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亚平等丨开放大学智慧学习空间设计与实践探索教学教学法陈向东现代教师

【刊载信息】阳亚平,丁革民,陈展虹.2021.开放大学智慧学习空间设计与实践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9):39-48.

【关键词】PSST框架;混合学习;智慧学习;智慧学习空间;智能化服务;5G室联网;模型构建;OMO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学习空间发展现状

(二)PSST框架及其启示

学习空间作为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是教育、技术和空间设计的交叉点。Radcliffe(2009)在下一代学习空间项目中通过检查教学法、空间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开发了PST(Pedagogy-Space-Technology)框架,被广泛用于指导各种学习空间的设计与评价。许亚峰等(2013)基于PST框架完成了华东师范大学未来课堂项目设计,从空间布局、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发了多个学习空间成功案例,获得业界广泛认可;JennyNg(2015)运用该理论设计了在线模拟法庭,诠释空间设计与评估过程,值得借鉴;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突出整体设计目的,利用PST框架优化了T&LClassroom学习空间(华子荀,等,2017);陈向东等(2013)在PST框架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开发经验,考虑诸如学习空间权属、使用与管理、资金投入、方案可推广性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因素(Society),从而拓展为PSST框架。PSST框架将空间整个设计与开发生命周期分成概念与设计和实现与应用两阶段(如表1所示)。

表1PSST框架学习空间设计与开发生命周期

该框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是针对学习空间整体设计思考的,认为教育、社会、空间、技术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作为框架的核心要素,也是空间建设的终极目标;空间和技术是物质保障,技术使得空间设计变得更为灵活、有效,而技术和空间的需求也对社会维度提出更多的要求,例如要求以更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等,它保障了空间和技术的利用具有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最终目的在于满足教育维度的切实需求。此外,PSST框架还以生命周期中所聚焦的核心问题驱动设计者不断自我追问,通过一系列逐步逼近最佳设计的迭代循环,使得空间设计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可见,空间的整个设计过程更像是在寻求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

智慧学习空间概念与设计

(一)概念阐释

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学习源于早期在线学习,迈克尔·霍恩和希瑟·斯泰克(2019)指出,它是一种颠覆性创新的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面授与在线学习的优势,使得教学更加灵活,既扩大了学习机会,降低教学成本,又支持个性化学习。汪琼认为OMO混合教学模式将成为各类高等教育院校主流教学模式(王世新,等,2020)。空间作为支撑混合学习发生的实践场域,根据其形态可分为以现代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线下物理空间和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线上虚拟信息空间,诸如学习管理系统、在线社区等,是两者的有机耦合(祝智庭,2016)。因此,本文将智慧学习空间定义为以智能化学习环境为基础,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灵活地融合各种教学法、技术和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融合,成为支持OMO混合学习活动的实质载体。

(二)设计模型

华子荀等(2017)在综合分析PST框架和优化新型学习空间的基础上,总结了空间设计方法,提出了支持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空间再设计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混合学习特点,融入PSST框架四要素,提出了智慧学习空间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从空间规范化设计角度最大限度地实现线下物理实体空间与线上虚拟信息空间无缝融合,以支撑混合学习中线上与线下、正式与非正式等不同学习场景的自由、有序切换,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一体化学习支持服务,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图1PSST框架下智慧学习空间设计模型

(三)设计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围绕PSST框架“概念与设计”阶段所聚焦的核心问题,从教育、社会、空间、技术四要素提出了智慧学习空间设计准则。

1.原则一:支持形式多元的教育

教学法应当与学习空间的设计紧密相连,以便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混合教学不只是传统线下教学和在线网络教学的简单叠加,它具有教学法交融、资源丰富、表现多样、交互多元等特点,意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在线学习、翻转课堂等的深层次融合,(王金旭,等,2018)。特定的空间自然是根据培养特定的教学模式来定义的(王左利,2018),那么,呼应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该空间的设计应能支持形式多样的教育,实现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线下课堂教学与在线网络教学的有机融合。

2.原则二:构建结构灵活的空间

合理规划物理实体空间与构建个性化虚拟信息空间,是满足多样化混合学习活动的基本保障。JISC(2012)认为21世纪学习空间设计格局应是具有灵活性的,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的教与学,是可以方便地被重新配置的。因此,在现代化的学习空间中应当科学规划功能区域,创设一个灵活、多用途、多场景的物理空间。同时,创设一个能够提供多样化学习技术工具,支持多终端接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虚拟信息空间,促进师生虚实无感知切换。

