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论文(通用9篇)

怎样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论文(通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怎样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解题,如果在审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就会导致解题方向、解题知识点运用、解题方法运用等出现错误,最终题目解错。尤其是数学应用题中,题目叙述较多,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清出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审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数学题时,应该注意反复读题、分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读题重要性,并在以后自己解题过程中,主动反复审题。老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准确迅速审清题意。在审题过程中,通常分为两类型:一是像计算题一类的题目叙述较少的数学题,可以让学生学会找到关键词,很多计算题要求学生在计算完后检验,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清,计算完后不进行检验,老师应该在平时讲解题目中注重强调;二是像应用题一类的题目,叙述较多,包含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理清题意,再进行解题,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简化题目中的'已知、未知条件,如何将所需解决问题简化成基础题目来解答,找到题目中隐藏条件。根据题意,分析需要什么数学知识点、方法来进行解题。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与质量。

二、巧妙运用数学知识,找到准确解题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克服思维定势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解题能力,突破思维定势。因为目前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一类题目的解题水平,会进行同类题目的大量训练。在这个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就产生思维定势。当题目当中条件、要求发生变化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还是盲目套用公式,结果就造成大量题目错误。针对这个现象,老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进行题型训练时,要参杂各类题目,让学生能够进行灵活转变。尤其是一题多个解题方案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尝试,多设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多机会进行创新性题目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克服思维定势。

四、养成解题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会在教学过程中花费大量的心思,但是在教导学生课后总结、思考方面做的还不够。学生只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解题,将错解题目进行改正训练,但是并没有后续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老师教学当下知道答题错在什么地方,过后同样错误还会继续重犯的原因。没有总结,找出错误原因,就不知道怎么来避免错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题目时,除了要讲解正确解答方法、技巧,当中包含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将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找到出错原因,让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最终进行改正。还应该让学生课后将错误题目进行订正、标注错误点,最终养成学生纠错反思的习惯。另外,由于很多题目解决途径多,老师在讲解之后,学生应该将每种解决途径写下、理解,并总结每种解题途径,反思为何没有找到最简单易行的解题。长期以往,学生会养成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可以避免错误,找到最佳解题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五、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学生的实践反思,是对自身的认知进行反思,不仅能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知识网络,并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溶知识与方法为一体,落实基础,讲究策略,概括数学思想,优化思维品质,深化思维层次,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

一、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二、在多题一解中反思,形成网络。

古人云:“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习不主动,不反思,就很难获得深入学习的能力和求异、创新的品质。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过的题过后又是新题。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从而数学能力得不到提高。

“多题一解”是培养学生收敛性思维的一种综合归纳的思维方式。学生做了同一知识点的许多习题后,加以梳理、归纳、提炼,异中求同,揭开不同习题的表面现象,挖掘其本质的结构,以达到应用数学的变通性、规律性和发展性,从而使学生脱离“题海”,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近年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要求,一些以新背景、新材料设计的新问题接连出现,虽然它们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都是同学熟悉的,完全可以“穿新鞋,走老路”,然而,从旧知识至新问题这条“路”上,大部分同学遇到了断层。究其本质,学生缺乏的恰恰是如何把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问题中去。教学中发现,多题一解对训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迁移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在一题多解中反思,体验优势。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一题多解”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方向的内在联系,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所以教师在教完每道例题,应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比较哪种解法较为简捷,进一步拓宽学生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解可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求解,这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非常有好处。如果说多题一解就是一把钥匙开多把锁,那么一题多解是多把钥匙开一把锁。

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既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平日习题训练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来解题,那种在题海中盲目漫游的做法绝对不利于培养解题能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学会“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解题方法,才是真正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在平时的解题训练中我们不仅要对解题的正误进行思考,更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思,否则就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形。

四、在错误中反思,享受成功。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发掘题中隐含条件,通常从数学所涉及的各方面具体特征入手,比如:数学概念、命题的关键字眼,特定数量关系,使命题、性质成立的重要条件,数形结合等特征,通过分析、观察、联想等方法,逐步探究隐含条件,转化综合利用,才可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长远看,学会计算终身受用,生产、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可就目前而言,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不容乐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面临尴尬局面。大家不妨分析一下每学期各年级考试的试卷,有关计算的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70%),而学生计算的失分率却非常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通过平日的教学,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如6与0,1和7,5与8写得模棱两可,以至于自己也无法区分。

(2)计算过程出错:如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或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等。

