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社会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与社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人口在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中的社会文化作用

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无论是听到外国游客对其国家和民族的称赞,还是在国内旅游中目睹祖国的壮丽河山、历史古迹和国家建设新貌,都会启迪、激发和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历史悠久,古今文明享誉中外,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这些国情的发展变化,人们除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得到了解之外,如果能通过旅游目睹和亲身体验,就更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陶冶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资源,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为适应游客的需要,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利用、延续和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和开发;濒临毁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一些不复存在的古迹得到复制。

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旅游人口能促进目的地社会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接待地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物质条件,新的文化设施会有所增加,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其次,旅游能促进目的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目的地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与旅游有关的交通运输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等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再次,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目的地的社会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会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在总体上会更趋向开放,更趋向国际化和现代化。

旅游人口可能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及其原因

(一)旅游人口将可能引发社会文化问题

不良游客的“示范效应”。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会不自觉地将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带到旅游接待地,对当地居民,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会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游客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当地人产生“示范效应”,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危及当地社会稳定。

干扰居民生活,诱发主客矛盾。大量游客的到来,若处理不好,有可能诱发旅游接待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客量有限的情况下,大量游客的涌入,会造成交通堵塞、景区拥挤、公用设施紧张,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居民对游客的不满和抱怨;在目的地物资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种物资优先供应外来游客,使当地居民的供应数量减少或质量降低,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便,招致居民的不满;某些游客的傲慢自大和对当地居民的不尊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和愤怒,从而引发主客之间的关系紧张。

接待地固有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庸俗化。随着旅游的发展,为迎合游客的需要,传统文化常常被商品化,随时被搬上“舞台”,向游客演示,并对其在程序、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压缩删改,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一些代表地方特色的东西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受旅游活动的影响,接待地的宗教文化也极易失去其本来的神圣性和象征意义。所有这一切,不是使旅游者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包装”的“伪文化”,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

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游客对接待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害,一类是由于游客们不检点的行为造成的,另一类则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些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为了满足某些幼稚的私欲而有意无意地毁坏他们不辞辛苦,甚至千里迢迢地特地去观赏的“宝物”,例如我国甘肃境内的阳关古堡屡遭践踏。我国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也有类似问题存在。除了来自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之外,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可能因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因规划不当、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些古都、古城的历史风貌被削弱,一些古建筑被毁坏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二)产生上述社会文化问题的原因

旅游人口素质低下。旅游人口的素质影响着环境,就目前而言,我国旅游人口素质低下,环境意识淡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吸引高质量的游客,提升旅游人口素质,高素质的旅游人口产生高质量的旅游。当前,我国旅游产品由于基础差,发展较快,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交通还较落后,游客观光不便;旅游设备档次较低,宾馆分布不合理,高、中、低档配置不够合理;旅游品种单一,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比重太少;旅游管理落后,景点开发保护不够;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协调,服务态度和质量比较差等等,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人口素质的提高。

构建和谐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抵制和清除旅游人口的消极弊病,促进旅游人口的健康发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人口健康发展

加强旅游人口规划。必须对旅游接待量进行适度控制: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在实施旅游规划时,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力避旅游产业超负荷发展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减少或消除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向旅游人口提供健康的旅游产品。旅游接待地应向旅游人口提供满足人类正常需求的旅游产品,其活动内容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切违主义精神文明的、有碍积极健康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制。这不仅符合游客的需要和利益,而且也符合旅游目的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这是旅游接待地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旅游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当地居民社会心理容量。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可通过舆论传媒引导当地居民,不断提高他们在心理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承受力,使其充分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以便为发展旅游业尽心尽力。这也是解决主客矛盾的途径之一。

健全法制以加强监督。旅游接待地的政府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健全旅游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将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对其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以保证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从法律、法规上消除和杜绝旅游人口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人口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题名称: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别:政治与法律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选题的意义

a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3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论文关键词:欠发达,产业结构,调整

1.宿迁市概况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于1996年建市,现辖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和泗洪县。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2008年低,人口数为534.58万人论文的格式,GDP总量为655.06亿元,人均12289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4.11亿元,农业总产值136.6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16.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5.00亿元。从多项经济指标在江苏省的地位看(见表1),应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表12008年宿迁市社会经济状况一览表

