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回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称,这些网络信息并不属实,所谓实习实际上是一门名为“专业实践”的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属校企合作环节。
多名学生吐槽被“强制实习”
据了解,此次前往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的该校学生有600余人,来自该校交通与机械工程系和信息与工程控制系。
信息与工程控制系大二学生李明(化名)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出示了一段参加此次实习之前的该系动员会视频。视频中,一名老师向学生强调此次实习的重要性:
“专业实践是我们正常的教学环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不是你可以选择的,只有参加了专业实践,通过实践取得了相应学分,你才能正常毕业,专业实践和我们学过的每门课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参加专业实践也就相当于没有学这门课,没有学这门课就不能参加考试,不能参加考试就无法获得课程学分,没有学分就无法正常毕业。”
经信息与工程控制系多名学生确认,讲话老师为该系系主任王永会,这门课程为18学分。20日下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致电王永会,但一直无人接听。
因与学位证挂钩,此次实习被该校参与实习的众多学生认为是“强制实习”,有学生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反映,实习过程中存在实习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有学生质疑:“流水线上应用不到任何我们专业理论知识,为什么说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
据信息与工程控制系学生陈东(化名)回忆,此次富士康实习之旅从7月15日正式开始。当天凌晨4点半出发,由学校包车从学校到大连一轮渡口,然后坐船到烟台港,再坐40分钟的车到厂区,到达厂区已是晚上9点多。
关于实习条件,有多名学生证实:工资底薪1850元,一天工作8小时,加班的话有三四千元。
直至20日之前,该校参与此次实习的学生一直在参与各种培训,填写各种表格,包括三方协议、保密协议、权利义务明白卡、安全协议等。
在填写实习生三方协议环节,多名学生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反映,因考虑与学位证挂钩不得不填,并非自愿。
然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学生出示的实习生三方协议中看到有条款明确写道:“丙方实习为本人自愿选择,丙方有自由选择是否提前终止实习之权利。”
而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的多名该校学生表示,目前的诉求是,在保证将来可以顺利毕业的前提下离厂回家。
校方回应:网络信息并不属实
“这种不属实的网络信息对我校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7月20日下午,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发给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情况说明中如此回应。
据上述情况说明介绍,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是该校校企合作单位之一,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校部分专业学生在富士康完成“专业实践”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在该校教师和企业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指导教师(校内、校外)根据学生在岗实践的情况和技术表现给予专业实践成绩,学生获得相应学分。与此同时,驻厂的该校指导教师也完成一线企业挂职实训的学习,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会征求学生意见,进行动员,实习在本科院校当中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必须要修够学分,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完成教学。”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该校教务处处长傅柏权回应。
傅柏权介绍,这次去之前做了动员,学生对走上工作岗位还是很期待的。除了特殊身体原因外,还是动员学生尽量参加。薪酬则由富士康按当地员工开资标准正常开资。
根据教学安排,7月15日至10月15日,学生和该校指导教师在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进行“专业实践”,10月15日返回,并在学校第九教学周(2017年10月23日)开始继续校内上课,实现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相互交织,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一些微博中反映的“上千人集中在一个屋子,干坐着,空调不好用,甚至几个学生出现呕吐”的情况,校方在给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情况说明中表示不属实。
傅柏权表示,如果学生现在想回来,学生需要自己找单位,实习环节一定要有。
“这次选择的岗位,比如机械组装等,跟学生专业匹配。作为辽宁省应用型试点院校,我们初衷是希望学生在专业学习领域学有所长。下一步学校会梳理学生意见,逐条核实。”傅柏权说。
该校另一名工作人员强调:“我们不是职业院校,是省属本科。我们跟职校实习是不同的,不是像有的职业院校那样,学完理论课去外面实习,我们相当于一门课程的安排。”
辽宁省教育厅叫停该校暑期教学实习活动
7月20日,该厅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学校情况汇报,研究事件处理方案,要求学校立即终止学生暑期教学实习活动。组成专门工作组,赴烟台指导学校组织学生有序返程。
同时,对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组织学生暑期教学实习活动开展专项调查,指导学校调整教学方案,规范办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