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危害范例6篇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见面了,甚至可以说就算是见了面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彼此只有在网络世界才能够那样亲近的做朋友。现实里的我们变得越来越生疏了。

在现代戴眼镜的人比不戴眼镜的人要多但在听妈妈说到的那个过去,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过去的人为什么都不用戴眼镜啊!太奇怪了!近视不应该是很常见的吗?

[关键字]网络病毒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

我校的校园网起步于9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校园网作为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平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网络病毒也利用校园网大肆传播,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何保障校园网的正常运行,保障用户计算机不受病毒的侵扰,一直是各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简单探讨基于校园网的网络病毒的防范方法。

一、什么是网络病毒

计算机病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它传播的途径多!速度快!范围广,危害信息安全,防范代价较高。网络病毒一般分为有害和无害的病毒,其传播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页代码,文件下载,漏洞攻击等方式。

二、网络病毒的危害

校园网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学生机房和教师机房,教师办公室和寝室,有固定用户的电脑也有公共使用的电脑,使用情况非常复杂。一旦网络病毒在校园网内大肆传播,将造成用户文件丢失,网络阻塞,甚至计算机无法启动等严重后果。例如:冲击波病毒、震荡波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等曾在校园网内大规模传播流行,感染病毒机器反复重启,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最多的是arp病毒引起局部网络时断时续,网络访问非常困难。总之网络病毒严重危害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在校园网内必须建立起对网络病毒全方位的防范措施。

三、校园网的病毒防治的一些方法

根据网络病毒的特点,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多方面考虑。只有将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学校网络管理员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章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加强师生的防范意识,使校园网师生深刻了解网络病毒的危害,自觉地采取防范措施,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根据近几年网络病毒流行和发作的态势可以看出,对于网络病毒,防范比整治更重要。

2.学校网络管理员应该合理的规划校园网和实行主机实名制。学校应该实行实名上网,有效的管理是防治网络病毒的基础。合理规划校园网,方便计算机的划分和管理,从而使计算机只能在相应的位置范围内使用;对入网计算机的命名实行实名制统一管理,发现有问题的计算机及时隔离,借助这两项措施,网络管理人员将很方便的定位到问题计算机。

3.学校网络管理员应该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官方补丁,使用正版的系统和软件,不用盗版。许多传播性极强的网络病毒利用了操作系统漏洞或常用应用软件的缺陷,存在这种漏洞或缺陷的计算机极易受到病毒的感染,进而成为病毒传播的帮凶。如震荡波病毒流行时感染率极高,破坏力极大,我校校园网内大多数用户的计算机都被感染,几乎造成校园网的瘫痪。只有及时更新系统补丁,才可能防范这一类的网络病毒。所以,要求校园网用户打开操作系统的自动更新功能,及时下载和安装系统补丁非常必要。

4.学校网络管理员应该建立FTP服务器,校园网的服务器是信息交汇的平台,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重要的存储服务。FTP使用的人非常多,可能有少部分用户利用这些公共网络服务恶意散播网络病毒,一旦病毒侵入这些服务器,就会利用它们在网络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传播。因此必须加强校园网服务器的防病毒配置。首先,网络服务器必须安装正版的操作系统并及时更新补丁,合理配置网络服务程序,禁用不必要的系统服务,从而减少受病毒攻击的可能。其次,必须在网络服务器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并打开实时监控,一旦有用户恶意上传病毒,系统也能够自行清除。再次,利用监控软件对系统关键目录和文件进行监控。这样,只要病毒以文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关键目录和文件中,管理员也能及时发现。

5.学校网络管理员还应做好系统备份工作,提高计算机恢复能力。FTP服务器上有大量的重要数据,应该经常做好备份工作。另外一些办公室的电脑上也有大量数据,比如教务处有大量的学生信息和成绩等等,也应该定期做备份。

关键词:雷电;医院;网络

我院地处河北省雷电高发区,易受到感应雷击的影响,从网络组建以来,我院网络多次遭受雷击,使各种网络设备,如交换机、电脑主板、网卡、电源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使得部分工作站无法使用,造成很大影响。现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谈谈雷电所造成的危害。

