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综述范例6篇

【关键词】无人驾驶脑控汽车发展前景

1前言

2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

2.1国外驾驶汽车的研发状况

2.2国内驾驶汽车的研发状况

3智能驾驶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无人驾驶汽车在其优势凸显的同时也更加暴露出其问题。无人驾驶汽车的问题包括局限性高、人文接受程度问题和安全防御性低等。

3.1局限性高

无人驾驶汽车在其“视觉能力”方面无法达到人脑的高度,其传感器通过红外摄像和普通摄像两种技术完成道路环境的收集。当车辆在人口密集的楼房建筑区、事故区域或者其他有人通过通用手势信号来指挥车辆在此区域通行时,无人汽车将遇到判断难题。另外,道路存在信号标志老旧变形等情况出现,无人汽车可能产生误识或者漏识,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3.2人文接受程度问题

社会对无人驾驶汽车依然存在诸多疑问,如当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这个人口稠密的世界时,发现已经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时,智能计算机应该选择冲向马路的行人还是直接撞击迎面而来的车辆?在受到外部虚拟网络攻击后是否还可以维持完全驾驶?未被Google或GPS完全测绘的道路如何行使等。无人驾驶汽车在法律法规方面同样存在极大的挑战。如产品责任,立法和多重管辖权等。无人汽车与有人汽车发生事故责任判定和无人汽车之间发生事故责任判定等。

3.3安全防御性低

4智能驾驶的发展前景

智能驾驶是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或代替人进行汽车驾驶行为,它可以弥补人类驾驶员会存在的缺陷。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发展,智能驾驶所需的各种传感器、计算机的性能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成本也在逐步降低。

从人工智能和汽车驾驶结合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纯智能的无人驾驶应为未来驾驶的主要方式,即使在当前基于贝叶斯、决策树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的方法被运用在无人驾驶的行为识别和行为决策的技术环境下,我们也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行驶路线保证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推广。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下面向驾驶行为的机器学习,一直以来都是智能车领域的“瓶颈”。随着国际“类脑”研究的兴起,我国也上线了“中国脑计划”,但毕竟类脑计算还仅从理论阶段开始向前迈步,类脑计算机仍难以得到实现和应用。

从当前智能驾驶的技术角度来看,相对于无人汽车,脑控汽车的发展可能更加适合。这是因为无人驾驶汽车的计算机系统目前还无法达到类脑计算机体系的高度,因此很难做到像人脑一样思考问题,难以较好处理驾驶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和针对无人驾驶做出的阻碍或破坏行为。

因此提高人工智能在辅助方面的全面完善是全面实施无人驾驶的必经之路。现在的家用汽车基本配备雷达辅助系统,该系统可以不断监控周围的交通状况,可以用发声频率提示本车与可能碰撞物体的距离,也可以确定与前车距离以及前车行驶速度,如与前车距离明显低于安全距离,系统会向驾驶者发送听觉警报。目前奔驰的主动式驻车辅助系统能够在主动转向和制动功能干预下自动泊车。并且,在车辆通过自动驻车辅助系统停入平行车位后,该系统也可以在自动转向和制动控制功能的帮助下,让车辆完全自动地驶出平行车位。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在扩大自然语言处理等人机交互方式在人为干预下“释放双手”的模式上加大科研力度,如:语音操控、脑控汽车或类似飞机自动与手动驾驶切换等智能驾驶方式。其中语音操控汽车可以通过语言指令如“倒库”“直行”或“开启雨刷”等自然语言实现汽车系统的自动处理并通过车辆配置的传感器和摄像头等硬件付出行动来响应命令的方式来实现语音操控汽车的智能模式。因为有驾驶员的加入会使智能汽车的行驶方式更加灵活多变,适合于当前复杂的交通环境,满足社会法律和伦理观念的接受要求,所以提高人工智能在辅助方面的研究应用的价值更加巨大。

参考文献:

[1]朱盛镭.未来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2015(08).

[2]郑宝成.智能汽车及其新技术发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7).

[4]辛煜,梁华为,梅涛等.基于激光传感器的无人驾驶汽车动态障碍物检测及表示方法[J].机器人,2014(06).

[5]关天瑜.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再次追尾[J].计算机与网络,2015(15).

[6]张建新,乔仁铭.“脑控汽车”在南开大学“开跑”[J].农家参谋,2015(08).

[7]陈慧,涂强,范正帅,王琳.互联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J].中国集成电路,2015(06).

