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四融”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一、融合“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工匠文化和校本文化”,形成文化育人内容

秉承“以文化人”的思想取向,高职院校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增强教学的特定性,提高育人的实效性,提升本土化特色。高职院校突出区域、民族、职教、校本等特色,通过汲取地方革命历史或革命精神所体现的红色文化,区域民族优良传统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企业精神及大国工匠精工制作所涵养的工匠文化,以及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传统专业所积淀的校本文化,将红色基因、民族传统、工匠精神、校史底蕴“四元”融合,构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与高职院校师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等表达需求相一致的文化育人内容,达到赓续红色文化、崇尚民族文化、弘扬工匠文化、传承校本文化的目的,实现文化育人内容由“碎片分布”转向“多位一体”。

一是以革命文化弘扬为关键,挖掘和发挥红色资源独特的价值功能,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基地。以“爱党爱国、守责守纪”作为革命文化育人的理念,通过多角度、立体式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和体验教育,使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树立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校内外共建爱国主义教育中心、红色教育基地等,积极收集和引进革命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规范学生社团和军训管理,发挥革命文化育人的功能。

二是以民族文化传承为重点,开展民族节日节目展演和民族文体活动展示等民族文化育人活动。以“团结友爱、诚信尚美”作为民族文化育人理念,充分挖掘区域和世居民族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培养学生和善友爱、诚实诚信、以礼待人、以美化人的品质,在学校的展厅、实训基地、教室展示民族文创作品和民族服饰等,开展民族技艺比赛、民族风俗展示、民族体育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特色。借助大师工作室,立足区域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技艺展示,使之成为特色教学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是以工匠文化融入为要求,依托产教融合和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推行工匠文化育人改革。以“敬业专注、精细创新”作为匠心文化育人理念,积极引入企业匠人文化,开展工匠精神宣传活动,培养学生辛勤工作、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创造创新的工匠精神。建设职业教育体验基地,以职教活动周为载体,邀请工匠大师、技术能手展示和传授技艺,邀请优秀校友或匠人来校举办讲座。同时,引入工匠大师和技术能手充实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工匠文化育人的功能。四是以校本文化打造为抓手,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底蕴和传统优势专业建设,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品牌。以“以德立人、以技立业”作为校本文化育人理念,塑造体现学校传统专业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集成学校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校史馆、博物馆等,将校园文化元素呈现在校园建筑、校园环境、实训基地和展览馆中,提升师生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覆盖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二、融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传播渠道,健全文化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文化育人跨界合作平台,建立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跨界”的文化育人机制。纵向建立多级文化建设组织机构,横向依托合作平台,建立健全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文化育人合作机制,将文化向企业、乡村、国外院校等进行传播推广,同时吸引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等参与到学校文化育人的建设中,推进文化资源的整合和育人力量的融合,形成理事会成员文化协作机制、大师聘任和引进机制、大师领衔文化育人机制、文化基地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文化育人测评机制、文化育人内外融通机制等,在助力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上提供文化支撑,打造跨界合作、多元协同的“文化育人共同体”,推进文化育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三融通,实现文化育人机制由“一元主导”转向“多方协同”。

二是文化育人校内校外相融通。以理事会、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联盟等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平台,丰富校园文化育人资源,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合力。推行校园文化下企业、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校园文化传播从在校生延伸到毕业生和校外员工,从校园延伸到社会,服务在校生、毕业生、校外人员,提高学校特色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实现文化育人校内校外融通。

三是文化育人国内国外相融通。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是高职院校顺应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将文化国际化传播落实到文化理念和文化资源的输出上。高职院校要创造机会让师生到国外展示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开放、多元、和谐、包容的国际化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国内国外融通。

三、融德智体美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文化力量”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创新德智体美劳“五育”共生的文化育人模式,培养“五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品牌带动、项目驱动、比赛推动、师生互动、校企联动“五动”赋能,将文化育人浸入“五育”全过程,实现文化育人模式由“各行其是”转向“全面发力”。

一是将文化育人融入德育全过程。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文化育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体系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加校园文化育人内容,将文化素养浸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文化示范基地建设等,以独特的校园文化引导师生,以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师生,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将文化育人融入智育全过程。修订基于文化育人理念涵盖第一、二、三课堂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知识、能力、素质(价值)三个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文化建设融入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提质培优项目、学生技能大赛项目等,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文化技艺。

三是将文化育人融入体育全过程。学校体育文化是体育物质基础、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的特定文化,通过对合作、拼搏、意志等体育精神特质进行培养,发挥体育强体、育人双重属性和双向功能。同时,将文化赛项融入民族体育运动会、体育竞赛等,积极开设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华传统文化体育课程,达到文化助推体育的目的。

四是将文化育人融入美育全过程。感受美、审视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内涵丰富程度可增强审美的愉悦性和表达力,在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要以文化的视角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师生文化月活动、文创作品制作、文化服饰制作、师生文体活动等,以文化育人丰富拓展美育途径。

五是将文化育人融入劳育全过程。通过开展学校奋斗史宣讲、劳动文化景观建设、劳模进校园活动、制定落实劳动教育制度等,将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渗入劳动教育,在文化熏陶下增强师生对劳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要将文化技艺融入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专业作品设计制作等,形成“尚劳、爱劳、知劳”的劳动教育文化新生态。