地区

总面积

Km%

总人口

万人%

人口密度

人均GDP

宿迁市

85558.3

534.587.2

625

12289

苏北地区

5435753.0

3318.3143.2

610

19555

江苏省

102600—

7676.50—

我对焦聘文素昧平生,只是在2011年12月编发过以他为主人公的题为《担纲社会责任的学者——焦聘文》的人物通讯,这才对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前不久,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长达50多万字的文集《数字凝聚智慧的‘炼金术’》,邀请我写篇书评,我欣然允诺。

作者作为基层干部,收入微薄,怀着忧国忧民之情,常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亦常常宵衣旰食地勤于笔耕,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我想起了清代左宗棠的诗歌:“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我想这不正是他清廉自守,好学不倦,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怀吗?

论文关键词:中产阶级,国民学历构成,就业人口学历构成

一、问题意识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高度经济成长期,直到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为止,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实质增长率在年均10%左右,国民生活得以提高,形成“一亿总中流”的社会。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持续发展至今,国民生活亦得以改善。而自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在中国复兴以来,对中国中产阶级的研究就成为社会学界的热点。抛开对“中产阶级”和“中产阶层”的严格区分,中国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呢?

低文盲率体现的是教育的广度国民学历构成,而体现教育高度与深度的则为国民的学历水平。在产业社会不断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中,提高每个劳动者的产出,维持支撑产业结构的人才的基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试从国民学历构成和就业人口学历构成展开论述。

二、高度成长期日本国民的学历结构和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

1、高度成长期日本国民的学历结构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毕业论文格式。二战后,对旧有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扫除了军国主义,实现了教育民主化,使得日本的教育重新走上正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腾飞,教育也获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在这个时期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为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不同层次的、足够的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社会中间阶层的形成,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1955~70年,日本高中毕业人数从71.6万人增加至140.6万人,增加了大约2倍,短期大学毕业人数从2.8万人增至11.5万人,增加了4.1倍,大学毕业人数从9.5万人增加至24.1万人增加了2.5倍。在此期间,日本的教育水平在资本主义各国中仅次于美国居于第2位。

大学及高等专科学校在学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日本

美国

英国

西德

法国

意大利

1960

0.7

1.8

0.5

0.6

0.4

1965

1.1

2.8

1.0

1970

1.6

4.1

0.8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指标设计评价

1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2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2.1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科技创新文化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影响科技创新的文化、制度等社会环境,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再到成果转移的完整过程和多种特征要素的集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尽可能将影响科技创新文化的主要要素囊括在内,以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全貌和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但是,全面性并非要求设计的指标体系面面俱到,而应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在技术处理上:一是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综合指标取代过多的单项指标,二是选择最能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状况的指标,三是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关联的指标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标。

(3)前瞻性。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要考虑今后发展变化的可能。为某一区域的制度绩效和文化氛围提供定量考察,适应当前国际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形势与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引导各科技创新实体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一流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引导各科研单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

2.2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科技创新文化、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指标

(1)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政府文化投入率(单位:%):即政府文化经费支出与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家庭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单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单位:册);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单位:元);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单位:人);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单位:个);居民文化程度(单位:人):该指标选用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外来文化的认同度(单位:张/人):该指标选用各地出版VCD数量与当地总人口的比重;经商指数(单位:%):即非公有经济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等等。

(2)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文件数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文件数量);拓宽科技体制融资渠道(文件数量);加大财政税收支持(文件数量);市场化指数(单位:%):即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知识产权指数(单位:作/万元):该指标选用专利申请量与GDP之比;政府规模(单位:%):即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与总人口的比重;对外开放度(单位:%):选取出口额加上进口额与GDP的比例。

(3)科技创新经济环境。城市化率(单位:%):即从事非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失业率(单位:%);通货膨胀(单位:%)。

2.2.2科技创新人力、物力资本基础

每万人口的专利申请量(单位:件);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单位:人):即登记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地区人口的比率;研发全时人员当量(单位:人年):研究与发展人员指参与研究与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全时人员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所有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科技机构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单位:千元/人)。

2.2.3科技创新投入

(1)企业投入。技术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单位:%):即各地区大中型企业中技术开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单位:%):指各地区大中企业中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单位:%);企业技改投资比率(单位:%)即企业技改投资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开发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单位:%)。

