的基础算法和程序设计能力.

-独立完成:参赛选手须独立答题,禁止任何作弊和欺诈行为,违纪作弊者将被列入不诚信数据库,取消成绩并禁止此后三年参赛.

-程序规范:所编写的程序需符合相应语言的语法规范和编程习惯,保证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以便系统能够准确地进行编译和运行。

-决赛:线下举行,入围选手在指定地点参加,根据答题情况评选出各奖项.

具有正式全日制学籍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中小学生均可参赛,非在校生等社会人士可参加初赛.星·程序设计大赛

大赛主题为“新质·生产力新生·设计力”,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智慧与体验:涉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创新运用。

-服务与系统:包括制造业生产、城市服务等领域的数字产品与服务流程设计。

-文化与社会:侧重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整合的非遗活化、文创产品设计等。

-时尚与生活:注重人文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文教用品、家具灯具等日用产品设计。

-健康与环保:面向全民健康、节能环保等方向的公共卫生用品、环保设计产品等。

-作品原创:参赛者需保证作品为原创,不存在抄袭或其他侵权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参赛及获奖资格.

-格式规范:平面图版需编辑为尺寸1089mm*841mm、jpg格式、精度150dpi、文件大小不超过5M的纵向版面,还需提供单独的作品设计说明.

-团队人数: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赛,每个参赛小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组织校赛:参赛院校自行组织校赛,向赛区组委会秘书处择优推荐参赛作品,提交参赛汇总表、作品平面图版等资料.

-省赛区作品评审:由省赛区评审委员会对参赛高校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各类奖项,并推荐优秀作品至全国赛区组委会.

-全国赛区评审:全国总赛区组委会评选出获得终评资格作品,通知赛区组委会运送实物作品或模型等进行终评.

-参赛对象: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及高职高专学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在安徽高等院校正式注册的进修生等也可报名参加.

-第八届“龙芯杯”:2024年3月20日至6月20日.

-操作系统设计赛:截至2024年5月15日.

-智能计算创新设计赛(先导杯):2024年8月31日23:59截止.

-第八届“龙芯杯”:初赛2024年8月5日前提交作品,8月5日至8月12日评审并公布入围名单;决赛在2024年8月中下旬.

-操作系统设计赛:初赛赛题发布之日起到5月31日截止提交,6月15日发布入围全国决赛名单;决赛第一阶段为2024年6月15日至7月31日,第二阶段为2024年8月1日,包含现场决赛和答辩.

-第八届“龙芯杯”: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考核基于龙芯指令集架构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实现,包括处理器设计、操作系统移植等.

-操作系统设计赛:设“操作系统内核实现”和“操作系统功能挑战”两个赛道,前者包括基于RISC-V硬件和基于国产硬件两种,考核操作系统内核及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智能计算创新设计赛(先导杯):赛题聚焦“大语言模型推理优化”和“多模态大模型卷积算子优化”,要求探索软件优化技术,设计方案提升大模型推理性能.

-团队要求:“龙芯杯”团体赛每队不超过3人且必须来自同一学校;“先导杯”每队人数不限,1至4人,可联合组队;操作系统设计赛需组队参赛.

-作品要求:作品应为原创,符合相应格式和规范,如代码规范、文档要求等,且需按照各赛道赛题要求进行设计与实现.

-决赛:入围团队参加决赛,通过作品展示、答辩等环节,由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定奖项.

-第八届“龙芯杯”:参赛选手应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操作系统设计赛:“OS内核实现”赛道参赛对象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专科生;“OS功能挑战”赛道参赛对象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智能计算创新设计赛(先导杯):参赛人员可为本科生、研究生,组队形式不限.

26..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

-省赛:省赛评审一般在10月及以后进行。

大赛设有“自主命题”和“指定命题”两大赛道.

-指定命题:包括“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专项赛道、“元宇宙”数字作品专项赛道、AIGC类数字创意作品创作、“红色之旅追梦铸魂”专项赛道、“乡村振兴科创赋能”专项赛道、“民族文化创新表达”专项赛道、“科技+创意,讲好中国故事”专项赛道、“虚幻引擎(UE)作品创作”专项赛道.

