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件识别和定位文献综述
————————————————————————————————作者:————————————————————————————————日期:
1.前言
1.1工业机器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人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应用范围广、技术附加值高的数字控制装备,在现代先进生产制造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会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l世纪日本创建机器人社会技术发展战略报告》指出,“机器人技术与信息技术一样,在强化产业竞争力方面是极为重要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培育未来机器人产业是支撑2l世纪日本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战略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发工业机器人的初衷是为了使工人能够从单调重复作业、危险恶劣环境作业中解脱出来,但近些年来,工厂和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目的则更多地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因为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很长,大都在10年以上,并且可以全天后不间断的保持连续、高效地工作状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主要进行焊接、装配、搬运、加工、喷涂、码垛等复杂作业。伴随着工业机器人研究技术的成熟和现代制造业对自动生产的需要,工业机器人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化的生产中。
现在机器人的价格相比过去已经下降很多,并且以后还会继续下降,但目前全世界范围的劳动力成本都有所上涨,个别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成本又很高,这就给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工业机器人销量的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中主要有机器人工作单元和机器人工作生产线这两种应用方式,并且在国外,机器人工作生产线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主要的应用方式。以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适应了现代制造业多品种、少批量的柔性生产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强劲生命力,已开发出多种面向汽车、电气机械等行业的自动化成套装备和生产线产品。在发达国家,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并且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像日本的FANUC、MOTOMAN,瑞典的ABB、德国的KUKA、意大利的COMAU等都是国际上知名的被广泛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业机器人。这些产品代表着当今世界工业机器人的最高水平。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前期发展比较缓慢。当将被研发列入国家有关计划后,发展速度就明显加快。特别是在每次国家的五年规划和“863”计划的重点支持下,我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在机器人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科技成果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转化。以沈阳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国内机器人自主品牌已迅速崛起并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技术差距。
机器人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通讯、控制等多个方面。在现代制造业中,伴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所能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机器人技术的内涵已变为“灵活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具有实在动作功能的智能化系统。”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
1.2机器视觉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是FMS(柔性加工)加工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灵活性和柔性使其成为自动化物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主要用于物料、工件的装卸、分捡和贮运。目前在全世界有数以百万的各种类型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机械制造、零件加工和装配及运输等领域,不过这些应用都是基于先精确的示教后运行,而且工作环境都是预先安排好的,所以机器人
1.3国外基于视觉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
机器人视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机器视
觉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机器人视觉技术已成为高技术领域一个重要
的研究课题,它为可行走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抓取机器人以及其他种类机器人解决视觉问题提供了技术基础。它将使传统的工业生产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外都在竞相开展有关机器人视觉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机器视觉是一个相当新且发展十分迅速的研究领域,并成为计算机
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机器视觉是在50年代从统计模式识别开始的,当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二维图像的分析和识别上,如光学字符识别、工件表面、纤维图片和航空图片的
分析和解释。60年代,Roberts通过计算机程序从数字图像中提取出诸如立方体、楔形体、棱柱体等多面体的三维结构,并对物体形状及物体的空间关系进行描述。Roberts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以理解三维场景为目的的三维机器视觉的研究。Roberts的创造性研究给人们以极大的启发,到了70年代,已经出现了一些视觉应用系统。
1954年,美国的GeorgeC.Devol设计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实验装置。60年代机器人产品正式问世,机器人技术开始形成。1961年MIT的Lincoln实验室开始把一个配有接触传感器的遥控操纵器的从动部分与一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这样形成的机器人可以凭触觉感知物体的状态。随后,用电视摄像头作为输入,把计算机图像处理和物体识别技术也引入到机器人系统。至此,视觉技术正式引入机器人系统。
7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MIT)人工智能(AI)实验室正式开设“机器视觉”课,同时,MIT的AI实验室吸引了国际上许多知名学者参与机器视觉的理论、算法、系统设计的研究。DavidMarr教授应邀于1973年到该实验室领导一个以博士生为主体的研究小组。1977年提出了不同于“积木世界”分析方法的计算视觉理论,该理论在80年代成为机器视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说对机器视觉的全球性研究热潮是从20世纪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