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配电实训总结(精选5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供配电技术;教改

《供配电技术》是高等职业学院电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供配电技术》不仅是一门传统的专业课,而且还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也正是由于这门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长期以来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鉴于该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淡化了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我院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1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指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供配电技术》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为中心重新整合成若干个教学任务,围绕着这个核心任务,组织学生全程参与各项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突出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主体地位,以任务驱动法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多的参与实际动手的教学活动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根本上避免了原来学生学习死记硬背的弊端。不同工作任务的设置还可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到不同工作场景,增强学生今后就业的自信心。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要求作为主导的教师转变为引导者、主持人。作为主体的学生既要适应独立学习、分析、判断、操作,又要学习与同学、教师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协作精神,实现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即理实一体化。

3《供配电技术》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

3.1教学目标的确定

1)工厂变配电所一次主接线的识读:熟悉工厂供电系统的结线方案、结构与布置。了解电力线路的结构与敷设。

2)常用高低压配电装置的选择与校验:能用需用系数法进行计算负荷的统计和计算。能够根据变电所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能正确合理地确定变压器的运行方式。

3)工厂配电线路的敷设与导线的选择:能根据短路条件选择和校验电气设备。根据短路条件选择和校验导体的截面。

4)工厂变配电所二次回路的识读:能够读懂并能正确绘制保护装置的原理图和展开图。

5)工厂变配电系统的保护:熟悉工厂变配电系统对保护装置的保护要求。了解常用保护继电器的结构、用途及工作原理。了解线路、变压器保护的工作原理与保护的整定计算方法。

6)防雷与接地措施:能够正确维护、使用安全用电设施和制定安全用电措施。能够正确地对触电者进行现场急救。

7)工厂照明装置的敷设维护:了解常用照明光源和灯具、了解灯具布置方式、了解照度标准及照度计算、掌握照明供电系统分析车间电气照明平面图及布置图。

8)变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了解变配电所值班制度及值班员的职责、了解变配电所停电与送电操作、巡视工作任务及巡视周期、了解倒闸操作票的填写。

3.2工作任务的选择

每个工作任务应能通过对学生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培养和训练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对合格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每个工作任务应该由企业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和教师一起选定。

3.4任务实施

3.5任务的评价

在任务实施的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要一起评价该阶段的成果。每个任务结束后各组的代表在班级前展示各自团队的成果,学生和教师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情况自评、互评、师评最终综合给出成绩。

4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收获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实践,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实际操作技能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1)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它要求学生深入实际来完成教师指定的工作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校就了解了真实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看、听、思、做、练的有机结合,加深了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借助注重过程性的评价体系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

5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5.1专业教室

5.2软件环境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软件环境,包括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等。还有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活动的指导手册。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整个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在硬件环境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在软件环境建设的效果会直接决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6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推动了高职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课程、教材原有理论体系,根据“能力本位”的要求,将课程全部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将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转换成与实际工作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从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职业能力为主的模式,这种转变体现了高职教育“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把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用于《供配电技术》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介才,戴绍基.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刘介才.工厂供配电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赵明,许廖.工厂电气控制设备[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国网浙江武义县供电公司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坚持培训创新,从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不断完善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激发员工主动学习热情,引导员工岗位成才,强力推进员工素质工程建设,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创新管理素质工程成效理念

一、具体做法

(一)创新培训理念

良好的硬件环境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该公司牢固树立“培训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舍得在培训上花钱,加大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培训硬件条件。

化巨资建成了占地5332平方米的高标准培训基地。目前新培训基地内设有可容纳百人教室和44座电脑教室各一个,中等教室三个,学员宿舍13间(可供52人就寝)、教师宿舍2间,10kV配电模拟室、抄核收计量故障模拟室、综合实训室、低压故障模拟室、低压设备安装室、电动机测量室等各种专业培训设施一应俱全。室外实训场地占地近3000平方米,装配完整的10kV高压及低压配电线路及设备、耐张紧线及引流线安装、低压终端制造、低压三相四线制线路接地线挂设、登杆及双横担安装、接户线安装、拉线上下把制作及定位、动力配电箱安装、扎线绑扎、配变接地电阻测试工位等学员实习设施,具备开设53项培训项目的能力。良好的培训场地和设施、设备为全公司培训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新基地启用四年来,已累计承办各类培训班、竞赛、比武、考试等活动200余期、18000人次。成功举办了“三位一体”配电、营销技能比武和内部技能评定。