3.原则三:统筹协调社会性因素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学习空间设计通常是由教育技术学、建筑学、心理学、设计学等不同领域的人员来参与(陶春,等,2018)。但任何空间设计必然涉及由谁来主导顶层设计、参与、经费预算、归属权、使用管理、效果评估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统筹考虑的。这也是PSST框架对空间设计与开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诉求。

4.原则四:实现技术的融会贯通

技术接受模型(TAM)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用户使用信息技术意向的两个决定因素(陈渝,等,2009)。学习空间中每一项技术选择,都应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既要斟酌其实用性、可靠性和拓展性,又要着眼于消除各种技术及其技术载体与空间塑造存在的隔阂,以期融会贯通。目前,物理空间重构已不是难事,而代表未来趋势的在线学习平台却设置了太多障碍。尤其是开放大学系统内部系统多、APP泛滥、数据孤岛等问题盘根错节,用信息化手段制造了大量信息化障碍(荆德刚,2020)。因此,以大数据流通为基础,打通学习空间中教、学、管、测、评等各个环节,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闭环是关键。

四、

开放大学智慧学习空间的实现与应用

基于智慧学习空间模型和设计准则,福建开放大学依托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课题,深入调研开放大学体系信息化支持服务现状,瞄准智慧校园新基建背景,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了智能化、个性化、灵活的OMO智慧学习空间——5G室联网实验室,作为“互联网+”时代开放大学新教育基础设施。本文以5G室联网实验室为案例,利用PSST框架从教学法、社会管理、空间布局和技术赋能四方面对其开发历程、内容和功能进行诠释。

(一)教学方法

传统“视频点播+网页浏览”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成人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和自我完善等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开放大学对打赢质量保卫战的总体要求,正逐步向深交互、多元化、个性化的混合学习转变(荆德刚,2020)。根据混合学习模式和成人学习者特点进行教学法的改变,既要利用远程教学消除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自由流通,又要依托空间进行线下面授和交流讨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基于这种教学法,对面授活动与在线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避免活动和内容的重复,完成集中面授、小组协作、视频互动、在线答疑等多种方式灵活、有序切换,实现高效的混合教学。

(二)社会管理

5G室联网实验室项目邀请了开放大学省、市两级办学点的师生、管理者、专家、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参与方案论证,共同设计了标准化空间模型,最终拟定可行性方案,实现了多方高度认同。该项目属于学校重点工程,自筹经费建设,空间建成后划拨教学部门使用与管理,信息化职能部门协助技术支持,并依据管理制度,实行在线预约,保障了空间规范化高效使用。此外,标准化、模块化的空间设计方案更有利于推广。

(三)空间布局

图2物理空间规划示意图(上)和实际效果图(下)

(四)技术赋能

5G室联网实验室是以智能环境为基础,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广泛联通、虚实融合、多端适应的灵活、开放的系统架构,为广大师生、教育管理者提供集约化、智能化服务体系,为实现智慧空间、智慧管理、智慧教学赋能。首先,空间的“智慧”关键在于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泛在、高速、低时延5G技术加持下,创新实现了跨校区、多场景的异地教学课堂的同步互动,还可将课堂搬到成人学习者所熟悉的工厂、车间、农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教学点,实现无边界学习空间,契合了“开放、终身、共享”办学理念,最终形成了虚实融合、线上线下联通的智慧学习空间(如图3所示)。

图3PSST框架下开放大学智慧学习空间系统架构

五、

实践效果与评析

物尽其用,作为新一代远程教学支撑体系,5G室联网实验室被广泛应用于福建开放大学各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为了进一步检视其实践效果,本文借鉴宋畅等人(2015)提出的未来学习体验中心应用效果评估模型,并结合开放大学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视频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教师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评析(如图4所示)。

图4智慧学习空间应用效果评估模型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5G室联网实验室为案例,调研了在5G室联网实验室上课的180名学生;随机抽取学校8位教师用户进行访谈,其中省校5名,分校3名,男女各半,文理各半。另随机抽取其中3位教师分别在不同教室的授课实录进行视频编码分析。

(二)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

依据PSST理论和上述评估模型,结合赵苹等(2016)构建的学习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从用户体验视角围绕空间虚实环境、互动协作、学习氛围、情感体验、能力提升和服务水平7个维度,对学生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者初步拟定了问卷初稿,然后进行专家信效度检验,问卷经过了3位教育技术专家的修订;问卷信度检验采取内部一致性检验,抽取30名学生进行前测,问卷总体信度Alpha值为0.896,信度良好;根据每个维度的一致性检验,修改差异较大的选项;经过修订与完善后确定最终信效度可靠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每一项陈述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五种选项,分别记为1、2、3、4、5。调研对象为参与体验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7份,回收率92.8%。其中,有效问卷153份,无效问卷14份,有效率92%,问卷信度Alpha值为0.912。

