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民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城市教育相比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农村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较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结构功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1、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短缺现象严重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些县级政府没有财政能力承担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责任,造成了农村教育面临着经费不足的严重困难。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但是,由于县级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当,有些县级政府教育资金投入较少,使得校舍面积小,教育设施少,对于学生必须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等,也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的教育要求。而且,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和特殊人群(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等)的基础教育就成为了困难,或者负着债务接受教育的情况也不少存在。

2、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农村教育中还存在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有些教育观念落后、知识能力不高,方法落后的教师还活跃在农村教育课堂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农村的教师选拨、任用和培训机制不完善,造成教师逐渐向城市学校流动,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近年来,农村增加大量的任课教师,却又不给任课教师及时编制,打击了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责任心,造成农村教育质量不高。

3、农村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善

在农村教育结构上,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只有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对缺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对于成人和职业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于成人和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农村的教育结构严重向义务教育偏离,忽视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这种现象使得农村的教育结构单一,农村教育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另外,我国农村教育的功能仅限于向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只是希望通过一级级地升学离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通过简单的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行,品德和其他方面都不行,因此不再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不仅忽视了成绩较好学生的全面教育,还忽视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基础教育,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1、在政策中突出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

政策要突出农村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力争体现农村教育政策的可行性。第一,政府要关心农村的教育问题,将农村教育问题看作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育问题中突出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在政策中对农村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农村的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关系,一方面,只有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地方政府及学校自身为补充的教育资金支持,才能让农村教育免受教育资金缺乏的危机,另一方面,只有以中央政府的科学决策为指导,才能在农村教育中稳步前进,少走弯路。第二,政府要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并在法律和制度中体现可操作性,以确保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特殊而复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实行宏观调控,还要注重侧重群体和区域的教育现状,只有根据具体区域的农村教育问题,才能使农村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政策得以很好实施和农村教育问题得以解决。

2、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3、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农村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在农村经济快速且多元发展的今天,农村教育结构失调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影响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政府要根据当地资源、人文、地理等实际情况,积极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农村教育结构,打造健全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效率。从城市方面来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从农村方面来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其次,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的重视,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素质,增强农民对科技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使得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这不仅为职业技术教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也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最后,政府和学校要重视义务教育工作,及时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农村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元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

4、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农村教育的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就要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取消城乡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健全薪资和职称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其次,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健全农村教师的在职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最后,加强农村和城市教育合作,促进城乡资源的共享的同时,吸引大学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总之,解决好当前的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我们要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的联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村教育结构的同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才能减少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淮.农村教育的春天何时到来[J].语文学习.2011.(02)

[2]班建武,李敏.农村教育的外部功能及其当代使命[J].中国教师.2011.(11)

[3]马玉顺.农村教育拒绝政策性歧视[J].基础教育.2004.(09)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由过去的不理解课改到模仿再到现在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批教师不断的追求与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在教师的素质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农村,如何开展教研是值得农村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时代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程设置也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常态性。既然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改革,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研究。

(二)社会需要。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这可称之为教育的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现在的农村家长在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许多家长感受到了城市基础教育的优越性,希望自己的子女也享受这样的教育,但是受条件制约,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读书,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农村教育者身上。为满足家长的需求,农村教育者应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开展教育研究。

(三)个人需要。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对教师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有教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已成为年轻教师的共识,所以教研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

综上所述,教育研究是农村教育的迫切需求,但农村小学教研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年龄结构老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陈旧。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主要由以下三类人员构成,一是民师转正;二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三是县内的代培教师。以我校为例,虽然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校,但由于远离县城,地势偏僻,部分有经验的中年教师通过考调和商调已进城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了,剩下的教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在编教师年龄老化,五十岁以上教师占35%,由于差编,59岁的教师还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为了补员近几年分配来了10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教师年龄的两极分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与教研层次的低下。

这里的专业人才既指在教研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教师,又指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这些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农村教研水平低下和教研科目的单一,认为教研就是上课、听课和评课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而对音体美英语等学科的教研也是浅尝辄止。

(三)思想认识与观念更新的问题。

农村不少教师对教研的认识不够,认为教研的作用不大,教研只是走过场,作秀给别人看,不能体会教育中深层次的内涵,对新理念知之甚少,知道的也只是人云亦云,如“三维目标”、“以学生为本”等,但三维目标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则淡然置之。因此,思想认识不到位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教研的发展。