-组队要求:以学生团队形式参赛,每支团队不超过5人,可跨校、跨专业组队,需指定1名队长及1-2名指导教师或研究生作为小组组长.

-作品要求:作品需为原创,不得抄袭。提交的作品应符合相应的格式要求,如平面图版需按规定尺寸、格式、精度及文件大小编辑,并附单独的设计说明.

-校赛:各高校自行组织校赛,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选拔出优秀作品推荐至省赛.

-省赛:省赛区评审委员会对各高校推荐的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各类奖项,并推荐优秀作品至全国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全国总赛区组委会对入围作品进行复评和终评,最终评选出全国总决赛的各奖项.

凡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高等学校(含高职高专)的各类在校生均可参赛,近5年及以内毕业生的大学生初创团队(含工作室)以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的国外高校在校学生,不限专业可参加“指定命题”赛道.

-分赛区评审:2024年8月10日前各分赛区完成网上作品评审,公布入围分赛区决赛名单.

-分赛区决赛:华中及西南分赛区决赛于2024年8月17日至8月18日举行.

-全国总决赛:2024年8月20日至8月31日.

-组队要求:以学校为单位报名,同一学校可多队,不同学校学生不可联合组队。每队学生不超4人,指导教师不超2人,学生只能参加1队.

-作品要求:需原创,包含可演示实物、答辩讲稿等,按要求提交完整设计方案和实物演示视频.

-作品提交:于7月25日前线上提交完整设计方案和作品实物演示视频.

-分赛区评审及决赛:分赛区进行网上作品评审,公布入围决赛名单并举办决赛,评选出一、二等奖,一等奖入围全国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对入围作品进行评审,最终评选出全国总决赛的各奖项.

参赛对象为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也欢迎优秀的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参赛.

-初赛评审:6月16日至6月30日。

-复赛:7月1日至7月31日。

-决赛:8月举办,具体日期未明确。

分为多个赛道,如建筑与规划设计、结构设计、设备与电气设计、工程造价与管理等,各赛道有不同的设计任务和要求,涉及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数字技术在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包括建筑设计、结构分析、设备选型、工程造价计算等方面。

-组队要求:可单人或团队参赛,团队成员一般不超5人,需明确队长及各成员分工。

-作品要求:按各赛道要求提交相应成果,包括设计文档、BIM模型、分析报告等,作品应完整、准确地体现设计思路和应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符合大赛规定的格式和规范。

-报名:参赛选手或团队在大赛官网注册报名,填写个人或团队信息,选择参赛赛道。

-复赛:入围团队对作品进行优化和完善,按要求提交复赛材料,复赛评审包括网络评审和线上答辩。

-决赛:决赛采用现场答辩形式,参赛团队展示作品并回答评委提问,评委综合评定确定最终获奖名单。

2024年5月20日早9点至10月10日晚8点.

-省赛:2024年10月31日前完成.

-全国总决赛:2024年11月中下旬.

大赛共设5个赛道,各赛道的考试内容如下:

-算法挑战赛:设置“AI生成人脸图像鉴别、钢材表面缺陷检测与分割、基于无人机的人体行为识别、超声乳腺影像的BIRADS分类及特征识别、公共巴士辅助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调度”等赛题,涉及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覆盖AIGC、智能制造、AIOT、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

-算法创新赛:设置“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人工智能+新四科、人工智能+未来场景”3类开放性赛题,聚焦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应用,鼓励学生跨专业等组队合作,解决社会各行业需求痛点。

-算法应用赛:设置“无人车视觉巡航赛、地空机器人任务赛、空中机器人任务挑战赛、无人车任务挑战赛、视觉逻辑算法应用赛”等10个赛题,围绕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等行业和场景中的应用,考核参赛团队算法创新等能力。

-算法精英赛:赛题聚焦人工智能算法领域挑战性业务问题,提供真实应用场景数据。

-算法专项赛:设置算法编程、数码艺术、仪器仪表、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伦理、电力能源、工业机器视觉等方向赛题。

-组队要求:选手可单人或与本校及其他高校学生组队参赛,每队不超3人,设1名队长,最多可设2名指导老师.