雷电的产生是由天空中云层间的相互高速运动,剧烈摩擦,使高端云层和低端云层带上相反电荷。此时,低端云层在其下面的大地上也感应出大量的异种电荷,形成一个极大的电容,当其场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产生对地放电,这就是雷电现象。

计算机网络属于弱电系统,采用了大量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于网络设备中,而这些设备对于高电压、高电流的防护能力大大低于普通的电气设备,电路集成度越高、功能越强,一般来说耐压和耐流的水平就直线下降,因而对浪涌电压(SURGE)的防护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1.1雷电对设备的损害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击雷,是指带电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直击雷威力巨大,雷电压可达几万伏至几百万伏,瞬间电流可达十几万安,在瞬间产生了巨大的热量、机械应力、电动力和电磁辐射。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损坏、设备结构分解、电路及金属构件熔化、微电子电路损坏等事故,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此外,直接雷击的部分电流将沿着与被击中物体相连接的金属管道、线路传递到很远的地方,从而使被破坏的区域扩大。在雷电通路上,物体会被高温烧伤甚至融化。

另一种是感应雷,是指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所带电荷迅速消失,而地面上某些范围于散流电阻大,感应电荷无法立即消失,以致出现局部高电位;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因电磁感应而产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由感应雷引起的事故约占雷害事故的80%~90%。尽管这种放电产生的能量较小,但对于脆弱的电子设备来说,往往造成灾难性的损害。此外,由对地电流产生的磁场辐射会在邻近金属环路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如果环路存在断点,有可能会在断开处产生放电而对周围物品造成伤害。

直接雷击或感应雷击都有可能产生浪涌电压电流,浪涌可以沿着各种导体传播数十公里仍具有破坏能力,对连接在该线路上的设备造成伤害,这种形式被称为远端雷击或浪涌放电形式。浪涌放电往往发生在非雷电放电现场,容易被忽略,使人猝不及防造成损失。通信网络线路附近往往平行敷设有动力设备电力电缆,如果线路间距不够或缺乏良好的屏蔽,在动力设备操作期间会在通信网络线路中感应出浪涌电压电流,如果这种浪涌电压的幅值或变化速率超出电子设备所能承受的水平,将会对电子设备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雷电放电期间,由于接地电阻不可能完全消失,在雷电放电电流较大时,会引起地线系统电位急剧上升,从而在设备内部产生电位差破环设备的电气绝缘结构造成损害,这种现象被称为雷电反击。

雷电及浪涌冲击对通信网络的影响还表现在干扰正常通信内容,增加误码乱码几率,甚至使通信网络陷于瘫痪状态。

1.2雷电引起的网络设备故障主要原因感应雷对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危害最大,据资料显示,微电子设备遭雷击损坏,80%以上是由感应雷引起的。

广域网的雷害主要来自感应雷击,通常不受直击雷的破坏,因广域网线遭受高压雷电袭击时,其自身首先溶断。所以防护感应雷是广域网的防雷重点。

局域网虽然都在室内,但由于设备接口耐压很低,加之线路屏蔽、布线距离、布线方式等因素,感应雷击浪涌过压都可以通过网络对设备造成破坏,局域网的RJ45头因信号是一收一发,其保护应按两对线来对待。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类型;危害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含义

所谓网络道德失范,即不道德或者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网络行为。那么,如何判定网络行为不符合道德或者伦理规范呢?学者们并没有给出一个严格的说明。主要原因在于,网络行为是近几十年来才大量出现的行为,而评判人们行为正确或错误的观念需要较长的过程,这意味着在网络行为上,并没有特定伦理判断准则。所以,人们倾向于使用以往的社会观念来评定网络时代中网络行为的对错。人们坚持以传统观念来看待网络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失范,也就是指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不符合人们所信守的传统道德观念或伦理规范。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

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可以发现网络道德失范有不同的类型,本文将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入手,来归类现在青少年的网络失范行为。

