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学;作用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本为凭借、以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学习主体的需要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但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语文环境的必要性
1.1语文教学的分析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教师以“导”为主,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完善自我。
1.2创建语文教育技术课文环境的必要性
在今天的教学中,课文环境创建无疑打破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传统,解决了让学生参与学习,学会自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去寻找知识的难题。教学课文环境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接近实际的课文环境进行教学,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的课文环境。
强化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借以促进倾听、观察、归纳、联想和想象等一般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为学生创建一定的课文环境,让他们在愉悦的课文环境中调动更多的感官与知识进行交互.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语文教学课文环境
2.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语文教学课文环境的理念
2.1.1课文环境创建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冈。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语文是枯燥无味的,但更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是通过书本来进行,许多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场景只是通过学生大脑的想像来完成,那么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效率和效果了。
2.1.2课文环境创造要为完成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氛围
课文环境创建不能只图教学气氛的热闹,也不能刻意显示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课文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引感,使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欲望。因此,课文环境创建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要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营良好的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是一门教学自由度很大的学科,只注重创建花哨的课文环境而忽视教学目标往往就脱离了教学的根本目的。
2.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案例设计
2.2.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直观的课文描述环境
直观的环境指可以让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官直接去感知的情境。现代教育手段很多,运用文字、声音和图画等等手段都可以直观的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向,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1)真实的视频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笔者先从网上找到一段优美的黄山奇石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领略黄山秀丽神奇的怪石,感受它的美。在这里设计的引语是:“黄山石最特别在哪里?大家对黄山石好奇吗?想不想看看?”接着,点击“视频”链接,播放网上视频实景录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理解课文。
(2)用网上优美图片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想象力。
2.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主动学习环境是由老师用工具手段等创造的环境。它让学生在环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开动脑筋独自解决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主动学习的环境,就以唐诗为案例来说明。唐诗对大多数小学生而言,枯燥无味,根本不知道讲什么。但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解决这一难题。李白的《望天门山》和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这两首诗为例来说明一下。
(1)首先运用PPT制作课件。课件封面以淡黄的古典窗格和隐约的腊梅背景形式呈现,配备美妙的古典音乐,显得古色古香,能产生很好的视听觉效果,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古代诗情画意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课件。
(2)在网上找到卡通动画,李白、白居易卡通形象动画资料。小学生和其他年龄段学生不同,酷爱动画,所以卡通形象,会对李白、白居易的形象于大脑,印象深刻,并用卡通FLASH领读,小学生会自觉主动的跟读诗文。
有部分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书写方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感到很吃力,特别是论文格式上的修改,往往会发生学生多次修改论文也无法完全满足格式要求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要完全规范学生的论文格式也很困难。根据开放教育以及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笔者开发了一个毕业设计在线指导平台。该指导平台主要是以指导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了毕业论文的在线指导,还包括课题的设计指导平台和论文写作平台。
系统实现的技术方案
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系统一共分为四大功能模块
1用户管理模块
本系统主要有三类用户:管理员,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员的管理权限主要是进行用户管理,针对两类用户,指导教师和学生。系统提供教师和学生的注册平台,教师和学生注册成功后,由管理员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教师和学生就可以登陆该平台,进行相应的操作了。
2毕业课题设计辅导功能模块
如图3所示,该功能模块提供给学生一个编辑论文的平台,学生可以选择要编辑论文的条目,如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然后在对应的编辑平台上进行文本的输入和修改。论文会根据教师事先设置好的论文条目格式自动生成。学生可以选择在线编辑,也可以选择导出为word格式。由教师在后台设置好论文编辑的条目和格式。这一功能方便学生统一论文格式,也方便教师随时监控学生完成论文的情况。
4师生互动的在线答疑功能模块
该功能主要是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在线互动,由教师设置好课题组,每个课题组统一在一个讨论平台上,学生只能在教师分配好的课题组平台上发言。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向教师提问,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与同一课题组的同学进行讨论。这一平台不同于其他毕业论文指导系统只有一个统一的讨论平台,而是以课题组为讨论单位,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指导,也利于学生之间对同一类课题进行交流。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案