与此同时,该公司投资近亿元分别新建了八个供电所营业大楼,每个供电所均设有培训教室和多媒体培训设备。

(二)创新培训管理

1.建立“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成立公司职工教育委员会,加强对全公司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各级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覆盖全公司的“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形成了公司领导、专业部室、单位班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同时,建立教育培训工作联系机制,为各单位配备兼职培训员,协助单位负责人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为各基层单位配置培训联系老师,每月到联系单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指导,定期开展授课,督导培训等工作,提升班组培训质量。

2.强化计划管理。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工作来抓,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总结部署教育培训工作,研究制订教育培训的工作措施,落实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使教育培训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真正把教育培训工作放到企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按照“月培训、季考评”工作模式,公司每月向基层部门和单位下发培训工作计划,每季组织普考,并实施末位考核制度,提高了培训效果,保证了培训质量。

3.实施培训信息化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建成全公司多功能在线培训系统。系统涵盖在线培训、在线培训过程监控、在线考试和在线考试过程监控等内容,具备在线学习培训、命题出卷、在线考试、阅卷查卷、成绩管理、分析报告、题库管理、系统管理、多媒体管理等功能。该系统开发投运后,彻底改变了传统低效的培训方式,充分简化培训的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具有实用性、协作性、完整性、灵活性、规范性的特点,实现了多工种、多层次员工的在线学习培训考试,成为目前班组自行组织学习考试的重要载体。

(三)创新培训模式

1.实行“3+X”教育培训模式。为提升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该公司非常注重培训的全面性,实行“3+X”教育培训模式,将思想道德教育、标准制度宣贯列入班组培训重要内容,与技能培训一起作为班组培训的三项基本内容。通过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形成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忠诚企业、勤勉务实的良好风气,提升员工队伍的“精气神”;通过标准制度的宣贯,使班组员工明白管理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按标准、制度去控制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班组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探索其他培训新形式。聘请专业培训机构资深培训讲师,举办班组长综合能力提升训练班,探索班组长队伍建设新途径。扎实开展拜师学艺活动,努力构建师带徒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师傅传帮带作用,调动青年员工学习业务技能积极性,促进青年员工岗位成才。发挥技师创新工作室引领作用,培育优秀技能人才。

(四)创新培训载体

以“三位一体”竞赛活动为载体,深入贯彻上级“人人过关”培训要求,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员工整体素质提升。

结合企业实际,出台“三位一体”竞赛活动方案,每月组织营销、配电、变电专业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考试,并进行排名通报,以考促学,注重实效,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提高员工技能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加大技能竞赛奖励力度,对在市公司级以上获奖的员工进行重奖,以榜样的作用激励员工发挥专业特长和技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企业素质工程建设,实现全员素质提升。

(五)创新激励机制

为提高全体员工参与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引导员工岗位成才,该公司大力实施培训激励机制创新。

出台《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激励管理办法》,把教育培训、技能考评、绩效考核和岗位薪酬相结合,将内部技能评定结果与岗位激励兑现相结合,极大激发了班组员工的学习热情,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根据员工的职业技能专业等级,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技能评定,内容涵盖理论考试、实操考评和品行评定等,并对考评结果严格进行奖惩,做到奖惩分明。同时,结合年度个人绩效考评结果,对农网配电营业人员实施差异性技能工资激励,拉开激励档次,实现了薪酬与技能、业绩的紧密挂钩,强化了对员工的工作激励。

关键词:高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践教学;实践技能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以往教学中一般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按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课程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未能达到技能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重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科学