[8]贾祝广,孙效玉,王斌,张维国.无人驾驶技术研究及展望[J].矿业装备,2014(05).

[9]杨帆.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上海汽车,2014(03).

[10]李崇寒,彭鑫.无人驾驶汽车:可行还是不可行?[J].今日科苑,2011(12).

[11]乔维高,徐学进.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及方向[J].上海汽车,2007(07).

[12]王握文.时速75.6km──国产无人驾驶汽车创新时速[J].中国科技月报,2000(07).

[13]林一平.无人驾驶汽车逐步进入实用化[J].专用汽车,2000(02).

[14]林一平.新世纪的无人驾驶汽车[J].交通与运输,2000(02).

[15]闫民.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汽车维修,2003(02).

[16]林一平.不断创新发展的现代无人驾驶汽车[J].专用汽车,2003(01).

[17]薛福连.自动控制高速公路上的无人驾驶汽车[J].汽车运用,2006(04).

[18]吕宏,刘大力,孙嘉燕.从无人驾驶汽车奔赴世博会看未来汽车[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06).

[19]边疆,赫玉莹,王贯安.无人驾驶车图像采集的失真矫正[J].中国科技信息,2014(09).

[20]宋世春.初露头角的无人驾驶汽车[J].国外自动化,1980(04).

关键词:新一代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是在1956年的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英文缩写是AI。它是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模拟人类智能活动,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以延伸人类智能的科学。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状况

随着计算机、信息和并行程序设计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智能体系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程序已经知道考虑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找比较好的答案。智能体体系可以被认为是智能体的软件工程模型,智能体语言是智能体的软件系统。在我国,智能体技术多被应用到处理具有异构、布、态、规模及自主性的系统中,如Internet,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等欧洲国家仍保持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十分活跃的IBM公司,已经为加州劳伦斯利佛摩尔国家实验室制造了号称具有人脑的千分之一智力能力的ASCIWhite电脑。据称,其正在开发的更为强大的bluejean电脑的智力水平将与人脑相当。

三、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发展都涉及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符号计算中的应用

计算机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就是科学计算,通常分为纯数值的计算和符号计算两种。其中符号计算是一种智能化的计算。随着新一代计算机的开发和普及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计算机代数系统软件相继出现,都是用C语言写成的,可以在绝大多数计算机上使用。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计算机用数学方法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就是模式识别。用计算机实现模式的自动识别和判断,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机器的关键,计算机模式识别的特点是效率高,速度快,准确率高,也为人类认识自身智能提供了有利线索。

(三)计算机的机器翻译

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就是机器翻译。目前,我国的机器翻译软件的翻译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词典翻译、汉化翻译和专业翻译。词典翻译软件可以迅速查询英文单词或词组的词义,并提供发音;汉化翻译软件提出“智能汉化”的概念,辅助翻译作用更加明显。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计算机的机器学习主要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能够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能力。机器学习是机器具有智能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机器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机器学习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研究领域,它与认知科学和逻辑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人工智能的其他分支也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问题求解中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今天的计算机程序已能够达到各种方盘棋和国际象棋的锦标赛水平。但是,尚未解决包括人类棋手的表达能力和洞察能力等。人们通常都能根据具体问题找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知道如何考虑要解决的问题,寻找较为准确的解答方法。

(六)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推理证明中应用

(七)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领域的典型范例,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这一领域已获得了大量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该领域的主要课题是:计算机系统如何以主题和对话情境为基础,注重大量的常识——世界知识和期望作用,生成和理解自然语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编码和解码问题。

(八)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研究领域,是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已出现成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趋势。计算机程序如果能体现和应用人类知识,就应该可以帮忙解决问题,而且能发现人类专家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

四、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潜力巨大,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要准确地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从目前一些前瞻性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

(1)自动推理是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最经典的研究分支,其基本理论是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其它分支的共同基础。其中知识系统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可行性推理的研究,是最新的热点,很有可能取得突破。

(2)机器学习的研究使得许多新的学习方法相继问世,并获得了成功应用。但是也应看到,现有的机器学习方法尚不够有效,寻求一种新的方法,以解决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的在线学习问题,是研究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3)自然语言处理是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领域的典型范例,这一领域已获得了大量令人瞩目的理论与应用成果。智能信息检索技术近年来已成为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独立研究分支,将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是人工智能走向应用的突破口。

五、结束语

很多新一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成果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类的知识、思考、生活、工作和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人类生活的伙伴。