(四)教研平台少,教师展示机会不多。

如果一个学校教研开展得不扎实的话,那它提供给每位教师的展示机会仅仅是每学期一节的校内公开课,极少数教师能上学区、片和县级公开课,而外出学习、培训、考察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提高水平。

(五)骨干教师的分散,使教师缺少交流的空间。

以上是制约农村教研的一些常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制约着农村教研的开展,以下列举一些发展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制度为保障,注重思想引领,将教研内化为教师的需要。

教研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要想使得使得农村教研蓬勃开展,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教研制度和思想引领。教研制度是保证教师参与教研的根本,具有刚性的一面,而思想引领是教研活动出成果的基本因素,具有人文的一面。使教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自主参与教研活动,这不仅使我们学区的教研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而且教师也能从教研中体会到教育的快乐。

(二)务实开展教研工作,让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让教师领悟教研的魅力。

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是教师长期参与教研的动力,任何一件事如果做了,但劳而无功,人就不愿再做了。教研也是如此,如果教研的作用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其作用,势必会对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务实开展教研,发挥教研的作用尤为关键,让教师真切领悟到教研的实效与魅力。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

一、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伴随我国现代化工业迅猛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急剧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逐步提速,农村发展新形势的转变正在形成,依靠现代化分工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替代了原来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产生了职业分化,这种职业的分化促使这些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

数字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是潜在资源,可这一潜在资源整体文化素质低下是目前的现状,不容忽视。我国农村劳动力中一半以上人口初中以下文化,高中及以下文化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这样低素质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带来了如下问题和障碍:转移劳动力数量大于需求,整体文化水平低,不适应市场需求;转移无序,盲目流动等。所以,不管是着眼当下还是展望未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措施。目前主要是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来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根本目标。

二、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职业教育是联系自然状态中人与现代职业社会的纽带与桥梁,不仅促进劳动者职业化发展,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经济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是农民脱贫致富愿望的体现,它反映这两方面需求。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职业教育利用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来提升人的技能与智能,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劳动者具有专业技术和劳动技能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故而不论是提供劳动力的地区还是吸纳劳动力的地区,都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培训转移者所缺乏的基本劳动技能。

第三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应是终身教育,它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它通过横纵联系全方面提供给劳动者多种类,多层次的枝叶教育和培训。

三、发展职业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农村教育观念

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发展农业经济服务和为发展非农经济服务。经过职业教育可给农民提供多种技能,让他们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不但有利于尽快转入城市适应新工作,还有利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提高技术发展农业。

1.通过严抓九年义务教育来改变传统教育观。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得到真正落实,夯实教育基础。

2.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引导农民树立终身教育观念。通过多渠道完善该系统不断构筑教育平台,开创由学历教育向终身素质教育全面过渡的新格局。

(二)把握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转业、学徒、在岗、转岗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用能降低劳动力转移规模与速度上的差异,满足产业结构和技术层级的要求。

1.坚持学历教育与中短期职业培训相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突出短期培训、技能培训,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要坚持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并重,实施终身教育。

2.要进行灵活多样的专业培训。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教育必须跟上这种变化的形势,培养出满足市场的专门人才。一方面,以推动工业化进程需求培训机械技术、微机技术、汽车行业、电子产业等领域的骨干。另一方面,按照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分布积极开发面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培训专业及项目,比如餐饮、美容保健、家政、旅游、家电维修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3.扎实做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以各级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为核心,为农村培养大批高中初级技术人才,让农村转移劳动力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科学技术为农业生产做出积极贡献。

4.树立职业教育的品牌形象。品牌效应现在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法宝,积极树立品牌效应才能不同于他人,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职业培训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和成效,积极开发设置特色专业和特色培训项目,灵活创新教学机制,要建立特色鲜明、适应市场的学校。例:陕西省明确推出的五大品牌:“米脂家政”、“杨凌农科”、“秦巴茶艺”、“蓝田厨师”、“渭北技工”,就在全国小有名气了。各地都在力创自己的品牌,抢占市场先机,扩大自己的影响。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方可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平稳过渡,而职业教育需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扶持。

1.合理运用资金,保障职业教育投入。多年以来,投入职业教育的资金比重在我国教育行业投入中偏低,所以,国家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各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合理运用有限资金,提高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具有更为显著的边际效益。因此,在教育投入上应通过制定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参考文献

