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高校在线教学的实践逻辑

原标题:后疫情时期高校在线教学的实践逻辑

在线教学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决定了它不是一项简单的应急举措,而是具有知识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的深刻背景。无论从知识传播方式改变还是教育教学变革等视角分析,后疫情时期的高等教育都应以此为契机,实现教育教学范式“在线”与“传统”融合发展的全新转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高校在线教学有效、平稳运行是高教系统、各级政府、社会及市场多元共治的结果,高校作为实施主体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若仅停留于此,这次疫情下推广的在线教学不可能为高校带来真正有意义的影响和深刻变革。实质上,在线教学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决定了它不是一项简单的应急举措,而是具有知识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的深刻背景。因此,无论从知识传播方式改变还是教育教学变革等视角分析,后疫情时期的高等教育都应以此为契机,实现教育教学范式“在线”与“传统”融合发展的全新转型。

高校在线教学面临发展瓶颈

高质量在线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欠缺,尚未推动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转变。撬动教育教学变革的着力点是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然而前疫情时代的在线教学尚未与高校教学的核心环节产生实质关联,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未发生实质变化,也就无法实现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线上教学简单翻版线下教学的“讲授制”模式,高校教师没有从教学设计和知识讲授拓展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学习环境的多元建构、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新型教学方式的科学研究等。学生也没有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无法完成信息超载时代对知识碎片的加工与整合、对知识探究的深度学习以及对教学的合作与自组织。

高质量在线教学的各类保障条件不充分,无法满足高质量教学需求。充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呈现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教学实施的基本保障。我国在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以及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等领域开发和储备了一批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然而,在精准对接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化需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式以及自定步调学习的需要上,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校自建课程资源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在线教学的时空灵活性、课程开放性等有益于个性化的环境塑造和内容选择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在教与学工具方面,多是针对在线教学直播、录播、资源下发等类型的工具,缺乏支持教学讨论、项目实践等交互性的工具,缺乏针对教学、学习和管理的专有综合类工具。同时,由于单个教学工具功能单一,教师为支持教学活动开展往往综合使用多个平台,导致教学过程中需来回切换平台,影响教学体验与实施效果。而且由于师生技术运用障碍或不娴熟等,使得在线教学的备课预习、授课答疑及讨论、作业与辅导、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方面显示出了不适应性。此外,在教学过程管理保障上,尚未实现从在线环境、在线资源到在线活动等环节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评估的质量保障需求。

政企校协同机制尚未完善,教育应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线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研究机构、社会等多方的协同参与。疫情期间存在大量社会性资源和服务的涌入,但多数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授课平台和资源的准入标准、内容审核与监管没有及时跟进,在教师甄选平台和模式方面也缺乏指导。同时,各高校对于“停课不停学”的理解存在差异,且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此外,疫情期间各类在线教学课程的知识产权也存在隐患。究其原因是在政企校协同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对社会性资源介入教育系统的有效审核与评估和对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机制。在应急管理方面,尚未明确各类主体在特殊情况下的教育责任与义务,及其在教育服务供给中的标准与规范。同时,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及教育应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便在疫情等极端条件下科学规划、长远布局、协同多方保障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树立在线教学触发高校教学深刻变革的辩证发展观。在线教学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决定了它具有知识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的深刻背景。这种传播需要经历依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的表演阶段、语言文字间接传递的表述阶段、声音图像记录的影像阶段和人人平等互动的互联网阶段。而实现这四个阶段的知识传播方式,在线教学需要充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大力解构传统课堂教学理念、路线和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建构新的课程形态、教学范式、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打破高校课堂长期以来存在的“讲授制”模式,以触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为引领,进一步加大自主探索和创新力度,真正打造适应一流人才培养所需的高质量在线教学新形态。

精准把握在线教学不同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任何形式的教学都要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需要学生从以记忆文本为特征的浅层学习转向以理解文本为特征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第一层面是基础性的认知活动,第二层面是高阶性的认知活动。为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不存在大的歧义,主要依靠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学深悟透等方式来实现,但传统课堂教学因受教具、条件和保障的限制,不利于这个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要通过智能技术构建更加有效的教学平台以摆脱传统教学条件和手段的束缚。例如,应用直观的软件操作演示、在线参与的交互式虚拟实验室等新媒体教学资源,确保教师讲解展示到位,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暴露的问题来看,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要加快教育系统平台等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在促使学生完成深度学习第二层面即高阶性的认知活动上,要求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与创生,这需要在个性化、小班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具有灵活性高、针对性强、动态多变特征的研讨式、项目式、分布式、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因此,这个层面面对的已不再是将选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而是首先确定恰当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再去考虑何种支撑技术恰当有效。当前学生在第二层面的深度学习成效,已成为影响我国高校培养新时代高水平人才的关键性瓶颈问题。在线教学应紧扣这个难题,把创造性运用VR/AR支持理解和探究知识、AI和大数据支持精准学习与教育调控、“互联网+”供给优质教育服务等,作为向更高质量迈进的实践探索新课题。

