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教育社会学
(课程代码:06159)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组编
2018年7月
课程名称:教育社会学课程代码:06159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教育社会学课程的学习,考生应初步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历程,系统地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规律;了解和初步掌握教育与社会分层和变迁的关系,能较好地掌握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用社会学视角去了解教育变革的动因,学会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和提高考生正确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形成对教育社会学的总体认识,明确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任务和发展,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实质、学习研究对个体及社会发展的价值,把握教育社会学的进展,联系社会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社会学对于不同学习者有何价值(重点)识记:教育社会学的价值
理解:教育社会学对不同学习者的价值
应用:认识教育社会学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教育社会学家关心什么?他们研究什么?(次重点)
(三)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次重点)
识记:教育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的概念理解:同塑文化和后塑文化
应用:区分卢梭、杜威、柏拉图“三哲”阐释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四)教育社会学家怎样开展他们的研究(一般)识记:科尔曼、罗森塔尔研究的结果
理解:教育社会学家如何开展他们的研究
应用:结合实例,说明怎样开展教育社会学研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发展规律和发展历程,掌握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引导考生开展对教育社会学的思考和学习,让考生学会用教育社会学的思考方式,看待和探究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经济、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着去描述和解释。
(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重点)识记:学科属性的特点与规律
理解:不同学者对学科属性的认识
应用:总结不同教育社会学家对学科属性认识的共同点
(二)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次重点)识记:涂尔干的教育社会学思想理解:韦伯主义教育取向
应用:结合实例,说明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实际应用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识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社会学家的研究案例应用:思考教育与现代性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经验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途径,掌握教育社会学研究经常采用的统计模型和实地调查方法。学生应了解定量研究的基本逻辑以及研究教育问题时常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质性研究方法的一些小问题与技巧,以及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混合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重点)
理解:质性研究的发展历史、重视研究过程中理论建构的重要性应用:能在学校、家庭、社区三种空间中展开田野调查
(二)混合方法研究(次重点)识记: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理解:克雷斯威的三种基础设计方案、数据分析的交叉分析和整合分析应用:混合方法的方案设计、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三)定量研究的逻辑与方法(一般)识记:定量研究的基本逻辑
理解:描述统计
应用:推论统计及统计模型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进程,掌握教育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把握许多哲学家、教育学家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说。重点掌握教育与社会学发展的两种路径和在美国制度化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初期形成的两条途径(重点)识记: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建立的两条路径
理解:思辨教育学派和实证教育学派的观点应用: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阐释教育学现象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化及其发展阶段(重点)识记:学科独立和制度化的标志
理解:教育社会学在美国“制度化”的过程
应用:现代西方学者对“教育社会学”成果的评价
(三)“新兴”教育社会学的确立与多元化取向(次重点)识记:新兴教育社会学的含义
理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的三种研究途径应用:区别传统教育社会学和新兴教育社会学
(四)教育危机时代的教育社会学(次重点)识记:教育危机的原因
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动向
应用:结合实例,说明教育危机产生的原因
(五)社会学微观革命与新教育社会学的崛起(一般)识记:新教育社会学流派的观点
理解:批判社会学观点、新研究范式
应用:比较美国的教育社会学与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的差异
(六)当代社会学趋势与教育社会学的综合(一般)识记:默顿的中层理论
理解:教育社会学的综合发展趋势
应用:结合案列,说明教育社会学综合发展趋势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取向、冲突取向、解释学取向;理解三种取向的起源和意义,重点掌握三种取向的主要代表观点。
(一)教育社会学的冲突取向(重点)识记:冲突主义
理解:布迪厄与艾普尔的观点
应用:归纳冲突主义与功能主义的针峰点
(二)对教育社会学三种理论取向的判读(重点)识记:三种取向的观点
理解:比较三种取向的差异
应用:三种取向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学取向(次重点)识记:解释学
理解:韦伯提出的可能发生社会行动的类型体系、哈格里夫对教师角色的区分
应用:结合实例,运用教育社会学来解释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四)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取向(次重点)识记:功能取向
理解:教育的社会化功能、AGIL模式与学校教育的功能交换应用:区别功能后果和功能间后果
(五)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最近趋势(一般)识记: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趋势
理解:结构主义、交换理论、后结构主义应用:认识教育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现代社会中的教育与现代性问题的关系,掌握教育社会学与现代化的发展关系,理解教育社会学理论是怎样重新定位并获得新的发展。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全球性: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扩展与强化(重点)识记:全球化概念
理解:新福特主义的教育观念、左派观点应用:不同学派的批判问题焦点
(二)后现代性: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延伸与反思(次重点)识记:后现代的概念
理解:后现代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应用:能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三)现代性: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一般)识记:逻辑起点和核心主题
理解: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思想、韦伯主义的观点应用:现代性与理性的意义
(一)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起源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与重构(重点)识记:社会再生产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弗莱雷的批判教学论
理解:“反”事实研究的兴起缘由
