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3.01.09
湖北均县武当山的“治世玄岳”坊
(
老北京胡同早年间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胡同口上都安个木头或铁栅栏,其作用就像现如今时兴的防盗门一样,说是为了防盗。明朝弘治年间,有个叫王敏的百户(小军官),给皇帝递个奏折,说“京城之内,大街小巷不只一处,巡捕官兵只有700余名,未免巡历不周,一闻有盗,昏夜追赶,小街曲巷辄被藏……”所以请求“要于京城之内外小巷路口置立栅栏,夜间关闭”。当时京城虽然夜夜有“霄禁”,禁止行人往来,但还不能防止盗于小巷长街之内,因而要安上栅栏帮助官兵防盗,皇上一看是帮助维护统治的奏议,就批准了。于是北京的胡同里就都安上了栅栏。
到了清朝,栅栏有增无减,乾隆年间,北京城已有1700多道栅栏。光绪年间还对这些栅栏进行修缮。现在这些栅栏虽然没有了,可也留下不少叫栅栏的胡同名称。最有名的要数前门外的大栅栏(老北京人把”栅”念成“市”音)。此外西长安街的双栅樯胡同、西四南的大院胡同也叫二道栅栏,丰盛地区还有三道栅栏胡同、三道栅栏北巷等等。据《北京地名志》一书记载,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些胡同口还能看到严密的铁栅栏,或已经坏了的牌坊。
老北京主要的街巷胡同口,早年间都有牌楼,这是北京胡同的又一特色。牌楼也叫牌坊,或简称为坊,原本是起“门”的一样的作用,后来逐渐变成街巷胡同口点缀性的建筑物了,也成了古老城市街巷胡同的特殊街景了。
从形式上看,牌楼有“不出头”和“冲天式”两种,如再细分就看间数和楼数了。
街巷胡同的牌楼大都是“冲天工”。牌楼以木结构的居多,也有琉璃的、石的、水泥的和彩牌楼。北京的牌楼打元朝就开始建造,明朝永乐年间在各主要街巷胡同又建造了许多,到了清末,北京共有牌缕57座。比较有名的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前门五牌楼、成贤街牌楼。
东四,元朝这地方叫十字街,明朝叫成了大市街,那时在这里,东、西、南、北各修建了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南北向牌楼额上写着“大市街”三字,东边牌楼上写“履仁”二字,西边牌楼额上写“行义”二字。同时在西四也建了这么四座牌楼,南北向牌楼上写着“大市街”;不过东边的牌楼上额上写着“行仁”二字,西边的牌楼额上写着“履义”二字。
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也是明朝建的。永乐年间,在皇宫北边神武门(今景山前街)往东三里、往西三里的十字路口,分别建了四座牌楼。同时,在天安门前的东、西长安街上,也分别建了两座牌楼,一座在街心,一座在街口,街心牌楼额上均写着“长安街”三字;长安街路北,东单十字路口稍北有座单个牌楼,上书“就日”,后被称为东单牌楼;而与之遥相对应的西单路口稍北也有座单个牌楼,上书“瞻云”,后被叫做西单牌楼。
前门外的那五座牌楼可不同于东四和西四牌楼,不是说建了“五座牌楼”,而是在位于今天前门大街北端地下通道的那个地方,建了一座五间六柱冲天式大牌楼。这个五牌楼的“五”,则是指一座牌楼的五个间量。五牌楼也明朝建的。
成贤街上的四座牌楼,也同样是明朝建的,都是一间二柱三楼垂花柱出头悬山顶式,这样式在北京街巷胡同中是少见的。这四座牌楼靠外边的两座上边都写着“国子监”。
此外,从《京师坊巷志稿》的记载中还右以看到,在交道口南大街大兴胡同,曾有座上写“大兴县”(明永乐年间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下辖大兴县和宛平县,两县以北京城中轴线为界,东为大兴,西为宛平。现东城公安分局即是当年大兴县署衙)三字的牌楼;在交道口南的府学胡同也曾有座上写“育贤”二字的牌楼;在东交民巷西口曾有座上写“敷文”二字的牌楼、在西交民巷东口也的曾有座上写“振武”二字的牌楼。
特别要提一下是中山公园内的那座牌楼。它在正门迎面处,是一座纯白色大理石三檐牌楼。
现今北京街巷胡同的牌楼,除了国子监成贤街上的那四座、朝阳门外神路街口的那座三间七楼琉璃牌楼及西苑大街那座三间四柱牌楼尚保存完好,其余的都没有了,当然这并没有包括那些为恢复古都风貌近年新修建的。虽说牌楼没有了,因牌楼而得名的东四、西四、东单、西单却仍在叫着。就是没有见过当年牌楼的人,也知道东四、西四、东单、西单的来历了;原来这些地名是省略语,下面还有“牌楼”俩字呢!东单是东单牌楼的省略语,东四是东四牌楼的简称。在明、清北京地图上,看到的东单牌楼和东四牌楼的简称,却是省略了前头的,这俩地就叫“单牌楼”和“四牌楼”。
