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培机构从兴起到繁盛的30年,业务在K12、职业教育、启蒙段全速推进,并且触达到每一个细分领域的深处。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型和受青睐的用户群体,操盘机构的创始人扮演着擎天柱的角色,机构也因此打上了深深的个人烙印。
2020年,疫情黑天鹅可以说加速了教培行业的演化,众多的中小企业九死一生,但是头部机构仍然坚挺,甚至焕发第二生命力,那么,这些教培机构的掌舵人都是如何洞悉行业先机的,在行业面临重大转折时都是如何作出抉择的呢?
一、行事作风带有时代、家庭烙印
出身:家庭微寒但学历光辉
教培机构大佬出身微寒者不在少数,虽然幼时在农村成长,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志向:立志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绩优异是他们跳离原生环境的踏板,浏览他们的学历背景一目了然,清一色的名牌大学。偶有第一学历不太出众的,也在后续的学历提升中显示出学霸的特质。
在他们身上,成绩优异、勤奋刻苦是最基础的品质,学习时也得到了家庭的精神支持。虽然家庭出身多数一般,但是他们都在顶尖的国内、国际名校淬炼过。
性格决定命运
人的性格千人千面,大佬们的性格也不尽相同,不过,他们在商业上都诠释了果敢、坚毅、细心、奋斗等美好的词语。大家总是看到他们意气风发,但却不知道他们也会半夜难眠、华发早生。决策时除了大刀阔斧,也会保守前行。
当老师是志向
成绩优秀的人大概都好为人师,大佬们有教师经历的不在少数。但是不论是公立教育,还是大学教育,“一板一眼”的学校教育似乎不能满足他们对教育的热情。教培机构除了能教更多的学生,能赚更多的钱也成了他们的选择。
有一颗柔软的慈善心
做教育的人,都有一颗柔软的心。于是,向大学捐赠、向贫困山区捐课程,开展乡村教师公益计划,甚至是接收倒闭机构的学员。机构大佬们的爱心深入到国内教育薄弱的下沉市场,他们开始在教育资源贫瘠的地方提供免费优质教育资源,除了惠及学生,也传播了品牌。
二、头部企业间的角逐
行业序幕:90年代初已露峥嵘
国内的教培行业可以说从两家新东方开始,1988年,吴俊保创办了新东方烹饪学校,时隔两年后的1990年,在北大当老师的俞敏洪在校外办培训班,时隔不久的1993年,俞敏洪成立了新东方。
不可否认,在教培业如此红火的今日,学科培训和职业培训的两大基调是早在90年代初就奠定好了的。
他们不仅抓住了市场机遇,并且培育了市场。此时,线下教育是绝对的主战场。
行业变量:离开老东家
在大企业的经历是不少大佬创业的跳板,名企工作经历给了他们运作企业先进的经验。离开优渥的待遇,去创业意味着离开舒适区,但是“创业是一种乐趣”,去孵化自己心目中的商业,他们看中了市场的痛点,并且迅速行动起来。
名企出来,再创造一个名企,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新东方当时出来了一批创业者,虽然都各有成就,但是跟谁学的创始人陈向东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陈向东1999年加入新东方当老师到2010年成为总裁,2013年辞职后创办跟谁学。14年的新东方生涯,他毅然放下后重新上阵,开始做匹配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学习服务电商平台,当时号称“教育界淘宝”,网罗了大一批好老师后,果断把老师培养出来做在线直播大班课。2020年跟谁学二季度收入达16.5亿元,正价课付费人次数达156.7万,净利润达7271万元,在线直播大班课领域盈利模式似乎已经跑通。
行业跃迁:80后掌门的互联网基因
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在教育上付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2010年前后,教培机构掌门人已经发现,教育培训行业必将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快车。现在教培行业机构80后掌门人席位不少,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他们,更加迅速感受到了这一趋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0后的李天驰在2015年硕士学业未结束时直接创立编程猫,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创立在线少儿编程机构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与线下教育靠口碑做规模的方式不同,互联网教育是反其道而行的,先用规模完成市场占有率是共识,所以可以看到在今年的暑期营销大战中,不少在线教育机构都选择了战略性亏损。
对80后掌门人来说,特别舍得花钱也是他们的一大特征。在线教育被疫情黑天鹅急速催生起来,在需求迅猛增长之下,不仅教育了学生、家长,也教育了教培机构掌门人。融资一轮紧跟一轮,甚至金额一轮比一轮大,手里资金充裕的他们一个比一个敢花钱,在抢占市场规模上杀伐果断。你推出49元体验课,我就推出9.9元体验课;你送个小礼包,我就送个大礼包;甚至只要报名就送智能点读笔。
细数教培行业走过的这三十年,有持续领跑的新东方,有异军突起的猿辅导,还有曾经辉煌的巨人,更有大量的中小机构在做基石,是这些机构的掌门人带领团队贡献了公立教育外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还将带领团队如何进行教培行业接下来的精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