[1]吴艳.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84

手术是指医生用医疗器械对患者身体局部进行切除、缝合等治疗的过程,目的在于维持患者的生命健康[1]。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是临床进行全麻的常用药物,麻醉效果好,对患者术后恢复无明显抑制作用[2]。但患者常因手术引起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且患者因全麻而陷入昏迷,神经、免疫等机体功能进入短暂的抑制期,而过度应激产生的病理反应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还对机体免疫及认知功能恢复造成明显影响[3]。故为减轻全麻手术患者应激反应,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本研究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现将结果示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本院112例行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无对所用药物不耐受及严重功能损伤者。对照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0.6±5.8)岁。研究组男32例,女例24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1.4±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两组应激反应程度及认知功能恢颓榭觥S激反应程度评定:根据氧化应激指标LPO水平进行评估,应激指标水平越高则应激反应程度越深。认知功能评定:应用MMSE[4]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共30分,分数越高则恢复越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应激反应对照组术后LPO水平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认知功能对照组术前MMSE评分为(28.5±1.4)分,研究组为(28.4±1.5)分,两组术前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5,P>0.05)。术后1d及3d,对照组MMSE评分分别为(24.4±1.5)分和(26.4±1.3)分,低于研究组的(26.2±1.3)分和(27.6±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0、6.152,P

3讨论

LPO为氧化应激指标,机体过度应激将导致LPO升高,可对细胞及细胞膜的功能和结构造成多种损伤,直接导致大脑神经功能损伤,同时引起多种血管功能损伤,促使脑供血不足而导致损伤[5,6]。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不仅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战略性部署,还确立了“三步走”的政策目标,力争到203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1]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划不仅仅只是技术或产业发展规划,还同时包括了社会建设、制度重构、全球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换句话说,为助推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我们面对的任务不是实现某一个专业领域或产业领域内的颠覆性技术突破,而是大力推动源于技术发展而引发的综合性变革。

也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才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或产业领域,而更多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公共政策选择上。首先,普遍建立在科层制基础上的公共事务治理结构,是否能够适应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所大规模激发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再者,长久以来围绕人类行为的规制制度,是否同样能够适应以数据、算法为主体的应用环境最后,如何构建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工具来应对伴随人工智能发展而兴起的新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

应对上述挑战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发展或商业创新本身,而更多依赖于我们的公共政策选择。本文试图在分析人工智能发展逻辑及其所引发的风险挑战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政策选择做出分析,并讨论未来改革的可能路径,这也就构成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三个基本问题。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本身成为治理对象,其发展与应用构成了治理挑战,而在此基础上如何做出公共政策选择便是未来治理变革的方向。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及技术发展逻辑:算法与数据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其近年来在棋类对弈、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围绕人工智能所可能引发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激烈争论。在一方面,以霍金[2]、马斯克[3]、比尔-盖茨[4]、赫拉利[5]为代表的诸多人士呼吁加强监管,警惕“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文明史的终结”;在另一方面,包括奥巴马[6]在内的政治家、学者又认为应该放松监管,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的技术潜力以造福社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固然是引发当前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围绕“人工智能”概念内涵理解的不同,以及对其发展逻辑认识的不清晰,可能也同样严重地加剧了人们的分歧。正因为此,廓清人工智能的概念内涵和发展逻辑不仅是回应争论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出公共政策建议的前提。

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是使机器达到人类级别的智能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学习能力。[10]因此,尽管“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子域,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11]就实现过程而言,机器学习是指利用某些算法指导计算机利用已知数据得出适当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新的情境给出判断,从而完成行为机制的过程。此处需要强调一下机器学习算法与传统算法的差异。算法本质上就是一系列指令,告诉计算机该做什么。对于传统算法而言,其往往事无巨细地规定好了机器在既定条件下的既定动作;机器学习算法却是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学习”,使机器能够在与历史数据不同的新情境下做出判断。以机器人行走的实现为例,传统算法下,程序员要仔细规定好机器人在既定环境下每一个动作的实现流程;而机器学习算法下,程序员要做的则是使计算机分析并模拟人类的行走动作,以使其即使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也能实现行走。

由此,我们可以对“人工智能”设定一个“工作定义”以方便进一步的讨论:人工智能是建立在现代算法基础上,以历史数据为支撑,而形成的具有感知、推理、学习、决策等思维活动并能够按照一定目标完成相应行为的计算系统。这一概念尽管可能仍不完善,但它突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两大基石——算法与数据,有助于讨论人工智能的治理问题。