(3)计算习惯不好:如计算时不打草稿,全凭口算。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等。

(4)连带错误:如应用题列对算式算错数,计算题一时疏忽顺序出错导致整题错。

针对这些学生的计算错误,从表面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粗心”的原因又是什么?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减少学生计算方面的错误,我们不妨尝试一下:

第一,注重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白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因此,计算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加强学生对计算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并鼓励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矫正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首先重视错例分析,帮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并写好错题反思。

第二加强口算,巧用简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平时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口算本,在早自修练,课前练。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出些口算卡片,每组20道是一个类型,学生哪个类型的题目掌握的不牢固就专练那个类型的题目。找准了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练习,针对性强了,效率也就提高了。还要对一些计算经常用到,对一些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题(举例:34×5÷34×5等形式)反复口算。还有计算时要求学生自觉利用简算,25找4、125找8等凑整简化运算步骤,提高计算正确率。针对某些简化策略要进行些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巩固。

第三,做好示范,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课堂上,板演符合规范,做到既言传又身教。讲评、作业和试卷批改等都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首先做到。

第四,重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能够坚持下去。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对于提高计算能力至关重要,那如何培养呢?我总结了如下的方法:

平时计算坚持每个学生必备草稿本,并定期检查。

养成校对的习惯。学生把数学题从书本抄到作业本,从横式到竖式,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要求学生先认真校对一遍抄的数或运算符号是否正确,再进行下面的计算。

养成验算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计算类型,教给学生合理的验算方法,验算减法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的方法的方法,或者用看原式再算一遍的方法,当然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验算。比如694乘以8等于5544,教给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693接近700,用700乘以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我们教师在刚开始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时,可有适量减少练习的量,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验算意识,促进验算习惯的养成。

养成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比如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我让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看,即题目中含有哪些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有哪几种运算,是几级运算?又没括号等等;想,即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想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想能否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使计算更简便等等。算就是在前两部审题的基础上再进行计算……

此外,还必须经常激励学生,每月举行一次“计算能力竞赛”,评出计算小能手,颁发获奖证书,通过这些小奖励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逐渐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总之,计算教学任重而道远。愿我们大家能够踏实地研究计算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品尝到计算教学的甜头,使自己的教学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内容摘要:

数学思维能力是衡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数学课堂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主要载体,学生思维能力的活跃程度决定着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从加工重组教材、剖析认知背景、建立思维模式、丰富解题思路、设计开放练习六个方面来探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性策略,进而打造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思维重组教材思维过程思维起点思维模式解题思路开放练习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总之,数学思维能力是衡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

小学阶段是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数学思维的形式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低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体,中高年级逐渐向理性的抽象思维发展过度,学生的两种思维往往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和交替使用。

《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也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载体,学生思维能力的活跃程度将影响着数学课堂的效率,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了数学课堂的关键。本人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出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加工重组教材还原思维过程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体现,是数学思维结果的系统表述,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教材中是以定论的形式出现的。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材内容的安排不作处理而直截了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会掩盖数学知识获得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将作为思维结果的教材内容看成思维过程的材料,对它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以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认识圆周率这个固定值,教师运用探究的方法,要求学生用绳子缠绕法测量出多个圆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几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为3倍多一些……

研读和加工重组教材,还原数学教材思维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经历思维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个人的思维运转。

二.剖析认知背景寻求思维起点

奥苏伯尔一直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对新知学习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数学

课堂中,学生展开“思维过程”需要已有认知基础的支撑。因此,教师在设计思维性学习活动时,应剖析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准最佳起点。主要途径有以下三方面:

1、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寻求思维的起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使得新知往往是旧知的重组、拓展或延伸。这里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便是新知思维的起点。例如,在学习“两位数除法”时,可以运用原有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作为思维的起点。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寻求思维的起点。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实现对新知的思考。这里学生的生活经验,便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例如,可以将学生对“商品价格”的感性经验,看作是“小数”这一新知的思维起点。

3、从已有的思维方式入手,寻求思维的起点。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可迁移性。这里的相似思维方式,便是新知探究的最佳起点。例如,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运用原有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思维的起点。

三.建立思维模式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相似性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集中反映。其实,数学的发展就其思维活动的规律而言,是对各种数学思维模式的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思想是从已解决的问题中概括出某种思维模式,再用这种模式去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数学思维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它是通过抽象、概括和一般化,把研究的对象转化为本质同一的另一对象加以解决的思维方式,具体可分为数量关系思维模式、启发性思维模式、图形割补思维模式等。思维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化解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因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因学生难以理清分数应用题中各类量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了固定的思维模式:首先,从关键句寻找单位1的量,单一的量已知(用乘法),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其次,列出已知量、未知量与分率的对应关系,最后,根据“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量”这个数量关系来列式解答。

