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即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对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英语语言学习的研究不仅是可以帮助学习者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在一方面对于个体学习者的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另一方面对于英语教学的宏观方面也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会对语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外的研究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他们把英语的学习的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这些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学习的意义。
1.1国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1.2国内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并且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的报告来说明这一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1996年,文秋芳所发表的《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语言学习策略的着作。另一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在2002年,程晓堂和郑敏编写的《英语学习策略》,它的发表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一个新的方向。2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英语语言策略研究方法
2.1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朗读语言信息输入英语学习综合素质
一、引言
现如今,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进步都无法与国际社会的发展分割开。英语依然成为各个国家沟通交流的桥梁。在英语教学的众多手段中,朗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我国现阶段这样一个缺少英语运用环境的背景之下,朗读更是发挥着其独特的积极作用。就朗读本身而言,它是一种主动使用语言的过程,在输入语言信息的同时,学习者也在通过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另外,朗读与语言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朗读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以及英语语感。
二、朗读的定义
三、朗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一)朗读活动同时调动多种器官,从而加强对英语的理解和记忆
许多关于人类神经生理机能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语言或者其他技能的时候,整个过程中动用的人体器官的数量越多,相应会给大脑皮层更多的某些刺激,就会留下更深的主观印象,那么就可以更深刻和积极地理解和记忆语言或者技能知识。同理,朗读对于英语学习也具有同样的积极作用。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进行朗读活动的同时,就调动了多个人体器官: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器官参与了朗读这一学习过程,即视觉、发音和听觉。在这一复杂过程中,在整个朗读活动中完成了同一语言材料理解的两次处理,这种双次处理的效果必然要优于默读方式的单次视觉阅读处理。不仅如此,朗读活动与人体器官的这种独特关系,尤其是整个过程中,发音器官的参与和对于声音的辨别和识记可以强化和巩固语言材料在人们大脑中的储存和保留,强化大脑皮层中的刺激,换言之,也就是深化了对于语言材料的处理,那么可以深刻地记忆语言材料和语言信息。
(二)朗读活动与语音听觉记忆的关系促进发展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
在人类的记忆中,语音听觉记忆是一种特殊的带有音感的记忆,通过大量的朗读发声练习,从而习得词汇,短语和句子等方面内在的语音印象记忆。这种音感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带来“音感召唤”,即“内在音响印象受到外在的语言信息刺激时,音响印象将相应的概念召唤出来,形成语音与语义的结合。”(钱冠连,1990:40)。这种意义上的音感召唤可以明显地促进发展学习者的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
(三)朗读有助于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通过数量足够且质量高的朗读训练,可以同时掌握英语音素的准确发音,并且准确提高词汇的读音。准确的词汇发音是口语交流活动的基础性前提。而且大量的朗读练习活动训练了发音器官运动的协调性,增强了这些器官的灵活性,从而为流利的口语交流提供了生理前提。
(四)朗读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
四、结语
英语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朗读是一种非常传统和常见的学习方法。在英语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朗读为学习者提供了足够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和交流使用的机会,在对英语语言信息的记忆和理解中起着基础性的前提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地掌握英语这一门语言。我们在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中,充分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进行大量有计划的高质量朗读练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士聪.学习英语要朗读[J].英语学习,1999(11).
[2]钱冠连.音感召唤[J].外语学刊,1990(5).
[3]孙航.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朗读[J].山东电大学报,2000(4).