首先,算法即是规则,它不仅确立了机器所试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指出了实现目标的路径与方法。就人工智能当前的技术发展史而言,算法主要可被划分为五个类别:符号学派、联接学派、进化学派、类推学派和贝叶斯学派。[12]每个学派都遵循不同的逻辑、以不同的理念实现了人工智能(也即“机器学习”)的过程。举例而言,“符号学派”将所有的信息处理简化为对符号的操纵,由此学习过程被简化(抽象)为基于数据和假设的规则归纳过程。在数据(即历史事实)和已有知识(即预先设定的条件)的基础上,符号学派通过“提出假设-数据验证-进一步提出新假设-归纳新规则”的过程来训练机器的学习能力,并由此实现在新环境下的决策判断。

从对“符号学派”的描述中可以发现,机器学习模型成功的关键不仅是算法,还有数据。数据的缺失和预设条件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机器学习的输出(就符号学派而言,即决策规则的归纳)。最明显体现这一问题的例子便是罗素的“归纳主义者火鸡”问题:火鸡在观察10天(数据集不完整)之后得出结论(代表预设条件不合理,超过10个确认数据即接受规则),主人会在每天早上9点给它喂食;但接下来是平安夜的早餐,主人没有喂它而是宰了它。

所有算法类型尽管理念不同,但模型成功的关键都聚焦于“算法”和“数据”。事实上,如果跳出具体学派的思维束缚,每种机器学习算法都可被概括为“表示方法、评估、优化”这三个部分。[13]尽管机器可以不断的自我优化以提升学习能力,且原则上可以学习任何东西,但评估的方法和原则(算法)以及用以评估的数据(数据)都是人为决定的——而这也正是人工智能治理的关键所在。算法与数据不仅是人工智能发展逻辑的基石,其同样是治理的对象和关键。

总而言之,围绕“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争论事实上并无太大意义,更重要的反而是在廓清人工智能的内涵并理解其发展逻辑之后,回答“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的问题。就此而言,明确治理对象为算法和数据无疑是重要的一步。但接下来的重要问题仍然在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所带来的治理挑战究竟是什么当前的制度设计是否能够对其做出有效应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重构治理体系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本文余下部分将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

二、人工智能时代崛起的治理挑战

不同于其他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产业,而是能够支撑所有产业变革的通用型技术。也正因为此,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溢出效应,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会带来深刻变革,并将同时引发治理方面的挑战。具体而言,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再者,治理方法的滞后性,即长久以来建立在人类行为因果关系基础上的法律规制体系,可能难以适用于以算法、数据为主体的应用环境。人工智能的价值并不在于模仿人类行为,而是其具备自主的学习和决策能力;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技术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其创造者(即人)意志的表达。程序员给出的只是学习规则,但真正做出决策的是基于大规模数据训练后的算法本身,而这一结果与程序员的意志并无直接因果关联。事实上也正由于这个特点,AlphaGo才可能连续击败围棋冠军,而其设计者却并非围棋顶尖大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回到了福柯所言的“技术的主体性”概念。在他看来,“技术并不仅仅是工具,或者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相反,其是政治行动者,手段与目的密不可分”。[15]就此而言,长久以来通过探究行为与后果之因果关系来规范人的行为的法律规制体系,便可能遭遇窘境:如果将人工智能所造成的侵权行为归咎于其设计者,无疑不具有说服力;但如果要归咎于人工智能本身,我们又该如何问责一个机器呢由此,如何应对以算法、数据为核心的技术主体所带来的公共责任分配问题,是当前面临的第二个治理挑战。

上述三方面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崛起所带来的治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各国也做出了相应的公共政策选择。本文第三部分将对各国人工智能的治理政策进行对比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将提出本文的政策建议。

三、各国人工智能治理政策及监管路径综述

美国于2016年同时颁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和《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两个国家级政策框架,前者侧重从技术角度指出美国人工智能战略的目的、愿景和重点方向,而后者则更多从治理角度探讨政府在促进创新、保障公共安全方面所应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就具体的监管政策而言,《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提出了一般性的应对方法,强调基于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考量的原则以决定是否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施以监管负担。[17]日本同样于2016年出台了《第五期(2016~2020年度)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了“超智能社会5.0”的概念,强调通过推动数据标准化、建设社会服务平台、协调发展多领域智能系统等各方面工作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18]