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整合优化实训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要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整合优化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培养出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按照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线路图,按照安全规范要求,正确利用工具和仪表,熟练完成电气元件安装、线路安装、通电调试,而且对调试或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应能独立分析处理。经过强化训练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维修电工考证,严格按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要求进行考核,经真刀真枪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该项目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考证也可检验自己哪些基本技能还没掌握好,以便及时补上。

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可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1)基本操作技能。要求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和工具以及安全用电与操作知识;会识读电气原理图、电气安装图、低压配电线路图;会根据负载合理选用常用低压控制电气和导线;能熟练掌握机床控制电路基本环节的安装配线及调试,符合GB3797-2005和DL/T5161-2002规范要求。(2)专项技能。要求掌握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调试、故障检修、安全检查与维护知识,具备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设备维护的能力。(3)综合技能。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技术改造,掌握硬件连接和硬软件调试的方法与技巧。在实训过程中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

挖掘潜力提高兴趣可将每班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指导他们查找有关资料和手册,在完成给定课题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充分挖掘潜力,各组自行设计控制电路,或有意在安装电机时设置故障(需教师把关),然后各组交换进行安装和故障检查,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实训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宜。以完成实训任务的质量为考核标准,采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每个实训任务的评价,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实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结果考核,考核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实训总成绩由出勤及实训报告、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组成。分数比例按106030分配。技能分数宜以36分为合格,理论分数宜以18分为合格,如果有一项达不到要求,视为成绩不合格。

出勤及实训报告出勤及实训报告占10%,出勤由班组长负责,每天认真记录,最后汇总。实训报告由每个学生根据实训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总结和体会。

实训考核每一单元都应有成绩评定,根据“各单元成绩×权值”进行综合,作为操作技能过程考核成绩。

教学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训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是成功的,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1]黄娟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差异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

[2]吴浪武,邹时华.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J].南昌高专学报,2011(2).

[3]彭丽.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9).

[4]廖申学.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0(7).

[5]蔡少权,苏桂文.《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岗位能力分析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二、专业发展前景

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3]。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厂家、应用行业的增多和装机量的爆发式增长,工业现场严重缺乏该类人才。从岗位需求来看,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制造工业机器人产品;销售工业机器人;利用工业机器人设备进行生产等。第一种需要完成工业机器人的设计、零部件生产、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第二种主要工作是机器人销售、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第三种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设备操作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从技术层面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机械加工与装配、电工电子、计算机编程、传感器技术、电机传动技术、网络通信等技术的结合体,学生通过这些技术的培养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将具备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就业前景。

三、专业职业能力岗位分析

(一)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岗。岗位工作任务:根据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以达到生产需要;负责上料和装夹;负责备件管理;负责机器人操作及程序录入、日常点检与数据维护、完成生产任务;负责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负责工业机器人故障处理和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负责建立工业机器人操作资料档案;参与工业机器人生产技术改进工作;负责工业机器人现场8S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机电基础知识,精通ABB、库卡(KUKA)、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国产机器人等至少1种机器人示教编程、仿真编程与调试能力;简单英文操作界面的识读能力;工业机器人本体与控制器的维护能力;二氧化碳保护焊、弧焊、点焊焊接不同金属材料的参数和焊接姿态的设定能力;焊接图、机械图的识读能力;熟悉各种机械加工制造;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量具的使用能力;工装夹具调整技能。职业素养要求: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积极上进。

(三)机器人销售、服务岗。岗位工作任务:负责客户的开拓、客户需求分析、提出相应销售解决方案、维护好客户关系、进行商业谈判、标书的制作、参与招标、合同的签订、合同的跟进;产品、行业、竞争对手信息收集整理和合理利用;制定项目的跟进安排并付诸实施,并完成销售额;维护公司产品品牌形象。岗位能力分析:数控、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机器人专业毕业更佳;熟悉机器人的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了解并分析客户需求;招投标的专业知识;商务谈判能力;承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职业素养要求:开拓精神,吃苦耐劳,文明礼貌,团队合作精神。

