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带孩子与年轻父母有没有区别呢?专家认为这种区别存在而且差距较大。首先,在对孩子的态度上,父母趋于理性,而隔代老人趋于感性。父母教孩子一种知识,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满足孩子一个要求,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处,着眼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作准备。但老人对待孩子往往有一种溺爱的倾向,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是对他们有益或有害。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关键词:隔代教育思路
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还有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中国社会形态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原始社会开始,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源远流长的沿续到今日。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而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品质。隔代教育的优劣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家庭规模持续缩小,“空巢家庭”异军突起,隔代家庭显著增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深刻地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广泛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并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从教书育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度,审时夺势,准确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学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最佳配置;主动对接,不断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径;适应社会和家庭教育变化的现状;狠练内功,夯实素质教育的根基。努力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思路,架起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金桥。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的利弊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扬长避短,不断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
我对这位来访者提出了以下咨询建议。
一、祖辈与父辈对隔代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
祖辈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祖父母会是孩子很好的老师,孩子可以从祖父母处得知家庭的历史和渊源;祖父母也是很好的照顾者与调停者,他们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当孙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祖父母就成为两代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如果父母认为祖父母看管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而自己完全放弃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造成家庭角色的缺乏和混乱,则会凸显家庭教育的弊端。
另外,隔代教育中要避免过度溺爱孙子女现象,吃饭穿衣等生活琐事要给孩子自己解决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这时外婆说外公很溺爱小外孙,因此老两口之间经常有冲突。)防止过度放任小外孙,注意礼貌礼节的教育。(这时外婆表示自己想严格教育外孙的,但是孩子很会察言观色,外婆严格教育的时候,孩子就去叫外公来做救兵,搪塞过去。)所以家庭中的祖辈之间,与父辈之间要有一致的教育认识,一致的宽严度,否则重心不稳,孩子很容易滑向偏袒他的一方而不理会其他人的要求。
其次,可以直接告诉女儿女婿:“孩子的教育,父母是关键,是主要责任人。挣钱本身就是为了孩子,但是不培养孩子能力和自己挣钱的本事,父母挣再多的钱也是徒劳。坐吃山空的道理人人都懂。所以精力也要转移一部分放到孩子的教育上来。我教育外孙的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只能配合你们教育,不能全部扔给我,你们撒手不管。”这位外婆表示非常认同这样的做法。
二、祖辈与父辈应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良好的充分的沟通
例如,外婆发现小外孙已经上中班了,别的小朋友在父母的教育下,已经能顺利的从1数到100,有的小朋友甚至会从1写到100,而自己的小外孙还不会数数,更不会写。最近逼着孩子写1到10,而即使每天只写一个数字,小外孙也是磨磨叽叽,极不情愿的在外婆横劝竖骗下完成。那么这种情况外婆要及时和女儿女婿沟通,共同商量对策。经常向女儿女婿如实汇报孩子的问题,可以引起父母的重视,让父母及早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报喜不报忧,让年轻的父母麻痹大意。
三、祖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李某表示对这次沟通很满意,应该和女儿交流教育孩子的问题,同时也表示会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注意方法,多用游戏等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在我和这位外婆的交流过程中,小外孙一直在旁边动个不停,一会儿去旁边看看,一会儿又回来看看又走了。在他回到座位时,我叫住了小男孩:“宝贝,你想爸爸妈妈吗?希望爸爸妈妈陪你一起玩吗?”
小朋友回答说:“想的,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我告诉小朋友要把这种愿望讲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多陪你一起玩。我的耳边回响起那首歌:“妈妈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最爱我,我却总是不明白,爱是什么,爸爸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最爱我,我却总是搞不懂,爱是什么,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我告诉小朋友把这首歌学会了,唱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爸爸妈妈会多和他在一起玩了。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关键词]家庭教育;祖辈;隔代教育;利弊
[中图分类号]G4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平(983―),男,四川营山人,本科,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通天小学教师,中学二级。
隔代教育指三世同堂家庭和隔代养育家庭中存在的“中国特色”教育方式。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模式逐渐形成。隔代教育是一种在中国城乡都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在认识到其减轻年轻一代养育负担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隔代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一、隔代教育的现状
二、老年人在隔代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
从隔代教育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老年人与隔代教育的特殊关系,老年人对隔代教育影响重大。
(一)老人在隔代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最直接把老人变成宝的,就是老人在隔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国,老年人向儿孙们提供的援助项目中,比例最高的是“看管孙子”,占4。在日本,老年父母所承担的家务,除烧饭外,比例最高的是“照看孩子”。男性老人承担这份工作的占22,女性老人则高达397。在我国,有一半以上的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照顾孙辈。
其次,老年人在教育和抚养孩子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对于孩子在不同年龄出现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很有方法。他们注重让孩子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强求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有助于孩子形成勤奋学习、刻苦耐劳的良好思想品质。老年祖父母疼爱孙儿,常常会细心观察孩子的表情,不仅是面部的表情,还包括孩子的语音、语调、语速等言语变化,手、脚四肢动作和形体姿态的变化,来揣摩孩子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内心情感活动,以便对症下药予以疏导、劝解,帮助孩子培养自尊感,发展独立性和进取心。
最后,老年人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要有正义感,有尊严,人和人之间要懂得谦敬、礼让、宽容、诚信、友爱。同时老年人喜欢用讲故事等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把传统的优良美德传授给孩子,有助于孩子在面临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时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利于孩子成为一个有良好思想品德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有的年轻父母则只是注重学习知识的培养,忽视优良传统美德的教育。
