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20年教龄的初中班主任,我经常看到,有部分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很好,到了初中却成绩平平,甚至下滑到班级末尾,而究其原因是没有及时适应初中的学习,还在用小学的学习思维。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把小学和初中的这4点儿区别弄清楚,提前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孩子成绩也将蹭蹭涨。
1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增大
进入初中,孩子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学科上的变化。
第一是难度的增大,就拿语文来说,小学时主要考查字、词、句,初中则变成了对篇章的整体考查,与此相对应,考试时识字、写字、组词类题目减少或消失,对各种句式、修辞的考查难度增大,且逐步延伸到阅读理解之中,要求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做题。
其次是科目增多,七年级开始增设历史、道德与法治、生物、地理4门学科,随着年级的增高,还将逐步增加物理、化学等需要较高理解能力的学科。
面对科目的变化,假期一定要让孩子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知识点增多,难度增大,就不能让孩子像小学时那样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来应对,要从方法入手,让孩子养成整理归纳,定时梳理总结的好习惯。
2竞争更加激烈
小学一般是就近入学,班级人数较少,上了初中之后,为了优化教学资源,几个小学的孩子,将并入同一所初中,这也意味着同一年级的竞争会更为激烈。
在小学时稍微努力就可能位于班级、学校前列,但上了初中之后,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只有可能位于中等,失败的体验,会让一部分孩子退缩,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但千帆竞技,方显英雄本色,激烈的竞争也能让孩子斗志昂扬,抓住机会,还将收获更多成功,体会到奋斗的快乐。
所以,升入初中之后,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多鼓励孩子,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帮他直面挑战,迎难而上。
3压力更大
小学时我们和孩子谈理想,孩子会说要当科学家、宇航员等,但告别少年时期的懵懂,进入初中之后,因为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孩子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以前的理想信念更坚定,二是放弃理想,走一步算一步。
但没有一个父母不想让孩子考上重点,即使明知道孩子成绩一般,也只会觉得是努力不够,还可以再拼一把,于是就拼命给孩子报辅导班,盲目运用题海战术,让孩子挑灯夜战,有的父母还会情绪失控,即使班级的小测验,孩子只要成绩稍有退步,就各种批评。
前段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中,夏欢欢和颜子悠两个孩子的经历就与此类似,本来活泼开朗的他们,在父母的逼迫下,上了各种辅导班,压力倍增的情况下,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心理还出现了问题。
因此,虽然三年之后,孩子将要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个挑战——中考,但父母也不能盲目“鸡娃”,给孩子过多压力,要多观察,多给孩子一些正面评价,从兴趣方法入手,和孩子一起制订合理的计划和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