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教育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但是对课程的定义却是最纷繁芜杂,歧义最多。尽管目前课程还没有一个精确、唯一的定义,但是,要研究课程理论,实施课程改革,仍然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定义的能指有充分的了解,从中尽可能探寻到当前最贴近中国教育现实的所指。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
(三)教学的本质
关于教学的本质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1.特殊认识说:教学过程与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相比较有一定的共性,但有间接性、领导性、教育性三个特点。
2.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传递说: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经验的过程。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注重教师所教授内容即文化知识、经验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意义。这样来理解教学的本质,是大多数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通常所采用的最简单的方式之一。
4.学习说:其基本观点与传递说相对应,认为教学是学生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以及“所谓教学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批判继承和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
5.实践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这种观点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教师作为实践主体对学生客体进行转变、塑造的过程;另一种是指师生共同的实践或行动过程。
6.交往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强调不能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教师授受知识的过程,也不能把它看成是学生内在潜力展开的过程,而应该看成是师生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
7.关联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的活动,其着眼点是教和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
8.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
10.层次类型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
11.研究说: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探究。从备课到上课,教师都要不断地研究学生的情况,以便随时作出调整。因此,教是一种探究,教师是研究者。
第二专题课程类型
第一节学科课程
一、什么是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称为课程是我国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类型,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关于学科课程的定义,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各种不同的科目。
学科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仍然是世界各国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如何选择学科内容,如何组织内容、排序、教学等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又有不同的观点。因此,学科课程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美国学者蔡斯将其归纳为三大类:
第二节活动课程
一、什么是活动课程
何为活动课程?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许多学者以个人的理解及实践对活动课程作出了界定:
活动课程就是指以儿童的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由儿童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各种品质的课程理论。
二、活动课程的本质
由于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因此,活动课程的教育目的蕴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注重整个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而非最后的考试成绩。这就克服了学科课程一般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通过量化、可操作性的手段进行评价的弊端。活动课程更重视的是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以及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获得的经验。重视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设计方案、亲身实践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增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主动探索问题,思考与反省的习惯,并最终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即使学生最终没有能够完满地解决问题,他们也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感受成长的过程。这才是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可以说,活动课程的价值就在于它整个的过程之中。
通过以上这些定义,可以发现综合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其本质是:
第四节潜在课程
一、什么是潜在课程
我国关于隐性课程较为有代表性有以下几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潜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也日益注重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潜在课程的一些特征也有了新的认识,主要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