【论文摘要】随着远程教育理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正得到蓬勃的发展,本文就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技术平台搭建以及课业考核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和环节,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选用是否妥当、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完成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它的设置受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者、社会需求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远程教学对象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或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因而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应适应特定教学对象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课程内容应突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专业教学应加强应用性和实效性。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体现社会生产、服务、建设、教育、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
2.经济性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少而精。不论网络教育对象还是成人函授教育对象,多以业余、自主性学习为主。应贯彻课程设置少而精的原则,削枝强干,突出主干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3.层级性原则: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需要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知识结构。专科层次的学习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本科层次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并且充分保证专科和本科层次学习知识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用于学习实践的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含现有的“硬件”和待开发的“软件”。充分发挥这两种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保障课程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效果的最优化。“硬件”是指传统思想上的教辅资料即课程教材、辅导材料、字典和手册等。“软件”指集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网络课程课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整合、研发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学的兴趣,能主动学习,且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学习。
1.激活学生的兴趣。网上教学资源不是仅仅只对课本进行电子文档、电子练习的延续,而是具有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趣味性、成就感和实效性。针对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教学对象开发多种媒体的教育资源。
2.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实行边学边练的测评一体化方式。建立短时课程辅导资源,半小时学习半小时练习。
3.完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每门课程提供教学大纲、学习进度表、电子教案、阶段性作业、辅导与串讲、综合测试、答疑等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技术环境平台建设
网上教学辅导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的技术保障。教学辅导平台应以学生为本,为学员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功能,如网上答疑、在线作业和测试、小组学习集群讨论,等等。
2.提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第一,网络视频交互教室和即时通软件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视频的互动交流,通过在实践中使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视频教室互动克服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学生能平等地接受教育。通过老师的在线指导,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在单一静态学习教学资料同时进行学员间互动学习和师生问交互学习。第二,开展课程论坛和BBS论坛。引导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主动,加强了学员间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热情。
3.提供学生学习的实时监控系统。从现代技术手段上严格对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考试、毕业设计进行实时监控,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成绩提供有力凭据,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管理。
四、课业水平的考核与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分析教与学的质量重要依据之一。
2.毕业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
关键词:二语在线写作;多媒体环境;立场标记语;语料库
1、引言
多媒体、信息化手段应用于二语写作教学是一项符合时展与外语人才培养需要的复杂工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陈坚林教授(2010)认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内涵是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高效的外语教学方式。杨永林(2012)指出,写作教学历来是外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技能训练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借助网络在线写作手段,将二语写作融汇到高校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省力高效,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二语在线写作网络平台众多。笔者已连续三年使用句酷批改网,其能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搭配及结构等语言运用问题、单个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要求本研究所涉及的学习者定期完成在线写作任务,以写促学,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学习效果。此间,写作任务以表达立场的议论文体裁居多。囿于国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议论文的三段式提示框架,学习者个人立场的表达成为二语写作的热议话题。而表达情感、态度及观点是语言最重要的功能(Stubbs,1986:7),在语言中表达情感、态度及观点则涉及我们所说的立场(Precht,2000)。由此,研究二语在线写作中立场标记语,尤其是态度立场标记语的使用便显得尤为必要。
鉴于此,基于语料库研究立场标记语在在线二语写作中的特征实属必要。
3、研究设计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分析二语在线写作中的立场标记语类型为主,探析态度立场标记语的特征,研究问题如下:
(1)多媒体环境下,二语在线写作中的立场标记语有哪些类型?
(2)多媒体环境下,二语在线写作中态度立场标记语的特征是什么?
