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一个鲜活的小社会。生活在这个小社会中的大学生,并不像象牙塔里的花朵那样不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众多环境的影响,这些复杂多变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由于人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够强,对自己又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因而,他们的心理既复杂又敏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学适应问题
很多大学新生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问题,是由于他们第一次从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刚入校的大学生感觉不习惯,一方面,常常思念家乡和父母,另一方面,需要独立生活,但又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某高校新生报到嫌校门太破,报到当天欲退学。另外,学习方法的改变,很多大学生还沉浸在高中时被老师"赶着走"的学习习惯中,导致成绩不理想,甚至需要补考、重修等问题,这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沉重负担和压力,以致出现紧张、恐惧、头痛、失眠、情绪不稳等焦虑心理。
2、人际交往问题
3、情感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由于恋爱观不成熟,不少大学生把谈恋爱当成一种炫耀,一种相互攀比的资本。他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畏惧爱情。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很多都是初恋,由于不成熟和感情过分专注,一旦失恋便会感到万分痛苦,当他们感到难以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打击时,便会由怨恨引起轻生的念头。例如,苏州某高校一对男女大学生跳楼殉情自杀。因此,失恋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大学生的失恋、单相思,容易引发心理障碍。
4、就业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常常产生紧张情绪,感到“无的放矢”,担心“毕业即失业”,由此产生的紧张和烦躁情绪使他们郁郁寡欢、过分悲观,甚至发生自杀事件,例如,某名校硕士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愧疚自杀。他们对未来的职业产生的恐惧和颓废心理,影响了正常的择业和就业。
5、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恋爱等问题的压力下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多已经超出了心理困扰的程度,发展为心理障碍,主要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由此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怖、悲观、颓废、淡漠等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如不及时干预和治疗,就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
1、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由于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和干预,对避免由心理困扰发展为心理疾病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生刚入学、高年级学生开学时,通过发放心理健康调查表来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全面掌握和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高年级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为学校制定有关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资料,做到尽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并且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最终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
2、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室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建设规范的心理咨询室首先要保证其基本功能健全,再根据建设地点实际条件、来访者情况合理地增加发展性功能模块。并且注意心理咨询室的布置以简洁、温馨、舒适、安全,符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为原则,使其在建设规范化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在各院系设置专门的、规范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恶性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上接第161页)
关键词:闲暇教育大学生成长
一.闲暇及闲暇教育概念
二.闲暇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1.闲暇教育是着眼于自我开发的终身教育。
2.闲暇教育决定了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的培育
3.闲暇教育对健康和谐人格培育的重要意义
四.利用闲暇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途径
2.具有强烈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徐培成.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12.
[2]罗明东.论闲暇、闲暇素质与闲暇教育[J].W术探索2002.12
[3].自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0
关键字高职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8.5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850份,剔除无效问卷42份,得到有效问卷2808份。其中男生1508人,女生1300人,平均年龄19.5岁。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5]是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量表有90道测题,分九个大类问题: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SCL-90采用1-5分评分制,分越高表示越严重。
家庭环境量表FES-CV[6]由美国心理学家R.Moss与B.Moss于1981年编制,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正常家庭的特征和危机状态下的家庭状况,评价家庭干预下的家庭环境变化,并可比较家庭环境和家庭生活的其它方面内容。该量表有90个是非题,用于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
1.3研究过程
集体施测,主试是课题组成员,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3高职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建议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发挥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的身份优势,作用于其家庭,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带给他的优势和问题,学会感恩父母和家人,学习为家庭承担责任,感受由于自身的成长带来的家庭变化,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减少对出生家庭的抱怨,形成积极的应对机制,促进心理健康。
[2]刘丽,刘立娜.单亲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2011,21(2):81-83.
[3]王玲.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完整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的态度和评价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43-45.
[4]刘秀芬,杨炳丽,张丽娜.家庭环境对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5):461-463.
【关键词】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素质培养
Sexualandreproductivehealtheducationfornon-medicalundergraduates
CAILiuhong,ZHANGBin
DepartmentofInfertilityandSexualMedicine,The3rdAffiliatedHospital,SunYat-senUniversity,Guangdong510630,China
【Abstract】Wehavecarriedoutthesexualandreproductivehealtheducationcoursefornon-medicalundergraduatesforfivesemesters.Thispapersummarizedourexperiencesincarryingoutthiscourse:First,Teachingobjectivesshouldbeclearlydefined.Second,theinstructorshouldbethecliniciansmajoredinsexualandreproductivemedicine.Third,supportandcooperationfromtheschoolisneeded.Forth,theteachingcontentsmustmeettheexpectationsofthestudents.Fifth,theteachingmodelshouldbeattractivetostudents.