尽管美国和日本的政策着力点不同,但其共有的特点是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挑战持普遍的包容与开放态度。就当前的政策框架而言,美日两国的政策目标更倾斜于推动技术创新、保持其国家竞争力的优势地位;当涉及对人工智能所可能引发的公共问题施以监管时,其政策选择也更倾向于遵循“无需批准式(permissionless)”的监管逻辑,即强调除非有充分案例证明其危害性,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默认为都是被允许的。[19]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个人数据隐私、社会公共安全的潜在威胁,尽管两国的政策框架都有所涉及,却并非其政策重心——相比之下,英国、法国则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路径。

在本文看来,无论是“无需批准式监管”还是“审慎监管”,在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崛起所带来的治理挑战方面都有其可取之处:前者侧重于推动创新,而后者则因重视安全而更显稳健。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监管路径的不足却也十分明显。正如前文第二部分所指出,一方面,快速迭代的技术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必将引发新的社会议题,无论是算法是否受到言论自由的权利保护还是普遍失业对社会形成的挑战,它们都在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做出应对,而非片面的“无需批准式监管”能够处理。更重要的是,“无需批准式监管”的潜在假设是事后监管的有效性;然而,在事实上,正如2010年5月6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瞬间崩盘”事件所揭示的,即使单个电子交易程序合规运行,当各个系统行为聚合在一起时反而却造成了更大的危机。[23]在此种情形下,依赖于合规性判断的“事后监管”基本上难以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本身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使得建立在人类行为因果关系基础上的“审慎监管”逻辑存在天然缺陷:既然人类无法预知人工智能系统可能的行为或决策,开发者又如何证明人工智能系统的无害性

正如本文所反复强调的,人工智能与其他革命性技术的不同之处,正是在于其所带来的社会冲击的综合性和基础性。人工智能并非单个领域、单个产业的技术突破,而是对于社会运行状态的根本性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崛起也并非一夜之功,而是建立在计算机革命、互联网革命直至数字革命基础上的“奇点”变革。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崛起所带来的治理挑战,我们同样应该制定综合性的公共政策框架,而非仅仅沿袭传统治理逻辑,例如只是针对具体议题在“创新”与“安全”这个二元维度下进行艰难选择。本文在第四部分从承认技术的主体性、重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这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希望以此推动更深入地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公共政策选择的研究与讨论。

四、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政策选择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步走”目标,而在每一个阶段,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崛起的治理挑战,究竟应该如何重构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机制、发展治理工具,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难题。本文基于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发展逻辑的梳理分析,结合各国已有政策的对比分析,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改革思路,以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选择提供参考。

上述三方面从整体上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政策框架做出了阐述。与传统政策局限于“创新”与“安全”之间做出二维选择不同,本文以更综合的视角提出了未来公共政策选择的可能路径。就其内在联系来讲,建立并完善围绕算法和数据的治理体系是起点,其将重构人工智能时代的规则与制度;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底线,其将缓解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影响与波动;构建全球治理机制则成为了制度性的基础设施,推动各国在此之上共同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结语

[参考文献]

[5][以]赫拉利.人类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7]Turing,A.M.ComputingMachineryandIntelligence.Mind,1950,59(236).

[11][12][13][美]佩德罗-多明戈斯.终极算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世界[M].黄芳萍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4]Benkler,Y.TheWealthofNetworks:HowSocialProductionTransformsMarketsandFreedom.YaleUniversityPress,2006.

[15]Foucoult,M.DisciplineandPunish.A.Sheridan,Tr.,Paris,FR,Gallimard,1975.

[16]Srnicek,N.,&Williams,A.TheFutureisn'tWorking.Juncture,2015,22(3):243-247.

[19]Thierer,A.PermissionlessInnovation:TheContinuingCaseforComprehensiveTechnologicalFreedom.MercatusCenteratGeorgeMasonUniversity,2016.

[21]周衍冰.大数据产业在法国的发展及应用[N].学习时报,2014-11-03.

[22]Thierer,A.D.,&Watney,C.J.CommentontheFederalAutomatedVehiclesPolicy,2016.

[23][美]杰瑞·卡普兰.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共生下财富、工作与思维的大未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25]VanParijs,P.BasicIncome:ASimpleandPowerfulIdeafortheTwenty-firstCentury.Politics&Society,2004,32(1).