1.网络道德失范的害他行为

害他行为会给他人或者社会带来较大伤害,比如,使用网络病毒侵入个体的银行账户,就可以偷窃他人的财产而不被人知觉;或者非常隐蔽地进入组织的网络系统,就可以偷窥其科研的秘密。有组织的黑客行为甚至会给社区或国家带来灾难。与传统社会害他行为不同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永远属于年轻人,同时,由于青少年在道德认知上的不成熟,所以青少年最容易成为害他行为的主体。比如莫尼可在15岁时就成了美国最为出色的黑客之一,他毫无约束地进入他人的银行账户,甚至偷偷地潜入国家机要部门的网络系统中。在国内,也不时有青少年利用自己的网络技术而危害社会、组织或者他人的报道。有些网络技能较好的青少年不能完全清楚其特定行为带来的后果,因此,有相当部分的案例并非完全预谋的犯罪。这也说明了普及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意义所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而言。

2.网络道德失范的逐利行为

3.网络道德失范的宣泄行为

害他行为有侵入性的特点,逐利行为有满足私利的特点,还有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最为普遍,并且与网络技能水平没有多大关系,即网络宣泄行为,也有学者称之为情感型的道德失范行为。行为主体为了满足其心理需要或者情感需要,在网络上不符合社会观念的信息或者观点,由于网络上内容的开放程度与可视程度很高,所以,信息或者观点暴露水平很高,甚至在数小时内得到几万人次的点击率。由于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都没有定型,并且其心理也很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将一些较为幼稚甚至极端的观点在网络上,来宣泄自己对社会或生活的不满。

也有学者认为,网络宣泄行为在有些时候确实与传统社会中的道德观念相冲突,对青少年而言,是成长中所出现的偏差。教育者或者家长责任就是,尽量在现实生活中向青少年提供健康的宣泄途径,比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健康的社会交往或者成长的机会,即所谓的“升华”(Fortson,Scotti,Chen,Malone,&DelBen,2007)。也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在网络上的宣泄行为在危害程度上较大,因为他们的观点、情感、与不满很容易感染其他的同龄人(Morris,2007),所以,宣泄型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得到重视。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

青少年处于信仰、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从社会上接触到的信息与行为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Arkin在五年的长时跟踪研究中发现,那些经常浏览与经常接触网络失范行为信息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不道德的行为较多,甚至倾向于犯罪行为(Arkin,2008)。与传统的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相比,网络上的失范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如下几个特点。

1.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2.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3.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

在上文中,我们指出,宣泄行为的真实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观点,而不是故意给他人造成心理伤害。确实,很多在网络上随意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并没有特别的恶意与目的,但实际情况是,与传统社会价值观以及信仰相背离的观点常常误导青少年。如Walther在研究中发现,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更容易相信网络世界中的信息,那些经常浏览名人博客的青少年在价值观念上更倾向于质疑传统道德观念,所以,在英美发达国家,很多社会名人在网络上的发言是受到规范与约束的。Walther认为,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失范行为非常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时代感受与心理特点,所以,青少年在网络上的宣泄行为很容易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同情,其网络传播的范围也会更广泛(Walther,2002)。

由于网络沟通的便捷与匿名,青少年很容易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够表达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之所以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恰恰是因为它们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是相冲突的,所以,网络上青少年可以接触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触及的话题。经常接触与传统道德观念不符的内容与信息,导致青少年在价值观念上有异化的倾向,比如,Bassett在研究中发现,与网络不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相比,网络渗透率很高的国家的青少年在价值观上更为混乱,而这种混乱与青少年自身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关,他们通过网络对话相互引导,相互影响(Bassett&O'Riordan,2002)。

四、结语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指出了青少年常见的三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即“害他”行为、“逐利”行为以及“宣泄”行为。但实际上,还有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没有得到归纳。随后,我们又指出了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三种危害,即示范效应、犯罪引导以及价值观的误导。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既可能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体,又可能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受害人,所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防范与治理,也是救助青少年免受网络伤害的过程。

参考文献:

[1]Arkin,R.C.(2008).Governinglethalbehavior:Embeddingethicsinahybriddeliberative/reactiverobotarchitecturepartI:Motivationandphilosophy.PaperpresentedattheHuman-

RobotInteraction(HRI),20083rdACM/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2]Bassett,E.H.,&O'Riordan,K.(2002).EthicsofInternetresearch:Contestingthehumansubjectsresearchmodel.Ethic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4(3),233-247.

[3]Fortson,B.L.,Scotti,J.R.,Chen,Y.-C.,Malone,J.,&DelBen,K.S.(2007).Internetuse,abuse,anddependenceamongstudentsatasoutheasternregionaluniversity.JournalofAmericanCollegeHealth,56(2),137-144.