[1]曾继友.浅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

论文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农村孩子的未来,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条件有所改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提高,凸显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对父母天生有着特殊的信赖,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自己感情上的挚友、行为上的榜样、学习上的蒙师、生活上的参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式等都对孩子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身心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发展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使他们在未来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二、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缺乏积极的沟通。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可以再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内,必须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我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体会到这一要求在我国农村学校贯彻得并不到位。首先从农村家长方面来说,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他们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其次,学校也主要将精力放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上,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在学生出现问题后,学校和家庭才偶尔进行交流。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只重学生的学习而轻家庭教育的现状,把家庭教育真正融入到教育系统中,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密切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家长教育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缺乏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

多数农村家长缺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意识。有关调查显示[2],我国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追求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也不高。大部分家长只凭自己的经验教育子女,“树大自然直”等传统的教育思想被很多家长所接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另外,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依赖也日益凸显弊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普遍出现了临时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甚至兄弟姐妹独立生活的家庭[3]。家庭角色缺位现象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学业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家长也缺乏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孩子教育的参与意识。因此,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是促进家庭教育良性发展的根本。

(三)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轻家庭教育。

三、对策

通过对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反思,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针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加强学校对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学校应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开设和完善家庭教育课,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多媒体等方式来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家长要在生活中运用各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家庭意识和家庭观念。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与学校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生活性和随意性,由于孩子对父母天生的信赖,家长的言行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技巧,选择恰当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孩子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应正确定位学校与家庭教育,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充分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职责,不能过于依赖学校教育,虽然学校是教育主体,对孩子的成长起主导作用,但它不能取代家庭教育的职能,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进行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仅凭家庭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联合学校、家长各方面的力量。家长在加强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要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使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育孩子。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情境化训练,通过言传身教,使家庭教育达到实效。总之,学校、家庭应相互积极配合,共同搞好对学生的教育。

[1]邓佐君主编.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1,(前言).

[2]李晓菊,常荣兰,陈凤杰,王凤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以承德市八县三区农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3]吴磊,钟国芳.赣南农村家庭教育调查研究[j].农业考古,2007.6

[4]李伯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

论文摘要:农村基拙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布局不够合理,规模效益较差;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物力资源奇缺,使用效率低下;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人为浪费严重;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资源配置起点低,软硬件建设滞后。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理顺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规模效益;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准,近10年来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其在教育投人中的比例仍然偏低,而且近来又有所F降。农村基础教育各级学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见表l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普通中学从1997年的10.8%下降到1999年的9.4%,3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小学从1997年的20.8%下降到1999年的19.94%3年下降了0.86个百分点,下降水平均高于全国,中学3年下降了l个百分点,小学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2000年开始,全国基础教育各级学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义有所回升,但增长幅度均不大,具体到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小学相差近62.59元,普通中学相差近230.25元,而且有逐年拉大的趋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如果说农村小学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大(10元左右)的话,那么中学差距则是十分明显的,年均相差近35.72元。因此,与全国相比,不论是基础教育各级学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还是具体到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农村地区仍然偏低,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基础教育的态势是极不相称的.

(二)学校布局不够合理,规模效益较差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教育发展上存在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从而造成了农村基础教育遍地开花的现象”’。“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学校布点偏多,规模偏小,班额不足,进而为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形不成一定的教学能力,师资、设施得不到充分使用,人、财、物资源浪费等。以甘肃省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为例,见表3

从表3中看出,甘肃省近几年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1997年,甘肃省农村普通中学校均学生数为395.5人,校均班数为10.8个;农村小学校均学生数为112.8人,校均班数为4.07个。到2000年,农村中学校均学生数和校均班数分别增长到817人、15.7个班,农村小学校均学生数和校均班数分别增长到193人、6.24个班。但比较而言,无论是与城市基础教育各级学校比,还是综合其他各国情况看,其规模依然偏小。一般来讲,目前我国在校生校均规模应是中学以24~30班/校,40~50人/班,全校共1350一1500人为宜;小学以18一24班/校,40一50人/班,全校共720一810人为宜(2)。这样就可以有计划地调整和使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降低单位办学成本。相反当学校平均规模较小时,单位办学成本(即培养一个学生所需费用)较高,导致规模效益差,资源使用效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

1.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有失公平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各配置主体按分级管理权限,依据自己事权范围和职责范围大小,优先满足自身所辖学校的教师需求(3)。在具体运作中,每配置一次,就筛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优先满足城市和集镇学校,然后再满足边远农村学校,这种教师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造成城市、集镇(或乡)学校人才集堆而形成隐性浪费,而边远农村学校则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从而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和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的差距,进而不断产生新的薄弱学校,客观上延缓了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的发展