关键词:空调;制冷系统;节能设计

1影响空调制冷能耗的主要因素

2制冷系统的节能设计

2.1合理选择设备

首先要尽量降低压缩机的消耗功率,保证压缩机的工作效果。如果是变频空调系统,还要注意合理选择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保证其处于额定状态下运行;其次,要保证热交换器的性能。从某种程度上讲,制冷剂的冷凝压与蒸发压是由热交换器的性能来决定的,即冷凝压越低、蒸发压越高,则压缩机就会获得比较小的功耗,反之则功耗会增加。因此要保证热交换器的高性能才能进一步降低冷凝压、提高蒸发压。

2.2合理选择设计参数

一方面要掌握合适的风机风量。因为风机的风量与压缩机的输入功率成反比关系,即风机风量越大,压缩机输入功率就越小,相应的会增加风机的输入功率。因此要保证风机风量选择的合理性。设计过程中,如果系统规模已经确定,则根据噪声的最大上限值所确定的风量即为风机风量;对于变频空调而言,由于在整个系统的输入功率中,风机的输入功率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室外空调,因此在选择实际风机风量时要小于额定模式中的风量。另一方面,要减少压力损失。热交换器的性能、风机的风量决定了冷凝压力和蒸发压力,而这两个参数又对压缩功耗产生直接影响,由于从压缩机排气口到冷凝器入口、再从蒸发器出口到压缩机吸气口会产生压力损失,从而对压缩功耗产生影响,因此要尽可能降低压力损失。

2.3合理选择适用的节能措施

3制冷空调系统中新型节能技术的应用

另外一种即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里程碑。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还局限于智能控制、故障检测及诊断、负荷预测等,尽管其可以克服传统仿真技术的诸多不足之处,但是短期内其部分功能仍然无法达到仿真技术能够实现的效果。因此,在制冷空调应用领域,可以将人工智能与传统仿真技术互相结合应用,实现智能化仿真,二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因此仿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理人论上为制冷空调的准确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制冷系统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控制器的冷量输出,更加安全、可靠,并且可以保证空调系统处于最佳的经济状态运行。由此可见,空调系统的控制中,加入一系列的自适应控制与智能控制方法,与常规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系统会获得更高的能效比。

参考文献

[1]李军,朱冬生,赵朝晖.太阳能吸附式空调的研究与展望[J].流体机械,2011,32(7):61-64.

[2]张万路.关于中央空调系统余热节能技改后测试评价指标的探讨[J].计量技术,2013,5(4):15-17.

[3]何先成.变频技术在制冷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及节能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3,7(4):64-66.

关键词:电力系统;人工智能;继电保护;应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理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模糊技术、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为代表的智能理论方法在电力系统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众所周知,电力系统是由各类发电装置、输配电线路、变压器以及用电装置等一系列单元组合而成的大规模动态系统,电力系统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动态大系统,存在着许多极为复杂的工程计算和非线性优化问题,例如:电力网络的无功优化调度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发电机组的优化组合、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电力市场的交易定价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多参数,多约束的非凸优化问题。长期以来,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者一直在寻找高效可靠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有许多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快速与精确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在于:

(1)电力系统中的有些向题还无法建立精确切实的数学模型,包括不能完全用数学来表示反映问题实质的约束条件。

(2)随着问题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的增加,利用现有的算法和计算机条件,无法在较短的时问内获得满意的计算结果。

(3)许多问题的条件具有模糊性,对干系统的了解还不够精确,此外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专家的知识经验。这些都无法用精确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

与传统的计算方法相比较,人工智能方法对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问题求解有着极大的优势。它弥补了传统方法的单纯依靠数学求解的不足,解决了某些传统计算方法难于求解或不能解决的问题。

2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2.1计算机化

某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一开始就研制了16化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已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也在研究32位保护硬件系统。某大学研制的微机主设备保护的硬件也经过了多次改进和提高。某大学一开始即研制以16位多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1988年即开始研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目前已与某电自动化设备公可合作研制成一种功能齐全的32位大模块,一个模块就是一一个小型计算机。采用32位微机芯片并非只着眼干精度,因为精度受A/D转换器分辨率的限制,趟过l6位时在转换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难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的寻址空间,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足32位的,具有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Cache)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