应用:在教育生活中能具备批判性视角
(三)“现代性”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与逻辑起点(次重点)识记:“现代性”的概念
理解:“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
应用:“现代性”进程对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影响
(四)教育社会学研究并不能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一般)识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理解: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
应用:在进行教育社会学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教育中的社会学问题(重点)
应用:结合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力
(二)社会学中的教育问题(次重点)
应用:结合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力
(三)社会学的问题(一般)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与教育变迁的基本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变迁的一些关系理论,掌握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功能,重点掌握中层理论对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分析。
(一)中层理论对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分析框架(重点)
识记:中层理论
理解:正功能与反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交叉而成的四个维度
应用:利用四个维度对现行的政策或制度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期
(二)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与功能问题(次重点)识记: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
理解: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应用:评价人力资本论
(三)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一般)识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理论观点理解: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
应用:总结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原因
(一)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
识记:功能主义理论的理论逻辑、冲突理论的观点、学校是“再生产”社会关系的理论的观点
应用:能依据学校分层理论以及自己的观点分析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获得与社会分层
识记:胡森对教育获得不平等的三个内涵的看法、“最大化维持不平等理论”的四条假设、“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的观点、“理性行动理论”的观点
理解:教育分层的含义
(三)家庭环境与教育不平等
识记:文化资本的概念、文化资本的内涵、文化资本对个体教育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的内涵、社会资本对个体教育的影响
理解:家庭环境影响教育不平等化的主要原因
(四)“择校”与“学区房”识记:教育分流的含义
理解:“择校”的发展阶段、“学区制”的推出与“学区房热”的关系应用:分析教育分流产生的原因
(五)社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识记:绩效主义的含义
理解:家庭背景对高校入学机会与自主招生的影响、家庭背景对学生选择学科与专业的影响
应用:分析高等教育入学不平等的原因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口流动的原因、类型以及其对教育产生的影响,结合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分析其接受各方面教育的条件,以及保障流动儿童教育权利的重要性。了解留守儿童的类型、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分析这些环境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调节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重点)
识记:留守儿童的类型、社会科学立场与留守儿童的“问题化”
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留守儿童的社区生活环境
应用:根据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各方面教育,分析这些教育条件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流动儿童的问题(次重点)
识记:流动儿童的类型、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
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的保障、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流动儿童的社区生活环境
应用:根据流动儿童所处的生长环境,分析其接受的各方面教育的条件
(三)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一般)
识记:人口流动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
理解: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人口流动的情况
应用:根据当地人口流动的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的取向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校教育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学校为什么存在“反学校文化”的现象。理解学校教育是怎样制造社会神话的,并有效维护它。掌握学校教育的功能。
(一)反学校文化现象:冲突中的平衡(重点)识记:反学校文化现象的含义
理解:威利斯的民俗学研究
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反学校文化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冲突平衡点
(二)学校教育功能:文化和社会再生产(次重点)识记:文化和社会再生产功能的含义
理解:学校教育的功能
应用:伯恩斯坦、布迪厄的观点
(三)仪式与神话的双向建构:平衡中的冲突(次重点)识记:伊万·伊利奇的三个神话思想
理解:伊万·伊利奇的三个神话思想的构建
应用:结合案例,说明仪式与神话的双向构建的关系
(四)学校教育制度:民主神话的背后(一般)识记:赫钦斯的民主教育冲突观点
理解:鲍尔斯和金提斯的观点
应用:认识学校教育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兼论“多元文化教育意识三态说”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多元文化和现代性的含义、多元文化和现代性教育的关系,掌握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形成背景,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实践的局限与困境。重点掌握多元文化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培养考生多元文化视角看待问题。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从意识三态观中把握多元文化教育(重点)
识记:了解意识生态的多元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的多元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的多元文化教育三种形态观的主要内涵
理解:多元文化对话教育、多元文化通达教育、多元文化融汇教育、国家主义精英意识形态、地方主义精英意识形态、个人主义精英意识形态、关于认同问题、关于偏见问题、关于自卑的问题的主要内涵
应用:结合意识三态观的内容,分析其与多元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实践的局限与困境(次重点)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实践的局限
识记: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实践的困境
应用: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处理好现代性与文化的多元性问题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一般)识记:多元文化的概念
理解: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应用:在学习生活中学会用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两难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根据体制改革历经的三个阶段与规律,分析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只有解决两难困境,才能再谈改革(重点)识记:解决两难困境的方法
