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日前公开表示,“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行业将以九大区域为重点,逐步取消国内旅游“地陪制”,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限制区域旅游发展的政策。
虽然9个区域中并不包括海南,但并不意味着海南就可以置身事外。正相反,作为单一旅游目的地,海南本地社的客源几乎全部仰赖外地组团社,现158家旅行社中有150家的主体业务都是地接。因此,它们身不由己地处在了全国旅游业改革大潮的波心浪尖。
巨变临头
所谓的“地接”、“地陪”是指一地组团到另一地旅游,该团必须交由旅游目的地旅行社接待或陪同,这种传统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还限制了旅游线路的拓展。取消强制性“地陪”后,将允许出发地旅行社对旅游团队实行组团、接待一条龙服务。
由于意识到地陪制的弊端,国内很多旅游区域内都已率先取消地接,开始建立无障碍旅游机制。据有关媒体报道,继长三角、泛珠三角先后取消“地陪”之后,4月17日,贵阳、重庆、昆明、南宁、绵阳等西南五城市也打破各自为政的地区壁垒,建立无障碍旅游区。
他认为,取消地陪制将给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垂直分工,形成新的旅行社格局:实力强大的旅行社将走向全国,建立以资本或股权为纽带的大网络体系,形成批量采购机制,获得优惠价格,成长为旅游批发商。大部分旅行社能力弱化,沦为大社的分支部门,充当旅游零售商,或干脆消失。
利弊迭现
面对即将到来的巨变,海南旅游界人士众说纷纭。
旅游专家李澄怡为此击节叫好,认为符合市场发展潮流,将促使海南旅游的健康发展———旅游以前被不恰当地划作特殊行业,设立旅行社需旅游局批准,其实旅游企业应该和其它类型企业无差别。同时,海南旅游的激烈竞争态势和恶劣生存环境,造就了大量旅游界人才,实现无障碍旅游后,这些人会大有用武之地,就像当年海南的房地产泡沫反而成就中国房地产界的“黄埔军校”一样。
港澳国旅总经理王德胜说,取消地陪是鼓励海南的旅行社走出去,但各地都有自己的品牌,拥有地利人和,各种费用产生少;而外来社设立办事处、分支机构费用高,因此旅行社外出竞争相对困难。
海南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认为取消地陪制有利有弊。
他说,取消地陪制将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旅行社成本。但这是有前提的,只能在目前国内旅游的恶性竞争态势下,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小区域内实现,如果跨区域运作,反而会提高成本。同时,由于旅行社逐步走向组团地接一体,炒卖团队的问题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解决。此外,取消地陪制后,短期内组团社和地接社间可以通过资本纽带进行合作分工,减少恶性竞争,减少工序,减少利润流失;海南的旅行社将不再是简单地接。
同时弊端也不少,旅行社在跨区域运作时可能会碰上水土不服,增加成本。比如说,导游一般要当地的才能做到原汁原味,容易被游客接受。客源地导游一般不熟悉旅游目的地情况,导致成本增高;如果导游没有责任心,胡乱讲解,将损害旅行社和景区形象。
积极应对
杨哲昆认为,目前海南旅行社运作不太规范,很多导游素质较低,且旅行社和导游等严重“超生”。如果强行快速取消地陪制,海南的大部分旅行社将会倒闭,80%的导游将面临失业,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取消地陪制两三年内只能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并要把握好尺度,不宜强行推广,但要积极改良推进。完全取消地陪制有两个前提,一是导游素质达到较高水平,但目前海南多数导游基础教育和业务实践并不够,需大力发展旅游教育。在没有达到这两个前提的情况下,海南不要多凑热闹。海南现行旅游运作模式虽然问题重重,但目前只能权作拐棍,暂时不能扔掉。
李澄怡分析,取消地陪制,将使海南旅行社竞争空间放大,竞争平台提高,面对的问题更多、面临的对手更强大。这就建立了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将有部分低层次的旅行社被淘汰,旅行社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细分化,如将会出现一些专作热带雨林生态游和红色旅游的旅行社等。
同心旅游联盟秘书长梁毅翔说,在国外很多地方,设立分支机构不需旅游主管部门审批,却需经当地旅行社协会认可,如香港就是这样操作的。因此海南要大力推动旅游行业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应有作用。
王德胜认为,海南的旅行社也可以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客源网络。不过海南本岛缺乏大旅行社或紧密的旅行社联盟。海南要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通过资本纽带建立紧密的旅行社联盟乃至打通整个旅游链条的联盟。
据记者了解,海南部分旅行社目前正积极准备走出去,已有三四家旅行社开始收购外地旅行社开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