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难教、难学是公认的,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是小学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共性问题。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的编排体制上做出了重大改变,为习作教学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更为便利的工具,充分研究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教学框架、突破小学重点难点、开展教学实践,势必能够实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摸索学生习作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理论框架
开展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框架,对教材的理解和研究,核心思路是要符合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确保教学理论落地有“根”。针对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整体编排,习作教学理论框架的搭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掌握部编教材编排特点。部编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能力序列化”的特点,习作教学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一方面,在常规单元设置了习作训练,常态化地进行日常习作训练和积累,体现了习作训练是长期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安排了八个习作单元,每一个单元都紧密围绕着一个习作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整体性,成为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一个分线条。可以看出,部编语文教材通过常规单元习作训练和习作单元的配合,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习作培养框架,与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更为契合。
二是做好习作知识整合。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也是教师熟悉教学知识、思考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在全面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要将习作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牢牢抓住每册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知识点,构建一个全面知识网络,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充分发挥教材功能,为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服务。
二、充分利用习作教学单元,突破习作教学重点难点
习作单元的设立是基于让学生获得必要习作能力而进行的教材调整,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自三年级起,每一册教科书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以突破习作教学的重点难点,形成了习作单元构架体系。在开展习作单元教学时,要做到“统分结合”、“前后兼顾”、“主次有别”,有策略地开展习作教学实践。
(一)统筹知识体系,分部开展教学
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体现了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从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来看,低年级着重训练“乐于表达”、中年级提升为训练“自由表达”,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会表达”。从能力发展的学期习作教学单元设定来看,八个习作单元又明确了具体的主题,分成了八个能力培养部分,将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分解落实在每个单元教学部分。教师要做好“统分结合”,在研究好教材习作体系和习作单元要素之间关系基础上,做好教学安排。
(二)前有铺垫学习,后有巩固提高
习作单元的教学主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习作单元之间是有联系发展关系的。以六年级习作单元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直接从六年级进行主题切入,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什么是“中心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在五六年级教学中进行内容铺垫。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课文《跳水》的教学中,要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习得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很多经验,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即“遇事要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果断处理,尤其遇到紧急情况要善于急中生智,像船长一样,用智慧和镇定自若巧妙地解决问题”,为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做好铺垫积累。
“巩固提高”与“铺垫学习”都是教学接续的一种方式,以六年级教学为例,在进行了以“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要素学习后,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巩固提高。
(三)主要目标锁定,次要内容补充
习作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坚持明确的标准,即每个阶段的习作目标要清晰、明确,所有的教学工作要围绕习作目标开展,要分清主次,不能让次要补充内容“喧宾夺主”,导致教学目标偏差,造成无效劳动。
三、开展“双线结构”教学实践,促使学阅读与学表达均衡发展
“双线结构”教学实践,主要是指以阅读和表达为两条教学主线,通过开展主线教学和主线交叉教学,促使学生掌握阅读和表达双重能力,实现培育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目标。“双线结构”教学要抓住四个重点,一是意识激发,不论是阅读还是习作,要抓住生活切入点,让学生建立主动观察、发现、交流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知识构建,阅读可以让学生“习得”写作的能力,写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去“用得”这种能力,两者相互配合就形成了知识构建的一个有效路径;三是思维塑造,写作和思维是相伴相生的,思维进阶的过程也是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利用观察、阅读、谋篇布局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塑造;四是赏评结合,开展“双线”教学并培育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是学生写作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之一。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中,要依托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构建习作教学理论框架,以习作单元教学为教学突破口,综合开展“双线结构”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