[4]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语言学习语文素养语言内化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泱泱中华几千载,悠久文明薪火传。母语汉语以独特的韵味传承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成为赢得世界尊重的一张名片。
一、立足文本,建构语言
文本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体现,是语言训练的范例。课本中的重点词句,彰显了语言美、内涵美。教师紧扣文本,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合理取舍文本,提炼出语言文字的关键处深入推敲,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聚焦文本精彩处。
学习语言文字,要紧扣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出彩的地方,常常可以达到删繁就简、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第一次抱母亲》:“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一位教师抓住“100多斤”、“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等重点词语,运用比较、想象、联系生活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词语感受到母亲多年来无私的付出,体会儿子的难过与惭愧之情。
2.捕捉文本细腻处。
文本的细节描写,是彰显主旨的重要地方。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细腻处,就能事半功倍。《水》一课中,母亲用一勺水给三个孩子冲澡这段特别细致,薛法根老师用三个问题串联:“滑过”是快还是慢?一勺水怎么像一条小溪流?为什么不直接写全身上下都舒服了?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细细揣摩、深入品味,收获文本细腻处的精彩。
3.挖掘文本特别处。
1.课内练笔。
2.写接力日记、自由日记。
巴金曾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笔者鼓励学生写接力日记、自由日记的练笔实践,充分激发写作热情。小学生具有乐于表达的积极性,便可增强写作表达意识。
三、多元整合,拓宽资源
语文从来不是一门单打独斗的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找准语文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此切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引领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秋高气爽的季节,开展《秋天的公园》不失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好时机。根据三年级年段特点,交流中笔者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策略,为保护花草树木做些实事、创造“温馨提示”。整个活动,充分链接了课堂内外综合学习,达到了运用语言的目的。
2.挖掘学科资源,体现学科综合性。
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锤炼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比如科学课《电路的并联与串联》中,练习说话的同时贯穿语文写作《记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数学课《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练笔《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发现》。总之,其他学科知识与语文口语交际、写作实现了整合,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3.坚守语言本色,突出语文性。
母语汉语,之所以历久弥新、魅力无穷,是因为语言文字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语言文字的学习之旅,充满期冀与创造。作为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应致力于担当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引领他们徜徉精彩的语言世界,让每个人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键词:移动语言学习智能手机大学英语教学
1.引言
在海外,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较多。例如,Markett等人研究了使用手机短信服务(SMS)激励英语课堂互动;Cui&Wang认为,手机已经非常先进和智能化,智能手机可以拥有几乎所有个人电脑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Stockwell探索了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智能词汇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的结论不尽一致,这也表明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潜力巨大。这些先锋研究催生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分支:移动语言学习(MobileAssistedLanguageLearning)。移动语言学习是一种应用智能移动通讯设备来进行和强化语言学习的新途径。
2.本论文的研究焦点与实施方案
本研究聚焦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作为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工具的应用潜力、利弊、挑战和发展前景。
2.1参加者
江苏常州某高校65名大学一年级新生和六名大学英语教师参与本研究。这65名大学生同属于一个教学班,大学英语是他们的必修课。6名教师主讲大学英语,有5年以上的大学英语教龄,对多媒体电脑辅助外语学习(CALL)有一定研究和应用经验。
2.2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3.数据分析与讨论
3.1大学英语教学中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和态度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5名受试者全部拥有手机,其中56名同学的手机为中、高档智能手机,如iPhone,三星,HTC等,软硬件配置强,完全满足多模态外语学习的需要;另外9名学生的手机为普通非智能手机。7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熟悉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16名同学认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进行语言辅助学习会干扰学习。全部同学认为他们使用手机是为了进行通讯交流、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上网等娱乐活动。32名同学在调查之前就意识到了智能手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功能和潜力。21名同学已经下载和安装了手机英语学习应用软件,如电子字典、英语电子书、英语音频资料等。调查显示,手机是大学生的必需品,但是,在课堂上学校和教师会要求上课时手机要静音或关机。部分同学回答说对手机有些沉迷,在课堂上也会偷偷使用手机发消息或玩游戏。同学们认为手机铃声会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一个干扰因素;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学生就会滥用手机。被采访的教师也认为,课堂上完全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是不可能的,英语教师要对手机的使用加以引导,利用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来辅助英语学习。
3.2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方法
为了获取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使用方法,对问卷调查的问题选项设计为三个:经常、有时、从不使用。数据见表一。
3.3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的潜力、优势与挑战
结合对六位教师的采访内容和与部分同学的交谈,笔者总结出以下要点。
3.3.1潜力与优势
*智能手机提供了一种更加轻松舒服的学习条件和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语言氛围。
*有助于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节奏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互动积极性。
*手机应用于英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传统的语言教学课堂不再那么枯燥。
*教室和宿舍如果安装了无线路由器,智能手机几乎就像一台电脑一样支持语言学习,成本低廉又方便。
*利用其无线功能,智能手机能提供虚拟课堂功能。
*利用互联网功能,智能手机可以是一种便携、有效的语言学习工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网络学习资源。
*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英语语言移动学习的应用程序和系统开发在学术上和商业上有待进一步研究,潜力巨大。
*通过开发利用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创造移动学习环境是语言教学模式的创新。
3.3.2挑战
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用于教学和学习还存在以下挑战:
*目前,高校基本上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有的学校还禁止大学新生带电脑。
*在使用智能手机指导移动学习活动和教学方面,教师现在还没有多少专门的研究或培训。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无线化。无线校园网的建设需要更快推进,使新技术更快地得到应用。无线校园网的营运模式需要更多研究。
*适应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较小屏幕显示的英语应用资源和软件需要更多开发。
*SMS只能最多发送160个字符,对学习文本传送来说是个瓶颈,SMS使用成本较高。
4.结语
十几年来,信息通信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还不能说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教育学和教学法(ICTPedagogies)获得了同步进步。现在的年轻一代生活和学习的世界已经和十几年前大为不同。年轻人不仅在使用新技术方面不同,而且因为新的信息通信技术,他们应对日常活动事务和学习的方式也不同了。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及应用为各类学校、各类课程的老师提供了真正的机会来重新认识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和潜力,因此,教师和管理层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支持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能因噎废食。只要英语教师、教育管理者、技术专家之间形成真正的对话和合作,无线通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整合就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CuiG.&Wang,S.AdoptingCellPhonesinEFLTeachingandLearning.[J].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DevelopmentandExchange,2008(1).