2.农村中小学生师比不协调

生师比可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使用效率及教师的分布情况据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生师比居高不下,而且有逐年增长之势。见表4。

按照各国生师比的情况,普通小学和普通中学的生师比分别为25:l左右和18:1左右较为适宜。从这个角度看,广大农村地区的生师比基本合理,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比值上的正常却显示出了不合理的另一面:虽然农村学校生师比接近国际水平,但由于农村地区条件相对较差,在师资配置中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公平,因而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实际的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存在着质与量的严重冲突,产生一了另一层面的生师比不协调。

3.重读、辍学造成重复性投入浪费严重

往届毕业生复读和中小学生留级重读,人为地延长了学制,超常占用师资、校舍和教育设施,也即重复消耗了教育资源。全国每年小学辍学率约3%,初中辍学率在7%以上,而农村小学生的留级率高达20%一25%。这样按正常人学率投人的年度教育经费,由于学生辍学而获益较小,又由于留级率高使正常的投人往往不够,仍需增加投人,从而造成浪费

(四)物力资源奇缺,使用效率低下

就全国来讲,2000年全国小学危房有599476平方米,其中农村占4585617平方米,近76.5%;初中危房有4758003平方米,其中农村占2526267平方米,近53%这些指标,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办学标准。

转贴于

(五)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人为严重浪费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不少领导者的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调研中发现,样本校(128个)学校领导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且普遍缺乏基本的管理理论素养,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在管理中即使摸索出好的经验也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而难以升华,难以推广运用;或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不高而造成人为的严重浪费(4)。如在教育资源的管理上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较为普遍;稀有教学器械、设备利用率低,破损率高;对公共财物保护、保养不够,减少了应有的寿命;监控不严,造成一定程度的公共财物流失;采购制度不健全,“高价买劣次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稀有的经费被挪用,教师微薄的工资被拖、扣。但吃喝风行,闹剧性的建设项目不断上马,更有甚者,教育腐败不断滋生蔓延,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和严重浪费。

(六)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

由于历史、区位和文化的原因,我国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和差距,这种状况反映在荃础教育上同样存在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的明显差距。以2000年为例(5),当年农村中学生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48.7%,而全国中学教育经费中农村仅占29.3%;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65%,而全闰小学教育经费中农村仅占57.7%。再就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省际比较,其中最高省份(浙江)99.86%与最低省份(西藏)69.48%相比差30个百分点,地区差异明显。至于学校设施、师资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地区差距则更大。

(七)资源配置起点低,软硬件建设滞后

在教师资源方面,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不论从质卜还是从量上,城乡的差异是明显的例女[l,厂一大农村地区民办教师的存在以及其五资待遇方面的差异就是典型的教育资源配置起点低的例证。到2000年为止,全国仍有292340名民办教师,最多的省份(山东)高达6977人,而且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在经费投人及硬件建设方面,近此年来国家尽管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仍然与国家标准有很大跟离.如危房面积有增无减,生均校舍远不及国家标准,设备陈旧且多数都是城市学校的淘汰品,音{本美器械儿乎为空白,即使有也尤法正常使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只能维持在l元的水平上,连最起码的粉笔有时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了.

二、对策

(一)采取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第一,尽快出台有关教育投资的法规,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支出有法可依,允分显示法律的权威性,以法约束和惩治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规范行为。同时在法规中,应规定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在农村应明确农业税用于基础教育的份额或基数。

第二,调动多方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建议国家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对于非义务教育的高中教育,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6}同时,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地贫困地区学校工程,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适龄儿童人学率

第三,农村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建议政府尽快出台亥贯彻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健全稳定持久的经费投人保障机制.这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理顺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将农村基础教育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以尽快的速度过渡为“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要求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切实担负起领导建设和管理、教育经费筹措、统筹发放教职工工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管理、组织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职责,明确规定并落实有关部门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同时,为了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基础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完善现行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相对集中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管理体制,这也是于一分必要的。

(三)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

要遵循教育领域的各种规律和工作特点,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而有效地使用,减少消耗,增加产出。比如,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就要求管理工作在人、财、物的使用_匕充分体现为教学服务的鲜明特点.7,一是在人员管理上,中小学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给校长真正的用人权,同时校长也要不断强化自身民主管理的水平,要知人善任,合理用人。二是在财务管理上,要明确各项经费开支使用的范围,既要坚持专款专用,又要给学校一定的调剂使用教育经费的自主权,严格执行财政政策,遵守财经纪律,控制不合理的开支,禁止违反政策的一切开支。并要做好教育成本核算,讲求花钱的效果,精打细算,减少无关费用支出。三是在学校物质资源建设方面,要注意计划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学性,要从学校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使用效益的物质资源配置方案四是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物质资源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物质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实现学校教学、行政、财务、设备、图书资料等各项管理的自动化,做到物尽其用.