(二)老年人在隔代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当然,老年人对下一代的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存在一些误区和负面影响。
首先,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简单,常用形式为语言育人即言教,而在语言教育孩子时会出现许多问题。老年人一般只会对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直接批评,很少赞扬孩子的优点,没能很好地掌握表扬与批评的艺术。这样会使孩子不听劝告,甚至进行辩解,最终结果就是不仅不能很好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也不能发挥孩子的长处,甚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其次,老年人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教育能力,不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老年人经常用自己“踏过多少桥”或“吃过多少饭”来显示自己资格老、能力强。但是在如今的知识经济下,新科学、新技术不断呈现,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老年人凭着几十年前的育儿经验来抚养孙辈,大都是难以成功的,因为现代孩子的思想与能力与以前的孩子有很大区别。因此,老年人如果不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方法与技能,则不能给予孙辈科学的指导。
最后,老年人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委屈孩子,不愿让孩子受一点苦,让孩子在完全的顺境下,在温室里长大,陷入了隔代教育的溺爱窠臼中。老年人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得无微不至,使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老年人这种“保姆式”的教育使得孩子只会更娇气,适应性弱,依赖性强,为所欲为。
三、克服隔代教育弊端的几点对策
要使隔代教育取得积极的效果,老年人要改变教育观念,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祖辈应当更新观念
祖辈教育孙辈不能完全照搬当年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社会在发展,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祖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教育与爱相结合。祖辈应注意发掘孩子的才能,发挥孩子的优点,不能只把孩子当孩子,为他安排好一切,而应该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老年人要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要多看有关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了解儿童的心理,不识字的老人则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要盲从自己的经验而固执不接受学校的教导。同时,老年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儿童的模仿意识很强,老年人应该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老年人要提高自身素质,祖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教育质量。祖辈要教育孩子就要自己先接受教育。祖辈要心态年轻,性格开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乐于接受外界事物,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定位,不仅要照顾好而且要教育好孩子。
(二)积极主动寻求帮助,接受正确的指导
老年人要多与学校和孩子的父母沟通,及时反映孩子的情况,齐心协力,一起教育孩子,增进彼此的信任和相互协作,避免目标不一致而引发家庭矛盾。不要认为孩子交给我就任由我如何管教,固执地以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孩子以致误导孩子,错失培养人才的良好时机。
(三)藏起对孩子的一点爱
毋庸置疑,所有祖辈都是为孙辈好,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给他们。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祖辈对孙辈是溺爱大于教育,祖辈的姑息纵容和包办代替,一味迁就和百依百顺成为普遍现象。其消极后果是: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懒惰、娇气、磨蹭,缺乏朝气、理解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自主自张,缺乏独立人格。因此,祖辈在养育孩子时应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孩子做小事的能力,让孩子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是磨炼孩子意志的好办法。
(四)鼓励孩子合群,让孩子出去玩耍
一项调查发现,在“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祖辈与父辈差异极大,经常鼓励的祖辈只有2。由于祖辈对孩子采取限制多于引导的“看管方式”,孩子的主动交往意识弱,隔代抚养的孩子主动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孩子融入群体之中的时候,他不但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他的困惑和痛苦通过与人交流也会得到化解。因此,孩子只有融入群体,才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社会的需要,才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会生活享受快乐。可是,不幸的是,许多孩子由于生活的限制和学习的压力,加上老年人的严格看管而失去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孩子合群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久而久之造成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在隔代教育中,老年人与孩子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双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可以得到良好的互动。虽然老年人在隔代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克服的。简而言之,老年人在照顾、教育孙辈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因为照顾孩子而影响睡眠和愉悦的心情;同时,老年人的教育观念及方法在某些方面需要与时俱进,以使下一代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集体观念教育,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年轻的父母为自己的事业而奔波劳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于是把孩子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便产生了隔代教育。这类现象在当今农村比较普遍,70%的留守儿童就是隔代教育,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就这个问题,经调查,结合本校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隔代教育”的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老师如果采用简单的说教、批评训斥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格环境,寻找心理教育的契机,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
1.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班主任要对本班的隔代教育孩子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1.2隔代教育的孩子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他们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个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加强集体观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隔代教育”的监护人,多数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的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其中有很多老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和、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也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这些孩子不关心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我行我素。因此,教师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学会赏识,要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把自己的心理话倾诉出来,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后,他们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极大的促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