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及申报指南

作者丨余建波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在线课程建设负责人

01

线上一流课程建设应用及申报指南

1.课程选题选型

我们在选择课程类型时应该选择量大面广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特色专业的系列课程,需要对所建的课程进行体系化。目前国内的线上一流课程扎堆在通识课、公共课等课程类型上,同时,部分学科:计算机、管理、语言文学等课程认定的数量偏多,而一些传统的学科:临床医学、力学等课程相对数量较少。

2.教学内容完整

3.教学过程完整

在线课程并非将课程的教学资源在线发布,线上课程需要进行网上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制定学习计划,老师需要在MOOC中提供完整的教学流程,教学中包括作业、练习、讨论、批改作业、奇妙考试等。尤其是在线教学互动,需要老师的参与。

4.教学活动积极

线上课程的要领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线上互动,老师教学过程非常重要,如果老师随到随学的模式,学生也是随意地学习。MOOC课堂,学生必须按照线上的教学计划学习才能有效参与并获得成绩。量大面广的课需要组织线上的大规模讨论,高质量高要求高难度的课程需要老师的引导,开展有效的线上互动(可以采用直播、答疑课等方式)。

5.线上教学效果

线上课程所提交的材料需要有教学互动数据,我们在提供线上教学数据的时候也需要体现这些数据。这些数据也是平时积累起来的。大家可以参考(但不是标准)

请注意:一定要有互动,否则就是一票否决。另外,线上的考试也是需要的,否则教学过程不完整

线上一流课程的评审标准(来自网络)

否决性指标

课程的评审观测点: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观测点

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符合线上MOOC的要求

教学团队与教学支持:

教学团队及支持注意

应用效果与影响:

线上课程应注重教学效果

02

线下一流课程:并非精品课再申报一次

线下一流课程申报的时候是不是就是把之前的“精品课程”再报一次?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及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审指标分为综合评审与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两部分,采用百分制,其中综合评审占80%,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占20%。

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我们从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来看,精品课程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宏观的描述,申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反观一流课程的申报材料,申报书的内容相对简洁,只有3000字左右。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线下一流课程的评审指标:

课程目标:专注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目标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课程目标必须对应国家行业专业的发展需求。

课程团队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突出OBE的教学理念(产出导向、目标达成、持续改进)。同时,在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四个要素。一流课程的评审与技术的发展分不开,此次也突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设计的融合。

课程内容的高阶性,高阶性从课程思政的全覆盖、课程内容的四新、四性、四融合等方面体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教与学发生改变体现在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与教学理念呼应),同时需要在教学中融合数字化教学工具,体现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型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教学活动的创新体现在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融入感、获得感,这一点也在课程的改革成效中体现。

同时,我们在材料准备方面也可以看到,线下一流课程需要提交申报书之外还需要提交一系列的附件,这些附件包括:

1.课程负责人的10分钟“说课”视频(必须提供)

2.教学设计样例说明(必须提供)

(提供一节代表性课程的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说明,尽可能细致地反映出教师的思考和教学设计,在文档中应提供不少于5张教学活动的图片。要求教学设计样例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述清晰流畅。课程负责人签字。)

3.最近一学期的教学日历(必须提供)

(申报学校教务处盖章。)

4.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考核)及答案(成果等)(必须提供)

5.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成绩分布统计(必须提供)

6.最近两学期的学生在线学习数据(仅混合式课程必须提供)

7.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选择性提供)

(课程负责人签字。)

8.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选择性提供)

9.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选择性提供)

10.教学(课堂或实践)实录视频(选择性提供)

(完整的一节课堂实录,至少40分钟,技术要求:分辨率720P及以上,MP4格式,图像清晰稳定,声音清楚。教师必须出镜,视频中需标注教师姓名、单位;要有学生的镜头,并须告知学生可能出现在视频中,此视频会公开。)

11.其他材料,不超过2份(选择性提供)

以上材料均可能在网上公开,请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这里的材料每一份都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内容,所以一流课程在评审中需要深入“课堂”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课堂评价等。

我们从申报的要求来看,在一流课程申报中需要提交: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而课程建设应用情况包括: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情况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也是课程在实施中的改革路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效果等)。而这部分内容与评审指标的观测点一一对应:

从评审的流程来看,一流课程评审与精品课程评审的流程差不多,均为“线上评审+现场会评+线上公示”。

针对一流课程的评审,教育部增加了线上的格式审查,会对老师们的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我们再来看一下一流课程的评审指标:

首先是否决性指标,系统自动审查+专家在线评审会根据申报书及附件内容进行判断是否存在否决性指标。

课程资格——非本科学分课程

课程资格——课程基本信息有明显不一致

课程资格——申报材料不齐备,缺少必须提供的关键材料

教师资格——负责人非申报高校正式聘任教师

教师资格——团队成员存在师德师风方面问题

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

课程内容——申报材料无法支撑课程内容,教学无法实施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涉密

造假、侵权——申报材料造假

造假、侵权——发现且确认有侵权现象

从以上的否决性指标来看,在评审一流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是学分课、教学团队需要上讲台授课、课程信息需要提供教务系统截图。这样就避免了之前在申报精品中的团队包装问题(名师、院士领衔,但并不出现在课表中或未给本科生授课是适合作为课程负责人申报一流课程的),同时也避免了多门课程打包申报(不同学分、不同教学内容的课程包装成一门“大课”或“硬课”申报一流课程不太合适)。

主要观察点

课程思政: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要求。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符合校情、学情,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课程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

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

课程考核:考核方式多元,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评价手段恰当必要,契合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考试考核评价严格,体现过程评价,注重学习效果评价,考核考试评价严格,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03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评审指标及建设要领

2011年以来MOOC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影响着国内外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如何有效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老师们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课堂评价多元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疑惑。

1、课程的平台

一般,我们对平台的定义包括: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缩写)这个概念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我们主要是指基于MOOC平台或其他在线课程平台所搭建的面向固定群体(一个班或多个教学班)的小规模在线课程平台。这类平台比较多,有商业化平台(提供MOOC平台的公司基本都可以搭建SPOC平台),也有一些传统的本地部署的平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但是这些平台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有一个固定的地址且能够在线访问和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完整。

LMS(LearningManagementSystem简称:LMS,学习管理平台)是e-learning体系中的管理平台,与学习的内容——课件对应。LMS是对所有具备支撑在线学习能力的平台的一个统称,种类繁多,各个平台之间的差异很大。这类平台有商业化或开源平台如:Blackboard、Moodle、Canvas、Sakai等国外平台,也有国内的课程中心、清华在线等传统课程资源管理平台。

2、数字化教学工具

很多老师会区分平台与数字化教学工具,也有老师对这个数字化教学工具的概念混淆,我们一般理解是:平台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数字化工具衔接平台及线下课堂教学。当然,很多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平台是分不开的,之前数字化教学工具是没有网页的,目前很多数字化教学工具都能够提供具体的地址供学生或专家浏览线上教学数据。

3、结合校内课程进行改造

线上课程应该与校内课程深度融合,不仅限于教学资源的选择,而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我们在不增加学生教学投入的同时进行内容的重塑,重点在于如何对线上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部分内容需要自建,还有一部分内容需要拓展或删减。

另外,也不是一章的一部分内容采用线上,一部分内容采用线下。这种模式也属于线上线下拼接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组织线上线下教学的时候,通常会把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概念放在线上由学生自学,然后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完成作业练习(比较有挑战的作业,需要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课堂中让学生参与更多,展示、研讨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5、学时的安排呢?如何达到20-50%

可以采用“减法模式”,在原有的课时中拿出部分学时在线学习:

也可以做“加法模式”在原有的学时基础上增加线上学时(20-50%)。

但是,我们在最终计算总学分的时候还是按照原有学分进行计算。

我们从互联网上找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评分规则》供大家参考: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选题合理,课程目标明确,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要求。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符合校情、学情,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课程目标的撰写要领:

课程思政: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课程目标: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

课程目标: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

课程目标的案例:

结合学校“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制订如下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与职业基础技能相适应的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等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与专业技能相适应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编程与操作、传感器与自动检测以及机电传动控制等专业知识与技能。

能力目标:具备典型数控车床加工零件工艺分析和制订的能力,能从事数控车床零件加工操作的能力;具有数控机床操作、日常维护和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和较强的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育人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吃苦耐劳,有刻苦研究、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理念:

课程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教学改革意识强烈,能够主动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有显著提升。

课程目标的建设要领:

1)OBE: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2)教学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课程考核

3)教学改革:技术创新、模式创新

教学理念的案例:

针对不同模块的任务和目标以专题化的方式设计与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依托教学大纲和选用的《小学教育学》教材,按照小学教育是什么、小学教育培养什么人、小学教育为谁培养人、小学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逻辑二次加工教学内容,明确自学内容、重点讲授内容和可以在讨论中生成的内容。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符合两性一度的要求,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同时选择优质的在线课程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优质在线课程包括教育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省级线上一流课程)、校级优质在线课程等内容。

其中课程内容的建设要领:

教学模式:

按照线上线下进行教学组织,线上学习的时候不少于20%,但线上学时不得多于50%。课堂教学需坚持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

其中教学模式的建设要领:

教学评价:

线上线下需要采用线上线上混合式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线上评价不得少于10%,线上评价不得多于70%。考核方式多元,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评价手段恰当必要,契合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考试考核评价严格,体现过程评价,注重学习效果评价,考核考试评价严格,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得到学生、老师、教学管理及校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主要表现在: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习获得感、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改革迭代优化,有意识地收集数据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在多期混合式教学中进行迭代,不断优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学校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合理的工作量计算机制、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等配套支持,并不断完善。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短板问题。在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相应类型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04

国家虚拟仿真课程建设规范及评审标准

1、什么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这类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解决了高校实验教学“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老大难问题。同济大学教授李晓军的“岩石隧道防火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课程近2年来全国已有超过3万人次进行了线上学习,从教学质量和普及程度来说,对原先的隧道火灾教学模式都有革命性的积极影响。

2、从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发展历程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由教育部于2017年在教高厅〔2017〕4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中提出,与2017-2020年,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统筹规划到2020年认定1000项左右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金课”)是与2019年在教高〔2019〕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从2019年到2021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完成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认定,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其中1500门左右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是在原有1000门左右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数量基础上增加500门。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

根据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推荐意见可以总结出一流课程的评审标准为:教学理念、教学团队、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每个方面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1-教学理念先进。

描述: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理解: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活动都需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效融入。

2-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

描述: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解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有深度的思考与实施。尤其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融入感。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

描述: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解读:课程目标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融入课程思政,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同时,我们在描述目标的时候需要做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

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描述: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解读:我们在提供教学设计附件材料的时候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梳理。同时,在提供其他素材的时候也需要按照课程设计的理念(OBE)提供闭环的教学设计。

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描述: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解读:课程内容需要满足时代性、科学性、先进性的要求,同时符合教育部给出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两性一度)的要求。

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

描述: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解读:教学实施中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需要突出学生的参与,从教学活动来看需要增加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如: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

描述: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解读:我们的评价需要体现多元化(多种评价方式,而非一考定终身)。同时,我们提供那个的材料需要体现过程性评价,评价的题目、内容、形式需要体现两性一度,尤其是挑战度。

4、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的评审标准(参考范本一)

网上有很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评审标准,我们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三个版本供参考。

版本一是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

申报要求:

1.项目负责人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师德好,积极投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项目团队组成结构合理、人员稳定,须保障线上线下教学应用正常有序运行。

2.申报项目应为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单元,符合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要求。凡涉及国家保密要求的项目均不能申报。

3.申报项目应是面向实验教学培养目标,针对实物实验安全性差、难以实现、成本高昂、时空限制等方面原因不便开展的实验教学任务。项目应实现实验核心要素,项目的仿真度应着力于还原真实实验的教学要求、实验原理、操作环境及互动感受。

4.申报项目应支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本专业教学计划,且满足2个课时的实验教学需求,学生实际参与的交互性实验操作步骤须不少于10步,原则上不少于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应用。

5.申报项目的实验教学设计须具有原创性。仅拥有实验软件系统使用权的项目,或者购买实验软件系统使用的,不在申报范围内。

7.申报项目的有效链接网址应直接指向实验项目,且保持链接畅通;应确保在承诺并发数以内的网络实验请求及时响应和对超过并发数的实验请求提供排队提示服务。

评审指标:

1、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10)

1)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2)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

3)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2、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15)

1)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2)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

3)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原理准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适宜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3、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10)

1)实行基于问题、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

2)注重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介促进教学准备、线上讨论、线下交流。加强网络化条件下实验教学规律研究,探索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

3)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项目的吸引力和教学有效度

4、稳定安全的开放运行模式(10)

5、敬业专业的实验教学队伍(10)

1)建设师德高尚、热爱教学、知识丰富、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

2)健全完善实验教学队伍考核、奖励、监督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研发和教学实践

6、持续改进的实验评价体系(15)

7、显著示范的实验教学效果(15)