【Keywords】Undergraduates;Sexualandreproductivehealtheducation;Qualityeducation
传统上,医学院的老师往往局限于给医学院的学生授课。得益于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的合并,也由于学校领导倡导的“文、理、医融合的素质教育”理念,作为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我们尝试着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至今我们已经连续开课5个学期,下面谈一点我们的体会。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为中心,将教育信息化引进教学建设,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内容和形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从医学的角度去审视“性与生殖”,从科学的角度去教导“性与生殖”,树立学生的健康观念,增强他们自我保健意识。
3、课程的开设需要医院和学校的支持和配合。2008年上半年第1次开设课程,我们预计招收120名学生,21个学时。但教务处领导非常支持,建议我们改为36学时。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很快达到了120人,因此在第2次开课的时候我们将招生人数提高到160人。学校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列为“校级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医院也同意我们成立“性与生殖教研室”,给了我们坚定的支持。也正是由于学校和医院的支持,我们坚持每个学期举办1期,至今共5期,每一期报名人数都达到限定的160人,课程的开设获得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4、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期待。课程由性医学与生殖医学专业的医师分别讲授,包括男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性传播疾病、障碍、男女性器官疾病、妊娠生理与优生优育、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与性保健、避孕与人工流产等内容。每一期期末的考试,必定有一道不变的试题,请学生评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我们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事实上,由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和网络书籍的宣传,99%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具备一定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但86.7%的学生认为自己既往的知识不够全面,30.6%的学生认为自己既往的知识有错误[1]。同时大学生所获取的性与生殖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他们普遍对学校提供的避孕节育服务和教育现状不满意[2],因而系统、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
1蔡柳洪,张滨,林慧,等.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性科学,2009,18(3):14-16.
2周远忠,张玫玫,尹平,等.北京市大学生对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2:74-77.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区别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深,我国各阶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地位愈显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事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态,它被生产关系决定着,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发生了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大学生应该重视的一个课程,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每每会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与观念,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部分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对社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强烈的政治性和普遍性。这一般表现为要求大学生要与主导思想达成一致,坚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世界观,要与党的理念走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国家的需要结合。
2、教育目标高,理想定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以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最终达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较为古老的学科。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及产生这些活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心理教育的研究层面比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广泛、具体。心理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3、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心理教育其实并不只是单纯的心理咨询,它可以改变教育方式,从生理上进行观察,再判断其心理疾病,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单靠思想认识问题而产生的错误指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担负着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融合,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大纲中起到了互补的效果。
(一)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两种教育它们的研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人的根本属性在于社会性。人的思想和心理很容易跟随社会的发展、转型、变迁而受到冲击或者碰撞,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心理变化情况,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具体研究的内容不同,但学科交叉性强。两种教育各自的研究内容都是各不相同的,好像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理念都必须要正规,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接受。而心理教育更偏向于人的内心深处,对情绪、态度都起着调整作用。因此,两者尽管研究内容不同,但是它们所追求的目的和坚持的观念是相同的,互为补充,交叉性比较强。
(三)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基本一致。两者的教育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教育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晓之以理,通过心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两者结合的时候能增强彼此的作用,并更显效果。
(四)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一致。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教育中,大学生也许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但是并非都能从心理上配合人格的塑造。因此,两种教育的结合能够使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以不同层次的教育确立信念和理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从高校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二者都是为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够全面。思想政治教育中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性格塑造产生内化作用。大学生很多思想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要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性格来给予引导、启发和建议,以改变其不正确的思想倾向,这些方法就是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有区别也有联系,心理健康是其思想品德良好的基础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区别和联系中看来,无疑是对大学生一种精神上的补足,两者的结合可以增强各自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能改善和提高教育的质量与结构,并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素质基础。正确的把握好而这的契合点,才能真正的从整体上提高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魏琳,任景敏,刘燕,WEILin,RENJing-min,LIUYan,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J],西南大学学报,2011,37(1).