(四)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规模效益

中小学要合理布局,改变办学过分分散的状况,撤消某些规模过小的中小学,以达到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按照小学就近人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在方便学生就近人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老少边穷人口稀少地区也可举办复式教学此外,还要尽量避免学校大跨度的搬迁或盲目增建新校,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五)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第一,要实现政府及行业在教师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的转变,将教师资源配置的具体任务交给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教育投资的公平,通过教育投资,促使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

第二,建立合理的基础教育资源的流动机制,以实现教师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平衡。如为调剂城乡教师余缺,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和保护现有教师资源,要通过加大政策倾斜,鼓励城镇地区优秀教师到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任教;采取支教、轮教或交流的办法,以自愿和组织派遣相结合的形式,打破教师资源配置上的传统框架,实现教师资源在系统内的合理流动。

第三,加强农村现有教师资源的管理、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梯队如通过调整劳动分配政策,加强教师考核管理,进行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种流动的、激励的竞争机制,盘活教师资源,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现有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更大效益

第四,要有计划地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尽快实现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中学教师本科一以上学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侯振廷.对密山市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教育,2002,(l-2).

[2]刘宝超.关于教育资源浪费的思考IJ].教育与经济,!997,(3).

[3]高正绪.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9,(3).

[4]白中军.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要走出“多霍浪费的误区”[J],泰安师专学刊,2002,(4).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中国是农村人口较多的国家,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城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整体实力的提高,为了加快我国快速发展的步伐,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软肋,很多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解析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一、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因地而异,点多繁杂,是教育事业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观念落后,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出现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偏低的状况。改革开放后,农村基础教育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主要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流失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学生数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流失问题直接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造成学生流失的原因有:外部原因。①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教育价值观念对子女学业有一定的影响;②一般农村家庭子女多,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父母无力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材;③读书回报周期长,外出打工能够赚钱。内部原因。①农村教育软硬设施投资力度不够,办学条件有待提高。虽然政府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但山区边远学校的总体条件还是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②课程安排简单化。由于我国的国情及其教育政策,学生所上课程大都以升学为导向,课程内容单调,很少开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一旦升学无望,在本地致富亦无术,因此也成了导致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师资力量建设问题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数量少,素质偏低,专业化水平不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①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安排欠妥。在很多山区的中小学校中,普遍缺少专业化的德、育、美等学科的老师,很多学校不是不开这些学科,就是让其他学科老师教。另外由于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支教,农村学校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注入,老教师的比例大,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②农村中小学大多地方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很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任务量大而沉重,来自工作与生活的高压毫无疑问的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热情,从而不利于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的质量,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①尽管我国现在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但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多学校仍只重智育发展、应试知识的传授以及升学课程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学生完成学业投身于农业生产事业时,可能会出现“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的尴尬局面,难以承担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使命;②教育科研方向的茫然:重理论轻实践。科研应成为武装教师和管理者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因地制宜,设计本土化的课程,掌握教学方法,成为先行者而并非无用资料的被动使用者。

二、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学生流失问题的解决对策

①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家庭教育是子女接受教育的摇篮,父母的言谈举止与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子女以后的成长;②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让农村的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好,体验读书的快乐;③加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宣传。义务教育是政府运用法律形式强制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的某种学校教育,在农村要加强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的宣传教育;④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基础教育措施,杜绝落后思想的腐蚀。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因此在宣传和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同时要破除落后的传统习俗观念;优化社会与家庭环境,为适龄学童提供一个纯净的学习氛围。

(二)师资力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师资力量的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定性。①保障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完善农村教师公费医疗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贫困山区和农村教师的特殊津贴制度;②考虑农村布局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变革农村教育事业的人事编制与晋职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③扩大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以确保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④进一步强化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建立、健全各级中小学教师进修和培训机构。实行相应的升薪晋级制,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解决对策

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是振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与力量,我们应该重视它的全面健康发展,明确其不足之处,采用积极可行的办法使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成为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地域文化的特色教育。

[1]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论,2003(1).

