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1年第3期要目
1.不正当竞争的判断步骤
黄武双(1)
2.新兴权利视域下商业数据分类与保护研究
郑璇玉、杨博雅(8)
3.法益抑或财产权利?
——《民法典》规定的“数据”的法律性质认定
沈浩蓝(17)
4.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法律标准探究
程海玲(26)
5.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的法构造及实现路径
楚道文(36)
6.挑战与应对:机器翻译的发展与翻译权行使的未来
尹锋林、赵旖鑫(45)
7.基因编辑犯罪刑罚正当性根据的检视
葛金芬(55)
8.论现代生物技术风险的刑法规制
——兼评《刑法修正案(十一)》第38、39条
沈振甫(65)
9.论民法典视阈中标准必要专利停止侵害请求权
黄运康(74)
10.保护作品完整权侵权认定标准体系的构建
许春明、杨欢欢(83)
11.通知删除规则适用之阙如及其完善
周园、谭丽玲(93)
12.商业秘密权利基础与边界
——基于保密义务的理论转化为视角
马斌(101)
13.ResearchontheDraftofChina'sPersonalInformationProtectionLaw
ShouBu,DangYujie(111)
14.TheProtec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RightinPublicHealthEmergency:ontheBackgroundof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EpidemicSituation
ZilimilaAiniwaer(119)
SunYurong,LiXinhang(128)
16.ValueExaminationandRiskRegulationoftheTechnicalSecretsProte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BianXianyin,WangJinjin(137)
作者:黄武双(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内容提要:在我国,判断不正当竞争纠纷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尤其是针对非类型化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尚缺乏对可保护利益的判断标准。本文主张宜采用比例原则来判断是否存在可保护利益。接下来是判断是否具有竞争关系上,在判断竞争关系时宜采用产品或服务可替代理论,也就是说,只有存在产品或服务存在可替代性时,才构成竞争关系。最后,是判断在特定竞争关系下,竞争行为是否造成了被竞争者的损失,只有造成了被竞争者的损失且损失与竞争行为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才构成不正当竞争利益的损失。按照以上三个步骤,判断不正当竞争纠纷就容易多了,而且标准统一。
关键词:不正当竞争;可保护利益;比例原则;竞争关系;损失;因果关系
作者:郑璇玉、杨博雅(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关键词:商业数据;新兴权利;实质性投资
作者:沈浩蓝(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内容提要:《民法典》关于“数据”的规定是其对大数据时代的响应,彰显了《民法典》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宣示功能。然而,《民法典》对其具体意涵、法律性质等均未明确,无法为数据要素领域的后续规则建构提供切实指引。长远观之,这无疑将阻滞我国数据产业的发展。鉴于《民法典》采取了“个人信息”与“数据”二分模式,可以推知其规定的“数据”仅指具有财产属性的市场主体数据而非主要体现人格利益的个人数据。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利益成权的理论正当性、受保护利益的独立性和利益成权的现实影响三个标准考察《民法典》规定的“数据”在法律性质上是权利还是法益。洛克劳动理论证成了市场主体数据成权的理论正当性;数据条款保护的利益具有区别于其他接近利益的独立性;市场主体数据成权将积极助推我国数据产业发展。因此,《民法典》规定的“数据”应当被认定为财产权利而非法益。
关键词:《民法典》;数据;市场主体数据;数据权;法益
作者:程海玲(重庆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法律制度作为联通个人信息保护与个人信息流通利用的制度桥梁,能够以一种隐私友好的方式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我国现行“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匿名化处理法律标准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规范匿名化处理实践。我国可以确立操作方法标准与识别风险检验标准协同的匿名化处理法律标准:关于操作方法标准,可以在技术领域确定适用于直接标识符和间接标识符的匿名化处理措施指南;关于识别风险检验标准,可以引入“蓄意侵入者检验”标准,明确规定侵入者的识别动机和识别能力。通过操作方法维度与识别风险检验维度的协同作用,最终实现“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匿名化处理法律效果。
关键词: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法律标准;直接标识符;间接标识符;识别风险检验
作者:楚道文(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
内容提要: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严重偏低,反映了仅着眼于科研人员收益分配和收入增加的渐变模式已不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的协议使用权制度不同,《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提出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以科研人员为核心的权利配置理念,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权利配置原则,有助于破除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的制度障碍。在具体建构路径上,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是科研人员权益的长久保障,长期使用权应以共有权为基础,由法律将其设定为科研人员享有的一项物权化的优先权利。
关键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用益物权;长期使用权
作者:尹锋林、赵旖鑫(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深度学习;著作权;翻译权;翻译作品
作者:葛金芬(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基因编辑;风险预防;刑罚正当性根据;刑罚积极一般预防