全方位打造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一是保障在线教学的合法地位,把激励高质量在线教学探索与其他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一起纳入校、院、系各层面的“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以及“双高”建设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范畴,从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两个方面健全制度体系,形成协同系统推进的局面。二是构建从外在推动向内在动力转化的发展格局。高质量在线教学的实现,最终需要落实到课堂层面的师生自由探索、自发组织、自主创新上,应打造形成师生自觉追求高质量在线教学行为的文化氛围。三是建立协同推动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开放环境。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学校、出版社等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协同的教育大资源共建共享新局面。继续推进优质视频公开课、校本课程、慕课等资源的持续、有序建设和共享,并通过合理途径将来自多平台、多渠道的课程资源无缝集成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数字教育资源的常态化应用与创新应用机制,建立多种形态并存、适应不同技术环境的数字教育生态,满足不同条件下的资源传递与应用需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西部民族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BMA190033)阶段性成果】

THE END
1.在线课程平台推动在线教育十年发展的研究与展望2.以服务质量为内涵,构建“系统化、全场景、创新性”的在线教育服务体系 当前,我们坚持紧跟国内外信息技术及课程平台建设的最新发展,瞄准中国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变革需求,不断进行技术迭代与功能优化,积极推进在线课程在校内课堂教学的多模式应用,形成了“云+端”的网络教学空间,构建包含优质课程及学习资源、在线教学平台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2302/t20230223_2111003330_wap.html
2.完善线上课程的考评体系在线教学宜边学边评、以评促学 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线上课程教学要扬长避短,采用步步为营、边学边评、以评促学。许多线上教学平台具有强大的学情统计功能,十分方便选择题、填空题、判定题等客观题的批阅与成绩统计。因此,每次上课、各章节宜布置足量的客观题在线http://portal.smu.edu.cn/ctd/info/1058/2477.htm
3.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分析(一)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 1.网络接入 “十三五”期间,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实现全覆盖。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网络接入率达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出口带宽100M以上的学校比例达99.92%,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https://www.ceeia.cn/news/detail_3517.htm
4.省级继续教育在线教学系统省级继续教育在线教学系统安徽渔之蓝教育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职业与成人教育信息化软件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新生态。http://www.zhijiao361.com/contents/180/190.html
5.界限被打破在线教育改变传统“教与学”模式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在线学习。 记者 杜玮摄 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1941.2亿元,用户规模达1.1亿多人,未来几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网上课堂打破空间限制 1月16日下午,西安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发布了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从1月17日零时开始,西安市启动重污染天气https://www.chinanews.com.cn/m/it/2018/03-06/8460994.shtml
6.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于是,众多培训机构开始探索如何基于OMO教学模式实现降本增效,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长足发展。新东方早前已开始自主研发并推进OMO教学系统,采取线下面授课和线上智能测评、答疑与互动的模式。好未来教育2018年推出教育开放平台,2019年推出魔法双师、魔法AI、魔法内容平台方案,并为打通双师课堂与在线课堂,推出OMO教学模式https://www.eduwest.com/html/2021/qianyanlingyu_0330/402.html
7.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8.场域视域下的在线教学:质量困境与超越路径三是在线教学以文化资本为媒介载体。教师因掌握较丰富、系统的高深知识而获得文化资本的权威性持有而处于供应端,学生因需要凭借知识塑造自身文化素质和参与社会实践而处于稀缺文化资本的需求端。供需双方均围绕文化资本作为博弈的核心载体,通过掌握必要的文化资本而获得符合自身需要的晋升空间和发展机遇。四是在线教学坚持以https://cfd.eurasia.edu/info/1036/1819.htm
9.中央电化教育馆虚拟实验教学服务系统2022年10月27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虚拟实验(以下简称“央馆虚拟实验”)规模化应用第一期试点工作启动会以在线录播形式召开。会议通过领导讲话、工作报告、专家报告、经验与思路分享等多个环节部署了试点工作安排及要求,交流了各地好的经验做法,有效促进了各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含试点校https://vlab.eduyun.cn/portal/news/detail/646dda77b05956000f42c715?board=5e883d7bcac14bc619c6cf89
10.药学的论文努力实施实验教学中心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效果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提出了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考试系统建设的现实意义,并给出了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和细节。 一、在线培训考试系统的重要现实意义 1、在线培训考试突破了时空限制。在线考试系统突破了传统培训考试模式http://m.fanwen.yjbys.com/yaoxuebiyelunwen/2433691.html
11.院长唐锦兰:以研促教,智慧发展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在线教学要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也对各高校的在线教学实施水平提出了全新要求。学院要继续高位求进,顺应技术革新,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https://www.beiwaionline.com/aboutbeiwai/md/webinfo/1626423811537696.htm
12.人工智能课程实训方案人工智能课程实验本实训系统平台方案融合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Python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课程,人工智能领域涉及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诸多方面,课程类型包括基础实训、关键技术掌握、应用创新等等各层次实践教学。从面向人工智能行业的需求、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规划建设基于云模式的人工智能教学https://blog.csdn.net/qq_24428851/article/details/142466020
13.5G扬帆翼起绽放丨5G交互式在线教学,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淄博市教师探讨如何通过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开展多方远程调研 “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淄博市将以信息化赋能‘教与学’变革,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努力构建智脑结合、物联感知、数据分析、按需推送的立体化、网络化、数字化智慧教育环境,以信息化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淄博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孙英涛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689142
14.“在线与在校——面向未来的混合式教学与教研”云端研讨本次会议分为四个内容单元:在线学科教学、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创新、支持教师混合式教学的区域教研创新、混合式教学研究前沿。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东城区教委、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上海市进才https://www.hdjx.org.cn/plus/view.php?aid=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