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可能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盛世。
从数据上说,你要说他不是盛世,似乎说不过去,乾隆时期的清朝政府统一了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等领土,为今天的中国版图奠定了重要基础,领土面积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历史上仅次于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多民族大统一;人口在乾隆末年达到近3亿,从此中国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国库财政储备常年保持在7000万两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据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光是康熙、乾隆两朝在全国减免的农业税收就达到近3亿两白银。
这一连串数字不但勾画出一个皇皇盛世,甚至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数据,堪称五千年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可是,在乾隆58年的一个夏天,英国的第一个访华使团来到清朝,却彻底揭开了这个盛世的神秘面纱,在马可波罗笔下黄金遍地的东方帝国,其真实景象让欧洲人大惊失色。
乾隆时期底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但康熙、雍正两朝未必如此。
一来到中国,英国人就看到了到处都是触目惊心的贫苦景象,特别英使团船上那些做杂役的中国人,他们身材瘦削,“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茶喝”。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直言不讳的写道:“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英国人对清朝子民对食物的狂热印象颇深,因为使团收到皇帝赐予的食物很多,有些猪和家禽在路上就死了,于是他们把死猪和死鸡扔到大海里,“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他们还注意到,“狗肉是他们惯用的食物,生活在水上的悲惨中国人一向出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事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也不放过”。
随处可见的弃婴也让英国人吓得够呛,他们看到漂流在珠江上的一个死婴的尸体,但周围的人来来往往熟视无睹,对这种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或许,是人口的过度增长难以避免的带来这种情况,即使是在盛世巅峰期,以古代的技术水平要养活三亿人实在是太难了,乾隆盛世成为一个饥饿的盛世在所难免。
实际上,清朝的人口是在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之后才迅速增长的,因为人头税的取消完全去除了增添人口的经济压力,何况中国又有一定要生儿子才能传宗接代的古老思想,所以从康熙61年到乾隆55年,人口数量整整翻了一倍,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在所难免。
如果英国人在康熙、雍正两朝来到中国,他们应该不会看到如此悲惨的生活画卷。
精神上的贫穷才是康乾盛世最大的贫穷
对于英国人而言,他们看到了让他们很多不敢相信的事实,大大冲击了他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贯认识。
当英国使团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时,他们看到很多百姓被士兵强征而来,“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的哀告,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只是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他们看到士兵随意的鞭打试图逃跑的民夫,看到在官员的面前普通人民完全像一个耳提面命的木偶,毫无自尊可言,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曾经普鲁士国王想要修建一座宫殿,只是因为影响了旁边的风磨转动就被磨坊主告上法庭,最后国王赔款道歉。
英国人完全不懂:在中国几千年的思想体系里,君为父,臣为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官又是子民的父,故称为父母官,而在每个家庭中父又是最大的权威,父为子纲,妻为夫纲……从宏观到微观,从天下到小家,中国的阶级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他们从不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君王统治万民、官员凌驾于百姓之上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所以,这种思想上的不平等并不完全是康雍乾三代皇帝一手造成的,虽然他们用无处不在的文字狱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理念,但归根结底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和长远的历史惯性导致的结果。
康乾盛世在历史纵向上达到巅峰,在世界的横向比较中却被甩在身后
清朝一直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以天朝上国自居,却从未睁开眼看看世界发生了何种变化。
康熙二十六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乾隆三十三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乾隆四十一年,《独立宣言》正是发表,美国宣布独立;
乾隆五十四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同年《人权宣言》发布……
在康乾盛世持续的134年里,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的变化,但清朝对这一切并不知晓。当全世界都像坐着火箭一样向思想文明和物质科技的新天地冲刺的时候,清朝却依然在用旧砖旧瓦牢牢的加固着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故步自封的堡垒。
从政治而言,世界文明的大潮在尽全力解构绝对权威的存在,追求对专制统治者的驯化,用法律代替人治,用平等取代压迫,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但清朝却走了截然相反的一条道路,那就是把君权发挥到极致,而把民众关进严密而牢固的专制统治的牢笼。
康乾要的是一个牢固的盛世,要的是万民绝对的臣服,他们希望民众愚昧而听话,在给与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本之后,就绝不再施舍一丁点的权力。
清朝末年中国的衰落屈辱,其实在康乾盛世就埋下了种子
其实,康熙本是个对西方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的皇帝,对西方科学多有研究,晚年时康熙还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如果乾隆皇帝有康熙如此高瞻远瞩的目光,那么清朝或许还有跟上世界的可能性,但当时的乾隆一心打造铁桶一般的牢固盛世,对西方各国一无所知。
英国使团来访本是个绝佳的机会去了解西方,但是乾隆只对英国人带来的礼物感兴趣,而且跪拜礼节上和这些崇尚人人平等的西方人争执很久,最后乾隆对英国提出的所有通商要求全部否决,继续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实际上,正是这次来访埋下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种子。
英国人返回欧洲后,把他们看到的真实的清朝如实汇报,他们都认为中国外强中干,科技水平更是完全落后于西方,使团成员马戈尔认为,中国这首巨大的船将受到攻击,它将永远不能修复,各国的冒险家都会来到中国,利用中国人的衰败来建立威望,在这些冒险者之中还将展开争夺和战斗。
事实上这是极其精准的预言,英国人完全看穿了乾隆盛世的表面和实质,面对这样一个有着丰富资源却又贫穷落后的大国,西方列强贪婪的目光早已紧紧的锁定了。
结语
如果从概念层面,康乾盛世绝对符合一个盛世的数据标准,并且还是中国古代帝王社会所能达到的盛世高峰,但康乾盛世的内核是落后的,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畸形的,与世界的发展潮流是相逆的。
所以当西方社会的大航海时代来临,中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独善其身,而是必然要与世界接触。当一个落后的大国与先进的列强接触,结果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被侵略和殖民。
实际上,中国几千年的王朝统治从未有过根本性的进步,每一个王朝都是周而复始的大循环,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中国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朝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朝代。”所谓盛世,不过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已。
康乾盛世在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值得夸赞的时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众多。但它偏偏处在18世纪,这是一个全世界风起云涌的大跨步前进的时代,而故步自封的清朝让中国丧失了最后的机会,最终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