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关键的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唤起学生审美情感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语文教师具备积极乐观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相反,教师满腹牢骚,对社会不满,对生活绝望,他的情绪也会使学生深受影响,觉得生活不过如此。教师的审美情感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生活充满激情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生活充满激情,能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交流,交流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将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平等交流。这样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勇于发言,甚至敢“冒犯”教师。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生活中的一员,语文教师的心态和不谙世事的学生肯定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烦恼,比如家庭关系、房子、孩子的教育,都会困扰着教师,影响教师的情绪。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自己的这些生活烦恼传染给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从另一角度看,教师还要具备艺术家的特征,把课堂当做表演的舞台,一登上舞台,就要将积极的一面面对学生。
(二)真情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
教师在传授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言传的作用远不及身教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性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表现得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是热情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生活中,当别人有困难时,能最先站出来;面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要勇敢指责;不参加赌博之类有损形象的活动。也就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出来,这样才能像司马迁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如何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除了教师本身要具备美的品格之外,还要利用语文教材来进行审美教育。我国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都是诗词、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组成的。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内容去发掘文中的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情感。
(一)通过诗词感受品格和意境之美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古人有“诗言志”之说,因此我国古典诗词大都是体现古代诗人思想的承载工具。在古诗中可以感受到杜甫《新婚别》中的忧国忧民,从《离骚》中体会屈原的追求,在《饮酒》读到陶渊明的超俗,还可以从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体会爱国者对国破的痛心疾首。古典诗词除了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怀,让人体会到他们的品格之外,还有许多描写爱情的优美篇章,像白居易的《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陆游的《钗头凤》,诗经中的《上山采蘼芜》。以及一些有优美意境的诗歌,如《春江花月夜》,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这些优美的诗歌将个人情感、志向抱负、自然景观以及意境都通过琅琅上口的诗句体现出来,学习诗歌,不仅可以体会情感、意境还能通过诗歌的结构形式感受到音律之美。
(二)在现当代文学中感受到自然和人情之美
高校语文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有我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有外国作品,台湾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通过细腻传神的笔调描写自然景物,像朱自清的作品;有的通过一件小事来歌颂人情之美,如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还有的则是痛陈诉说,如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沈从文的作品又描写了我国湘西那一方净土的美好人情,如《三三》。这些作品由于离当代人较近,容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而产生美好的审美情感。
(三)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高校逐渐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材的补充、美术课程的设置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策略的实施并没有在地方高校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地方高校的美术教材虽然涉及了民间美术知识,但其所占的篇幅较小,数量极其有限,并没有真正将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的美术教育。显然,高校没有认识到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意义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高校在美术教育中片面强调西方所推崇的色彩、素描、油画、水粉等课程,对于我国民间美术这样一种优秀的本土美术资源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高校学生都对西方美术、现代美术的知识了如指掌,但对我国民间美术却不甚了解。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民间美术是“农村人的艺术”,太“土”太“俗”。高校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依然处于表面层次,对于民间美术并没有深层次地开发与利用,这是对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及作用
1.是对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2.是传承发展民间美术的最佳载体
3.注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观的培养
民间美术源远流长,民间美术的创新意识与理念也无处不在。当代的艺术家也深知这一点,创作时喜欢从民间艺术中寻找灵感与突破点。如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创立的立体派,就是在非洲本地原始艺术中寻找灵感,通过其原始艺术大胆夸张的艺术风格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突破点。换言之,民间美术所蕴藏的力量和内涵对高校美术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贯穿民间美术教育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手法、融合不同的形象进行创作。如此,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具新意和个性,这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一)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共同点
(二)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不同点
1.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不同美国高校毕业生对创业的渴望很迫切。据统计,18岁至29岁的青年中有超过65%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企业,这一方面因为他们渴望获得财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渴望获得独立。美国的文化崇尚自由、独立,奉行个人主义,崇尚通过个人的奋斗获得财富与认可,这种文化氛围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中庸,这和创新文化某种程度上背道而驰。在中庸文化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不被鼓励,创业并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而往往是无奈的选择。数据显示,我国80%的创业活动是生存型创业而非机会型创业,也就是说在我国大部分创业活动是因为生活所迫。在这种封闭的、静态的、循规蹈矩的文化氛围中,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斗志必将被掩埋。
2.对创业教育的研究程度不同美国是最早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国家,哈佛大学在18世纪中期就开始组织创业研究,随后,各个大学都创办了创业研究中心。1987年,创业领域正式纳入管理学科,标志着制度化的创业研究开始。到90年代末,创业领域和其他领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创业,丰富了创业理论。美国研究创业的期刊在国际上有深远影响,1963年创刊的《小企业管理期刊》、1975年创刊的《创业理论与实践》和1985年创刊的《企业创业杂志》三个期刊是当前创业研究领域国际公认的重要刊物。我国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业实践,创业理论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真正触及创业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空洞的表面。一些高校建立了创业研究中心,但不论是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广度、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都难以和美国相比,更谈不上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同时创业教育研究平台缺乏,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创业期刊,没有为创业教育研究搭建合理的平台。