(2)高校、研究与开发机构投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单位:个);每万人高校教工数(单位:人);教学与科技中副教授以上人员(单位:人);高校科技服务课题数(单位:项);R&D投入占GDP比重(单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数(单位:万元);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单位:%)。

2.2.4科技创新产出

3科技创新文化评价模型

3.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样本矩阵

R=(r)=YY/(n-1)(i,j=1,2,…,p)

r=yy(t=1,2,…,n;i,j=1,2…,p)

3.3求特征值

3.4确定主成分

按≥0.85确定m个主成分,使信息利用率达到85%,求出前m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将之规范化,得到每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y1,y2,…,ym。

3.5综合评价

求出样本在每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a+a+…+a,ai为每个主成分yi的方差贡献率,(i=1,2,…,m)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分别按和F对样本进行排序,即可得到各样本的综合得分。其值越大,某一区域的科技创新文化越优。

参考文献

1蒋慧工.国家核心竞争力三元素:人才、创新、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杰.科技创新文化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4(9)

3陈依元.试论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2003(1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计生工作

一、科学发展观对人口计生工作的理论指导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树立人口观念,从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树立大人口观念,从协调发展的高度审视人口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解决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的矛盾,妥善处理人口安全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理论。

从发展的本质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最高准则,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提升和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点。发展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到发展进程上的可持续性。从发展的本质看是人、自然、社会的统一体。发展应是系统的,要求各发展要素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既要从现实的发展去规划未来的再发展又要按照未来的发展要求来规划现实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状态的演变,人们对于人口发展认识也有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人口发展,而科学的人口发展观也必然要求具备科学发展的基本要素,即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特性。

2、人口与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二者之间存在“人类—环境—发展”的系统关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PPE怪圈”,即人口增长、贫困和环境退化之间的恶性循环,验证了人口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系统性。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加剧贫困,并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同时,积极开发国民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人类适应和调控生态环境的能力。

3、人口与经济发展。要用“两种生产理论”全面认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要认识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人的生活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就是说要有相对于投资、资源适度的人口条件,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人口劳动力过剩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另一方面,要认识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对人口变动与结构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高低以及技术进步的状况,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口质量,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人口与社会进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人本身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动力中心。马克思说过,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社会财富,是财富之本质的东西。社会发展说到底就是个人本质力量的发展,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则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统筹人口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事业的进步,满足人的多层次需要。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对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并以人均观念、大人口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我们的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合理的人口结构,高水平的人口素质,从而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健康的良好的人口局面。

二、用科学人口发展观审视新时期人口问题

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三十多年来由于我国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缓解了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压力。但是,人口数量过多,发展差异较大,我国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低生育水平不稳定、人口与自然不和谐、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尖锐、人口文化素质低、出生人口素质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人口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等等问题,反映出我国新时期的人口问题、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而且有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问题,人口问题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新特点。用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审视新时期的人口问题应把握以下几点:

1、树立科学的人口问题治理观,人口观决定人口问题的治理观。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来理解人口发展本质将为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开辟道路。适应人口形势的变化,再研究人口发展战略制定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解决人口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新问题,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2、树立和落实人口与计生工作的人本观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计生工作的实践

科学的发展观赋予了人口计生工作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人口条件的历史使命。服务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要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积极应对老龄人口、流动人口、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1、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控制人口数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自主意识的增强,家庭将更趋理性地对待生育问题,计划生育由按指标生育转变为按政策生育,由国家强制计划为主转向家庭自主计划为主。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在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广“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人口控制目标。在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过程中,要努力避免人为因素造成人口负增长、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的倾向。

2、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出生人口素质。一是要向广大育龄群众宣传优生优育知识和生殖保健知识,让年轻夫妇掌握科学育儿知识,防止环境污染、遗传和疾病的影响。二是要提供服务,尤其是对孕妇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服务,把出生缺陷儿降到最低限度。三是要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比重,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本”,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增加人力资源的存量,使其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并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3、重视人口老龄化,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论文参考。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三养结合”的老年供养体系,积极发展社会供养,提倡家庭子女供养,适当组织老年人口再就业自养,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要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继续建设适用而方便的活动场所和老年服务设施,广泛开展老年文化和体育活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重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