理解:解决两难困境的分析思路
应用: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教育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以及解困思路
(二)体制改革为何总是处于两难之中(次重点)识记:形式理性的含义、实质理性的含义
理解:集权与放权、计划与市场、行政化与去行政化三对关系的含义应用:结合两难体制改革面临的两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三)历史文献及历程回顾(一般)
识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历程及研究的三个阶段的划分
理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历程及研究的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与基本状况应用: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分析进行相应的教育研究和改革的原因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府和市场对大学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三角协调”理论和“线性推拉”关系。结合政府、市场、教育三者相互作用的历史以及现实情况,分析大学的主流话语权究竟是在谁的手中。
(一)政府与市场:谁在决定着大学教育的主流话语(重点)识记:政府对大学的影响、市场对大学的影响
理解:政府对大学的权利放开以及收回的原因、大学的主流话语权最终是把握在自己手中
应用:分析政府、市场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推理大学的主流话语权究竟是掌握在谁的手中
(二)市场、政府、大学:三角协调还是线性推拉?(次重点)
识记:“三角协调”理论的含义,政府、大学和市场的“线性推拉”关系理解:“三角协调”理论和“线性推拉”关系的产生的逻辑
应用:结合“三角协调”理论和“线性推拉”关系理论分析政府、大学和市场之间的现实关系
(三)大学与政府:线性关系下的运作逻辑(一般)
识记:“三角协调”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理解: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发展
应用:结合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分析这种关系对大学发展的利弊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学范式的含义、教育变革的动因,掌握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动因的理论建构。理解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内外动因的分析层次,提高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内在动因的分析层次(重点)识记:教育变革的两个内在层次
理解:社会范式对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因分析层次
应用:学会反思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因的阻力和推动作用
(二)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外在动因的分析层次(次重点)识记:教育变革的两个外在层次
理解:社会范式对教育变革的外在动因分析
应用:结合实例,从文化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解释当前中国教育变革的外在动因
(三)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动因分析的理论建构(一般)识记:社会学范式、范式的概念
理解:结构功能主义、中层理论对社会变革动因的分析应用:运用中层理论分析教育变革的动因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教育现代化运动,掌握黄炎培与职业教育思潮、晏阳初与乡村教育运动、梁漱溟与乡村教育运动的关系。加强考生对本土化的思考和构建。
(一)黄炎培与职业教育思潮(重点)识记: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
理解: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原因
应用:结合具体案例,谈职业教育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
(二)晏阳初与乡村教育运动(次重点)识记: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
理解: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原因
应用:结合具体案例,谈乡村教育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
(三)梁漱溟与乡村教育运动(次重点)识记: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
应用:比较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运动
(四)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教育现代化运动(一般)识记:现代化运动的特色
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反应模式
应用:结合实例,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教育现代化运动的联系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
2.指定教材:
教育社会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钱民辉主编,2017年版
3.参考教材:
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康宁主编,1998年版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志光主编,2008年版
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出版社、莱特·米尔斯,陈强等译,2011年版
日常关系的社会心理学,上海三联出版社,(美)史蒂文·达克,姜学清译,
2009年版
阶层是会遗传的,现代出版社,(日本)三浦展著,2008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课时74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绪论:教育社会学入门的几个基本问题
2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学科介绍
3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4
第四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五章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取向
5
第六章
教育社会学理论与现代性
第七章
现代性反思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第八章
从研究问题看教育社会学的话语实践与解
说体系
第九章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第十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
第十一章
人口流动与教育
第十二章
学校教育制度的社会学分析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的取向
第十三章
从现代性的视角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兼论“多元文化教育意识三态说”
第十四章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第十五章
政府、市场、大学三角关系研究
第十六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变革动因分析
第十七章
教育知识社会学:本土化的思考与构建
合计
74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
40%、“应用”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0%,次重点占30%,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字母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首先提出“社会有机论”的是
A.孔德B.华勒C.斯宾塞D.苏则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人的社会化的决定因素是。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社会角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如何发挥教育在促进我国社会合理流动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试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对此的看法。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