四、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文化育人载体

针对文化的抽象、无形、内隐等特点,在文化育人中积极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传统具象物态+现代数字技术”的文化育人载体,将无法直接观察和获取的文化知识、文化素养等转换成图形、图像、视频等格式进行显示,为学生创投一个形象、立体、具有吸引力的情景和模拟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体验。同时,通过信息化改善考评方式和拓宽育人渠道,推动信息化管理,构建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时代热度、人文温度的数字化文化育人平台,增强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形成人人参与文化育人、时时实施文化育人、处处体现文化育人的局面,实现文化育人载体由“陈旧落后”转向“创新发展”。

一是建设校园文化景观、文化场馆、文化基地等育人载体,以具象的载体将抽象文化进行显性呈现,构建泛在学习空间,打破文化育人的时空限制,全面支撑学校文化育人落地落实。

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数字化文化资源与各个文化载体进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使校内校外各个文化场馆与网络平台之间的文化资源互联共享、有机整合,激活场馆所蕴含的育人密码、文化基因,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承载一定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的全新视觉、听觉符号,促成文化育人载体提质升档,实现育人载体传统与现代交融、具象与数字贯通,拓宽文化触达的范围,支撑有时代感的文化育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文化育人的吸引力。(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3年第16期)

THE END
1.发挥校外资源枢纽功能,丰富学校活动育人层次本场活动,聚焦如何将社会资源做教育性转化,打造素质教育“新课堂”。从机制支撑、路径探索、成果创生三个方面整体呈现了校内外协同丰富学校活动育人层次的新实践。 01 机制支撑 打通资源转化渠道 ? 现场,杨浦区少年宫充分发挥了校外单位的资源枢纽功能,牵头构建区域馆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将丰富的社会场馆资源引入学校育https://www.shkp.org.cn/articles/2024/12/wx505851.html
2.课后服务只是看护吗?杨浦与复旦共同探索大中小一体化课后服务建设过去的三年中,复旦大学共有51名师生参与了复旦科技园小学的课后服务项目,开设了职业规划、情绪管理、家校协作等三类课程,共计120余节课。课程汇集了全校的师生,其中351名学生参与了线下的课程,另有1200名学生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如今学校已经成为该项目的10个基地校之一。 https://www.jfdaily.com.cn/sgh/detail?id=1476978
3.三全育人理学院打造“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育人本网讯(通讯员 高晓红 李小龙)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峡大学理学院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第二课堂为平台,以师生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努力打造“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育人新模式。 https://syw.ctgu.edu.cn/info/1041/26694.htm
4.“线上”+“线下”,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缺席教务动态教务科研经过了5周的线上教学,安全职院第一批学生终于能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回归正常的教学环境。但是受疫情影响,仍然有一千多名学生尚未能回到校园。为确保校内、校外的同学们都能按时听课,教务科研处与信息中心联合制定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案,切实保障学生学习进度。针https://www.gxaqzy.cn/jxky/jwdt__jwkx/content_1445
5.上一条:校长范新会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2020年,项目走进甘肃省定西市,开展线上科普活动,与定西市岷县中寨镇扎那村小学签订合作协议,进行长期合作,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 校内校外联动,培育“双创”教育沃土 学校着力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深入推动“双创”教育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通过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与商洛市优秀企业建立合作育人关系,共同制定http://www.slxy.cn/info/1081/13375.htm
6.中国教育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元·四维·五位”建设大【摘要】: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为此,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整合“校、企、地”资源、构建了显性隐性、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https://www.njcit.cn/_t334/2022/0615/c3992a129530/page.htm
7.学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范文(精选14篇)疫情缓解后专业系可组织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实习(实践)组织和实施前需提前制订详细的实习方案(含防疫方案),提前1周上报学院审核,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3.实验课程教学 学院鼓励课程组和任课教师根据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自主开展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或借助线上实验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实验课程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https://www.ruiwen.com/fangan/6704642.html
8.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建立“海淀家长学校”的工作方案“海淀家长学校”作为虚拟机构,挂靠在海淀教科院德育心理中心,以指导服务为切入口,研究与培训相结合,辅导与交流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推动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一)课程培训 积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联动机制,凝聚工作合力,针对家庭教育痛点、难点,根据家长和儿童的需求,选择、购买、培育一批https://www.rdfz.cn/jyzh/jzxx/zcyl/202305/t20230531_30016.html
9.“三会一课”荣誉榜广州南方学院会计学院党总支学生第二党支部支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学习、实践方法,以“学党史、悟思想”展现昂扬姿态,以“办实事、开新局”笃定奋斗方向,确保党史学习教育稳推进、全覆盖、强实效。让每一党员都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12/23/c6067364.html
10.“互联网+”背景下“STEAM+”课程实践共同体项目工作简报2.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培训 考虑到STEAM教育的综合性、学科融合性等特点,我校面向各学科教师,有序开展STEAM教育的培训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从软件到硬件、从校内到校外,着力培养一批有STEAM教育理念、有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有创新教育思维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形成以骨干教师为中心的教研团队,作为SThttps://www.wuhaneduyun.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id=1616272212
11.转载:在线开放课程:内涵模式设计与建设但这种以线上学习为主的私播课大都停留在较浅的学习层次,难以充分保证学习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自主与自律;另一种是翻转课堂模式。学生不仅要学习线上课程,还必须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把在线学习与课堂交流练习结合起来,实现深度学习目标,人数一般在数十人到百来人左右,考核与评价一般以线下为主。校内私https://www.jianshu.com/p/041d773bef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