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作者:徐丽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更加长远、更加系统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市场容量、环境条件、人口状况各不相同,导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长期存在,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经济发展的堵点和难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区域协调发展蕴含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要义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五个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新的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由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狭义理解,进一步拓展为缩小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综合发展水平差距。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空间治理及生态保护的视角上,具有相同的内涵和要义。

共同富裕是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把“共同富裕”纳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中国长期实践的总结。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阐释了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现代化,而是全域、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在共同富裕的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对象是农村和城市、东部与西部、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生态脆弱性地区与主体功能区等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目标是通过一些区域政策引导、市场力量和公共政策等来消除差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地区机会平等,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国家大,人口多”的国情下推进的,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地域上看,尤其需要通过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使中国实现全域现代化。早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近些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体现了区域空间观念,不仅城市、东部地区要发展,农村、中西部、东北地区也要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是“五位一体”高度中和协调的状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也包含诸多生态理念,西部地区的大保护、大开发,东部地区重大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的生态保护都体现了协调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带动引领。区域重大战略充分考虑了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类型、功能定位等因素,通过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充分解决地方的实际问题,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区域重大战略带动引领,进一步处理好带动与后进的关系。一是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带动引领作用,努力使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二是加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及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安排,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区域战略统筹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构建以点带面、以线带点的空间发展新模式,形成更高水平、更均衡协调的区域发展新局面。

推动区域一体化共生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叠加”出来的空间红利、制度红利、市场红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区域一体化的实现可以通过跨区域联通人才、数据、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统筹制度、政策、体制、机制、结构、效益,以核心区域辐射联通周边区域。推动区域一体化共生发展,一是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的均衡性。根据不同区域发展实际,统筹推进“五网”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建设,拓展区域开发轴线;强化资源能源开发地干线通道规划建设;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强出海、产业通道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二是推动产业跨区域联动。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中西部政策、资源、区位、劳动力优势,承接国外国内产业转移,不断优化东西部的合作机制,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分工协作。三是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强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公平透明的区域市场规则,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调控平衡机制,促进市场一体化聚合强大的区域市场,为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

推动城乡互促联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仍然是全力补短板、固底板的重点所在,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而繁重的事业。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只有城市功能充分发挥,才能对农村及周边具有辐射作用。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以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提升县城对中心镇的集聚效应,才能够促进城乡区域经济整体良性发展。

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评价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重要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和薄弱环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促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坚决贯彻好新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通过差异化政策,促进地区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双碳”目标与经济增值的整体协同,最后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支持特殊类型区域。在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内部,存在区域内部的差异;还有“老少边”欠发达区域、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等发展“洼地”。这些特殊类型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蕴含巨大经济增长潜力,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需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使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不落后。

THE END
1.二十大笔记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二十大笔记】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发布时间:2022-12-09 信息来源:黄河新闻网 编辑:姚霞飞 中央部门网站 各市政府网站 各县区政府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主办:中共晋城市城区区委 晋城市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晋城市城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http://jccq.gov.cn/cqzx/sjdt_5/szfyw_1/202212/t20221209_1713940.shtml
2.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的目标,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https://edu.iask.sina.com.cn/jy/f5LdIDga6x.html
3.二十大笔记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朔州新闻网,朔州官方新闻网站,朔州新闻门户,中共山西省朔州市委宣传部主管,朔州市融媒体中心,朔州市新闻中心主办https://www.shuozhounews.cn/folder2074/folder2075/folder2110/folder2112/2022-12-08/513177.html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要更加重视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https://www.shuashuati.com/ti/182ccd5ca5714d1caf020ecf844bec17a1.html
5.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理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https://www.workercn.cn/c/2023-01-17/7705698.shtml
6.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邢占军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现代化,注重系统谋划扎实推进,要坚持重点突破,补齐短板弱项。 https://www.media.sdu.edu.cn/info/1002/30831.htm
7.人民日报整版阐述: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新征程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2308/t20230804_12502668.htm
8.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下大气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3/0710/c427152-4003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