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受益面大,学生实验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2)通过开展在线教学服务或技术支持等,积极发挥对专业类内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5、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的评审标准(参考范本二)

参考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周勇义的课件。

应用强度

二级指标

观察点

实验教学信息化总体规划

虚拟实验在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虚拟仿真项目在实验课程中发挥的作用

虚拟仿真实验对原有教学形式的影响

应用广度

本专业应用项目的情况

本学科其他专业应用项目的情况

本校应用项目的情况

外校应用项目的情况

1、兄弟院校将该项目用于实验教学的情况

其他单位应用项目的情况

应用效度

虚拟实验填补实验教学空白

虚拟实验优化原有实验教学环节

虚拟实验的实际教学效果*

保障机制

应用与服务团队建设

是否有稳定的团队负责项目的开发与持续建设,力量是否充足,是否具有多元化的背景,分工是否明确。

政策性支撑措施

服务性保障措施

鼓励项目应用和共享服务的激励措施,包括收费和成本补偿机制,人员激励等;

6、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的评审标准(参考范本三)

项目合规性

项目特色

1、思想性、科学性、高阶性

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项目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若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请在否决性指标处勾选,该项目此次评审为0分。)

2、创新性与特色优势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虚促实,有效拓展与延伸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宽度,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3、需求导向的引领性与挑战度

能紧密结合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备教学研究基础,有一定难度,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构想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水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验内容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设计体现时代性,能清晰地描述本实验想要验证的各种假设、设想、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以及能精准地表述实验所涉,及到的原理和知识点。

2-实验核心要素仿真度

3-在线实验支持服务及考核要求

提供在线学习、在线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支持服务,明确合理的考核方式与要求。

4-教学系统的易用性、开放性

具备响应速度快、用户体验良好、兼容性强、移动端应用、进程还原加载等特点。项目场景还原画面品质高,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包括实验空间、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等视、听、触等多感觉的拟真呈现。

系统应对每一步的实验步骤有数据验证和结果反馈,对非标准化路径操作提供基于大数据智能算法的反馈机制。

开放共享与可持续能力

1、教学队伍水平

2、教学方法创新

项目的教学应用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在原有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鼓励应用翻转课堂、项目制教学、多学科交叉教学等新形式教学方法。

3、持续建设与服务计划

有完善的持续建设与更新机制。

05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不再是实习和实训的实践课

教育部于2019-10-30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根据文件精神,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认定1000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划重点解读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标准:

1、社会实践课程的选题

1.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强调能力目标的体现,同时结合课程思政;

一流课程的目标都需要满足:

1)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2)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要求;

3)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符合校情、学情,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针对,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更强调综合能力的培育,在实施中需要强调校内、校外的结合,理论实践的结合。

社会实践课程课程目标的观测点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强调“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课程必须是培育计划、教务系统中的学分课,有一定的学时和学分,同时我们在查看课表的时候还需要查看负责人是否承担课程的教学(理论、实践)。专家也会通过教务系统的截图来判断申报的内容是课程还是活动。

2.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实施路径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都是在教育部组织之下力推的全国范围内的活动,这些活动必须融入课程。

创新大赛:

但是,我们在申报课程的时候不能以活动的形式,需要体现在课表或培养计划中。所以,在进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包括课程的理论环节+实践(活动+大赛)。

我们在去年(2020年)评上社会实践课程中筛选课程名称发现,含有“创”的课程有57门,包括:创新、创业、创意、创客、创办、创造、创作等,当然创新与创业的课程最多。

社会实践课程中的“创”课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校内有《社会调查》的课程,除了理论教学之外,我们还安排了70%以上的实践学时,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这类课程是可以作为社会实践课的。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实践:社会调查》。

社会实践课

3.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

4.课程应配备理论指导教师

5.课程需要有稳定的实践基地

6.课程的学时安排中需要体现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

7.保证课程规范化

8.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实践课需要有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环节的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

2、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这是该类课程首次被纳入课程建设计划。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培育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我们在选题的时候应该结合国家发展、行业发展、学校优势、地域优势、学科优势进行选择。

如何实施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呢?一般社会实践课需要有理论环节,理论环节一般在校内完成,可以采用多种授课的形式:大班授课(宣传、启动、动员)、分组研讨(实践组对、项目结束、项目分析等)、理论知识讲解(传统授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汇报(成果展示、成果汇报、项目答辩等环节)。但是,这部分内容的学时不能超过30%,不少老师在申报的时候选择专业课申报,专业课的理论学时一般比较多,最后实践学时无法达到70%,所以我们在申报中不要出现否决性指标。

