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表明,定义微学习并不如你想象的那般简单。当前的微学习理念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供应商、教育机构和培训部门总是力图阐明那些模糊不清的理念。但当谈论到微学习时,许多人会问:“微学习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其实,已经有许多专业人士给微学习下过定义,下面展示了其中的一部分:
卡拉·托格森(CarlaTorgerson)是一位微学习领域的先锋,也是《微学习指南》(TheMicrolearningGuidetoMicrolearning)一书的作者。他认为“一条微学习内容的时长应该不超过5分钟”。
JD·狄龙(JDDillon)是微学习平台Axonify公司的首席学习架构师,在微学习领域已经深耕十余年。他对微学习的定义如下:“微学习是一种培训方式,可以以简短聚焦的形式传递内容。为了行之有效,微学习必须自然融入每日的工作流程中,吸引员工自愿参与。微学习以脑科学为基础,即以人们实际的学习方式为基础,持续不断地渗透到员工所需的知识中,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并最终推动能够影响特定业务结果的行为。”
搜罗了这些见解和定义之后,我们对微学习这一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所以在本书中,我们对微学习的定义是:微学习是一个教学单元,提供一种简洁、有参与感的活动,这样的精心设计旨在让参与者从中获得某种特定的学习成果。
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这个定义中的各个基本要素:
教学单元。教学单元是指从开始到结束的学习过程或提升性能的体验历程。参与者所需的一切都被囊括在教学单元内。其载体可以是一场学习活动、一段视频、一条短信、一份工作指南、一次性能提示或一张教学卡片。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应包含为实现预期结果所需的全部要素。换言之,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能够实现自我支撑。
参与感。如果没有某种特定的参与形式或方法去吸引参与者的注意力,微学习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当参与者的注意力被调动到微学习活动中时,他们就会自发地同意参与进来。微学习活动的参与形式可以是游戏化的(强迫参与),可以是由某个教育应用程序发出“嗡嗡”或“哔哔”的提示音(感官参与),也可以是参与者在各自的工作流程中产生“自己想要知道”的诉求(自发参与)。
活动。被动地观看视频或心不在焉地阅读消息,并不算是创建一个活动,也不能产出理想化的成果。微学习的学习效果或参与者表现的提升,是某种行为或活动引发的直接结果。研究表明,参与者会在参加某个旨在强化学习效果的活动时习得绝大部分知识。此类活动可能如心理活动一般微妙,好比“为解决某个问题考虑3种解决方案”,或者如肢体动作一般简洁明了,好比“用扳手沿顺时针方向将螺栓拧紧即可”。
特定的学习成果。在设计微学习时,首先要明确的一件事就是,微学习的培训效果应该是什么样的,例如使参与者能够通过某项测试、能够正确组装某种物件,或者能够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微学习的设计应当能够助力达成某种特定的结果。如果没有对应的学习计划,就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所以问题的核心将聚焦于如何设定可衡量的学习成果。
参与者。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学习者”和“学生”这样的字眼。我们认为“参与者”更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参与微学习活动的人,很可能在活动结束时能够成功地组装自行车,却不会长期记得具体的操作步骤。微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实际上,诸多微学习的案例都将重点放在了行为表现上。也就是说,重点是在体验完微学习活动之后,参与者会如何表现。
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微学习。接下来,我们再讨论一下,什么不是微学习。
什么不是微学习
并没有一种学习方法能够在任何情景下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学习解决方案。微学习也是如此。至此,下面几种特性并不属于微学习:
微学习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微学习不应当被视为其他学习方式的替代品,比如课堂教学、线上学习、游戏化学习和情景模拟化学习等。相反,微学习是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应当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使用,从而确保参与者取得预期的成果,习得或精通某种行为模式。我们不可能指望用一种学习方式去满足每一种教学需要。微学习不是万能的。
微学习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如果“萨利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ChesleyB.Sullenberger)所有的飞行经验都是通过微学习习得的,那么他就不可能将那架使他陷入险境的空客A320-214飞机平安地降落在冰冷的哈得孙河上。他的深度学习经验是由多方面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需要从练习滑翔机开始,在飞行模拟器上苦练无数个小时,并结合飞行教员的经验进行学习。微学习并不会像其他学习方式那样帮助你串联知识点。
然而,在那个案例中,胡安所接受的培训并不是销售技能的培训。他只是运用微学习来获得更多关于新产品的特性和功能的信息。微学习的确提升了胡安的销售能力,但仍有一些销售技能并未包含在胡安所参与的微学习培训中,比如如何处理争议、如何观察并分析潜在顾客的肢体语言和语调。这些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内容,但它们并不是微学习旨在实现的目标。
微学习不是学习形式的浓缩版。你不能强迫别人参加由时长更久、形式更全面的课程切割而成的微学习课程。这就好比你不能简单地将原本1小时的课程内容分割为5分钟一节,然后再将课程界面调整为智能手机屏幕的大小。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产出的学习成果和原本1小时的课程相同,而在真正的微学习实践中,每一项学习活动或课程结束时,都会产出唯一的学习成果。组织有效的微学习活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前期必须进行大量的规划准备工作,从而确保微学习的设计和交付体验都是最好的。
微学习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学习活动。微学习培训并不能帮助搭建专业知识体系或与知识建立深度联系。微学习培训的成果通常基于特定的应用场景,以绩效表现或行为变化为核心,并且见效很快。这就意味着你不能放弃为期两天或一周的领导力研讨会,也不能放弃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
微学习的确有助于描述类、概念性的知识学习,但对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来解决的问题或性命攸关的场景来说,微学习的作用是有限的。微学习也不适用于在某个学科领域内搭建艰深的专业知识体系。参与者若想掌握某项技能,则需要学会建立处理问题或应对不同场景的思维模式,而这并不是微学习的目标。
现在你了解什么不是微学习了吗?也许上述这些观点能够完善你对如何高效应用微学习的看法。
既然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微学习、什么不是微学习,那么你应当明白,微学习其实只是人才学习发展的工具之一。没有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替代所有其他的方式,微学习也不例外。请谨记这一点。接下来,我们会探讨正式的微学习与非正式的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