2.访谈提纲

本文采用访谈法对教师满意度进行调研,并根据评估模型设计教师访谈提纲,含封闭式和开放性问题各6个。封闭式问题围绕5G室联网实验室基本功能和特色功能展开,教师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没有用过”6个选项中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开放性问题,针对5G室联网实验室对开放大学远程教学的影响,从教学改革、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课堂创新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调查,8名受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体验回答。

3.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的视频分析有助于客观呈现教师的教学变化情况,可以辅助解释教师教学决策的变化行为。赵瑞军等(2020)从教学方法、技术使用和特色3个维度的10个具体教学事件对教学过程视频进行全面分析(如表3中编码)。本文选取了3位教师在传统多媒体教室和5G室联网实验室针对同类型课程内容录制的6节课进行视频分析。

(三)数据分析

问卷数据采用SPSS26.0进行分析。通过统计问卷各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学习者对“5G室联网实验室”的满意度;访谈记录采用人工编码进行分析,研究者通过访谈记录,结合访谈问题,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视频分析借助NVivo12软件,采用边转录边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分析。

(四)研究结果

1.学习者满意度调查

学生对智慧学习空间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84,标准差为0.57,表明学习者对该空间整体满意度较高,各个方面的满意度趋于“同意”,且一致,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中学习氛围、情感体验、实体环境、互动参与度这四项满意度大于总体均值,说明学生对该空间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能够满足成人学习者的需求,给予了较好的体验。学习能力、虚拟环境、服务水平满意度略低于整体值(M=3.84),说明这三项没能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或与学习者预期存在偏差,需要进一步了解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优化。如表2所示,学习氛围最高(M=3.94),情感体验次之(M=3.90),说明学习者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到满意,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满意度较高的是实体环境(M=3.85),互动参与度与整体值持平(M=3.84)。满意度稍低的是能力提升(M=3.83),表明空间对提升学习者学习能力方面还不够理想;满意度最低的是服务水平(M=3.67),说明该空间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特别是5G体验有待提升,缘于5G覆盖面以及终端设备的普及率仍然不高,难以真正使用到5G带来的高速传输、便捷的传感设备的支持和教学服务的泛在支持。

表2学习者对5G室联网实验室各维度的满意度

2.教师满意度调查

(1)使用情况及满意度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①组织形式灵活,互动手段多样,教师满意度高

②部分技术元素冗余,系统稳定性有待提高

③推动远程教学改革作用还有待发挥

所有受访教师认为该实验室为创新远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其教学效果也表示认同。比如教师E针对成人“英语学习疑难杂症”,推进多模态学位英语教改,策划混合教研活动;茶学专业教师A践行“康养学游”理念,把直播课搬到了茶农场,营造了真实职业教育情境。当然,有3名教师反映基于新技术的教育环境给他们带来了新挑战,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与传统教室相差无几,还有教师表示教学模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投入。如教师B认为空间变革有助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师H认为“在新空间对远程教学模式的影响过程中,教师个体能动性、技术素养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虽然仅有教师D“根据空间特征等特点进行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还是认可5G室联网实验室具有改变学习模式的潜力,但真正发挥作用可能还需要教师与空间、学生的磨合。在访谈中,有6名教师希望能够尽快接受专门的培训,快速上手。

3.课堂实录视频分析

运用NVivo12.0软件对三位教师在两种类型空间中的6节课堂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分析,得到的详细数据编码如表3所示。

表3传统教室与5G室联网实验室中教学视频编码比较分析

六、

总结与讨论

本文根据PSST框架理论和评估模型探索了开放大学师生对5G室联网实验室的满意度及其对远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根据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一)5G室联网实验室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师生满意度较高

未来的学习空间不仅能将真实课堂延伸至教育的每个角楼,还能建立师生间同步或异步互动,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进行得更加自然和高效(张子石,2015)。研究结果表明,5G室联网实验为成人学习者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突破了时空限制,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得到了师生一致认可,这正是空间设计要达到的目标;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满意度较高,表明5G室联网实验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轻松、灵活地学习,满足了其协作探究、远程互动、在线学习等学习需求,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持。

