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软实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继承与创新,并以此不断推动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高校思政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活动开展等,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校应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从教师认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育平台、教育环境等方面发力,提升二者融合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提升思政教师教育认知,促进教育的专业化,是高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首要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需要思政教师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价值等的认知,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实现二者有机融合。
一方面,高校可考虑以“团建”形式,组织教师深入各地。通过参加当地民俗活动等,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价值认知,进而能够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为思政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价值认知,从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推动教育的全面化,是高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基本要求。传统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以教科书呈现为主,具有单一性、滞后性等特征,难以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精神内涵,能够为思政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契合度,使思政教育更加多元化、全面化,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
一方面,思政教师应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结合院校实际办学特征、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思政教育价值取向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针对性融入。例如,师范类院校应更加注重良好师德师风的养成,强调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尊师爱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并将其引入思政教学过程,在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彰显师范教育特色。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之间的交叉点,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思政教育中的具体作用,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内容的覆盖面,推动教育的全面化。例如,将传统美德中“仁爱”思想引入思政教育过程,能够引导大学生学会相互尊重,遵循道德良知;将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渗透到思政教育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提高教育的互动性,是高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和非物质文化层面之分,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改变单一的讲授式方法,以多元化教学方式,将不同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中,充分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
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加大教育的渗透性,是高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举措。人与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因此,高校应积极创设蕴含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优势,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园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廊、文化墙的方式,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观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传统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表演、角色扮演等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加强教育的渗透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能够丰富思政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思政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进程。基于此,高校要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