-作品要求:作品应为原创,需按照各赛道赛题要求进行设计与实现,包括算法设计、代码编写、模型训练等,并提交相应文档和成果。

-校赛:各院校自行组织校赛,选拔出优秀队伍进入省赛。

-省赛:对校赛晋级队伍进行评审,评选出晋级全国总决赛的队伍。

-全国总决赛:入围队伍进行现场答辩和演示,由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定奖项。

全球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及以上在校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等均可报名参赛.

大赛所有试题均为程序设计题,采用通用的在线判题(OJ)系统,涵盖多种知识和技能,如基础语法、数据结构的掌握和运用,排序、搜索、动态规划等常见算法的理解与应用,逻辑思维、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抽象与建模,将其转化为可通过程序解决的能力.

-组队要求:通常为个人赛.

-语言要求:支持C、C++、Python、Java等编程语言.

-诚信要求:参赛选手需确保提交的代码为本人原创,严禁作弊、抄袭等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比赛资格.

-决赛:初赛排名前25%的选手进入决赛,决赛为线下形式,最终根据选手的表现评选出相应奖项.

参赛对象为各类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全日制在籍学生,包括职教本科、高职高专、技师学院、中职院校、技工技校等.

软件赛(个人参赛)-C/C++程序设计(研究生组、大学A组、B组、C组)-Java软件开发(研究生组、大学A组、B组、C组)-Python程序设计(研究生組、大学A組、B組、C組)-Web应用开发(大学组、职业院校组)-网络安全·研究生组、大学A组、大学B组和大学C組四个组别,每个组别单独评奖。

每位选手只能申请参加其中一个组別的竟赛电子赛(个人参赛)-敬入式设计与开发-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大学组、职业院校組)-EDA设计与开发-物联网设计与开发-FPGA设计与开发-5G全网规划与建设·大学组、职业院校組两个组别,每个组别单独评奖。每位选手只能申请参加其中一个組别的竞赛项目实战变-人工智能(团队参赛)-智能体开发(个人参赛)效字科技创新赛(团队参赛)-命题赛(RISC-V应用创新)-非命题赛视觉艺术设计赛(可队色变-海报设计-动画设计-文创设计-AIGC微短剧创意设计-交互设计(UI)-环境艺术设计-插画设计-工业产晶设计-视频设计-包装设计·视觉艺术设计赛以团队方式进行比赛,可以组成1-3人的团队(视频设计可以组成1-4人的团队),指定其中1人担任队长负责作品上传及协调管理。

报名方式大赛的报名、交费、下载准考证等工作全部通过蓝桥杯大赛官网在线报名系统完成。

参赛对象: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面向全球高校在校学生,参赛者需年满18周岁

组队要求:参赛队伍可以跨学校组队,但需在同一赛区。每支队伍最多可以有1-3人,报名后需要在PC端进入赛区页面组队。赛事安排:赛事分为区域初赛、区域复赛和全球总决赛。区域初赛后,各赛区的前32强选手团队将晋级区域复赛,最终通过正式赛决出全球总决赛的参赛队伍

区域线上初赛考试内容:

参赛对象要求

1、全国高等学校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含2024年应届毕业生)及毕业不超过5年(2019年后毕业)的大学生;

2、每参赛团队队员上限为5人,指导老师上限为2人。

参赛作品要求

1、提交材料一:项目商业计划书PPT(必选)文件格式要求:可包括短视频及语音信息,文件大小不超过20M。

2、提交材料二:商业计划书(必选)文件格式要求:Word和PDF文档各一份,大小不超过10M;A4纸张,版面边界为上2cm、下2cm、左2cm、右2cm;字体统一用标准楷体,字号小四,单倍行距,与前后段距离0.5行。

3、提交材料三:项目演示视频(必选)文件格式要求:格式限制MP4,大小不超过100MB,时长不超过5分钟。

4、提交材料四:公司简介表(可选)文件格式要求:PDF文档一份,大小不超过5M

活动内容

2.网络安全人才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安全论坛包含多个主题板块,围绕当前网安产业趋势与技术热点,探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演讲与全方位互动。参赛对象参赛对象为全国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含本科生、专科生,不含研究生)。学生可自行组队参加,每支参赛队不超过4名学生(包括1名组长),参赛学生专业不限。每支参赛队限指定1名指导教师,每名学生限参加1支参赛队。各高校参赛队数不限,不允许跨校组队。信息安全作品赛决赛期间举行的网络安全人才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将面向全国高校师生、企事业单位与个人。