[3]孟旭,樊香兰.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4]郭建如.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变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制度分析的角度[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5]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求是,2003(19).

[6]肖第郁,王佑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9).

[7]庞守兴.农村教育到底为了谁[J].教育发展研究,2006(2B).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12—0059—01

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思想并不完全开放。在广大农村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夹在应试成绩与素质教育二者中间,造成课改口号喊得响,却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新课改便成为农村教师的理想世界。

3.部分家长对教改毫不了解。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已经完成他们自己的任务了,至于把学生教育好,完全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责任。这样,学生得到的来自家庭的教育便常常缺位。一些学生家庭困难,教师布置的拓展性的活动作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难以完成。

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方法

1.教师一定要明确教改目的,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在教育方法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师生关系还应是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事实证明,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的课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很高,而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尽管老师的水平很高,效果也会打上折扣。因此,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学业上是他们的老师,而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要努力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现状了解得越深入就越容易在教学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各级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加大了投入力度。农村成人教育应当是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教育。本文主要研究了淮安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民成人教育;转移劳动力;问题及对策

成人教育作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社会化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取得的成绩曾有目共睹。但当前,在农村成人教育还很薄弱。农村成人教育本应起着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多层次技术人才的作用,但学无正点,教无规律已成为许多农村成人教育的实际淮安是一个农业大市,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逐步深入;如何提高淮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己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视淮安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淮安农民整体素质应当为大家所共识。

1淮安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农民思想认识不健全

1.2农村成人个体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

在淮安许多农民并没有意识到教育培训对转变其生存方式、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埃及、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出现了类似状况:政府设计好农村文化普及与成人学纲,并安排了培训教师与教室,却无法吸引农民来学习。于是,教育部门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以物质刺激的方式激发农民的学习动机。例如:墨西哥政府开展了一项特殊的基金项目来吸引农村妇女及她们的孩子接受教育。只要妇女与其子女同时到学校接受教育,她们就能够获得这项资金的资助。在印度尼西亚,一些农村社区也不得不在极其有限的成人教育经费中划拨出一部分预算,专门用于对积极参与成人教育与学习的农民进行鼓励。该地区通过农村社区读书中心开展阅读竞赛项目,对获胜的农民发放奖品,以增强农民的学习愿望。虽然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通过物质刺激方式试图激发农民学习动机,却仍然没有改变成人接受教育培训动力不足的现状。而且,在农村成人教育预算本来就很少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刺激行为的有效性也必然大打折扣。

1.3乡镇成人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

乡镇成人学校教师编制一直未从根本上解决,加上社会上对成人教育的片面理解,农村成人学校教师更是感到低人一等,教师思想不稳定;再次是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年龄偏大,长期工作在农村最基层,由于经费短缺,缺乏进一步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业务素质不能得到及时提高;三是乡镇成人学校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年富力强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不能充实到成教队伍中来。

2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2.1转变农民观念

淮安农村成人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究其深层原因,则是旧的思想观念使然。过去的农村成人教育基本上是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政府部署被动地确定工作内容,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作为地方领导应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将农村成人教育置于国际大环境、大市场中考虑,要量体裁衣,根据自身条件自主抉,主动开拓市场。而农民也应摆脱“知足常乐”的生存伦理,克服保守古板、小富即安的不良倾向,积极培养开放向上的开拓创新精神。针对理顺体制制度问题,侧重农村成人教育的建设性。我国现有的农村成人教育多采取县(市、区)、乡(镇)、村主办成人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没有统筹观念,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畅通有序的管理体制,造成内耗严重,效率低下。鉴于此,有必要正确审视现行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比如可考虑建立“农村成人教育指导中心”,由政府主管部门会同各高校的农业技术研究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农民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上到下,统一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形成农村成人教育的集团优势,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益。

2.2逐步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农村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在我国2亿多中小学生中,农村占有1亿4千多万,他们将会陆续进入社会,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直接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在此浅谈一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符合农村自身特点、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足,看待片面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少,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打字、上网、聊天、打游戏,造成部分学生不愿学习信息技术,怕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它失去了兴趣,走入了误区。“贪玩”是学生的天性,有的则在课堂上往往“不务正业”,专注于玩游戏或沉迷于网络聊天等等,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从而走入了另一个误区。

