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1、石灰石2、盐酸3、液氧4、冰和水的混合物5、硫酸6、甲烷7、纯碱8、烧碱9、碘酒10、石油11、天然气第一步,判断物质组成,即:纯净物、混合物。主要是看这种物质是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还可以看它们组成的微粒(如分子、原子)是否相同。1、石灰石。因为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质绝大部分都含有杂质,如大理石、河水、矿泉水等,都属于混合物。2、盐酸。这很特殊,我们所指的盐酸是HCl气体溶于水的产物,是混合物,HCl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只有37左右。HCl不能等同于盐酸,HCl是纯净物,而盐酸是即由HC
3、l和H2O组成的混合物。3、液氧。误区:认为是水和氧组成。液氧是只液态下的氧,即氧分子比在气态下的距离小,组成不变。4、冰和水的混合物。冰和水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纯净物。5、硫酸。因为硫酸是H2SO4名称,像HNO3,H2CO3等这些都是含氧酸,命名为“某酸”,所以硫酸、硝酸、碳酸都是纯净物。但是如果是“浓硫酸”,那说明还有极少的水份,就是混合物了。6、甲烷,这是由CH4这一种分子组成的,所以是纯净物。7、纯碱、烧碱。碳酸钠也叫纯碱,化学式为Na2CO3。还有些俗称,如把氢氧化钠称为苛性钠、火碱,把乙醇称为酒精,就是把一种物质的叫不同名字而矣,可以相互代替。纯碱、苛性钠、火
4、碱、酒精等俗称的物质,是属纯净物。9、碘酒。因为碘酒是乙酸和碘两种物质组成。类似的问题有“医用酒精”、“烧酒”等,因为医用酒精只不75%的乙醇,烧酒的度数也只有55%左右,所以是混合物。10、石油11、天然气这些都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再如沼气、煤等。第二步,判断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就排除混合物,只在纯净物中选择了,再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如水,是由H和O两种元素组成,是化合物。液氧只有O元素,所以是单质。综上所述,此题的答案为:混合物:1、石灰石2、盐酸9、碘酒10、石油11、天然气纯净物:3、液氧4、冰和水的混合物5、硫酸6、甲烷7、纯碱8、烧碱单质:3、液氧化合物:4、冰和水的混合
5、物5、硫酸6、甲烷7、纯碱8、烧碱第三篇:初中化学物质分类一览化学专集物质分类一览关键词混合物纯净物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酸含氧酸无氧酸强酸弱酸氧化性酸非氧化性酸一元酸碱强碱弱碱一元碱(氢氧化物)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含氧酸盐无氧酸盐复盐铵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无机物有机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4物质的分类: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氧化物: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酸:
6、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例如氧化铜、氧化钙、氧化镁都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1化学专集物质分类一览一酸碱盐1物质的导电电流是由带电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金属能够导电,就是由于金属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NaCl溶液能够导电,是由于在Na
7、Cl溶液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NaCl溶解于水,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这样的过程称为电离。当在NaCl水溶液中插入电极并连接直流电源时,带正电的Na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向阳极移动,因而NaCl的水溶液能够导电。干燥的NaCl晶体不导电。在NaCl的晶体里含有带正电的Na和带负电的Cl,由于静电的作用,按一定规则紧密地排列着,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而干燥的NaCl不能导电。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方程式举例:HCl、HNO3、H2SO4其他举例:胃酸(HCl)、食醋(CH3COOH)、汽水(H2CO3、柠檬酸)、乳酸、山楂、柑橘、柠檬
8、等水果里含有不同的有机酸。3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方程式举例:KOH、Ba(OH)2、NaOH其他举例:熟石灰(Ca(OH)2)、氨水(NH3H2O)、中和胃酸的药物(Al(OH)3)、生物碱(有机碱类),如烟碱(尼古丁)、金鸡纳碱(奎宁)。4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电离方程式举例:Na2CO3、MgSO4、BaCl2、NaCl其他举例:用作调味剂和防腐剂的食盐,用来制作模型的石膏,用作建筑材料的石灰石和大理石,用作净水剂的明矾,用作消毒剂的高锰酸钾等。5酸的分类、命名根据酸的分子里是不是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成含氧酸和无氧
9、酸两类。含氧酸:H2SO4、HNO3、H3PO4、H2CO3无氧酸:HCl、H2S(氢硫酸)根据酸分子电离时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如HCl、H2SO4、H3PO4。含氧酸一般根据它的分子里氢氧两元素以外的另一种元素的名称而命名为“某酸”。无氧酸的命名是在氢字的后面加上另一元素的名称,叫做“氢某酸”。6酸的通性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例如,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的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酸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
10、盐和水。化学专集物质分类一览7碱的命名碱的命名是根据它的组成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名称,叫做“氢氧化某”。8碱的通性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例如,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碱能跟多数非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跟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9盐的性质盐跟某些金属起反应,一般能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盐跟酸起反应,一般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酸。盐跟碱起反应,一般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两种盐起反应一般生成另外两种盐。1
11、0盐的分类和命名正盐:正盐是酸跟碱完全中和的产物。其中无氧酸盐的命名是在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名称中间加一“化”字,叫做“某化某”。如NaCl叫做氯化钠。含氧酸盐的命名是在酸的名称后面加上金属的名称,叫做“某酸某”,如Na2CO3叫做碳酸钠。对于变价金属元素,低价态金属元素的盐,可以在金属名称前面加个“亚”字。酸式盐:酸式盐是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像NaHCO3、KHSO4等。酸式盐的命名是在酸名称的后面加个“氢”字,然后再读金属的名称。例如,NaHCO3叫做碳酸氢钠(也叫酸式碳酸钠)。NaH2PO4叫做磷酸二氢钠。碱式盐:碱式盐是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碱式盐的命名是在正盐的名称
12、前面加“碱式”二字。例如,Cu2(OH)2CO3叫做碱式碳酸铜。1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盐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两种物质(酸、碱或盐)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12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13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例如氧化铜、氧化钙、氧化镁都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金