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现在,同微机保护装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因此,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某大学已研制成用同微机保护装置结构完全相同的一种工控机加以改造作成的继电保护装置。这种装置的优点有:①具有486PC机的全部功能,能满足对当前和未来微机保护的各种功能要求。⑦尺寸和结构与目前的微机保护装置相似,工艺精良、防震、防过热、防电磁干扰能力强,可运行于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成本可接受。③采用STD总线或PC总线,硬件模块化,对于不同的保护可任意选用不同模块,配置灵活、容易扩展。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2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人脑组织结构和人类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以其诸多优点,如并行分布处理、自适应、联想记忆等,在智能保护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而且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并为智能化继电保护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应用ANN技术实现故障诊断不同于ES诊断方法。ANN方法通过现场大量的标准样本学习与训练,不断调整ANN中的连接权和阂值,使获取的知识隐式分布在整个网络上,并实现ANN的模式记忆。因此ANN具有强大的知识获取能力,并能有效的处理含噪声数据,弥补了ES方法的不足。

利用神经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故障诊断效率,解决用常规继电保护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但该方法也存在“性能取决于样本是否完备、不擅长处理启发性的知识、训练时容易陷入局部最小”等问题。由于专家系统方法与神经网络方法在许多方面可以协调工作、互为补充,因此,如何取长补短将神经网络技术与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融为一体,以弥补诊断中的不足,并提供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2.3模糊理论(FuzzySetsTheory)的应用

模糊逻辑能够完成传统数学方法难以做到的近似计算。近几年来,模糊集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诸多应用领域取得了飞速进展,包括了潮流计算、系统规划、模糊控制等方面。例如对干负荷变化和电力生产的不确定性,就可运用模糊值来表示某不确定负荷在实际集合中的隶属函数,建立起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的模糊模型。

传统无功电压优化算法一般是单目标优化问题,并没有考虑有功网损的降低和限制控制量调节数最少,而且在处理电压约束时,未考虑“软约束”特性。可引入模糊线性规划算法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很好地协调降低网损、限制调节量和确保节点电压裕度三者的关系,在有限控制量调节的前题下,可实现校正违界电压、降低系统网损和确保所有节点电压留有一定的裕度。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电能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二级评判法。

2.4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GA)的应用

遗传算法是基于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在计算机上模拟生物进化机制的寻优搜索算法。他能在复杂而庞大的搜索空间中自适应的搜索,寻找出最优或准最优解,且算法简单,适用,鲁棒性强。遗传算法对待求解问题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也不涉及常规优化问题求解的复杂数学过程,并能够得到全局最优解或局部最优解集,这是他优于传统优化技术之处。遗传算法从优化的角度出发基本上可以解决故障诊断问题,尤其是在复故障或存在保护、断路器误动作的情况下,能够给出全局最优或局部最优的多个可能的诊断结果。但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输电网络故障诊断模型是使用遗传算法的主要“瓶颈”。如果能够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那么不仅可以使用遗传算法解决故障诊断问题,还可以使用其他类似的启发式优化算法解决故障诊断问题。

3智能方法的综合应用

每种智能控制方法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处理电力系统实际复杂问题的需要。如何将这些控制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智能控制,使综合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体现出各种控制方法的优势而尽量避免各自的不足,综合利用模糊理论及人工神经网络各自的特点形成的模糊神经网络成为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快速性、灵敏性及选择性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ES和ANN实现对以变电站故障诊断为基础的分层分布时故障诊断系统。基于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理论,根据特征气体法和改良IEC三比值法,建立了模糊神

经网络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该模型有效的处理了故障诊断中的不确定因素,并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从基于人类思维发展模式的角度,融合设备故障诊断的ES和ANN模型,构造了电力变压器的故障诊断分析系统。

综上所述,将不同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分析不确定因素对智能诊断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是今后智能诊断的发展方向。

4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中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持续发展,电力系统数据总量的不断增加,管理上复杂程度的大幅度增长,以及市场竞争的影响和加大,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可以预见,加强智能科学在电网中的科研和应用,将能更好的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1]韩富春,王娟娟;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6):49-51.

