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学制:4年
专业介绍:
研究方向:
01材料物理与化学
(1)高性能无机材料的结构设计和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2)新型能量转换和储存材料与器件
(3)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高通量制备、表征与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4)热电转换材料
(5)节能材料与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原理
(6)电流变液智能材料及其应用
(7)多物理场耦合下的能量转换机制和输运物理
(8)界面上的物理与化学及高比能体系
(9)新型功能材料的畴结构与多元固溶、跨尺度界面关系
(10)先进结构材料的多尺度微结构关系与复相固溶、界面调控规律
(11)材料信息学与数据挖掘
(12)基于微流控技术高通量的材料制备与表征
(13)超高真空扫描探针显微镜
(14)低维材料的原子级精准合成和高分辨率表征
(15)高比能电池的电化学过程与表征
02材料学
(1)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的材料设计方法与应用
(2)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材料设计
(3)多元多相合金体系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相场模拟、计算热力学、相变动力学模拟、材料设计数据库及相平衡理论
(4)材料性能与制备过程的计算物理化学
(5)合金热力学相图计算、相变动力学模拟和相图实验测定
(6)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
(7)金属提取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8)金属合金、无机非金属和纳米材料的计算设计、实验合成和结构/性能表征
(9)使役环境下先进材料的服役安全及失效评估
(10)高比能电池的安全评估与失效分析
指导教师:
张金仓、杨炯、LIUYI、吕迎春、李倩倩、曹桂新、卢世刚(本年度不招生)、张统一、孙强、巫金波、郭炳焜、曹珊、冯凌燕、葛军饴
考试科目:
1.1001英语
2.2015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
3.301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逐步建立和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科学选拔机制,注重考查申请人的培养潜力与学术创新能力,同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结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则
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采用“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和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三种选拔方式,择优录取。硕博连读选拔详见《上海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直博,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申请办法等与推荐免试硕士生相同,详见《上海大学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实施办法》。
二、组织管理
研究院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并遴选成立申请资格审核小组、综合考核专家组等开展具体工作。
三、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我校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不端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科研成果突出;
3.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四、报名程序及申请材料
1.网上报名及缴费
以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为准。
2.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报考材料如下: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点击下载:上海大学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书.doc);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研究院要求的科研成果及其他材料: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或者未发表、投稿中)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全文等;硕士导师及拟报考导师评价(若硕导及拟报考导师为同一人,只需要提供一份即可,否则需要分别提供。内容包含思想品德、科研评价以及其他综合评价),无固定模板;个人简历(自大学经历起)。
五、考核程序
1、研究院申请资格审核小组根据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对其科研潜质和基本素质进行初审,并提出审核意见。
3、研究院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60%者不予录取。
4、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材料审查结果、考试及面试成绩,按照导师录取,即在同一导师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确定拟通过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后,由研究生院统一公示。
5、综合考核内容包括专业基础(100分)、英语考核(研究院组织,100分)、综合能力(200分)以及专业综合(100分),共计500分。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宝山校区97号信箱
邮编:200444
接收人:黄老师
参考书目:
(1)《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胡赓祥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固体物理》(上册)(第一版)方俊鑫陆栋上海科技出版社
(3)《物理化学》傅献彩等,南京大学出版社
(4)《材料固体力学》(上册)周益春,科学出版社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LIUYI
联系方式:18616846006;E-mail:yiliu@shu.edu.cn
曹桂新
曹珊
曹珊(女),教授。主要研究领域:1)高强高韧高熵合金的机械性能,断裂性能;2)高温高熵材料设计;;3)仿生材料设计;4)先进材料大数据。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承接过国外基金项目4项,申请技术发明专利2项,并获得全球优秀青年学者会议奖。担任美国材料协会高熵材料会议,会议主席;美国金属学会高熵合金IV会议,分会主席。目前是多家期刊审稿人,包括ActaMaterialia-Journal-Elsevier,ScriptaMaterialia-Journal-Elsevier,Wear-Journal-Elsevier,MetallurgicalandMaterialsTransactionsA等。
联系方式:scao@shu.edu.cn
冯凌燕
葛军饴
联系方式:17621954058E-mail:junyi_ge@t.shu.edu.cn
郭炳焜
郭炳焜(男),教授。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新能源材料和器件(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研究重点是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低成本钠离子电池中的电极和电解质材料开发、离子输运行为和存储机制、电极/电解质界面问题、以及材料基因组方法在电池材料开发中的应用。200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2009-2010),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2010-2013)和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2013-2015)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上海大学。在Adv.Mater.,Angew.Chem.Int.Ed.,EES,Adv.EnergyMater.,Adv.Funct.Mater.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SCI引用6000余次(h-index=41)。申请1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美国发明专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企业横向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等。
李倩倩
李倩倩(女),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1)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化学、气氛场)对物理化学反应的原子尺度表征;(2)可充电电池电极材料能量存储机理、改性和失效机制研究;(3)多相热催化。截止2022年11月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重点专项1项、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在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Materials、ACSNano、NanoLetters、NanoEner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5篇。SCI论文引用次数3600余次(GoogleScholar),ESI高引论文数据库收录2篇,个人H因子30。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Email:qianqianli@shu.edu.cn
卢世刚
吕迎春
联系方式:13167191962E-mail:yclyu@shu.edu.cn
孙强
联系方式:E-mail:qiangsun@shu.edu.cn
巫金波
联系方式:021-69982237,E-mail:jinbowu@t.shu.edu.cn
杨炯
杨炯(男),教授,博士。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以第一性原理计算及电热输运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工作,利用多学科优势(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科学)理解千变万化的材料世界。具体研究内容涉及电热输运微观物理、电声相互作用及其材料运用、高通量计算、机器学习方法的发展与材料应用,高性能热电材料设计,以及相变热力学等。截止2022年10月,在J.Am.Chem.Soc.,Energy.Environ.Sci.,Adv.Mater.,NPJComp.Mater.,J.Mater.Chem.A,Nat.Commun.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总引用数7000余次,H因子44,并发表国际热电专著一章。在APS、PACRIM、TMS、ICT等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9次。拟每年招收1-2博士生及博士后,欢迎化学、物理、材料等各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张金仓
张金仓(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材料基因组高通量实验技术;数据驱动及人工智能新方法在材料物理研究中的应用;智能计算材料方法与软件;凝聚态体系的新奇物性;磁性纳米结构与介观物理;磁电阻与磁性材料;自旋电子学与器件物理;超导电性;固体电子结构与相变;铁电压电与介电物理;量子相变;新型氧化物功能材料与薄膜物理;氧化物电子学与异质结器件物理。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王宽成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银欣奖等奖励和称号,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主持在研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科学中心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5796(O);E-Mail:jczhang@shu.edu.cn
张统一
张统一(男)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力学信息学、材料的力学性能、微/纳米力学等。张统一院士是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是国内“材料信息学”研究的推动人和“力学信息学”研究的开创人,撰写有“材料信息学导论”教材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