4、遏制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势头,保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要认真分析性别比升高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宣传以人为本、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个样等新观念,帮助有女孩的困难家庭发展经济,解决养老方面的实际困难,帮助辍学女孩回到学校,救助贫困母亲,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提高她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禁止非医学需要的B超和染色体胎儿性别鉴别,计生、卫生部门共同做好出生婴儿性别监测和跟踪服务,计生、卫生、公安、司法、检察等有关部门,要严厉查处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引产的违法案件,努力使人口出生性别比趋向正常。

论文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诠释,但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资源性原因(吴敬琏、温铁军、李朝林等),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源于农民增收困难,而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本矛盾是人地关系矛盾,即大量的农民劳动力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二是制度性原因(陈锡文、易秋霖、吴光炳、李伯霞等),认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偏向的政策造成的,他们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村财政和税收制度分析了制度的不合理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三是市场性原因(于凤芹、彭腾等),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以及农业投资过少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四是观念性原因(吴碧君、于凤芹等),认为整体上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直接影响了科学种田经济学论文,也不利于寻找其他就业机会,导致农民整体收入增加困难,因而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这些结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甚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现象,但是,城乡收入分配研究无论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上,还是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描述和预测缺乏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没有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有充分地理解;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传导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等。本文利用1980~2007年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

二、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分析

(一)测度指标

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很多,但可以大致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发展类因素;二是二元化类因素。发展类因素主要包括物价水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经济实力、投资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和外商投资情况等方面的指标。二元化类因素则主要包括城镇化水平、农村工业化水平、财政支出结构、城乡投资对比、农业贸易条件以及惠农政策等方面的指标。经过比较、甄选,结合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原则,最终选取15个统计指标作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体系(表1)。

表1城乡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主要指标及代表符号

主要指标解释

发展因素

CPI

反映物价水平

反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一产占GDP比重

二产占GFP比重

三产占GDP比重

财政总收入

反映经济实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反映投资发展水平

进出口占GDP比重

反映外贸依存度

实际使用外资额

反映外商投资情况

二元化影响因素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反映城镇化水平

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农村人口比重

反映农村工业化水平

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反映财政支出结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比

反映城乡投资

工农商品综合比价指数

反映农业贸易条件

关键词: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一、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指标分为两个层次、三个类别,共13个基础指标。其中5个反映总量的指标,8个反映密度的指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总体上,我们将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分为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两大类。

创新能力层次重点观测劳动者较高层次的创造、创新能力,体现了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我们将创新能力层次分为研发和科技产出两个部分,研发部分选择了研发人员总数和研发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2项指标;科技产出部分选择了三方专利申请量、SCI论文引证次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人均三方专利申请量、人均SCI论文引证次数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6项指标。

在选择指标过程中还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数据的可获得性、国际可比性和权威性,上述指标数据都可从国际组织(主要是OECD和世界银行)或我国政府的官方出版物和数据库中获得。二是指标能突出反映人力或人才资源主要方面的发展状况,但数量不宜多,目前共选择了13项指标。

就概念而言,创新能力层次似乎能更直接地反映或比较人才实力,但由于缺乏国际可比的人才数量指标,单独使用这个层次的指标,无法合理解释人才数量、产出以及投入等方面指标的相互关系。例如,三方专利申请量和SCI论文引证次数都可视为人才的产出,但与之匹配的人才数量却不得而知。所以,我们设想以人力资源为基础,将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反映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

将所有13项基础指标分别进行无量纲处理,转化为标准值。方法如下:

标准值=指标值/比较国中该指标值的最大值

某国一项指标的标准值所反映的是与比较国中该指标最大值之间的相对差距,功能是用于国家或地区排序,并进行差距比较。将基础指标转化为标准值后,消除了量纲,使原本不同量纲的指标具有了可加性,同时减小了不同指标间的方差差异。

三、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指标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问题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从而为决策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以第一层指标体系为例,运用AHP方法进行问题分析时的步骤如下:

(一)构造判断矩阵C,如表2所示

(二)层次排序

层次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中某元素和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层次排序主要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与之相对应的特征向量,即根据线性代数中的知识(Perron定理),对于判断矩阵C,必有符合:

|λI-C|=0(I为单位矩阵)①

的最大特征值λmax≥n存在,且为单根。

根据①式,求出最大特征值λmax,并计算出相应的特征向量(根据Perron定理,这个特征向量为正),也即,根据CW=λmaxW求出W,W就是最大特征值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该特征向量的分量Wi就是对应元素排序的权重。

