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办抽取天津、吉林、浙江、江西、云南、宁夏6个省份,组织开展了实地督查。日前,确定8项工作案例为2020年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实地督查发现的典型工作案例。跟小编一起来看↓↓↓
一、江西省出实招硬招,有效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和超大班额
二、江西省深化教育督导改革,促进教育督导"长牙齿"
一是创新督政方式。2016年,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联合省委组织部率先创新建立了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每年对全省111个县(市、区)、开发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督导评价。督导评价重心更加精准具体,实行了"三个转变",即由以教育部门为主向以党委政府为主转变、由只考核政府班子向既考核政府又考核党政领导干部转变、由只督责向既督责又问责的统一转变,运用干部考核"指挥棒",抓住了地方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牛鼻子"。同时,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成员单位"四参与"工作机制,即:重大事项决策全员参与、重大督导活动全员参与、重大督导宣传全员参与、重要督导培训全员参与,激发各方潜力,集聚整体合力,共同做好督导工作。
二是完善督政体系。201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对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办法(试行)》(赣府厅发〔2018〕36号),在2019年开展评价试点的基础上,2020年全面启动对设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构建了"一级督一级"的督政体系,层层推进,层层传导压力,强力推动市级政府进一步强化统筹职能,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结果应用。2017年1月出台了《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约谈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强化了教育督导刚性约束和行政权威。依照督导评价结果,2016年以来,先后对履行教育职责不力的11个县(市、区)的16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约谈问责,做到"有限督导、无限震慑"。2019年,省政府对在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109个集体和378名个人予以通报表扬。通过树立"激励有为、整肃不为"的鲜明教育工作导向,让党政领导干部切身感到"抓好教育是本分,抓不好教育是失职"。
三、天津市以改革促创新,全面建设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标杆
四、吉林省创建"新时代e支部",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是创新党建工作方式。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组织路线,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吉林省委研发创建了"新时代e支部"智慧党建平台,实现对全省所有基层党支部和具备手机上网条件党员的全覆盖,为新时代全省高校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时代e支部"形成了新平台、新机制、新手段,将传统党建的"面对面"与"智慧党建"的"键对键"结合起来,将实体与网络连接起来,将高校支部、党员、群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有效改进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进一步激活了高校党支部基本单元和党员基本细胞。
二是实现党建网络"全覆盖"。坚持不断延伸触角,组织发动全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自愿注册加入"新时代e支部",目前全省高校党支部"新时代e支部"入驻率100%、党员入驻率98.2%,基本实现全省高校党的组织、党员、党的组织生活、党内政治文化网上"全覆盖",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密依托"新时代e支部"开展党员日常学习、积分制管理和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创星工作,工作实效性得到有效增强。如在平台的"党课开讲啦"活动中,全省高校共有1744个基层党组织、58000余名党员参与活动,累计讲党课1156期,摄制精品党课283部、微党课521部、党课微视频402部,总时长约为4万余分钟。
五、浙江省强化统筹抓好落实,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实现"不低于"目标
三是落实成效明显,教师地位显著提升。2019年全省义务教育在编教师人均工资收入达到175379元,比2018年增长20%,全省90个县(市、区)都实现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中小学教师岗位吸引力显著提升,2020年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范专业录取名次显著提升,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报名人数大幅度增加。
四是完善长效机制,强化评估考核。建立公务员收入分配与中小学教师长效联动机制,202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预算安排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预算。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落实情况作为各县(市、区)政府履职评价、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认定、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等四项重要评价和监测的内容,列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年度述职重要内容。
六、浙江省完善机制多措并举,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七、云南省举全省之力推进普通高中建设
一是高位推动,高效统筹。云南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专题研究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工作。针对21.64万个学位缺口,首先挖掘现有办学条件潜力,采取增加班级或适当扩大班额的方式,增加学位1.8万个;其次采取现有普通高中学校改扩建增加普通教室、学生宿舍等方式,增加学位4.19万个;再次新建普通高中学校,新增学位15.65万个。共规划建设133所普通高中学校(新建67所、改扩建66所),建筑面积360万平方米,总投资181.64亿元。
二是保障投入,明确责任。云南省通过整合中央、省级资金,加大省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将筹集100亿元以上资金加快普通高中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多渠道筹措和整合各类资金。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职责和限时完成项目落地的13条清单。省级层面统筹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展,2019年9月启动规划、可研编制、立项审批等工作,12月完成招投标,2020年1月省教育厅、项目州(市)人民政府与总承包牵头单位签订合同。各地努力克服土地征迁难、电线坟地搬迁难、基本建设手续办理难、资金筹措难等"卡脖子"问题,全省所有项目同步实现开工。
三是动态监管,加力推进。针对建设工期紧、任务重的实际,创新项目实施方式,采取省级打捆EPC总承包建设和地方自建两种方式,集约高效推进普通高中建设项目。2020年1月全面开工以来,省教育厅成立工作专班,对调整优化开工的项目倒排工期,建立进度台账,实行"一项目、一计划、一台账"管理,常态化动态更新施工进度。严格项目推进过程管理,严把"造价关""进度关""质量关""安全关",严格执行"任务清单制"、"旬报制"、"通报制"和"约谈制",层层压实建设主体责任、施工责任和监管责任,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截至2020年底,开工面积365.6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101.5%;完工面积248.7万平方米,占开工面积的68.02%;已完成投资163.0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9.76%,89所已经实现办学,其他项目大部分进入扫尾阶段。
四是完善管理,保障师资。在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及时扩充教师数量,提升师资水平,确保高质量普及。2020年,省委省政府通过专项招聘补充普通高中学校教师1.37万名,重点保障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的师资需求,新聘教师已全部接受入职培训并上岗执教。2020年,云南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98%,如期实现国家和省确定的教育发展"十三五"目标。
八、宁夏回族自治区统筹谋划,推进"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
一是建立省级平台统建统用新机制。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统一建设教育大平台(宁夏教育云),免费为全区学校、师生和家长服务,解决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信息孤岛等问题,提高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兜底保障水平。开放100多项"不见面网上办"服务事项,解决学生转学、民办高校年检、教师资格认定等群众办事难点。联通四级校园治理数据,建设校园治理大数据平台,提升校园"数治"和"智治"能力。
二是推进达标示范引领取得新成效。推进"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区)建设,中小学校网络平均带宽达370M,一大批虚拟仿真教室、机器人教室、人工智能教室、创新实验室投入使用,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转型、校园过程性数据关联分析。树立"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在资源共享、创新素养、队伍建设、党建思政、教育治理等领域创新示范;培育"互联网+教育"标杆校,实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实施项目跟踪管理,开展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三是课堂教学和教师建设实现新提升。按照自治区带县、县带乡、乡带村的模式,开展"一师多校、在线走教",累计开课40万堂,惠及全区1/3的学生,有效缓解了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课程的问题。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启动"空中课堂",录制播出2588节中小学课程,有力保障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实施"互联网+教育"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10名应用示范顶尖人才、100名高端管理人才、1000名高端教学人才、10000名骨干人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99%达到合格水平。
四是标准制定和模式创新取得新进展。制定教育云平台开放、教育大数据、学校画像、平台接入等标准规范,有两项大数据处理技术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将"互联网+教育"纳入对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重要内容专项督导通报;鼓励国内200多家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成立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宁夏研究院,包县包校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