前门五牌楼
旧京城的牌楼,也叫牌坊,与京城总的建筑格局相协调;与古色古香的胡同、门楼、四合院相匹配。
牌楼对街巷胡同起到门的作用,显得这个地方规矩、整齐;各种牌楼由于形式结构、彩绘不尽相同,显得亮丽壮观,给本来就风景如画的地区更加锦上添花。
牌楼的竖立不仅与整个城市建筑大格局讲对称,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不仅外观结构相同,连距离也一致。东四牌楼东距朝阳门,西四牌楼西距阜成门,距离都是一致的。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外观结构和一个南距崇文门、一个南距宣武门也都是一致的。一条街上的几座牌楼也讲对称,如早年在东、西长安街上各有一座牌楼,外观结构是一致的,以天安门为中心,两边距离也是相等的。东长安街上的在王府井南口西侧,西长安街上的在新华门西侧。孔庙所在的成贤街的四座牌楼,两座额曰“成贤街”,两座额曰“国子监”。
有的牌楼显得豪华气派,如前门的五牌楼。
老北京人对牌楼的称呼既省略又显得亲切。称东四牌楼为“四牌楼”,称西单牌楼为“单牌楼’。前门的五牌楼,因为是五间六柱五楼冲天式(柱出头)牌楼,所以叫“五牌楼”,但它是一座牌楼。与东四牌楼和西单牌楼的叫法不一样。东四牌楼是指建在朝阳门内,贯通东西南北十字路口的四座牌楼;西四牌楼是指建在阜成门内贯通东西南北十字路口的四座牌楼;东单牌楼是建在东单北大街南口的一座牌楼(单牌楼);西单牌楼是建在西单北大街南口的一座牌楼(单牌楼)。
牌楼的样式,一种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也就是牌楼的间柱高出明楼楼顶。一种叫“不出头式”,牌楼的最高处是明楼的楼顶的正脊。
牌楼的还按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多少分为“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牌楼顶上的楼数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
绚丽的历史文化
(牌坊夜景)
树牌坊是古代王朝、官吏为宣扬其政治主张、道德伦理、整饬吏治、淳化民风的一种特有形式。隆昌县是中国的“古牌坊之乡”,现存有大小牌坊17座,遍布于隆昌城乡,其中13座呈念珠状由北向南一字排开。贯穿这13座牌坊的是长约一公里的千年巴蜀古驿道,这些牌坊是在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到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期间奉圣旨修建的,最久的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分为德政坊、节孝坊、功德坊、贞节坊、孝子坊、百寿坊等。。隆昌在古巴蜀也是川、陕、云等地的陆路通道的中心,俗称古驿道。因此,为了展现牌坊这一独特的文化,众多建牌立坊者便选择了在古驿道这必经之路。也正如此,时至今日古驿道上的牌坊群成了今日的牌坊文化走廊。如今的隆昌石牌坊,大多集中在县城南北二个地方,现存仅有十七座。
一座座牌坊,无论是孝子坊或是功德坊、节孝坊,上面镌刻着神形逼真的人物、花鸟等图案。每座牌坊左右方依照年代、人物辈份,阐述牌坊的典故和传说。这对于研究和了解明、清时代的巴蜀文化、民俗、经济,无疑是活史料。7座石牌坊有着17个动人的故事。高大的牌坊,栩栩如生的雕像,在青石映衬下,令游客心潮起伏,恍若隔世。如座落在县城北面的节孝石牌坊,牌坊所表彰的是一名郭氏妇女,她二十三岁丧夫,为了让九泉之下的丈夫瞑目,她辛勤操劳,将两个儿子哺养成人。两个儿子不负母亲厚望,奋发读书,双双中举,在清朝道光十八年间(公元1838年),县府将郭氏妇女为夫尽孝终身的事迹奏请朝廷获准,建郭氏节孝坊。隆昌牌坊群内容广泛、记载详实,堪称为一部“立体的史书”,而且保存完整、造型精美、雕刻细致,是集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美学、力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价值。这些牌坊都是由当地产的青石建造,最长的石柱高过10米,且为整块条石,500年前在没有大型运输机械和吊装设备的情况下,这些石柱是如何搬运、树立起来的,这又是如同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一般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