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

理论环节(4次课、8学时)

3、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团队

4、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支持

实践环节一般是结合各自的选题进行分组实践,这里面需要做好实践基地的建设,基地需要有长期的合作,同时需要配备指导老师进行实践项目的指导。不同课程的指导方式不一样,有的是进行业务指导,有的是进行实践过程管理。

实践环节(项目式24学时)

5、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青年创客参加首届'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xgb.nwpu.edu.cn

学生需要提供优秀的作品报告作为实践考核内容

6、社会实践课程的总结

在实施社会实践课程中,我们在选题、建设、实施及改革成效中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从国内华南农业大学的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立项中可以总结:

参考

课程的选题:结合教育部的建设要求,“社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同时,社会实践课程需要满足校内培养计划的要求,学校在现有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及未来1年内拟开设的课程中遴选“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鼓励各单位在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中重组现有实践课程,围绕国家“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要求组织申报与建设。

结合教育部对社会实践课程评审的要求,“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可整合),至少为1个学分。目前绝大部分为2个学分及以上。

2、课程应具有结构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可以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校内老师负责理论环节,校外老师作为实践指导老师。

3、课程应具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最好有签约的材料。

4、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需要体现在教学日历和教学设计中。

5、申报课程应保证课程至少在今后五年内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THE END
1.elearning.cnbm.com.cn60秒读懂世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力量。CNBM.com.cn作为国内领先的在线教育平台,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本文将探讨E-Learning的未来趋势,解析在线学习的无限可能。 一、E-Learning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E-Learning,即电子学习,是指通过电子设备进行的学习活动。它的发展https://blog.yyzq.team/post/440471.html
2.数字技术改变传统课堂“学生们在‘空中课堂’上学习的视频资源,均来自嘉善县本土名优骨干教师制作的‘五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城区、乡镇中小学生平时周末、寒暑假期间都可以点击登录、免费上课。”据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信息资源处副主任左文骥介绍,为解决“双减”政策和学生个人学习意愿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减负提效与个性化教育双向需求,嘉善https://www.tjjw.gov.cn/llsy/2023/02/20/detail_2023022072045.html
3.在线教学发展轨迹在线教学从单向传递、双向互动、到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迭代发展,第三代在线教学的特征具有全面的技术支撑、优质的教学和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采用web 2.0的功能,创建互动为中心的在线学习环境,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多种形式的交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为教师和学https://nic.hyit.edu.cn/info/1131/1615.htm
4.国内在线教育发展历程及特征有哪些?问答集锦国内在线教育发展历程及特征有哪些?93匿名用户 2024/11/07 最佳答案 由匿名用户编辑于2024/11/07 15:32 初步成熟,进入提质发展阶段。 中国在线教育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互联网技术进入中国便开始发展,期间经历 了萌芽期、模式探索期、快速发展期、初步成熟期四大阶段。 诞生初期(20 世纪 90 年代-2000 年):随着 https://m.vzkoo.com/question/1730964401632803
5.在线学习有什么特点?现如今人们在教育上的需求有了明显的转变,因为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琐碎,所以没有时间到指定的地点去学习,而在线学习平台的出现满足了他们的一切要求。不需要受到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加快了学习进度,也提升了学习效率。那么,除了学习方式灵活,还有哪些特点呢? https://www.ckjr001.com/newsdetail/1412.html
6.网络教育传播在线学习历史可以追溯到世纪年代的(一)网络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网络教育发展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就是现在的网络教育。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如下。 1994年底,在国家教委的主持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承建了“中国https://blog.csdn.net/m0_58479589/article/details/139536259
7.在线课程平台推动在线教育十年发展的研究与展望当前,我们坚持紧跟国内外信息技术及课程平台建设的最新发展,瞄准中国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变革需求,不断进行技术迭代与功能优化,积极推进在线课程在校内课堂教学的多模式应用,形成了“云+端”的网络教学空间,构建包含优质课程及学习资源、在线教学平台及智慧教学工具、在线教学实施与评价管理支持、教学数据分析、网络安全保障与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2302/t20230223_2111003330_wap.html
