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南京师范大学】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之下有效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新思维。【21江苏师范大学】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或你的感受,说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20杭州师范大学】结合实际,论述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8江苏师范大学】论述新课程改革六大目标如何落实到课堂。【16陕西师范大学】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六大目标”是什么,谈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
【16杭州师范大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怎样的课程观?
热点导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各门课程基于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置,九年一体化设计,注重幼小衔接、小学初中衔接,独立设置劳动课程。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注重学科内知识关联、学科间关联。结合课程内容,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通过增加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评价案例等,增强了指导性。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知识点呈现————————————————
1、义务教育的定义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它对于人的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2、核心素养的定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文化基础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部分内容,自主发展包含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部分内容,社会参与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部分内容。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限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新课程旨在扭转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主张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
②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课程要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新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适应21世纪人类新的生存背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质是面向人的发展,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014年我国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课程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④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1)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①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②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③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2)与2001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
①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②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③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3)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①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②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
③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④增强了指导性。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
⑤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4)课程实施
①科学规划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制定本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学校依据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立足本校办学理念,分析资源条件,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注重整体规划,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②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
③改进教育评价
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升考试评价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