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订购处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每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100832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基础。本文从优化叙事主体、丰富叙事技巧、强化叙事互动、创意叙事形式四个方面,探讨了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表达的创新叙事策略,对推进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故事;叙事;全球化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道时代命题,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本文从优化叙事主体、丰富叙事技巧、强化叙事互动、创意叙事形式四个方面,探讨了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表达的创新叙事策略,以期为推进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提供借鉴参考。
一、优化叙事主体,增强中国故事影响力
叙事主体即讲故事的人,也可以称作传播主体。全媒体时代,叙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包括政府人员,也包括民间人士;既包括意见领袖,也包括普通网民;既包括专业媒体,也包括非专业化传播平台。不同的叙事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其讲述的“中国故事”也会有不同的精神内涵,最终对构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充分利用多元叙事主体,从不同视角、用不同语言讲述有历史底蕴、有共同情感、有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增强中国故事的影响力。
(一)加强官方叙事
政府和主流媒体等作为官方叙事的主体,不仅具有传播优势,而且具备专业能力,无论是对中国故事的采写、挖掘、整编,还是赋能中国故事的艺术呈现、精神书写,其权威性、思想力和饱满度都是不可比拟的。官方叙事,首要的是紧紧把握住中国故事的“中国性”,引导国际受众树立正确中国观的问题。长期以来,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概念,是建立在西方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有失偏颇。因此,中国故事的官方叙事要针对不同的国际受众和话语空间,讲好民族复兴的文明大国故事、政通人和的东方大国故事、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大国故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负责任大国故事,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定位和核心叙事能力。同时,在参与解决世界性难题、全球性危机中,要努力讲好中国敢于担当、加强合作、付诸行动的故事,积极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好”,运用开放的力量、真诚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提升官方叙事在国际舆论场的能见度和影响力,达到“近者悦,远者来”的传播效果。
(二)激活民间叙事
(三)增加他者叙事
二、丰富叙事技巧,增强中国故事吸引力
叙事技巧对于增强故事的吸引力至关重要,讲好故事不仅在于内容,也在于技巧。一直以来,中国对外传播的话语表达宣教色彩相对浓厚,一些中国故事的讲述显得生硬、缺乏趣味性。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通过丰富叙事技巧、革新叙事结构,让讲述“生活化”的中国故事成为话语传播的有效策略,增强中国故事的吸引力。
(一)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叙事,讲“小而美”的故事
(二)从传播维度转向受众维度,讲“听得懂”的故事
(三)从刻板叙事转向共享叙事,讲“听得进”的故事
长期以来,中国对于以西方国家为主的外部世界而言是一个“他者”形象。为促进中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欣赏,有些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需要从刻板叙事向共享叙事转变,在内容形式上建构国际化的情景架构,在叙事手法上也要符合媒介环境和国际“共有知识”,建立语境-价值观二分法的共享叙事观。换言之,就是在对外传播中主动设置话语议题、概念议题,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时要梳理出“共享”的价值、概念、意义,既不刻意突出中国价值观,也不强调西方价值观,更不追捧普世价值观,而是设置一种共通的话语环境,构建能够彼此对话的人类命运的共同价值观,来提升受众认知的共享性和互通性,提升传播的有效性。例如,五洲传播中心、优酷联合美国国家地理共同制作的纪录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该片借用“有朋自远方来”的介入形式,邀请了三位国际主持人到当地家庭“做客”,让他们以国际视角、贴近国际受众的叙事方式,讲述中国主人公的扶贫故事,从而使国内外受众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故事。
三、强化叙事互动,增强中国故事传播力
叙事互动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形式,是叙事与互动性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为叙事主体和受众打造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为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提供一个新的叙事平台,并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体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思想。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要学会主动创设环境,积极调动叙事主体和受众等多方共同参与,在互动中宣介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等,从而增强中国故事传播力。
(一)注重回应受众关切
(二)注重社交媒体互动
(三)注重线上线下结合
四、创意叙事形式,增强中国故事表现力
叙事形式的不同,给中国故事所带来的场景、情景和意境等也不同,在此背景下对于增强中国故事的表现力具有无限可能。要打通各国受众寻求话语通约和价值认同的认知障碍,通过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叙事形式,深入国际社会来搭建彼此沟通的桥梁,借此寻求内在传播价值的着力点,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
(一)配合国家外交活动讲好中国故事
在我国的公共外交实践中,国家领导人一直身体力行参与其中,直接面向国外公众,对增强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尤为显著,对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启示意义。例如,在哥斯达黎加,习近平主席与咖啡种植农户回忆务农经历;在俄罗斯,他主动上前为腿脚不便的援华老兵颁发奖章;在澳大利亚,他履行多年诺言看望已故老友家人;在荷兰,他身着中式礼服出席国宴;他以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比喻当代中国,善用古今中外的经典名句阐述观点,向G20杭州峰会外宾介绍“人间天堂”的人文历史,将中医针灸铜人赠予世界卫生组织……一系列带有人文关怀的表态和行动迅速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另外,除了以公共外交为目的的正式活动,其他与外国交往的机构或个人的活动往往也有公共外交的意义。我们要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充实完善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要善于发掘和讲述中国故事,用平实的、生活化的语言传播中国的国情和优秀文化。
(二)积极运用影视传媒讲好中国故事
讲故事在影视传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影视传媒的对外传播,既是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加快“走出去”步伐、主动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的现实需求,也是积极塑造中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提升海外认知度、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如今,互联网摆脱了原来传统渠道的限制,很多好的作品可以由此走向海外,对于中国故事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由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探索频道共同出品的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在探索频道平台播出,覆盖了37个国家和地区,收视用户超过2亿,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指南。还有反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告剧《在一起》在多国主流媒体播出,广受好评。同时,一批展现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均在多个国家播出,反响热烈。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话语呈现和转换过程中,表达的意义容易被曲解、误解甚至丢失,因此可多加强与海外机构在影视剧拍摄、图书出版、销售等领域的合作,拓宽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
(三)结合民间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注释:
[1]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王娟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78.
[2]吴宇森语,引自张晶、李晓彩.《“中国故事”本土化与国际化叙事的张力―兼论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的建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