四.丰富解题思路发展思维方法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从理解问题开始,经过探索思路、转化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进行回顾的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主要分为理解问题、转换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不同现象决定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针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由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同,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各不相同。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个体思维多元化的特征,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调控:

1、鼓励学生表达求异思维。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提问学生不同的'思维,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思维的过程,针对不同的思维回答要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如《百分率》习题教学中,“买四送一的衬衫大减价活动中,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从“比的运用”思维入手;部分学生从“代入衬衫具体的单价”入手……教师对他们提出的正确思维过程应一一表示肯定,这样有利于学生敢于表达不同思路的意见。

2、提倡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

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教学“小数与百分数相除”时,我们在练习时设计了“0.5÷4%”(你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在这里老师为每个学生安排了“创造”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们积极主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想出了很多的方法。

五.设计开放练习提升思维效果

设计习题的目的是为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技能及思维与方法。开放式的习题,能练就灵活的思维。开放式习题能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发挥想像力的机会,达到思想、方法相互交流的目的。由于开放题的条件可变化,答案不唯一,解题策略较灵活,因此学生乐于参与。在数学练习中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动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活动,获得新奇、独特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小军从家到学校有1500米,小明家到学校有800米,小军家和小明家相距多少千米?学生思路一:1500+800=2300(米);思路二:1500—800=700(米)……

只有设计的练习具有开放性,有思考的空间、富有挑战性,才能培养出灵活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斯苗儿

《新课程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孙颖

《张天孝数学教学教例与教法》张天孝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数学教师采用,它成为一种最实用的教学方式。只有科学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网络作为信息发展的产物,在新课标背景下很受推崇,学生也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进行情境设置和信息查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优势作用,科学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中绝大多数知识点是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图形的变换、线段的移动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从本质上揭示数学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展示,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3、整合现代教育资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

4、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在几何教学中很多图形是变化的,如线条的变化、角的旋转、面的转动等,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在过程中可以实现暂停控制,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代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是数形结合的,同时还涉及增减性的问题,学生接触起来较为困难。教师通过科学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通过数学素材的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情境,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学习,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水平,开辟崭新的天地。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索在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学习能力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两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及探究能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1.1发扬教学民主,为学生提问创设良好氛围

宽松自由、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前提,教师应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善于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传递给学生—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教师是最可信赖的,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压抑,不拘谨,不害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

1.2传授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不要让传统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扼杀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提问的示范,使学生逐步会问、善问,问得有价值。例如:评讲一道例题或习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①题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②能从哪些角度寻找解题的思路?

③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哪一种解法好?好在哪里?

④做这道题日得到什么启发和收获?

⑤怎样验算解答结果是否正确?能否从不同角度推导?

⑥解这道题日要特别注意什么?

⑦如果把题日某些条件或问题加以改变,将会有什么变化?等等。

二、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各个年级的数学学习有各自的特点,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初一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具有从数学概括到抽象概括的思维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注重偏于感性认识的数学教研活动。初二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点,表现为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逻辑思维转化,思维发展处于关键期。精心设置偏于理性认识的题日,全面培养学生各种数学思维方式。初三学生具有逻辑抽象概括的思维特点,其抽象逻辑思维已转向以理论型为主在学生初步具有各种数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主要应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1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俗话说:“拥有知识不一定具有能力,但具有某种能力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一些学生解题能力的欠缺,往往是由于知识掌握的缺漏,对定义、定理理解不全面,在解题,让定义、公式、定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解分式方程,不能认识未知数定义域的要求,就会出现方程的解中有增根的现象。

3.2适度、合理的解题训练

数学解题作为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不可能靠几句妙诀,靠一二个典型的题型剖析便能解决问题。解题更多地依靠知识、经验、背景综合下的个人“题感”,解题方法、解题方向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觉,只有合理、适度的解题训练,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解题习惯和思路。学生只有在经常解题中才能学会解题。

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4.1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应用数学的欲望

4.2强化实践,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蚓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爿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由于数学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处处有数学I处处需要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密切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纠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这种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对驯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深刻领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太近。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个持续的司程,在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和业务水平的同时,需要不断的周考、探索、实践和总结。

论文导读: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通过“活”用数学教材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活”用数学教材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材,认知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

