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时代,学习场所已经从物理学习空间拓展到网络学习空间。
一、引言
网络空间(Cyberspace),也被称为虚拟空间或赛博空间,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Gibson)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是指将电子设备接入人体神经网络后产生的幻境[1]。网络空间一词早期被认为是一个科幻名词,时常出现在科幻小说或电影中。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可以使用计算机或通讯设备在网络空间进行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的交流,从而穿梭在自然、社会和虚拟空间构成的三个世界中[2]。网络空间创造了“去中心化”的人际交往新模式,以一种现实的生存结构,深刻影响着当代生活世界的建造[3]。
在教育领域,网络空间也被称为网络学习空间(CyberLearningSpace),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学习环境[7]。一般认为,广义的网络学习空间是指运行在任何平台载体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而狭义的网络学习空间特指运行在专门的教育服务平台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8]。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富媒体、移动终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智慧学习时代的学习场所已经从物理学习空间拓展到网络学习空间,因而备受国内外教育和研究机构、政府组织的重视。
然而,随着“三通两平台”的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复杂的形态给研究者和实践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片面理解[20][21]还比较普遍。事实上,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根本特征,特别是对其分类的认识不清,造成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方案、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遇到了重重障碍。网络学习空间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应该依据何种分析框架进行分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大背景下,探讨这些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网络学习空间的本质特征
要回答“怎样对事物进行分类”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被分类事物的根本特征。网络学习空间是一种虚拟的学习环境,对“学习环境”“学习空间”等上位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网络学习空间本质特征的理解。
国际上关于学习空间(LearningSpace)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主要探讨如何改造学校环境以满足“数字一代”的学习需求。由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EDUCAUSE出版的《学习空间》一书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学习空间的专著。该书作者DianaOblinger教授指出,学习空间,无论是物理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都应能让学习者聚在一起,让他们或是探索,或是协作,或是讨论。2005年,澳大利亚KennFisher博士在开展了“连接教学法和学习空间”(LinkingPedagogyandSpace)的研究后他认为,学习空间和学习活动关系密切,特定的学习空间会激发和促进特定的学习活动[26]。2012年,美国学者Brooks对明尼苏达大学对采用秧苗式布局的传统教室(TraditionalClassrooms,TC)和采用可移动座位布局的主动学习教室(ActiveLearningClassrooms,ALC)进行了准实验研究,研究后他认为,不同的学习空间塑造了不同的教学行为和不同的学习行为,TC鼓励教师讲授,而ALC教室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27]。
借助这些研究者的研究,可以发现:(1)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隐喻;(2)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引发的知识构建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同;(3)特定的学习环境本身意味着它适合于某种特定的学习活动。因此,学习环境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建构方式和学习方式。由于网络学习空间是一种虚拟的学习环境,也应具备这两个本质特征。
三、网络学习空间的分析框架
科学分类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长期探索的重要议题。分类是指以实物的本质属性或其他显著属性特征作为依据,把各种实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组织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28]。而分类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框架也就是制定某种尺度,或者说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将保证分类的顺利进行,并达到条理化、清晰化的目的。网络学习空间的分类是对已存在的案例的分类,因而学习环境的本质特征——知识建构方式和学习方式便成为我们注意的焦点。
谈到知识建构方式,学术界一般把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和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建构主义的两大基本派别[29],两大派别分别主张个体建构和社会建构是最基本的知识构建方式。谈到学习方式,则不得不提到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对认知领域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并认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由于人类的学习现象十分复杂,学习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这就需同时考虑学习环境两方面的本质特征。
以知识建构方式和学习方式作为两个基本分析维度,可以形成学习环境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个体—接受、群体—接受、个体—探究和群体—探究四个区域,如图1所示。
在个体—接受区,学习者知识的构建方式为基于独立学习的个体知识建构,学习方式为接受学习;在群体—接受区,学习者知识的构建方式为基于小组学习的社会知识建构,学习方式为接受学习;在群体—探究区,学习者知识的构建方式为基于小组学习的社会知识建构,学习方式为发现学习;在个体—探究区,学习者知识的构建方式为基于独立学习的个体知识建构,学习方式为发现学习。由于网络学习空间是一种虚拟的学习环境,因此,学习环境的分类框架也适用于网络学习空间。
四、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历程
上文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已作探讨,这就确定了分类的对象,即支持在线学习活动开展的各种虚拟空间案例。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催生了网络学习空间,纵观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归结为教学资源应用、学习社区应用和开放式在线课程应用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并非完全独立存在,而是互有重叠并各有侧重点。对网络学习空间发展历程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其形态的产生、进化和现状。