报名须知

3.组委会于6月10日完成信息安全作品赛资格审查,并公布信息安全作品赛参赛名单。于6月16日前,各高校联络人须汇总本校的“高校参赛队伍汇总表”(见附件2,在竞赛网站上下载),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组委会秘书处(含电子版和盖章纸质版的扫描件)。参加本次信息安全作品赛的队伍需交纳参赛费用(每支参赛队200元)

主办单位:中国移动

人工智能赛道:围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针对工业、交通、农业、医疗、金融等领域的现实问题,提出具体落地场景的创意方案。

数据安全赛道:结合数据安全政策需求,:深度挖掘网络安全、数据加密等产业趋势与技术热点,研究数据安全优化管控解决方案,助力数据价值安全释放。

赛制/流程介绍

省级初赛省级初赛为数据赛,分A/B榜进行算法比拼,三个方向赛道每个省B榜排名前20%的团队进入省级决赛。

省级决赛省级决赛为创新赛,选手根据赛题提交的创新成果(PPT)。综合初赛客观成绩与创新赛主观评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每个省三大方向的一等奖优胜者推荐入围全国赛道决赛。各省级决赛一等奖名额根据省级初赛有效报名团队数和初赛成绩进行动态调整。全国赛道决赛

(1)赛道分区:辽宁赛区-数据安全,河南赛区-人工智能,贵州赛区-数据应用。

(2)线上初评:选手根据赛道决赛赛题提交文档,主办方组织线上评分,每个赛道得分Top18(上限)团队获得参与线下路演的资格。

(3)现场路演:晋级的18支团队在现场进行竞演答辩(数据安全赛道设解题赛),每个赛道的前3名直接晋级全国总决赛。

人气复活赛全国赛道决赛三等奖团队以网上投票+赛道决赛路演成绩(以排名折算分数计入)方式复活3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每个赛道取第一名)。分数相同时,赛道决赛排名高者胜出。06全国总决赛综合赛:线下路演通过“攻防战/命题开发/1V1对抗+路演答辩”的形式,考察参赛团队综合实力,最终现场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招募对象

(1)各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2)对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区块链、大数据、产业互联网等感兴趣的个人或团队。

(3)参赛者以团队形式参赛,不得以个人名义报名。每个参赛团队由1-5名同学和最多2名校内导师组成,可以跨省、跨校组队报名参赛。

(4)参赛者/参赛团队可以报名参加多个赛道;同一赛道内,参赛选手只能选择一个团队参赛。

报名条件:全国各院校对数字技术感兴趣的在校大学生,均可报名参赛,参赛选手必须是全国高等学校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学生证有效期2025年7月1日以后)。每所院校不限参赛人数。其中个人赛是以个人为单位参加鱼比赛,需1名指导老师,1名指导老师可以指导多位参赛选手。进入决赛环节的团队赛是以院校为单位参加比赛,每个团队只能保留1名指导老师。

考试内容:预赛:为H3C数字化技术,第一阶段难度以H3CNE级别为主,第二阶段难度以H3CSE级别为主。具体内容详见预赛前公布的大纲。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分开计分,考试总分均为1000分(不含加分)

决赛:第一阶段为实操考试,实操考试内容为H3C网络设备的配置、排障,难度以H3CSE及H3CIE级别为主。第二阶段为知识问答(个人赛)与项目答辩(团队赛),考试内容以网络规划、配置、排障为主,难度以H3CIE级别为主。具体见决赛大纲。所有参赛选手均需参加第一阶段的实操考试,实操成绩既计入个人赛,又计入团队赛。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分开计分,考试总分均为1000分(不含加分)

(一)参赛资格。各有关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均可报名,专业不限。

(二)组别设置大赛设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本科生和研究生单独组队,不可跨组别组队。1.竞赛每年举办一次,全国统一竞赛题目,采取通讯竞赛方式。

2.大学生以队为单位参赛,每队不超过3人(须属于同一所学校),专业不限。竞赛分本科、高职高专两组进行,除高职高专外的本科生参加本科组竞赛,高职高专学生参加高职高专组竞赛(也可参加本科组竞赛),研究生不得参加。每队最多可设一名指导教师或教师组,从事赛前辅导和参赛的组织工作,但在竞赛期间不得进行指导或参与讨论。