13、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14pH值酸碱度的表示方法用指示剂可以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测定pH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酸性。pH7时,溶液呈碱性。第四篇: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学反思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学反思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学反思物质的分类中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比较多,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等,学生在辨析这些概念时,判断某物质属于哪一类时经常犯错,易混淆。针对这种现象,我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了设计。1、
14、生活化的引入分类的方法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之广,如超市、商场商品摆放;图书馆的图书、网页的信息呈现、实验室的药品摆放等,过渡到分类也是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借助生活化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在化学复习课上得学习热情。2、建构物质分类的概念图在众多的化学概念中,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构建概念图让学生感受这些概念间存在的包涵、并列等关系。知道如此分类的依据,同时能够同学互评纠错。介绍不同形式的概念图,理解了正确关系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课后画出个性化的概念图。3、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和概念的文字表述多重表征。通过物质的名称、微观粒子的示意图,文字、图像等信息
16、成的,学生没有事先复习,对原有的概念理解部分遗忘,导致画图困难。还有原有的知识框架是直接给出的,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下次教学中有待改进之处,例题可以更加优化。第五篇:组成物质的元素初中化学教学反思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一步步地补引入了微观世界,已经初步建立起对具体粒子的认识,但在同位素的学习中,出现了和元素概念的混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本节内容中还要进一步加深理解,我想,如果从分析具体的物质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然后再结合同位素的意义去理解相同种类的原子属同种元素,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应该
17、会更顺理成章些。以上就是关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学反思之组成物质的元素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篇1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由于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表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在几时整,
18、时针和分针成36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12时整成36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
19、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篇2角的分类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教材内容。它的知识基础是角的认识与量角器的使用,新旧知识的发生点是对角分类的
20、初步经验。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项:1、直角、平角、锐角、钝角与周角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本课以学生主体探究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探索新知,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结合课件动态地演示了直角、锐角、钝角,让学生感知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也可以得到角,为后续的平角与周角的学习,为沟通角的联系埋下伏笔。学生在二年级就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已经对角的分类有所了解。因此课的着眼点定位在角的一边旋转变化,形成各类不同的角。在角边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步认识各类角的度数或度数范围的确定(包括平角、周角这两种特殊角的认
23、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平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的对比区别。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学生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
25、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
27、系,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平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平角,4个直角。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篇5一、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识1、教材分析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
29、学源于生活。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接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钟面,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度数,量出度数后提问:你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吗?学生产生疑问,接着我说: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能对角进行分类了。这样顺理成章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引入新课,体现知识源于生活。2、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直角,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习直角时,我直接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折出直角,然后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更准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都是让学生用活动角去感受它们是比直
30、角大还是比直角小,而对于平角和周角的学习,也是通过学生动手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形状,并通过用量角器量而得出度数。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准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3、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足够的学习空间。(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长方形、活动角等。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折一折、转一转,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各种角的形成。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2)促使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三、不足分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