2.农村中小学设备少,硬件设施不足

3.教师片面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缺乏资源整合及合理利用

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是教授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忽视了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德育及情感教育,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严重偏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虽然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了课表,但却很少或者没有开展信息技术课,而被辅导课或被语文、数学课所挤占。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定位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2、利用已有资源,自我解决资金缺乏难题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学校即使有点钱也大多花在排危和校园环境建设等这些基础的设施上去了,解决了“温饱”问题,当然不敢奢望把它而花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但是,为了提高将要进入社会并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的劳力素质,在资金的投入方面,设法利用学校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3、加强与知识性课程的整合

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教学不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当然,富有魅力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创造性的设计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主自愿的活动,从而信息时代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则是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今人类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我们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解决软、硬件和基础设备问题外,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让我们农村的孩子跟上时代的脚步!

关键词:农村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对策思考

1活动面临的不利现象

2针对问题开展的应对措施

3创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机制

以强化计划生育宣传为突破口,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坚持贴近群众,按需施教,以通俗易懂、可行实用的形式,求实求新,着力建立“入户宣传、标语宣传、阵地宣传、信物宣传”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新机制。

THE END
1.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研究论文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行路安全,二是骑车安全,三是乘车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防火安全教育,二是防电安全教育,三是防水安全教育。食物安全教育实际上主要就是针对食物中毒问题展开的教育。公共场所安全教育实际上就是避免学生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8/140061.html
2.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措施教师随笔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了解不够,无法有效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建立健全关爱机制;加强家校合作http://www.hbjyw.cn/w3g/bbs/detail/5/114813.html
3.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1 https://www.yjbys.com/bylw/qitaleilunwen/138052.html
4.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农村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均衡化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农村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当前,如何处理好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对现阶段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提出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相关对策。 https://www.sdjyxww.com/jxyd/33058.html
5.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篇2: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邮编:425306 永州市道县审章塘学校胡昌敏 小学一级教师 联系电话:*** [摘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对策。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hmljf3j.html
6.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陈静 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我国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研究长沙市A镇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家庭教育等存在的问题出发,建立了基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系统分析框架,通过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缩小城乡之间的https://wap.cnki.net/lunwen-1022708562.nh.html
7.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搞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是促进农业生产、提升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机标关键词: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存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djylt200804004
8.浅谈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前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开端,是学龄儿童身心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对于学龄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我国有大约一亿多的学龄前儿童,而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儿童在农村。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之大事。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https://www.yuwenmi.com/lizhi/jiaoyu/796113.html
9.浅析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家庭以来,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开始形成。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为人生成长的三大重要教育基地,而且相互影响,促进一个人的全面成长。https://www.wydbw.com/info/10/16708.html
10.义务教育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义务教育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实现了人人都能上学。但在农村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薄弱学校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主要问题 学校规模偏小,生源质量差 在城镇化、外出务工潮以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下,许多农村小学逐渐萎缩,有的学校仅有几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180&CurrSid=10711&newsid=34260
11.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0篇)二、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教师的工资,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cbg/20230224105042_6516979.html
12.《教育扶贫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成果公报[国家社科2019年教育学重点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AFA190010)《教育扶贫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果公报 闽南师范大学吴彬镪同志主持的国家社科2019年教育学重点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教育扶贫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Ahttps://jkxy.mnnu.edu.cn/info/1029/5470.htm
13.农村学校心理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 〔关键词〕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4(A)—0016—01 一、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 要问题 1. 思想认识误区。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 行的今天,许多农村学校从领导到老师仍 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 忽视心 https://doc.mbalib.com/view/8d2491bac67ddd109a2389f60f14f717.html
14.农村教育社会调研报告精选5篇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提议 结合调查情景以及自我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资料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本事差和缺https://www.liuxue86.com/a/5045706.html
15.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报告(通用5篇)二、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教师的工资,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21028090556_2034724.html
16.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降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4.1学校层面对心理健康失衡“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4.1.1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每个农村小学都应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还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例如微信,QQ,钉钉等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同学们的隐私,通过沟通及时的帮助学生寻找产生心理问题的根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910/9689384.shtml
17.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思路对策二、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工作上重视不够。 二是经费上保障不力。 三是时间上集中困难。 四是形式上手段单一。 三、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路对策 1、创新工作理念,从思想上要重新认识在我国农村进行普法教育的重要性。 http://www.fanwy.cn/1w/193/385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