根据①式,求出:λmax=3.006824;W=[0.12030.73140.1483]′

(三)一致性检验

为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引入一致性指标CI和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其值按下式计算CI=;CR=(RI可通过查表求得),当CR

经计算:

故该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所以W=[0.12030.73140.1483]′可以作为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指数的权重。

四、计算结果及分析

OECD成员国和金砖四国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指数的计算结果及其排名情况,同时列出了人力资源、研发和科技产出3个分类指数及其排名,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世界排名第八,但明显与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就业人口规模不符,甚至落后于加拿大和意大利。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指数为0.1351,远远低于美国的0.8603,说明我国人才资源综合竞争力与世界强国美国相差甚远。从分指标上看,我国的人力资源指数世界排名第九,然而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绝对数量远远多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更远远多于意大利和加拿大,但人力资源指数却明显低于这些国家,这说明我国人口绝对数量虽然占绝大优势,但是在教育投入、医疗投入、劳动生产率、中学入学率等方面还较弱,因此我国的人口质量不高。从科技产出指数来看,我国的科技产出指数世界排名第十三,不仅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加拿大和意大利,也明显低于我国相应的研发投入指数排名,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科技产出绝对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科技投入产出比,或者科技产出效率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点要引起重视。

1、潘晨光.《2009中国人才报告》蓝皮书[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娄峰,潘晨光.人才与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实证方法的系统梳理及评述[A].中国人才报告2010[C].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桂昭明.人才国际竞争力评价[J].中国人才,2002(10).