(四)机器人教师岗。目前就业市场上提供了大量从事儿童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岗位,主要为乐高积木机器人系列。岗位工作任务:建立学生有关档案;编写教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总结,提升授课技巧;负责学生上课期间的安全;维护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与家长沟通学习情况。岗位能力分析:乐高积木机器人的装配、编程、调试;具有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动手能力强;编程能力;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力;团队管理能力。职业素养要求: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创新意识,亲和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岗位不同侧重点不同、深度不同,且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范畴大,除了要传统的机电技能外,还需要很多新知识支撑。学校要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员工,需要定好位,购置适当的设备,推进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四、专业培养规格

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模拟、编程、操作、装配、调试、销售、教学及自动化生产系统维护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五、专业实训室建设

学校在原有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加工实训室基础上新建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室,该实训室包括2套ABB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本体,3套江苏汇博工业机器人本体,2套工业机器人电气系统拆装平台,1台工业机器人机械拆装平台,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模块;机器人夹具包括:搬运码垛夹具、写字夹具、双交位夹具、真空吸盘、喷枪;机器人配套训练工具:平面码垛模块、写字平台、模拟焊接激光笔、模拟抛光工具、涂胶模块、仿机床上下料模块、立体仓库模块,一批乐高积木;专用的计算机实训室软件: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PLC编程软件。

THE END
1.《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标准20240311101436.docx《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标准.docx,《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JD3493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 适用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计划学时:48学时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工业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11/6101031130010100.shtm
2.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名校”工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XXXX中学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组二OXX年九月XXXX中学XX省中等职业教育《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二、学时:108三、学分:6四、课程性质与任务《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是工业机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4765291688
3.《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仿真技术及应用》教案工具装载工作台教学设计思路课前:(一)教材分析?(1)分析《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 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学生分析(1)分析学生学习工业机器人技术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904/17/80521207_1046534191.shtml
4.[竞争性磋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船舶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船舶概论》课程相关教学资源(泰文)建设及课程标准认证项目 四、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北京唐风汉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武昌区中北路岳家嘴立交山河企业大厦4806室 中标(成交)金额:39(万元) 服务类 名称: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https://m.tianyancha.com/bid/a9c28789a5fb46e8b20718fb33aff049
5.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ABB)(第2版)图书产品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本教材第1版曾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本教材是“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由“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修订而成,也是国家职业教育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配套教材。 本教材共5个项目,包括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概述、工业机器人基本仿真工作站的创建、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模型的创建、工业http://www.hep.com.cn/book/show/e34a4f93-053e-4b2c-9f1b-ab6116be7e01
6.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对福建地区典型中小企业调研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技术类职业与其它职业相比,属于复合性的新型职业,要求具有较宽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具有从事多重复杂性的工作能力。其专业职业面向如表4-1所示: 表4-1职业面向表 https://www.fjcpc.edu.cn/jxgc/2023/0604/c645a88358/page.htm
7.合肥市通用技术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掌握现代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机械结构设计、电气控制、传感技术、智能控制等专业技能,能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模拟、编程、调试、操作、销售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维护维修与管理、生产管理及服务于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https://www.hefei.gov.cn/zwgk/public/156897/109607222.html
8.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总六篇安装于实训室计算机中的机器人属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编程软件,是专门用于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的PC应用和开发程序。学生在刚接触机器人时,为防止危险情况发生,均需要在虚拟控制器上完成一系列动作。 ① 工业机器人焊接工作站 ② 工业机器人去毛刺工作站 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1934173.html
9.智能机器人课程标准.doc资源智能机器人课程实施方案doc.doc 浏览:362 智能机器人课程实施方案doc.doc 人工智能导论 02 课程级资源_《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标准.doc 浏览:173 人工智能导论 02 课程级资源_《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标准.doc学习资料 复习资料 教学资源 QT开发:TCP文本通信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qq_43966957/87857807
10.2020级机器人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技连读)(3)具备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保养能力。 (4)具有工业机器人原理、操作、编程与调试的知识与能力。 (5)具备一定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的调试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程。https://www.hskjgcxx.com/newsinfo/96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