3.师资队伍不同美国高校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高校创业教师大多具备创业经验,一方面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本身就有过创业经历,或者正在进行创业活动,这使得他们对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的契合有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是高校会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里担任兼职创业教师,现身说法讲解创业过程或者跟踪辅导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我国的创业师资队伍尚不完备,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是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教师兼职从事创业教育,同时这些教师本身就不具备创业经验,导致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另外,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的情况也很少,有志于创业的学生也得不到很好的辅导。
二、增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尽管煤矿安全培训持续不断,但三违现象却屡禁不止,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培训之所以没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缺乏针对性,教师注重理论教学不注意联系各单位实际工作,导致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缺少可操作性,由于对参加培训的人都采用同一教学模式,造成学无所用,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和缺乏实效性。为安全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业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业务素质和工作岗位的不同,故接受的培训要求、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后应具备的能力也不应一致。所以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通过下矿调研、座谈讨论等多种有效途径和手段来了解。在了解成人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学员的文化结构和岗位工作特点,合理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做到因需施教,因人施教,以增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我国,安全培训机构多依附于高校或专业技术院校,专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与生产实际结合的经验,而来自企业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的兼职教师,则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故师资建设方面始终遵循“积极培养,重点引进,聘任兼顾”的原则。
作为培训机构,要积极安排培训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煤矿师资教育或继续教育培训,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作为培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吸纳新案例、新知识、新技术等。且专兼职教师要不断地交流培训经验,做到优势互补。
四、高效教育培训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许多培训教师虽然习惯借助于现代的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是把文字从黑板搬到了大屏幕,依然枯燥无味,使学员处于被动状态。如何能更好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最大的难题。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内容,我们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真正让学员主动的参与到培训的整个过程,以解决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与学员的双边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培训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五、结语
北京大学迎新整体工作由校长办公室牵头总负责,协调各个部门,为新生入学提供各项服务。其中新生报到当天的工作最为集中,各院系负责报到手续、发放钥匙、安排老生帮忙搬运行李和办理各种手续等等。财务部、总务部、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协助做好服务。
(一)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每年都有特定主题,重点在于理想信念教育。如2013年的“圆梦北大筑梦中华——新生梦想起航”和2014年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2014筑梦起航”等。
(二)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涵盖学生成长各方面,搭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此外,这些活动的载体多样,如报告会、参观、音乐会、歌剧和文艺晚会等。每年的活动内容都会有所改进。
(三)院系自主,各显其能
各院系的自主性较强,往往结合学科特点和院系传统举办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新生教育活动。例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设包括新生心理调适、计算机基础等内容的新生入学先修课,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组织新生素质拓展等。
二、密歇根大学与北京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比较
(一)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
密歇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有关情。两所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新生参与入学教育活动的要求是必须参加,但是并非所有环节都强制参加;新生教育的内容都包括学习、生活各方面,特别是健康、安全、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同时也都包括艺术素养提升的内容;新生教育都有学校、院系、教师和在校生的广泛参与;都十分注重评价,听取反馈意见改进工作。两所学校的不同点也很多,密歇根大学有一些经验可供参考。
(二)对比分析
2.体制和机制的差异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为条状管理,扁平结构,权责明确,直接面向学生为主,高度分工,突出专业化,为新生教育设立单独机构,统合全校各部门工作。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分校院两级,块状管理,条块结合,多级设置,突出综合化,因新生教育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内容有交叉,有时协调工作效率偏低。
3.工作思路的差异美国高校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具有完全自由意志和理性的独立成年个体,学生交了学费,某种意义上属于“消费者”,因此,服务的意味更浓,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更大,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有时会造成学生强烈的孤独感。中国高校倾向于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是需要管理和教育的客体对象,因此,新生教育也多为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更像是替代父母的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多,学生个人自由选择权不多,但能得到来自辅导员更多主动的关怀。
4.教育重点的差异美国高校对新生的教育包含学术指导和生活指导,重点在于学术指导,致力于提供各类学术指导资源(例如建立写作辅导中心、指定学术导师、设立宿舍学术咨询员等),倡导对学生创造力和潜力的激发,思想方面的引导以环境或文化隐形渗透的方式开展。而中国高校在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弘扬主旋律,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且以正面宣传方式为主,相对正式而严肃。近年来,学术指导也日益受到重视,有不少中国高校建立了专门机构开展学业辅导工作。
5.教育方式的差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投射到高校里,各类新生教育活动以分批次、小规模的方式开展,强调体验和互动,带有娱乐化色彩,推崇个人化的经验和多元文化。中国则更加强调集体,以整齐划一为美,高校的新生教育方式以大规模、整体安排为主,注重仪式感、团队意识,但形式相对单一,较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引导。
三、对中国高校新生教育活动的建议
多年来,中国高校的新生教育活动不断改进,也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但仍有提升空间。
(一)资源整合
建立学生事务联席会议机制,对全校新生教育活动做好统筹规划和整合,促进各部门的协调,使新生教育活动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使各方资源达到更为有效的合理配置。同时,尝试开展新生家长定向训练,把教师、家长整合进学生育人体系之中,充分发挥育人合力。
(二)专业化发展
(三)转变教育理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寓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简化手续办理流程,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注入娱乐的元素,吸引学生参与,让细节的设计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气息。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主动性,适当开展公民教育,倡导学生对自己、家庭、学校负责,进而对国家负起应有责任。
(四)加大学术指导力度
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和支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协同开展学业辅导。为学生的学业辅导提供多种渠道的支持,为学生搭建最方便畅通的求助途径。在适当范围内试点新生研讨课,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新生学术指导和学业辅导,倡导不同院系新生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讨论。在教学楼、图书馆、学生中心、宿舍区等地开辟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创造力,鼓励新老生之间个人经验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