8.华为在线课程引领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潮流降咨询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华为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顺应时代潮流,推出了华为在线课程,为广大学子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本文将介绍华为在线课程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如何助力数字化时代的终身学习。 http://www.dgax.com/post/812.html
9.AlphaFold3来了!全面预测蛋白质与所有生命分子相互作用及结构1.1 Python 简介:了解 Python 的发展历史、特点、现状,以及与其他编程语 言的比较。 1.2 安装和设置 Python 环境:安装 Python3 ,设置 开发环境 ( 如 Anaconda(miniconda)、Jupyter notebook)并运行第一个 Python 程序。 1.3 Python 变量和数据类型:数据类型(整数、浮点数、字符串、布尔值)、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437597
10.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详解!在线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的一项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的程度,决定了在线教育的成熟度。与传统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相比,在线教育具有效率高、方便、低门槛、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 4G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APP也成为了学习神器强力,更是成为各大https://m.grazy.cn/article/1641.htm
11.2022年自考12572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资料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物联网的发展历程,理解物联网的定义,掌握物联网的技术特点,掌握物联网、传感网、泛在网等网络之间的关联与区别,了解物联网的演进,了解物联网的标准,理解物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https://www.eol.cn/baokao/zk-wyw/202305171137.html
12.品牌消费心理学知识付费用户行为调研报告可以帮助知识付费的供给方更了解该消费群体的态度和需求,以便根据该用户群体的特点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的内容,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更好的效益,同事也为品牌营销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营销参考品牌:得到 得到由自媒体罗辑思维孵化,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在线知识付费平台之一。其核心产品为精品课程及听书,精品课程平均定位为199https://www.jianshu.com/p/d2d6ec04f66a
13.案例拆解流利说英语运营体系拆解运营汪成长日记1、行业特点 在线教育行业是教育技术变革的产物,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下,在线教育使得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使教育得到技术、内容、形式及主体等全方位的改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在线教育行业2013年在资本推动下开始蓬勃发展,并于2017年借助直播形式实现规模化,并逐步走向成熟。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5165519.html
14.低代码平台,企业级开发平台,开源系统,私活平台,学习平台,毕设现在技术迭代升级速度比较快,大学上学时,热火朝天的还在宣扬SSM的强大,替代了SSH,毕业后,SpringBoot又如火如荼,而后容器,云服务,云计算,小程序等接二连三的开始火热起来了,从头开始学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我们平时不仅有工作,还有生活,还有家庭,没有完全丰富的精力再去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当中,所以只有站在巨人肩膀https://blog.51cto.com/lovebetterworld/2860989
15.2024年中国成人教育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五、职业资格培训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业 第三节 中国社区教育行业发展分析 调 一、社区教育基本特点 研 二、社区教育发展历程 网 三、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w 四、社区教育发展规模 w 五、社区教育办学模式 w 1、办学条件 . 2、教育主体 C 3、学习平台 i 六、社区教育现存问题 r 七、社区教育发展对策 . 八、社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99/ChengRenJiaoYuWeiLaiFaZhanQuShi.html
16.探索AI换脸技术:从AI换脸软件到AI视频换脸教程云典AI智库AI换脸软件的功能特点解析 学习AI视频换脸教程的关键步骤 如何避免AI换脸技术可能带来的道德问题 常见问题 结束 探索AI换脸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下,AI换脸技术也不断演变和进步。从最初的AI换脸软件到如今的AI视频换脸教程,我们可以看到这项技术的发展历程。 https://cosoh.com/tansuoaihuanlianjish/
17.人工智能学习心得(通用27篇)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非常形象生动:把数据看成水流,深度学习网络看成多层水管网络,通过调节管道和阀门,使输出满足要求。 3.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历史上有过3次AI热潮,第一次因为图灵测试,第二次因为语言识别,都热了一段时间又沉寂下去。 目前,深度学习携手大数据引领的第三次热潮,处于技术曲线的攀升和成熟https://www.yjbys.com/xindetihui/fanwen/3342600.html
18.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https://www.gaodun.com/kaoyan/sh/1220934.html
19.必修一《数据与计算》复习提纲与练习题4、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和特点 (1)机器语言机器语言是最早出现的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 0、1)作为指令编写,可以在硬件上直接运行,运行效率最高,编写程序的效率最低程序移植性最差,对硬件依赖程度最高 (2)汇编语言使用类似英文缩略词且带有助记性符号的语言如用ADD表示加法,MOV表示数据传递汇编语言程序必须借助翻译程https://www.yxfsz.com/view/166746198255767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