[2]Markett,C.,Sanchet,I.A.,Weber,S.&Tangney,B.UsingShortMessageServicetoencourageinteractivityintheclassroom.[J].Computers&Education,2006(3).
[3]Stockwell,G.VocabularyontheMove:InvestigatinganIntelligentMobilePhone-basedVocabularyTutor.[J].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2007(4).
[4]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发教育研究,2009(1).
一、重视迁移,生发语言实践
在课堂上,教师要准确把握文本语言形式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迁移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升,学生在习作时就能任意地调动、组合头脑中的语言储备,达到“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如我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的第4节时,学生理解这一节内容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师:同学们,其实大自然中的很多景物也能体现我们少年的豪情和胸襟!请任选一两种景物,仿照这一节的语句写一写。
生:小鸟说:“飞翔吧,飞向知识的天空,展示少年的才华!”
生:小树说:“长大吧,长成祖国的栋梁,实现少年的理想!”
生:小花说:“开放吧,绽放美丽的笑脸,显示少年的朝气!”
又如,教学《学会合作》一文的第2自然段时,我抓住排比句的相同结构,引导学生仿写: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业的人也需要合作精神呢?
生:你是演员,就要和同事一起排练节目,为观众呈上优美的节目。
生:你是医生,就要和专家们一起研究疑难杂症,为病人解除疾病痛苦。
生:你是校长,就要和教师们一起努力,一起学习,共同把学校打造成一流的名校。
显然,通过仿写,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语言实践是扎实而又朴实的。
二、设境入情,引发语言表达
教师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同时,还应充当“介绍人”的角色。其任务是创设情景,搭建平台,深入浅出地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编者、文中的人物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因为只有当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想他人之所想,说他人之所说时,他们的语言表达才是最真切,最生动的。比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我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直接与“詹天佑”对话:“同学们,此时,如果我们正乘着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看到了詹天佑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外国游客,你又会说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他们还会无话可说吗?此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是真切、生动的。
三、巧抓“空白”,开发语言训练
生:哇!张大画家,你果然妙笔生花,今天真让我大开了眼界!
生:世上竟有这么神的人,我真佩服得五体投地!
生:张僧繇画的龙这么神奇,要是马良再世和他比一比,说不定还赢不了呢!
又如,教学《天火之谜》一课时,我抓住“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这一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练习:
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些有学问的人,你会对富兰克林说什么?如果你是一般人,你又会说什么呢?
生:如果我是有学问的人,我会说:“富兰克林,你怎么说雷暴是放电现象?小心‘上帝的怒火’来惩罚你。”
生:如果我是有学问的人,我会说:“富兰克林,雷暴明明是神灵的火焰,你怎么说是放电现象呢?你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生:如果我是一般人,我会说:“富兰克林,我们可不敢触犯上帝和神灵,你不要再危言耸听了,小心遭到报应!”
这样,通过“补白”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就更透彻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利用插图,激发语言创作
现在每篇课文基本上都有插图,而且色彩鲜艳,具体形象、富有童趣,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因而,教师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借助插图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创作。比如,《少年王冕》一文的插图和第5自然段的内容是相符合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并指导学生具体地说一说图上的景物。由于图上景物非常优美,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你看,他们说得多好:一阵大雨过后,水牛悠闲地躺在水里。岸边的垂柳显得更加青翠欲滴。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荷花更加娇艳了。有的荷花已经绽开了笑脸,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荷花才展开了两、三片花瓣,仿佛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似乎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就连用功读书的王冕也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在学生充分交流图上的景物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这不是“事半功倍”吗?无形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培养了。又如,一位教师教学《珍珠鸟》一文时,设计了给课文插图起名字的环节:
师:在作者眼里,鸟是多么的幸福,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给书上的插图起个名字吗?(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