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限高度集中和统一。作为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域与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大一统的课程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各地的教育实际。因此,世纪之交,我国课程管理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样做是为了改变我国原有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通过确立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改革的权力主体地位,完善课程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三级课程管理
(一)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它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实现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提高普通教育的水平,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4.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二)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其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课程,满足地区差异。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
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三)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4.改进课程评价。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在一定范围内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此外,学校课程开发,也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当作“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学校呼唤自主的管理权限,教育的所有纳税人都希望参与教育的决策过程,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回应了这种民主的呼声,顺应了反对权力集中、呼吁权力下放的民主思潮。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一个由校长、研究讲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开发课程的一个合作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任何一方都可以就课程中的某一个问题与其他人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大家都有权对课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最终达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课程方案。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就学校自身而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大体上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从总体上讲,国家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规定,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不可能照顾到各地各类各级学校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亦即学校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学校环境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产物,所以它只有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横向交流体制发挥作用。这种开放的横向结构具备广泛而通畅的交流渠道,能够分散权力,有利于小组工作和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的良好沟通。同时,这也需要一位具有民主开放精神的校长。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建立体现学校教育哲学思想的教学系统和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同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教学系统需要和课程讲师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建立内部反馈和激励机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