[4]Freestone,O.,&Mitchell,V.(2004).GenerationYattitudestowardse-ethicsandinternet-relatedmisbehaviours.JournalofBusinessEthics,54(2),121-128.

[5]Galatzer-Levy,R.M.(2012).Obscuringdesire:Aspecialpatternofmaleadolescentmasturbation,internetpornography,andtheflightfrommeaning.PsychoanalyticInquiry,32(5),480-495.

[6]Ming-guo,L.(2004).OnEffectsofInternetuponCollegeStu-

dents'Behavior[J].JournalofNan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2,015.

[7]Morris,M.(2007).TheLegalProfession,PersonalRespons-

ibility,andtheInternet.YaleLJPocketPart,117,53-288.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原因危害对策

一、前言

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青少年对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表现出极大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互联网对青少年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他们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方式。有部分青少年因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现场多有发生,“新华网合肥2005年2月28日报道,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80%是网络成瘾造成的,他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比高中生还要厉害。”[1]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研究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和危害,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对如何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探讨

1.学习方式转变不顺,学习目标不明确。

2.学习环境转变,从众心理影响。

大学生聚集而居,学生群体的整体的生活文化和学习环境会对个体造成重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50.12%的学生上网受环境、他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3]大学生与中小学学生相比,生活方式比较丰富和多元化,大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彼此增多,交流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学习方面。受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的渠道增多与学习方式增加的同时,沉迷网络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大学生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造成的结果是一个人沉迷网络周围的人也紧随其后。

3.自我约束能力的不足。

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能进入大学的学生也是同辈群体中的佼佼者,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社会视之为天之骄子。家长和老师的关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之一,但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会造成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上的自我约束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一旦离开了父母的帮助,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弊端暴露无遗,同时由于大学和家庭所离距离较远,父母的关怀和监督受到时空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部分自制能力不足的学生放纵自我,沉迷网络和游戏不能自拔。

4.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产生消极情绪。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就业”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常谈不衰的话题,常常以天之骄子自居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局,曾经求学时的雄心壮志被严峻的就业形式所击溃。由于受这种悲观消极情绪的影响,导致部分在校大学生不思进取,抱着“学与不学都一样”、“找工作不需要好成绩”的心态,在学校消极度日,网络正好成为他们心灵的避难所,于是网络游戏和电视剧成为大学生消遣度日的首选。

三、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危害

四、对策

罗森从事心理学研究长达25年,其最近致力于研究社交网络对于学生的影响。

该研究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很多高中、大学生在集中2-3分钟精力后就转移到发短信或者玩应用软件上,医学上称之为注意力缺乏症(ADD)。

罗森表示,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就如何使用科技产品交流,并以孩子们感觉舒适的方式问询。(编译/武上晖编选:)

