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这场运动让一个在野党变成执政党,是指国民党,一个少数精英的年幼的党变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指共产党,故该事件为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以打倒帝国主义及铲除军阀势力为目标,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故A项正确。B项为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完成,排除。D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3、B【解析】
依据材料“君主受上天的旨意统率万民”“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并结合商周政治制度来看,周朝改变政治意识以获取百姓的认同、支持。B正确;君主专制出现于秦朝,A排除;“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C排除;道德教化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提出的,D排除。故选B。4、C【解析】本题是历史研究方法题。史学家傅斯年的观点是强调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而人为地拓宽、转变、拔高,表2仅仅是四川学者吴虞在成都和北京两地消费结构的对比变化,即选C项。ABD三项都超越了史料,都违背了傅斯年的观点。5、A【解析】
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朝贡贸易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晚明时期朝贡贸易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商品的质量以及人们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说明当时的朝贡贸易中带有一定的商业利益,A正确;题干未反映朝贡贸易中“厚往薄来”的内容,排除B;题干中朝贡贸易中人们的态度发生变化,更多强调的是经济利益而非政治色彩,排除C;朝贡贸易涉及的是藩属国和明朝政府的关系,而非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D。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根据材料“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的模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7、B【解析】
据所学可知,二十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严重恶化,面对这种状况,毛泽东提出争取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因为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控制,这样中国在五十年代与苏联等东欧国家建交基础上,又同早已建交的瑞士、瑞典、丹麦、芬兰、挪威等国增进了友谊,又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意大利和奥地利互派商务代表,故B符合题意;A项中与欧洲国家建交只有四国,与历史上各个时期都不符,A错误;C是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与材料不符,C错误;D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与材料不符,D错误。8、C【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青铜器纹饰神秘意味渐淡,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世俗化,即治国理念的转变,故C正确;分封制不是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儒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并没有衰败,故D项错误。9、D【解析】
葡萄牙政府强调澳门人可以具有双重国籍,既是澳门公民,又是葡萄牙公民,中国政府则不承认任何澳门居民有双重国籍,故选D;1947年中国废除葡萄牙在华领事裁判权,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作用,排除B;1999年澳门回归,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澳门居民均是中国公民,虽可持证到国外旅行,但不得在中国领土上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0、D【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早在一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关系就已经十分紧张,这种宣传激起了中立国美国对德国的仇恨,从而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参战是在1917年4月,故“迅速”一词说法错误;B选项错误,英国海军本来就掌握着制海权,并不存在“夺回”的问题;C选项错误,1917年2月,德国重新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并没有被遏止。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A【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给中国东北西北边疆带来严重危机,所以奕认为俄国是“肘腋之患”,英法为“肢体之患”,故选A;奕的认识不是错误判断,排除B;材料内容与海防意识薄弱无关,主要是源于现实的边疆危机,排除C;清政府并没有联合英法遏制俄国,排除D。故选A。12、B【解析】
汉字多样化到形体的统一,反映了秦代建立统一帝国的内在要求,②④符合题意;①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成熟,排除;④文字的统一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排除。B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3、B【解析】
1920年,农民给苏维埃政权机关提交的请愿书中,提出“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再也无力负担牺牲和困苦,体现了农民对对余粮收集制实施的不满,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不是对国家艰难处境的同情,A项错误;1920年斯大林体制远没有建立,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对新经济政策的拥护,D项错误。14、A【解析】材料主要讲述宋朝禁止铸造佛像、浮图及人物,有利于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没有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故B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故A项正确,灭佛有利于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15、D【解析】
布莱克指出,凡尔赛条约由战胜国制订,把战争罪行推给德国是片面的等,说明其认为德国不应承担一战的全部责任,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凡尔赛和约“太过于”苛刻,也不是对凡尔赛条约具有片面性的单纯论证,AB两项错误;“只有德国犯了严重的罪行”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16、A【解析】
根据“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强调现代化之路上不同国家的共性增加,故A正确。【详解】17、A【解析】“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就是不把自己的厉害关系强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这一思想,A正确;B是墨家大爱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18、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世界市场的发展及地区局部冲突不断,为此可以解决的方案包括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排除。故选D。19、C【解析】
根据材料“诸子百家的独尊意识为百家争鸣最后走上独尊的楼阁构筑了最初的阶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独尊意识,即所隐含的“师心自用”的专制主义意识为汉代独尊儒术提供了前提条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独尊儒术的联系,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A项错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没有使儒家伦理被社会大众认可,B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百家争鸣隐含着的专制主义趋势对汉代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强调使法家学说成为当时显学的内容,D项错误。20、D【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宋代的地方管理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故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无关。21、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对官员的优待大大鼓励了士子从政为官,这在壮大了统治基础的同时,还导致了冗官,即官员人数不断膨胀,故B正确;这一措施对激发文人的创新精神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建立的标志,故C错误;宋朝对官员的优待和科举制度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故D错误。22、D【解析】
依据孙中山的生平判断“28岁那年”是1894年,改年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是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故B正确;“皇族内阁”是1911年成立,排除A;同盟会是1905年成立,排除C;武昌起义是1911年,排除D。故选B。26、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如被瓜分”,是指看到了列强割占、瓜分中国领土的危害;“全国协同一致来反对……几个外国统治者”、“民族感情的存在和力量”,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军和义和团曾经配合抵抗侵略,这显然会危及列强在华利益,所以《辛丑条约》才会不割占土地、也不新增通商口岸。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27、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不能说改变,A选项排除。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基本矛盾基本消除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70年代中国遭受文革危害,没有强大到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D选项排除。28、C【解析】
根据“那些研究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所有好的作者都应以大自然为母亲”可知,达·芬奇强调从大自然学习,不以师法古人为先,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与材料信息相反,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是万物之灵”,排除D。29、C【解析】
表格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并取代井田制。由此可知,最合理的推论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故C正确;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A错误;汉代开始广泛使用铁犁牛耕,故B错误;井田制是集体耕作,故D错误。30、B【解析】
材料表明,1832年之后英国对华户口棉纺织品超过了在华进口的土布值,说明了中国对英国棉纺织品由出超变成入超。B正确;1832年之后变为入超地位,A排除;材料只体现了棉纺织品值,不能反映整体贸易往来状况,C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D排除。故选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实力丧失,殖民体系崩溃。(2)二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美国战后实力增长,获得霸权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解析】
(1)根据“从老牌统治阶级的观点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动乱,莫过于英国、法国等帝国的灭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英国、法国等帝国的灭亡指的是英法世界霸权的丧失,原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法国受到沉重打击,削弱了英法两国的实力,而美国则实力大涨,和苏联共同确立了两极格局,取代了英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而且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这些都证明了英国、法国等帝国的灭亡。32、(1)文明:古代希腊文明(或爱琴文明)、古代罗马文明,迈锡尼文明、古代埃及文明、犹太教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两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