有研究表明,技术丰富的学习空间能激发其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关键能力,改善学习绩效(宋畅,等,2015)。但本文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绩效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学生的满意度不高,说明成人学习者对能够改善其学习策略、提升学习关键能力和学习绩效并不认可。这可能有几个原因:①成人学生在5G室联网实验室中多是短暂性的主题式研讨学习,而能力和学习绩效的提升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②不同的课程性质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同样起着重要影响,有可能课堂中缺乏有效提升学生两方面能力的活动设计,教师没有充分利用5G室联网实验室功能。因此,5G室联网实验室在后续使用中,如何更好利用优势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实践,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投入影响5G室联网实验室绩效发挥

(三)5G室联网实验室促进课堂互动,改变远程课堂教学结构

有效学习的发生是个体建构和群体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社群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协作和交流(黄荣怀,等,2012)。国内外研究表明,未来的学习空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社会性交互(许亚峰,等,2015)。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学习者对5G室联网实验的课堂互动参与度、学习氛围持较高的满意度,其互动功能也得到了教师较高的认可,表明基于PSST框架理论设计的开放大学智慧学习空间可以促进成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5G室联网实验室作为新型的学习空间,具有先进且智能化的教学设备、灵活的布局、便捷的桌椅移动性等特点,支持远程并班、实时互动,便捷的交互手段,消除了师生互动的障碍,增加师生、生生互动机会,增强教与学的体验。此外,在教学过程视频分析中发现,教师讲授比例大幅降低,师生互动行为有所增加,教师站位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本文认为“5G室联网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互动,改变了远程教学课堂结构,对教学过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七、

建议与展望

(一)优化学习空间,提升师生用户体验

学习空间设计与开发历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设计与再设计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陈向东,2013)。针对师生用户反馈系统兼容性、服务水平、推广覆盖面、5G体验等方面的问题,应及时优化。因此,本文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①优化导航结构,简化菜单层级,提升用户体验;

②完善在线预约功能,实现与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对接,提高空间使用效益;

③提升空间舒适度和服务水平,如增设智能储物柜用于师生物品存放,实现无线WiFi无感知认证与集成无线打印,提升泛在学习支持服务质量;

④设计多样化的空间模型,弹性化资源配置,促进开放大学各级办学点依据自身条件、地域特色和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地科学选型,更好地实现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推进全省5G室联网体系建设;

⑤利用网络切片技术,搭建超高速、低延时、广联接的5G虚拟教育专网,联通市、县各级办学点的学习空间,提升师生用户远程互动体验。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1.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

积极的情绪和教师主动投入直接影响着教师自我效能感(胡琳梅,等,2016)。作为“互联网+”新型高等学校,开放大学教师应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不仅要主动接纳学习空间变革的现实,还要积极适应新技术支持下新的空间样态,围绕开放大学育人目标,精研一体化混合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实践,促进线上线下虚实空间完美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2.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本文立足于开放大学智慧学习空间建设实践,运用PSST框架理论,构建了智慧学习空间模型,并付诸实践。继而针对其实践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发现5G室联网实验室得到师生较高的认可,促进课堂互动,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有效支持了混合学习,但其应用绩效还受限于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投入,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目前,本文还只是从师生满意度、访谈、课堂实录分析的视角进行了调查,缺少学习成绩、过程表现等的具体客观数据支持,具有一定主观性,在后续研究中将通过实验干预等客观手段进行实证研究。未来在条件成熟时,将全面深入研究5G支持开放大学智慧学习空间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曹培杰.2016.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10):46-51.

陈向东,陆蓉蓉.2013.新型学习空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渝,杨保建.2009.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6):168-171.

胡琳梅,张扩滕,龚少英,李晔.2016.情绪调节策略对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课堂情绪和教师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教师教育研究(1):49-54.

胡小勇,易锡添.2020.新冠疫情影响中小学在线教研的发展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9-77.

华子荀,马子淇,丁延茹.2017.基于目标导向“教学法—空间—技术”(PST)框架的学习空间再设计及其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76-81.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2012.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1):75-84.

荆德刚.2020.开放大学改革:使命、发展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4):4-11.

李爽,鲍婷婷,王双.2020.“互联网+教育”的学习空间观:联通与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25-31.

迈克尔·霍恩,希瑟·斯泰克.2019.混合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宋畅,刘月,陈悦,李秋菊,江丰光.2015.未来学习空间应用效果评价——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学习体验中心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6):39-52.

塔卫刚,张际平.2018.我国学习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前瞻[J].远程教育杂志(6):31-40.

