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统一”。其中注重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遵循。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学习最好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学情境包含客观的“境”、主观的“情”以及由情萌生的主观的“境”,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共性教学手段和载体。由于学段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生活实践、思想情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思政课要抓住每一学段的主要特点,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并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提供适切的情境,实现思政课的精准育人。
实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发挥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使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思想情感产生联动,达到以境育人、以情感人、立德树人的目标。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进一步拓展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交互性、沉浸式、智慧化的情境教学新场域。如何把握数智融合应用新趋势,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充分考虑与不同学段学生的适切性,做到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践和思想情感。
教学情境要贴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情境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路径和载体,但只有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才能奠定学生建构新图式的基础。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框架相衔接,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帮助其把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师要通过观察、调研、评测等学情分析手段,了解不同学段学生既往的认知面和认知深度,在此基础上确定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的教学情境。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讲道理不能采用教条式、灌输式、命令式的方式,而应采取契合学生认识水平的有解释力、渗透力、感染力和引领力的教学情境。比如,善用小学生熟悉的家庭语境、伦理语境,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语境、青春语境,大学生能产生共鸣的网络话语、社交语境,做到具象道理、因事言理,思政课上的道理也会因为情境的渲染和烘托变得更有深度、力度、温度。这样的道理才能讲深讲透,学生才会爱听,进而也会形成讲者有底气、听者更服气的情境教学新格局。
教学情境要贴近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实践
教学情境与不同学段学生生活实践的贴近,主要包括与学生生活习惯、生活经验、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贴近。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符合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的生活经验范畴以及学生关于生活的基本心理需求、感受等。只有联系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运用鲜活生动的生活实践事例进行讲授,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才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学习动机,激励其形成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动力。事实证明,教学情境和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契合度越高,越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教学情境要贴近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只有针对性地创设情感型情境,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体验,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情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育人价值,教学情境如果能够触发不同学段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增强学生与其学习内容的情感链接,提高记忆力的持久性。与此同时,情境中的情感元素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的信息背景,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生动和具体的认知图景。
学习者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更好的学习状态。教学情境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客观来说,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从主观来说,学生要有对情境的感知、体验和想象,两者相互,才能建构更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依境染情”“因境悟道”以及“据境解文会意”,因此,教学情境要坚持学生立场,表达学生的心声,还要考虑学生的感受。这样,在充沛情感的情境里,思政课道理就有了血肉,从而变得丰盈且生意盎然。思政课教师在面对不同学段学生情感情境需求时,既要有传道情怀,更要有仁爱情怀,主动关心学生,多倾听学生心声,回应学生期待,让思政课不再是干巴巴、冰冷的说教,为思政课内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奠定情感基础,进而有效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作者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情境教学法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SJZDSZ02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