3.2理论框构
本研究涉及语料均为二语议论文体裁。写作训练主旨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本文借鉴徐宏亮(2011)的“作者立场标记语分类标准”(表2),就前述研究问题展开探析。
3.3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在所有学习者在线写作任务完成后,借助句酷批改网作文辅助功能将所有语料导出为Word文档;使用文本清洁功能去除所有无关中文信息(包括学习者姓名、年级、专业以及学号等);借助语料检索软件Antconc3.2.O的ConcordanceHit、词频搜索功能中的File-based对已清洁文本语料中立场标记语的具体使用频率进行统计;用赋码工具CLAWS对语料进行词性赋码,然后利用Antconc3.2.0词表功能(wordlist)创建词汇使用频率列表,以确定不同词性的常用立场标记语。
4、语料搜集及整理
本研究语料搜集历时四学期,涉及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二语学习者913人。共整理出清洁、有效语料1913篇,自建语料库OnlineCorpusofEnghlishWriting(OCEW),字数共计593,801。
为了更有效地体现标记语特征,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参照在线词表和OCEW数据,对OCEW的词汇级别进行了筛检分类(图3),发现学习者在线二语写作中所使用高中级别的词汇量达到33,611词,占到总数据的75%,大学英语四、六级词汇合计占到17%,其他词汇占10%。
将上述词表以TXT文档导入CLAWS词性赋码系统,对所有标记语进行赋码,利用Antconc3.2.O词表功能(wordlist)创建词汇使用频率列表并绘制出224个态度立场标记词词性分布情况(图4)。结果表明,情感性标记语以(JJ)普通形容词、(RR)普通副词以及(VVN)动词过去分词居多;评价性标记语在动词过去分词类词汇分布中有明显差异,使用(JJT)形容词一般最高级使用多于前者,使用(RR)普通副词最高级低于前者。其他词性类标记语使用情况:(JJT)形容词一般最高级出现在评价f生标记语中,(NNl)单数普通名词出现在情感性标记语中,(RRT)普通副词最高级出现在情感性标记语中。正如徐宏亮(2011)所论,态度型立场标记语的语言表现手段主要包括态度动词(如regret,prefer,blame)、句子副词(如personally,friendly)和一些形容词和名词(如happy,grateful,shocomings)等。
5、讨论
从数据结果来看,多媒体环境下的二语在线写作语料库(OCEW)中高中级别词汇占75%,学习者在线写作中倾向于使用简单词汇,侧面表明对于现学课程中词汇的使用并不积极,另一因素也可能是在线写作中学习者心理因素的干扰,这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验证。
基于Anteonc3.2.0的File-based立场标记语频率统计结果发现,立场标记语类型包括:认知型立场标记语、态度型立场标记语和方式型立场标记语,符合徐宏亮(2011)的分类。认知型立场标记语中确定性标记语在数量上多于模糊性标记语,说明学习者在英语议论文题材中表达观点时多用肯定、认可、确定立场。以absolute_ly为例,检索OCEW中的出现频率及其搭配,发现absolutely(不包含其近义词,totally,definitely)共出现7次,主要搭配为:makeitabsolutelyclearthat;Itisabsolutely+ADJ;Itcanabsolutely;Thereisabsolutelynoreason;Weabsolutelyneed。模糊性标记语表达学习者主观态度、判断的不确定性,但又不完全肯定或者否定,且多出现在议论文论据阐述部分。以possible为例,发现其在OCEW中出现47次,主要搭配为:Itispossiblethat;assoonaspossible;t0makeitpossible;Thingsarepossible;thepossiblereasonsare。言据型标记语与方式型标记语有重叠,检索其频率及搭配发现according一词出现29次,主要搭配为accordingtoexperts;accordingt0thereality。
关键词课程考核网络改革成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现有考核方法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考核的方式均为平时成绩(40%)加期末成绩(60%),但因该课程课时少(仅24课时)、教学内容多,学生多(一个教学班级均超过80人),因而在平时的操作中,仅能依赖于考勤以及与个别学生问答的方式去进行考核,显然这很难真正考察到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以及尽可能公平地给予学生机会。而对于选修课而言,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无法体现选修课的灵活性与知识的多样性;而如果仅仅以小论文的方式,又不可避免地面对抄袭的问题,因而对于一门选修课而言,期末总评成绩占到60%,比例稍高,应该适度调低。在网络教学兴起的情况下,加之“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又被列为长沙理工大学校级优秀网络教学课程,因而结合这样的平台,对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做一个适度的调整与改变,以改变课程考核的方式,则显得极为必要与可行。
2课程考核改革实施细节
改革后的课程考核形式采用三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形式包括网络学习情况考核、上课情况考核和期终考核三部分。网络学习占总成绩的20%,上课情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上课出勤率低于75%者,不能参加该课程任何形式的考核。三项分数合计为课程的最终成绩。
(1)上课情况考核。上课情况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12分,每缺席一次扣一分,缺席3次,取消参与本次课程任何考核的资格(点名次数不低于6次)。课堂准备为20分,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根据网络学习情况组织材料,并开展课程教学。剩余8分为奖励分,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并参与课堂讨论。
3课程考核改革效果分析
虽然课程考核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若干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授课有娱乐化趋势;其二是个别同学对于网络教学考核中次数有抵触心理;其三是课程论文依然存在抄袭现象。
L芑鹣钅浚撼ど忱砉ご笱?012年度“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优秀网络教学课程;长沙理工大学2012-2013(二)“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考核改革项目;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一交通运输”(项目编号:TSl2321)配套资助项目(编号:ZLl217)
注释
①王运民,马海龙,张希富.“汽轮机原理”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6):73-74.
