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延勇在罗湖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监测推进工作会上讲话。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对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分层逐级推进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罗湖教育以“综改”转向“深改”为契机,将“教育评价改革”作为罗湖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事实上,教育评价具有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等功能,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2020年以来,罗湖以省重点课题研究为抓手,坚持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整体构建、统筹融合、点面结合、系统推进”为思路,以“教育评价与智慧教育、教育治理有效融合”为策略,探索建立“1+N+1”区域中小幼整体贯通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在2024年,罗湖把教育评价推向更重要的位置,将“聚焦教育评价改革”列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之一。
“1+N+1”体系模型由导航系统、诊断系统和监控系统构成,包括1套区域评价指标体系、N项区域评价项目活动和1个区域质量监控平台。“1+N+1”区域教育评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推广性和示范性,创造性地融合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推进了区域教育质量数据共建共享共用,避免了多头评价、重复评价,有利于发挥“评价助力,数据赋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
发展引领发挥评价的导航、把脉、赋能功能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深圳市罗湖区积极探索,构建的这套具有区域特色的“1+N+1”教育评价体系,明确了教育评价的功能定位,并针对性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罗湖区的教育评价体系从功能定位出发,明确了三个核心目的。首先,评价是为了“发展素质教育”,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教育工作的每一环节始终都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展开,即为素质教育导航。其次,评价是为了“诊断质量状况”,通过对教育教学的全面诊断,为教育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即为教育质量把脉。最后,评价是为了“服务发展指导”,通过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实现教育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推动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治理现代化,即为教育发展赋能。
罗湖区的“1+N+1”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教育评价的一次深入改革,更是对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积极响应。通过对评价功能的准确定位与评价指标的科学构建,罗湖区为教育评价的未来实践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也为全国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套体系的实施,为区域建立教育质量健康体检体系提供了思路和范式,将有力推动区域教育向着更加公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深圳市罗湖区,教育评价不仅仅是一种考核的形式,而是一种深入教育肌理的诊断与引导。为了确保评价工作的高效实施与成果的最大化利用,罗湖区在实施评价与用好评价上创新探索,形成了罗湖经验、罗湖做法和罗湖特色。
罗湖区在实施评价时,坚持以区域评价指标体系为统领,统筹融合已有评价项目和新设评价项目。基本思路是:在评价项目上,罗湖区采取了“化整为零、点面结合”的策略,将学生学业监测、体质监测、艺术素养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分散的评价项目统筹为“学生评价”;将教师年度考核、教学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评价等整合为“教师评价”;将常规督导、学校绩效考核及办学水平评估等归并为“学校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实现了指标的统一与上下衔接,确保评价工作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在评价组织上,分类实施、协同推进,确保评价结果的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
为了让评价结果发挥最大作用,罗湖区坚持推进建立区域教育质量大数据平台,通过“罗湖教育智脑”对评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这一平台已经接入了区域概况、智慧党建、信息环境、体质健康、美术素养、劳动教育、学业监测等多方面的数据,并正在推进区域教育督导、教师培训和教师考核等数据的对接。通过这一平台,罗湖区能够对教育质量发展进行动态监控,追踪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情况,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罗湖区的教育评价实践,是一场统筹与融合的艺术。通过对评价的创新实施与大数据平台的有效运用,避免了重复评价、多头评价,打破了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突出了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罗湖区不仅确保了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让评价成为了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强大引擎。
机制保障创设评价的协同、高效、生态环境
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工作机制和深入的评价实践,罗湖区确保了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最大化。罗湖区坚持强化评价工作机制建设,建立“督政、督学、监测”一体化工作机制、“党建+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区+校”评价共同体工作机制以及“实证+”结果有效应用工作机制等,实现教育各部门、区校各层级的协同联动。这些机制的建立,为区域教育评价工作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确保了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落地。同时,罗湖区教育评价改革在理论水平、实践效果、社会反响、示范辐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理论水平高。罗湖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推动评价改革,形成了“1+N+1”区域教育评价理论,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模型。这一理论模型的建立,为区域教育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果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教育核心期刊上,并荣获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征文一等奖。
实践效果优。在罗湖区,“1+N+1”评价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应用。通过将该理论模型应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情况周期监测、学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评价以及义务教育学校提质增效教学专项评价等,实现了区域各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避免了重复评价、多头评价,得到了学校的理解、支持和认同,顺利地推动了区域评价工作的实施。2022年,“1+N+1”区域教育评价体系建设被遴选为深圳市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
可辐射性强。区域是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迫切需要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经验和做法。“1+N+1”是一种区域评价理论模型,本身具有很好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为区域以及学校教育评价改革打开了一种思路。评价理论在市内外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益,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和影响。2023年,《“1+N+1”区域教育评价理论的构建与实践》荣获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罗湖区的教育评价实践,既是一种评价的保障,也是一种评价的赋能,打造了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健康体检”体系。在这里,评价不再是简单的考核工具,而是教育发展的助力与引导,真正实现了评价为教育发展服务的宗旨。
探索区域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推进新时代评价改革区域实践,罗湖教育坚持先行先试。“1+N+1”区域教育评价体系破解了体系建设中的理论、模型、特征和路径等问题,为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区域实践提供了参考,也为深入推进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