4、陆晓芳,王川,赵树宽.人才要素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

5、李晓园,吉宏,舒晓村.中国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7).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8.3: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THE END
1.之江汇教育广场1.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对一致性的关注起源于对教育结果的监测,其重点是终结性评价(即考试)与课程标准的匹配,这为课堂教学层面的一致性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和研究思路。尤其是韦伯(Webb)关于一致性概念的理解,能够为课堂教学层面的一致性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在韦伯看来,一致性是指“两种或更多事物https://yun.zjer.cn/space/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358362&id=39543279
2.教育学者:学校教育依然缺乏对个体差异的重视—新闻—科学网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所需要人才也是极其多样的,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才能培养出各种优秀的、多样化的人才。现实情况是,人才的培养和评价往往依赖于简单的考试制度,这种做法限制了人才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我们声称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却又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将他们纳入统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5536.shtm
3.读书1074天 20241210 二,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提出更好的和谐定义。目前,彼得森和塞利格曼(Peterson & Seligman, 2004)的优势分类中把和谐概念放在公正之下。他们指出,“作为群体或团队一员努力工作;对群体忠诚;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p.30),这些能力可能是公民优势观的一个子集。尽管这可能是划分这种优势的方法,但是有理https://www.jianshu.com/p/e8b8fb75e81b
4.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以人格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整体把握育人目标顿继安/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教授,本文通讯作者。 本文摘要 对育人目标方方面面的要求如果缺乏整体性和结构性的认识,会导致教师迷失于各种要求的森林而难以整体把握培养目标,为此提出以人格为核心的能力结构。这种能力结构由自我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科能力构成,其中问题解决能力是能力的本质内涵和根本存在形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1/11/19149244_1141705343.shtml
5.基于韦伯模式的中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中考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有效检测方式,不仅可以衡量初中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结果、为高等教育选拔人才,还可以反映课程标准在该地区的具体实施情况,因此对中考数学试卷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一致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市地区中考数学试卷,选择韦伯分析模式为一致性研究工具,对https://wap.cnki.net/lunwen-1021647904.nh.html
6.证据规则的法典化——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的制定及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理性”这一概念在韦伯的著作中也有不同含义:一是指社会由法律支配,二是指法律规则的系统性;三是指法律的制定和适用都通过逻辑分析进行;四是指法律由理智控制{4}。鉴于韦伯在多处论述法律的形式理性化特征,而各处论述对于法律的形式化、理性化界定并不一致,本文没有对“形式化”、“理性化”的含义加以区分;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78.html
7.基因工程的伦理分析12篇(全文)通过给中国工程伦理三层影响因素指标赋权可以区分不同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 从而得出工程伦理教育核心要素, 权重的确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其是否被正确选择决定了模型的好坏。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强调的是决策者的经验对权重的决定性影响, 如专家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box5sao.html
8.教育社会学(二)我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历以贤: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对象是研究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影响和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与矛盾性。 裴时英:教育社会学即是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以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种科际性的研究为目的的边缘学科。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15266823%3F%26
9.布卢姆分类学视野下的教学评一致性在此背景下,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韦伯在定义一致性的基础上,从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和知识分布均衡性四个维度构建了一致性分析框架[2]。其研究成果被业界广泛采纳,并在其基础上延伸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3-5]。除韦伯模式外,比较典型的一致性分析模型还有崔允漷构建的教-学-评一致性的三因素结构模型[6]、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408/10237658.shtml
10.自我控制(精选十篇)实施控制自我评估的目的是, 通过进一步深入评价柔性控制, 建立新的审计程序。它对审计部门效率的提高、审计时间的缩短、审计范围的扩展及审计结果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它可为参与者提供各个层次的“过程教育”, 使审计和控制的精神渗透到更为广泛的经营管理之中。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v5bew4e.html
11.科学管理的特征范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适当性管理;一致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53-04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得脑力劳动在整个劳动构成中的比例日益提高,这也标志着传统企业管理对员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39954.html
12.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认知一致性的调查研究⑩U.S.Congress.House of Representative Improving Americans Schools Act.Washington DG: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4.转引自刘学智、张雷:《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韦伯模式本土化探究》,《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第13-17页。随后,美国出现了许多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一致性的研究。例如,Webb 关于https://sdsdwkxb.cnu.edu.cn/gkll/2017n/2021d4q_598578f464bf498a99caca1c40a71b37/4700ae0e6ac14151b50d4e7c3d73b4ec.htm
13.教学评融合备课新篇章——基于教学评下一致性的备课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概念内涵: ? 教学评一致性 1.一致性:两种或更多事物之间的吻合程度,即事物各个部分或要素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指向对同一概念的理解(韦伯); 2.聚焦课程标准落地的一致性:是教育系统中基于课程标准的,并由之波及评价活动、课程资源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 https://www.meipian.cn/54g0311w
14.活动方案方案计划20 世纪 80 年代,“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简称 SBR) ”对“如何建立教育标准和课程、如何建立检测教育标准和课程之间一致性的评价系统”等问题进行探讨,要求教学评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教、学、评一致性”观念由此真正建立,一致性分析工具“韦伯分析模式”应运而生,它进行一致性分析是从四个维度开展的,一是http://www.hx.wj.czedu.cn/html/article6148212.html
15."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述评在借鉴韦伯一致性的基础上,对"教,学,评"一致性进行了阐述.崔允漷教授最早论述 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含义,在清晰的目标的前提下将其从两个层面上进行理解第一个层面是 说课堂中所教,所学和所评都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第二个层面是说命题与所教,所学相一致,而教学 评一致性的实现则取决于教师的评价素养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Download.aspx?paperID=54086
16.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No. 4 ,2015 DOI :10 . 16382 /j . cnki. 1000-5560 . 20 15 . 04 . 003 - - 教学 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 模型的建构* 崔允漷 雷浩 ( , 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上海 : , - - 摘要 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从理论分析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05/7023030062002012.shtm
17.美国“SEC”一致性分析范式的诠释与启示基础教育中评价与课程标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致性分析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用于审视基础教育评价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本文旨在诠释SEC一致性分析范式的核心理念,探讨其在基础教育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SEC一致性分析范式源于金融领域,但其核心理念和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27323117.html
18.预算绩效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λmax-n愈大,CI愈大,矩阵的一致性愈差。根据上节中的程序计算结果,本文中20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经检验其CR全部小于0.1,故通过一致性检验,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评价结果是可靠的。 (四)结果与分析https://www.sfabiao.com/haowen/34352.html
19.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恩所提出,后教育评价专家韦伯对其进行了相对全面的阐述,目前较为权威的观点认为: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就表现在课堂教学内部所有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发展的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我国教育专家崔允漷教授将“教学评一致性”定义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https://tpd.xhedu.sh.cn/cms/app/info/doc/index.php/9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