三、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四、充分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教材还有许多可利用的优点,让我们一起慢慢去发现并加以应用吧!然而,正如索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既然太阳上了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因此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而取其“精”去其“糠”就更能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更好地让教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活”用数学教材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摘要:小学生数学的计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计算教学在数学课堂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时期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更加丰富,这也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计算能力的要求,提出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方法,以期对一线计算教学教师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但在我国大部分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味地用讲题和做题的方式来追求数学成绩的提高,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真正内涵。因此笔者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专业知识并进行延伸

四、加强学生的算理能力,加强公式推导

学生掌握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们自主地解决问题。运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关系的调节,只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才能保障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主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是怎么计算的,教师把自己的疑问和教学设想与大家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最终达成共识。例如:在学习“平均数”课程的章节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棒球队”让学生对平均数有新的认识。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且每个小组的人数不是固定的,让学生从中看出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同,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说明每个小组应该是多少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调节课堂氛围,在同学和教师的鼓励和建议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习惯

小学数学是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数学知识要进行灵活的把握,从而使学生更加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例如,在计算864÷8这道算式时,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审题,正确地判断出商是三位数,这样就不会忽略掉中间的0。又例如:在计算756-77+23,同样也是让学生认真审题,是加减相互结合,如果遇到加减问题就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这样学生就不会先算加法,然后再计算减法的错误了。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设置主动提出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激发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对于学生解题能力和解题习惯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合作教学的重要作用。

六、结束语

计算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技能,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和计算能力,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分析能力、解题能力以及今后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李元国.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路径思考[J].亚太教育,2015(22):45-460.

[2]周玲燕.新课改下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中华少年,2015(17):478-479.

[3]赵登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创新教育,2017(4):182-183.

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诸多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地培养数感,使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有进一步的增进;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力求让我们的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当说诸如此类的要求既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自身发展的特征,但如果我们的教师把握不好或者说是没有完全把握,那么从相当的意义上讲这些要求是不可能实现或者说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笔者多年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亦热心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尤其积极投身于规范化办学教育新政的实施,在积极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中,我感到小学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做到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依据数学学科教学的特征以及小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通过努力实践反思,我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意义,形成实践基础

人们都知道,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强调应用,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努力寻找其规律。我们当今的数学教学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进行活动的,虽然诸多同仁亦在努力实现小组乃至小小组的教学活动,但其班级进行活动则是每个教学人员所必须肩负的责任。所以无论怎样去说,我们都必须去认真地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具体学习中,缺乏了运用,缺乏了实践,那么也就缺乏了其学习的能力。从教育的规律看,强调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教学中活力的形成,而应用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则必须以实践作为其形式,其实实践活动也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我们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如果解决了丰富多彩的问题,那么学生也就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也就逐步感悟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创设增强应用的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形成实践基础

三、创设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因素,活跃学生的探索过程,形成实践基础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我们要考虑提高我们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率,要让那些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的学生向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转变,要让那些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获得真知灼见,并绽放出亮丽的奇葩。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教师只要潜心研究,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总会伴随着我们的努力而不断地产生、不断地发展并不断地升华。