THE END
1.网络反腐的利弊分析(精选6篇)显然,网络已然成为反腐的又一大利器。据媒体统计,十八大以来,至少十多位官员以网络方式被举报,进而被纪检部门公开停职并调查,有的甚至踉跄入狱,广大网民掀起了一场网络反腐的大风暴,网络反腐可谓风生水起、格外耀眼。下面总结了近几年一些典型的网络反腐案例: (一)单增德“承诺书”事件 2012年11月,一份据称为山东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g8tt8.html
2.事件:社交平台侵犯用户个人隐私(图片源自网络) 截至10月9日,@Hackl0us的相关微博点击量达到1973万,话题阅读量达到1.7亿,话题讨论量达到1.2万。这一数据表明,公众非常关注对于App平台过度获取用户信息事件。 【案例来源】 《南方都市报》微信反复读取用户相册!博主披露最新进展 https://mp.weixin.qq.com/s/y20MxQgf84L0o4mRbKGxdw http://media-ethic.ccnu.edu.cn/info/1168/2891.htm
3.关于网络利弊的名言警句?网络被骗怎么追回_怎么报案_7天追回损失_ 网络被骗怎么追回 ,专业处理被骗案件,并成功帮助被骗者挽回损失,成功追回案例1000+.全天24小时在线保密受理!广告 关于网络利弊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有利:1、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加藤义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所说。2、如果错过互联网,与你擦肩而过的不仅仅是机会 关https://wenda.so.com/q/1678747563214607
4.关于打击跨境网络赌博犯罪,我们如何侦查?我的建议和想法根据网络赌博检索结果,刑事案件罪名分别占比:开设赌场,赌博罪,诈骗罪,帮信罪等。 跨境网络赌博犯罪人员受教育程度 跨境网络赌博犯罪的犯罪主体以 男性为主,犯罪年轻化趋势明显。30岁左右高中以下学历的年轻人正在成为跨境网络赌博犯罪的主要人群。 公安部公布打击跨境赌博犯罪十起典型案例: https://www.secpulse.com/archives/198719.html
5.网络安全主题班会教案反思(优秀7篇)网络诈骗是一种新的诈骗与犯罪手段,对于社会阅历不深的青少年来说尤其容易上当受骗。去年6月,在海珠区某中学就读的15岁女孩小红(化名)和几名女同学在昌岗中路某卡拉ok厅与网友见面,被网友在饮料中下了药,昏迷不醒。结果被其网友及另外五名同伙蹂躏残害,并被劫3部手机、1只金戒指、1条项链。看了这则案例对你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60914.html
6.「媒介伦理与法规」万字笔记已做好!直接打印背!案例积累 1.深度造假: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22年3月18日的报道,深度伪造视频《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视频中宣布已实现和平》被广泛分享。同时另一条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呼吁乌克兰士兵放下武器》短视频也被广泛传播。这段用深度伪造技术制作的投降短视频,被黑客放在乌克兰一家网站上,观看人数超过25万,最终乌克兰总统泽连https://www.douban.com/note/856366199/
7.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精选25篇)为此我们数学系信息宣传部举办了网络安全主题班会。 此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了解到了多种网络诈骗和预防方法,为了减少同学们被骗的几率,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预防方法。 主题班会前期准备工作中信息宣传部全体成员精心准备PPT并且反复练习班会整体流程,为了使本次活动更精彩,部员们做好了充分准备。班会期间我们https://yjbys.com/cehuashu/zhutibanhui/1339492.html
8.一个网络结构优化的案例四、网络中的数据通信是双向的,路由设计除了考虑去程还要考虑回程,好多初学者在网络排障中都会忘记查看回程路由,而在在此案例中,回程路由协议也是静态的,为了保证冗余增加了一条浮动静态路由。 通过以上分析,此网络结构存在以下弊端,链路利用率低,虽然设计者的意图是实现负载均衡,但实际上流量只走单链路,即交换机2与https://www.jianshu.com/p/1fef72e0937c
9.网络环境下德育案例8篇(全文)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案例 题目: 作者:黄秋菊 以网络资源为载体,提高沟通实效 以网络资源为载体,提高沟通实效 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网络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繁的一种现代信息资源。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上网都是忧心忡忡,那作为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该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呢?我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cl49hig.html
10.网络营销经典案例企业官微作为企业产品和理念的传声筒的刻板印象早已深入人心,微博里不外乎广告和抽奖,但此次联合的互动,却让众多网友惊叹:没想到你们是这样的企业号!此次互动不但让众多企业的曝光度大大提升,广告硬植入的不适感也完全消失不见,可以说这一次典型互联网思维方式的成功网络营销案例。 https://www.weyes.cn/new-20180724190217.html
11.网络使人更疏远辩论案例比对分析.doc网络使人更疏远辩论案例比对分析 一、基本思路 网络的虚拟性、不真实性、虚假性,缺少诚信的支撑 网络社交工具带来的弊端,如QQ、微博,facebook等,导致网聊热见面冷。 网络诈骗 社交工具 见网友之后被害事件 和亲友的关系变淡变疏 玩网络游戏给家庭带来的亲疏关系,过多的沉迷虚拟世界,减少对于现实世界的依赖,减少跟https://m.book118.com/html/2018/1228/5301003012001343.shtm
12.《网络游戏是与非》教学案例(平板课)《网络游戏是与非》教学案例(平板课) 网络游戏的是与非 授课教师:黄婷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第8课第二课时,活动旨在交流中感受网络游戏的利与弊,以及网络游戏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后掌握一些避免沉迷网络游戏的小方法,认识到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形成健康适度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1892245&cid=5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