陶春.2018.教学空间重构下的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网络(7):13-14.

王金旭,朱正伟,李茂国.2018.混合教学模式:内涵、意义与实施要求[J].高等建筑教育(4):7-12.

王世新,郑艺龙.2020.汪琼:混合教学有望成为高校主流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网络(9):30-32.

王左利.2018.正在发生的教学空间重构[J].中国教育网络(7):11-12.

吴南中.2017.混合学习空间:内涵、效用表征与形成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1):21-27.

许亚锋,尹晗,张际平.2015.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82-94,112.

许亚锋,张际平.2013.面向体验学习的未来课堂设计——基于改进的PST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4):13-19.

闫寒冰,苗冬玲,单俊豪,魏非,任友群.2019.“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向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1):1-8.

张坤颖,王娩娩,张家年.2016.“互联网+”视域下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82-89.

张子石,金义富,吴涛.2015.未来教育空间站网真教室的设计及其核心价值[J].远程教育杂志(4):106-112.

赵苹,马江宝.2016.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评价研究[J].图书馆学刊(2):26-29.

赵瑞军,陈向东.2020.学习空间影响教师教学决策过程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5):64-75.

祝智庭.2016.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1):18-26,49.

JennyNg.(2015).InnovatingwithPedagogy-Space-Technology(PST)Framework:TheOnlineMootCourt.LearningCommunities,(12):52-65.

Radcliffe,D.(2009).Apedagogy-space-technology(PST)frameworkfordesigningandevaluatinglearningplaces.In.ProceedingsoftheNextGenerationLearningSpaces2008Colloquium(pp.11-16).Brisbane:UniversityofQueensland.

作者简介

阳亚平,硕士,讲师,福建开放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350013)。

丁革民,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350117)。

陈展虹,博士,教授,本文通讯作者,福建开放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35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重点专项课题“智慧环境下教学新生态的构建与实践”(编号:KYZX1801)的研究成果,并受福建省终身教育研究课题“终身教育视域下开放大学教学空间变革研究:要素融合与迭代路径”(项目编号:ZS20151)资助。

THE END
1.宜春市人民医院院内询价公告四、技术方案 □标准规范 ?□网络系统 ?□主机及存储系统 ?□数据库设计 □系统软件 □接口参数 □硬件设备性能要求 ? 五、项目实施 □实施步骤 ?□工作职责 ?□人员安排计划 六、培训及维护 □系统测试方案 ?□系统运维机制 ?□服务承诺 ?□人员保障 http://ychospital.cn/ycsrmyy/tzgg/202308/2c5a548db0444beda1f51435422bba05.shtml
2.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xuesheji/344936.html
3.线上教学计划方案(通用11篇)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线上教学计划方案(通用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线上教学计划方案 1 一、主要工https://www.jy135.com/jiaoxuejihua/959307.html
4.理论资讯由于过往缺少数据的支撑,传统教学服务往往凭借经验而缺少针对性。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职业教育的深入应用,教学服务由“用经验、凭感觉”向“数据驱动、精准教学”迈进。历次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2014年,教学改革的实施、监督、反馈环节对信息传递与接收细节关注不够,教学服务相对粗放;2018年,数据分析在教堂https://www.nmpaied.org.cn/article/264580
5.数苑提供《高等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完整解决方案(5) 网络协同教研与备课系统:以Sciyard MathPlay & GraphPlay、即时通讯MathQ、可计算文档SPD等,支撑远程教研协同、教案协同、备课协同以及网络教研空间建设,视网络服务器和带宽的建设情况,MathQ群可支持500用户甚至以上的在线协同并发。 三、数苑核心技术软件Sciyard MathPlay & GraphPlay http://www.sciyard.com/home/index/detail/2314
6.教学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方案11、选课管理网上选课基于校园网、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简便快捷、公平合理的选课平台,为推进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提供先进、可靠的技术保障支持各种选课方案,可灵活采用选课策略先选先得(设有上课班级人数上限,不允许突破);选后抽签(对于超出上课班级人数上限的情况,按照设置的筛选规则及学生优先级通过抽签剔除多余学生);选https://www.yxfsz.com/view/1608684393458667521
7.网络中心“管理服务”两章,加强了职业教育教学中信息化对产教融合办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与顶岗实习、职业培训等的支撑要求;将原“基础设施”改为“支撑条件”,并将其中的一节扩展为新的一章“网络安全”,以适应当前网络风险管控的需要;将信息化组织管理保障的相关内容从原“总体要求”中抽取出来,新设立一章“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