②邹铁方,刘朱紫.“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2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143-144.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法;外国文学;立体化
高校文学课的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程式化、教条化的倾向,尤其是在外国文学课堂上,由于东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学生的接受与课堂知识传授、文本内在含蕴的传达都存在落差。采用新媒体等新兴网络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制作、慕课式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模式。发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学习作用,既可以调整这些落差,又可以保障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实现“用中国人的灵魂”研究外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材处理上,改变大学生课外不读教材,上课不带教材、不记听课笔记的现象
立足权威版本,选取以郑克鲁为主编,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外国文学史》及《外国文学作品选》为主讲教材,以其他原典书目为辅助,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将课堂文学史教学和文学原典阅读相结合,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通过讲解重要作品,将之改编成课本剧或进行诗歌朗诵会等,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作以及表演能力,从而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促进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沟通。
二、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创新思维理念,将专业理论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内容比重,将听、说、读、写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如,在讲授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时,课前在课程平台上预习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朗诵视频,了解作家生平及社会影响,按照书目阅读作品《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理解和把握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的密切联系。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分析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宗法制农民思想”与创作的密切联系,讨论托尔斯泰主义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课后学生自己总结“托尔斯泰主义”的概念,写到课堂笔记本上。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总结。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设计、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多媒体教学等多角度、多形式配合课堂教学,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2.在第二课堂设计上,注重实践性教学。具体方法:(1)适当采用人性化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在课前预习阶段,指导学生按照思考题,自主地、以自己的节奏、用一种较放松的心态在家学习。(2)每学期预留50本图书目录,其中必读10本,学生按照兴趣在预留书目里自由阅读文学原典,选择性地做读书笔记或在课堂读书报告会上以“我喜欢的一本书”方式向同学推荐。(3)鼓励学生公开、文学作品等,完成学生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补充与完善。
3.在考核方式上,避免以往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估体系。发挥网络教学作用,在课堂表现中引入在线讨论、在线测试、调查问卷等环节。具体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期末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在综述性论文报告、闭卷考试和平时出勤、平时表现基础上,引入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学生发表作品可作为实践学分记入平时或考查课成绩,增大实践性测试部分的分值比重。
平时成绩重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项占总成绩的20%),由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组成。课堂表现除包括学生当堂表现之外,也可通过在课程平台在线测试、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以研讨性教学方式进行。
课堂出勤占10%。教学周16~18周,一学期至少点名10次。缺勤一次扣1分。迟到或早退每两次扣1分。事病假每3次扣1分。
课上表现占10%。研讨会或读书报告会发言、课堂笔记检查、读书笔记检查;课程平台在线讨论和测试等各占5分。
在课堂表现环节尝试进行慕课教学测试方式,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学生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同步或异步的解答。
期末闭卷考试部分占总成绩50%,对期末考核环节的考题类型进行革新,减少考查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的数量,增加考查综合运用能力的论述和作品原典阅读的文本分析题型比重,百分试卷里各占50%。五道大题中的最后一道为文本分析题,没有固定答案,要求学生主题思想清晰,利用学过的文论、叙事结构等方面观点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除上述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革新外,为适应新时展趋势,整合校际教学资源,外国文学课程可进行如下资源建设。①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外国文学课程平台建设将已有的教学资源数字化;上传教学材料、教学课件、笔记、阅读书目、多媒体视频、图片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对转化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编目存档,实行专业化规范管理。②参加外国文学慕课教学课题开发任务。MOOC(慕课)是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核心概念是“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将在线学习与教学模式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外国文学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现状,可以采取申报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资助来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③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外国文学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范式。
综上所述,只有适应时展的要求,将在线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与课堂外国文学教学融合,实行多重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法,才能解决外国文学课堂长期以来的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使课堂教学设置更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要求。改变文学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毕业生个人没有产生太大意义,缩短所学的文学课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尽量减少文科大学生因就业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参考文献:
傅美蓉.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