(一)教学资源应用阶段
(二)学习社区应用阶段
由于前一阶段的教学资源库仅能提供的教学内容单向传递,不能建立社交关系。在此背景下,国内的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华南师范大学“华师在线”、国外的SecondLife等案例投入应用。这一阶段的网络学习空间多以虚拟学习社区、教育博客或教育微博的形式存在,还出现了一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游戏化学习社区。这一阶段的网络学习空间以增进社区成员的情感联系、学习动机、社区凝聚力和协作交流氛围为主要特征。
(三)开放式在线课程应用阶段
随着国外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兴起,国内建立了学堂在线、网易云课程等开放式在线课程。在前两个阶段,网络学习空间存在学习资源与学习社区成员的社交关系脱节、学习支持服务不足的问题。在此阶段,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视频的制作水准大幅度提升,学习内容的知识网络和社区成员的社交网络紧密结合,还提供作业辅导和课程测试。
由此可见,网络学习空间已经从早期只包含简单静态网页的教育专题网站逐步进化为能够提供高质量视频内容、社交网络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开放式在线课程。在此进化过程中,大量网络学习空间案例形态各异,类型多样,难以分辨和认识,仅仅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一词难以涵盖其丰富的内涵,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势在必行。
五、网络学习空间的分类体系
要对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其分类对象,然后通过归纳性分析确定类别(子类)及其共同特征,再将这些类别置于学习环境的分析框架中,即可形成网络学习空间的分类体系。最近20年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构成了网络学习空间发展的现实逻辑,对现已存在的空间案例进行梳理和归纳后可以发现,目前网络学习空间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以提供视频、音频、教案、讲稿、课件、习题、多媒体素材等教学资源为共同特征,可以称之为教学资源型空间。在这种类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自主下载或浏览,其学习方式为接受学习,知识建构方式为个体建构。爱课网(www.icourses.cn)、超星学术视频(video.chaoxing.com)、TED(www.ted.com)、百度文库(wenku.baidu.com)、中国微课网(www.cnweike.cn)、北京数字学校(www.bdschool.cn)等都属于这一类型。比如北京数字学校,它是由北京市教委邀请全市名师专门打造的教学资源型空间,自2012年成立以来,共上线21个学科的视频课程,内容涵盖了从小学到普通高中学校所有的学科内容。该校已成为中小学生网上预习、复习的活动空间,特别是应对北京空气污染红色预警、山区学校雪天停课等状况,实现了“停课不停学”[30]。
第四种类型是以角色代入开展探究学习为共同特征,可以称之为角色扮演型空间。在这种类型中,学习者个体以某一角色进入虚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方式为发现学习,知识建构方式为群体建构。摩尔庄园(mole.61.com)、SecondLife(www.secondlife.com)都属于这一类型。比如摩尔庄园,它是由淘米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为儿童设计开发的角色扮演型空间。在该空间里,每个参与互动的小朋友都会以成某一种角色参与其中,开始在虚拟世界里的探索发现之旅[33]。
第五种类型是以同时提供课程平台、课程内容和学习支持服务为共同特征,可以称之为课程服务型空间。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内容周期性更新,提供作业批改、教学答疑等,是一种全方位的课程服务。在这种类型中,学习方式为接受学习,知识建构方式有可能是个体建构,也有可能是群体建构。Coursera(www.coursera.com),edX(www.edx.org),Udacity(www.udacity.com)、中国大学MOOC(www.icourse163.org)、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都属于这一类型。比如学堂在线,它是免费公开的课程服务型空间,可实现依据个人兴趣、知识水平和行为规律,为学习者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和学习模块,为教师提供实时的教学数据分析,监控学习进展[34]。
六、网络学习空间分类体系对实践领域的启示
网络学习空间分类的目的是指导实践。网络学习空间的类别越是清晰,则建设的针对性就越强,制定的分类建设、实施和评估方案则越能取得实效。网络学习空间分类体系为空间的实践领域提供了如下有益启示。
(一)应根据不同类型空间的特点出台分类建设指导方案
网络学习空间已经从早期只包含简单静态网页的教育专题网站逐步进化为能够提供高质量视频内容、社交网络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开放式在线课程。在此进化过程中,大量网络学习空间案例形态各异,类型多样。面对多样化的网络学习空间,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空间特点出台分类建设指导方案,制定基于类别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标准、实施方案和评估要求。
(三)教学资源型空间应转向高质量视频资源
教学资源型空间的演化经历了教学素材库、教育资源网站、微课等阶段。高质量视频资源携带的信息量大,主题明确,更容易让使用者产生沉浸感。因而,建设高教学资源型空间应以建设高质量视频资源为主,教师和学生可随时获取,从而支持教师来促进专业发展和学生自主学习。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也启动了教育资源的建设项目,但对高质量视频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直播教学型空间和角色扮演型空间是当前建设的薄弱环节
直播教学型空间的建设有利于教育薄弱学校的师生接受优秀教师的教学指导,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角色扮演型空间则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取信息和建构知识。通过对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简报的浏览可以发现,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直播教学型空间和角色扮演型空间的建设鲜有涉及。
(五)课程服务型空间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课程服务型空间是一种综合型网络学习空间,除了为学生提供易用的学习平台和系统的学习内容外,其学习支持服务也非常完备,这既有助于个体知识建构也有助于群体知识建构。在教育创新的大背景下,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获取一定学分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发展课程服务型空间,将有助于支持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七、结语
当前,不同的研究者、实践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认识还有诸多争议和分歧。只有在对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考虑如何建设和利用好网络学习空间。因此,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的分析框架并开展分类研究,进而制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分类建设指导方案,是构建适应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环境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