THE END
1.人工智能算法综述人工智能算法综述昵称17040482 2015-10-09 1 目 录 摘要2 人工智能算法综述 通信工程专业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再当今科学技术中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的开发学习及应用也随之越来越广泛,它介绍了当前存在的一些人工智能算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特点并对其加以比较、评价,还对产生背景、应用领域加以说明,同时又对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009/10/17040482_504355165.shtml
2.人工智能算法综述(一).pdf资源智能算法综述(?) 智能算法综述(?) "那?些被认作常识的东西,是不是只是时代的附属品?从整个历史的长河去看待,也许是?些莫名其妙或者残忍?极的怪事?已" 2017-2018 这两年因为?些爆炸式的AI应?,导致?把公众的视野转向这个?向发展,?图灵提出"图灵测试"之后,AI已 经爆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qq_43934844/87505081
3.智能汽车中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及其安全综述在机器人[1]、语音识别[2-3]、图像识别[4-7]、自然语言处理[8-9]等多个任务上,人工智能技术的识别能力和决策水平已经追平甚至超越人类,如以Alpha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击败人类职业围棋冠军,以Google、百度等工业界为代表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开始实际道路上路测试等。https://www.yoojia.com/ask/17-11900815188486720700.html
4.人工智能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发展综述(2022.6.16第二版第一阶段:基于滑动窗口和人工特征提取的方法(2000年前后) 缺点:普遍存在计算复杂度高和在复杂场景下鲁棒性差的缺陷。 改进思路:研究者不得不寻找更加精巧的计算方法,对模型进行加速同时设计更加多元化的检测算法以弥补手工特征表达能力上的缺陷。 代表性成果:Viola-Jones 检测器、HOG 行人检测器等。 http://51969.com/post/17800209.html
5.心电图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审评指导原则(二)综述资料 1. 产品描述 1.1器械及操作原理描述 1.1.1工作原理 需详述产品的工作原理,例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处理、对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和ST-T异常自动识别等。对于软件安全性级别为中等、严重级别的产品,全新类型在软件研究资料中以算法为单位,提交每个人工智能算法或算法组合的算法研究http://www.cfda-test.com/en/industry-news/535182
6.行为分析算法综述.docx行为分析算法综述一概述行为分析算法是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应用广泛,涉及智能监控人机交互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多个方面。随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为分析算法已经成为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的关键工具。行为https://m.renrendoc.com/paper/330405669.html
7.人工智能发展综述人工智能发展综述 摘要 近十多年来,随着算法与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正在以爆发式的速度蓬勃发展。并且,随着人机交互的优化、大数据的支持、模式识别技术的提升,人工智能正逐渐的走入我们的生活。本文主要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发展近况、发展前景以及应用领域。https://www.jianshu.com/p/968d6167b566
8.大数据下的机器学习算法综述1何清;李宁;罗文娟;史忠植;大数据下的机器学习算法综述[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4年04期 2刘志强;大数据下的机器学习算法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8年21期 3纪思捷;胡豪杰;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大数据处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年23期 4魏超;机器学习算法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预警中的对比研究[J];电脑编程技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SSB201404007.htm
9.图像内容鉴黄算法综述图像内容鉴黄算法综述 在众多类型的违规信息中,涉黄信息是往往是最常见的,本文只关注于涉黄图片的检测和识别这一小领域。 概述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通过互联网传输,获取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以文字,音频,图像,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广大的用户。但是,对于广大用户而言,这些信息并不一定都是有效信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9236
10.知识图谱推理算法综述(下):基于语义的匹配模型本文将梳理知识图谱常用的推理算法,并讨论各个算法之间的差异、联系、应用范围和优缺点,为建设知识图谱的图谱计算和推理能力理清思路,为希望了解或者工作中需要用到知识图谱推理算法的同学提供概述和引导。 在知识图谱推理算法综述(上):基于距离和图传播的模型,我们了解到 “基于距离的翻译模型”,“基于图传播的模型”https://blog.itpub.net/70036190/viewspace-3010754/
11.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姿态检测算法综述摘要: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人体姿态检测逐渐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许许多多的人体姿态检测方法和研究理论也在被不断地提出。人体姿态检测可以理解为人体关键点识别以及连接问题,本文通过对姿态检测的算法的描述,主要介绍单人与多人这两种主要人体姿态检测的主流算法,同时重点对于多人场景下的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108/9075116.shtml
12.强化学习算法与应用综述摘要:强化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 是考察智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做出序列决策、优化策略并最大化累积回报的过程. 强化学习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步骤. 本文综述了强化学习算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 首先介绍强化学习的基本原理, 包括马尔可夫决策过程、价值函数、探索-https://c-s-a.org.cn/html/2020/12/7701.html
13.OCR文字识别方法综述OCR文字识别方法综述 简介:摘要:文字识别可以把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从而支撑各种创新的人工智能应用,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的分支之一,其任务是识别出图像中的文字内容,一般输入来自于文本检测得到的文本框截取出的图像文字区域。近几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文字识别算法模型已取得不错成果,其过程无需进行特征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05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