THE END
1.算法笔记(三)算法学习技巧总结 算法是一门数学科学院,想要学号算法即该算法是为了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静下心来谢谢代码,与不写代码的人区别是效率比他妈呢提高了很多,算法学习还需要举一反三你,这样我们才能狗的更好。https://www.code456.com/article/3598351.html
2.编程思维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分享:编程思维如何改变生活- **案例一:教育领域的革新**:教育科技公司利用编程思维开发智能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显著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二:城市管理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优化,城市管理者能够更精准地预测交通流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运行效率。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508481138583292&wfr=spider&for=pc
3.小白必看永久提升代码/算法能力的6个编程习惯(推荐阅读)编程和算法能力是当代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的编程和算法能力,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方法?别担心,今天我将与你分享6个高效编程习惯,让你轻松提升编程和算法能力! 大家好,我是Erik,一名211大三的计算机学生,曾经获得过一些不错的奖项(具体可以看我主页),希望带更多的同学一起学习ACM/算法/蓝桥杯,快https://blog.csdn.net/qq_29495615/article/details/136628093
4.如何提升数据结构方面的算法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是我们实际解决解决问题的基元,如何提高算法能力就涉及如何将数据结构和算法应用于特定的场景,以及在实际使用中该如何选择对应算法。 算法的精髓在于分析和比较,要想清楚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使用这个算法。 比如说平衡搜索树,我们为什么要平衡呢?因为平衡可以减小树的最大深度,从而减小搜索时的最坏时http://m.hqyj.com/emb/Column/20209920.html
5.谈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尤其我长年任教中高年级数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我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通过对此课题的实践研究,我找到了一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捷径,有以下肤浅的认识: 一、课堂上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新课程标准https://www.jycfd.cn/html/album/93/2020/06-15/211324378-17605.html
6.如何通过刷题提高算法能力归思君如何通过刷题提高算法能力 第一步:明确题目的意思 第二步:列出所有可能的解法,寻找最优解 第三步:实操,写代码,并优化 第四步:反馈并测试解法 提醒:要理解代码的思路后再开始背写,而不是一边看题解,一边敲代码。这不是程序员,这是打字员!https://www.cnblogs.com/EthanWong/p/12465697.html
7.AppStore上的“Leaflet算法分析:算法复杂度、算法性能等。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是所有计算机程序的基础。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可以使程序员更加高效地编写程序,提高程序的质量和性能。 【题解】 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算法题,使用Swift语言实现相关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https://apps.apple.com/cn/app/id1420814118
8.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集锦15篇)(3) 客观地说,学生的各种算法之间是有差距的,甚至个别算法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允许学生选择算法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优化算法,提高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优化算法不应是教师否定学生原来的算法,告诉他们怎样想、怎样算。如果这样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机械接受学习,甚至挫伤学习积极性。优化算法的主体https://www.unjs.com/jiaoan/shuxue/xiaoxue/20230105150016_6213970.html
9.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2、在平等的,民主的,富有情趣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主动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合理地运用算法灵活的进行计算。 https://mip.jy135.com/jiaoan/1172502.html
10.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教案17篇(全文)2.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的过程,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知识迁移类推能力和运算能力。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nngr3nl.html
11.从集成学习到GBDT与随机森林(这一点具有bagging的思想,降低单个学习器的拟合能力,提高方法的泛化能力。) 由此可见,梯度提升方法和决策树学习算法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是一对完美的搭档。 2.4.3怎么降低单棵决策树的复杂度? 抑制单颗决策树的复杂度的方法有很多: 限制树的最大深度、限制叶子节点的最少样本数量、限制节点分裂时的最少样本数量 https://www.jianshu.com/p/a72539acafe5
12.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0篇)【设计意图:因为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自己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注重对算法多样化的渗透,引导学生选择又对对快的方法。】 三、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 1、P48的“做一做”第1题:做好后,请个别学生说出方法,提示: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https://www.ruiwen.com/jiaoxuesheji/2672061.html
13.主任崔士鑫: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要求,“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受、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为我们在全媒体时代,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主流媒体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645624
14.BiRealNet:通过改进表示能力和训练算法提高1目的是提升二值化卷积神经网络(1-bit CNN)的精度。虽然 1-bit CNN 压缩程度高,但是其当前在大数据集(如 ImageNet )上的分类精度与对应的实值 CNN 相比有较大的精度下降。本文提出的 Bi-Real-Net用 shortcut 传递网络中已有的实数值,从而提高二值化网络的表达能力,并且改进了现有的 1-bit CNN 训练方法。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752296
1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些数学计算试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数字构造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施展简便算法的大好机会,通过一定数量的简算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强化了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精神享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大有裨益。 https://www.oh100.com/a/201705/540755.html
16.算法教学中的思考(精选十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这没有错, 但我认为这还不够, 教师还应不断提示学生:“你还能用别的方法算吗?”促使学生在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算法的同时, 还能关注其他同学提出的算法, 从而提高计算的灵活与思维的变通性。当然, 这里还涉及一个关于目标层次的要求, 即对一些思维敏捷、学习能力较强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i2rg0gf.html
17.算法工程师职业规划总之,作为一名算法工程师,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定义自己的职业目标,提高技能水平,积累项目经验,建立良好的职业关系,持续学习和成长,提高沟通能力,寻找职业发展机会。通过这些措施,你将成为一名成功的算法工程师,并取得职业生涯中的巨大成功。 【特别提示】 https://www.xycareer.com/knowledge/8907.html
18.因果推断助力业务增长最新实践演讲介绍:图事后可解释性常因无法解决分布外泛化问题(OOD)而被诟病。针对此,本报告提出了:①一种基于对抗鲁棒性的抗 OOD 评估指标;②一种提高算法抗 OOD 能力的网络-数据联合解释范式。上述指标和范式可以极大地缓解 OOD 问题所带来的性能下降和应用限制。 https://hub.baai.ac.cn/view/31538
19.培养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总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要掌握算法,也要持之以恒,更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来说,短时间的训练纵然有效,但要让学生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还是应该依靠长期的积累与训练。https://www.qxnrb.com/ipaper/qxnrb/html/2023-05/22/content_7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