作者:沈振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科学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大特质在于其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具有导致巨大且不可逆后果的风险,甚至是全球灾难性风险。为了有效地规制现代生物技术风险,应当将“预防原则”合理地引入刑事立法并将其转换为一种立法理念与策略。在通过刑法对生物技术风险进行规制时,还应注重运用体系性策略和衔接性策略。未来,应进一步严密刑事法网,在立法模式上采取附属刑法的形式,在立法技术上增设单位作为犯罪主体,以完善刑法对生物技术风险的规制。
关键词:生物技术;刑法规制;预防原则;不确定性
作者:黄运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通说认为,知识产权停止侵害请求权的绝对性导因于《民法通则》第118条,受该条文的影响,实践中知识产权侵权停止侵害救济采用“类物权”的认定范式。新颁布的《民法典》未保留该条款,并且侵权行为是债权请求的成因,民法典中民事责任的规定采用开放式的立法模式。为防止权利的异化倾向,知识产权侵权不停止侵害,而代之以债之给付实现对民事权利的充分救济,符合民法典的社会本位。在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承诺约束下的标准必要专利侵权停止侵害请求的正当性,受制于专利劫持和反向劫持,对侵权停止侵害请求的限制之后,持续性许可费可以正当化对专利权救济方式的限制,实现对专利权人的充分救济,契合《民法典》对知识产权侵权救济体系的设计。
关键词:民法典;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停止侵害请求;社会本位
作者:许春明、杨欢欢(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上海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保护作品完整权;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归责原则;法律解释;价值衡量
作者:周园、谭丽玲(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关键词:通知删除规则;阙如;注意义务;必要措施;合理期限
作者:马斌(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内容提要:商业秘密的权利化的路径为,通过信义义务的默示规则理论使得保密义务逐渐取得对世性的地位。而保密义务对世性的演进过程,既需要商业秘密实体性规则的完善,亦需要程序性规则的完善。但信义义务之适用暗含着过度强调忠诚义务,从而具有模糊公共领域之危险。所以,商业秘密权利边界的确定就需要一个调节器,以期在各种有关商业秘密的法律制度中界分出公共领域。侵权法上的注意义务,作为侵权责任发生基础的过滤器,可以借助法政策解释方法实现权利救济以及风险(利益)分配。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信义义务将被淡化,并转向注意义务,同时也是由传统的特殊关系模式转向共同合作模式,进而平衡雇主与雇员的利益,取得商业秘密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信义义务;注意义务;保密义务;公共领域;商业秘密财产权
Author:ShouBu,DangYujie
(LawSchool,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
Abstract:InChina'sPersonalInformationProtectionLaw(Draft),thedefinitionofpersonalinformationneedstoberevised,anditshouldbestipulatedas"personalinformationisanykindofinformationthatcanidentifyalivingnaturalpersonaloneorcombinedwithotherinformation,excludingwhichhasbeenprocessedviatheanonymization".Furthermore,anewclauseasasupplementshouldbeaddedinordertoreflectthelegislativeideaof"identification"+"relevance".Thelistedoperationitemsofpersonalinformationprocessingshouldbemodifiedfromsevenitemstoelevenitems,thenthatwillbe:collection,storage,processing,using,transaction,providing,disclosure,consultation,copy,correctionanderasure.ThereisacontradictionbetweenArticle69andtheClause2ofArticle24,detailedas:theterms"impossibletoidentify"and"unabletoberecovered"whichismentionedinthedefinitionofanonymizationinArticle69,contradictswiththeterm"re-identify"referredintheClause2ofArticle24,andthiscontradictionshouldberesolved.
Keywords:personalinformationprotection;personalinformation;personalinformationprocessing;anonymization
Author:ZilimilaAiniwaer
(IntellectualPropertyResearchCenter,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
Keywords:publichealthemergencies;personalinformationprotection;publicinterest;personalinformationprotectionlaw
Author:SunYurong,LiXinhang
(LawDepartment,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LawSchool,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
Keywords:sportseventprograms;copyrightlaw;live-streamedsportsvideo;originality
Author:BianXianyin,WangJinjin
(IntellectualPropertyResearchInstitute,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Keywords:TCMtechnicalsecrets;riskregulation;legalprotection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立足科技创新与法律实务的交融发展,成为横跨科技、法律、知识产权领域从事学术交流、实务沟通、绩效展示和形象推介的重要媒体和信息平台,致力于实现“促进科技与法律互动、服务学术与产业创新”的办刊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