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断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健康风险日益多元化的状态,大学生群体也被裹挟其中。健康风险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心态,以及因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经济负担风险。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重大疾病发病率、抑郁发生率、艾滋病感染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风险状况不容乐观。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特别是作为直接利益方的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的辅助功能,强化学生自身对健康风险的规避意识势在必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社会教育最小的单位细胞,应该在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的教育上起着更大的作用。
1大学生健康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健康威胁
111对电子产品、网络的过度依赖
112运动不足、不当减肥的健康隐患
童萍等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显示,158%的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郑天生等人对温州市大W生睡眠质量调查显示,193%的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这些调查研究都表明:不少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3]网上调查结果也显示,日常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经占419%。长期的作息和饮食问题,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振等不良影响,是健康风险非常主要的原因之一。
12心态不健康带来的健康威胁
121人际交往障碍
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信任他人、不善于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这些交往障碍出现的比例最高为838%,最低为383%。[4]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应对人际波动的能力,当遭受拒绝的时候,就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而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去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一个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循环,造成健康风险。
122自我认知偏差
过度自信,或过度自负都会引起自我认知的偏差,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以至于看不到自我的优点和潜力,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当对自己有认知偏差的人遭受学习上的挫折,或恋爱上的失败时,往往不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只是过度地责备自己,或是自负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从而做出自我伤害、伤害他人等过激的行为。
123心理压力大
由于当今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这样一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没有吃过苦,当走出家门初见社会时,自己在家中独得恩宠的地位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心压力骤然增加,当压力过度无处释放时,会表现出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的焦虑、压力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形成较大的健康风险。
2因大学生健康风险而导致的经济负担风险
21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
国内外学者对于患病大学生面临的经济负担也展开了研究。王聪(2009)对290名曾经或目前患有较严重疾病的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中245人的医疗费用完全由家庭自费,占845%,只有45人部分诊疗费用由医疗商业保险金或父母单位的医疗保险金所支付。[5]有的家庭认为,孩子正处于青壮年,不需要任何规避风险的方式,有的家庭对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了解甚少,以至于在健康风险来临之时,只能自己承担,如果自己无法承担,则要靠亲戚朋友相助,或者求助于网络类似于“轻松筹”的众筹平台,但是这个网络平台的性质到现在仍有争议,以至于真正需要帮助身患重症的人无法受益,而这种方式的抗风险性是很低的,也间接加大了大学生的健康风险。
22不良心态导致的无度花销
2016年,网络上爆出的“裸贷”一词,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许多高校的女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强烈需求,而抵押肉体,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周转”堵上贷款的空子,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逼迫参与裸贷的大学生,以肉抵债,以惨痛的代价,为自己的欲望埋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普遍弱化
大部分子女考上大学之后,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在面临健康风险时,家庭成为大学生征询意见较为靠后的考虑选项,同时家庭也认为,自己上交了学费,学校不单单有义务进行教育,而且有义务保证学生远离健康风险,而疏于对子女的关心指导,任其在大学中自由地发展。
32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浮于表面
33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的效力减弱
子女考上大学,年龄基本到了法律规定的成年年龄,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家庭给予生活费,相对来说,可以自由支配,迫切地渴望脱离父母的管控,自己探索尝试在家庭中所不允许的新鲜事物。由于中国的历史因素,家庭中长辈的成员的学历,大都不超过大学,这给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对家庭中长辈的意见有较大的反抗性和抵触情绪,降低了家庭对大学生抗风险意识的教育效力。
4强化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1深化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培养的内容
健康风险教育的培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对身体、物质上的关心,更应该向更深层次、更隐性的心理层面加以培养。同时应该加强与学校的配合,而不是认为自己付学费供大学生,就是把老师当作保姆,把学校当作托儿所。
42以子女的实际需求为重点导向
家长可以发挥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优势,对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真诚的指导,引导子女向自己诉说他们的实际需求,用客观冷静的角度给予指导,在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予温暖的鼓励。
43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技巧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曾院珍(1986-),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尹江霞(1979-),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与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LSZ053)、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3RSLX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鉴于此,本研究以全新的生命视角,审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并试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生命质量,为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一、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意义治疗创始人V.E.Frankl认为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最基本的原始动机,生命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心理学家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从表现形式来看,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更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1]黄希庭(2004)认为,心理健康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完美人格三个层次,其中,完美人格属于高层次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2]从这个层次上看,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生命意义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工作重心的偏差――重心理问题解决,轻生命潜能发掘
2.教育内容的偏重――重矫正,轻发展
3.教学方式的偏失――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
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偏重于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体验,使得心理健康课程并未起到指导行为的教育作用。虽然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下,心理课程尝试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讨论、活动体验等形式,但由于教师的缺乏,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多数采取大班(100人甚至以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实践体验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知识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无情地削弱了学生对于心理学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应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知道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的方法,但没有改变的行为或者在改变的过程中稍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缺乏坚持的动力。究其原因在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最后的体验。在课堂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还能获得同伴的支持和相互影响,这对行为的改变和巩固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
三、生命意义视域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生命意义视域下,反思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重新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在成长中寻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提高生命质量。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命教育”的要求,生命教育不应该独立于其他课程而存在,应该始终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专业课等各种教育和课堂内外。从生命视角看,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强调生命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增长,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生命意识。[9]
2.正视死亡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命是一种矛盾性的存在,生与死伴随着所有人的生命。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对死亡的回避也使得中国的死亡教育长期缺失。实际上,英、美、日等国家的实践证明,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科学地看待死亡,辩证地理解生与死的关系,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无限的价值。在人生道路上,总难免遇到挫折,特别是对于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更应该重视死亡教育这一问题,应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3.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拓宽教学方式
[1]林崇德,李虹.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9(3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彭霞,王鑫强,郭成.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9).
[5]赵晴.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6]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
[7]贾林祥,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