3.竞赛期间参赛队员可以使用各种图书资料(包括互联网上的公开资料)、计算机和软件,但每个参赛队必须独立完成赛题解答。

5.参赛院校应责成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竞赛的组织和纪律监督工作,保证本校竞赛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计算机领域的比赛丰富多样,从国际顶尖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到国内知名的蓝桥杯、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等,再到适合初学者的华为ict大赛等,不同水平和阶段的计算机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事。这些比赛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还能为升学、就业增添砝码,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在比赛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THE END
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属于什么级别的比赛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属于国家级比赛。2、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ationalEnglishCompetitionforCollegeStudents,简称NECCS)是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https://edu.iask.sina.com.cn/jy/kDIessollD.html
2.小慕知学如何更好开启2024“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之旅?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简称大英赛)是全国范围内的一项高水平英语竞赛,对于广大同学来说,参加大英赛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更能锻炼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很多同学想要报考大英赛,却不知道从何下手。那么如何备考大英赛呢?小慕在这里准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DU1MTMxMg==&mid=2247496853&idx=1&sn=a3b66609c8de82809665501cf20170bd&chksm=fc2c7fa8a139128ca3954f4e880c5ea94cc7bdb2c374ea7b96afd40d1e0ba7fe6474f7d62e03&scene=27
3.关于做好202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报名工作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英语能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经教育部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英语外语教师协会和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联合举办202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ational English Contest for College Students,简称NECCS)。本届竞赛是第二十https://www.cuhf.edu.cn/jwc/2024/0228/c90a25834/page.htm
4.教育部确认的全国大学生九大学科竞赛有哪些?关于“教育部确认的全国大学生九大学科竞赛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https://www.cnoubao.cn/zsbk/202412-3040.html
5.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什么水平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般分为四个类别: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及本、专科所有年级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参赛。A类:研究生;B类:英语专业本、专科的学生;C类: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D类:体育类和艺术类的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类的学生。一般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值得是C类。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全国英语竞赛。试题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127955503378055587.html
6.全国英语能力竞赛有没有含金量高校英语比赛具有较高的价值。全国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大赛是全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大赛,其参赛成绩和获奖证书也是学校、教研部门、教师评优、晋升和评职的重要证据,是学生保送研究生、综合测评、就业落户、出国留学的重要依据。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nationalEnglishhttps://www.shangwuda.com/baike/289616.html
7.文体全国高质量大学生竞赛广场文体类的竞赛列表,全国大学生竞赛广场提供优质高校大学生竞赛信息聚合服务,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蓝桥杯、数学建模竞赛、美赛等竞赛报名及成绩查询服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赛信息交流及通知信息接收服务;-大学生竞赛活动社区https://www.saikr.com/vs/arts/0/1?univs=4101
8.提升你的竞争力,快来参加这些英语类专业竞赛(一)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 “全国大学生英语赛(National English Compe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是经教育部高教司同意,由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英语外语教师协会(TEFL China)和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唯一的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竞赛。本竞赛分A、B、C、D四个类别,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及本、专https://www.163.com/dy/article/ESH394MT0536ANED.html
9.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B.C类有什么不同呢?专四专八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是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竞赛活动,竞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B.C类有什么不同呢? A.B.C.类指不同类型的参赛考生。A类考试适用于研究生参加;B类考试适用于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参加;C类考试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https://news.koolearn.com/20170215/1110989.html
10.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ational English Compe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简称NECCS)是由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英语外语教师协会(TEFL China)和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英语辅导报社、考试与评价杂志社承办的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竞赛。http://www.chinaneccs.cn/
11.202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C类试卷及答案详解19. How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don’t have enough to eat,according to the report? A. more than one billion. B. some six hundred million. C. nearly nine hundred million 20. What have astronomers recently discovered? A. there are unknown plants in older galaxies.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2/1212/08/69179867_1059934008.shtml
12.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竞赛(NCEVC)英语竞赛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英语词汇的储备量,促进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发展,为全国在校大学生提供展示英语词汇水平和能力运用的舞台,特继续举办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竞赛。 http://m.52jingsai.com/article-1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