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重镇。她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和最早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组。
小
中
大
摘要:习近平同志讲过七大思维能力。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意义上,这七大思维方法掌握了也就基本够用了。这些基本方法是分层次的,大致就是怎么看、怎么办以及怎么办好三个层次。
关键词:习近平;思维能力;历史思维;系统思维;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既提出了提高五大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指出了提高这五大能力的一般途径。即要适应时代进步和事业发展要求,通过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能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中,五大思维能力与新准则中唯一不同的就是,代替法治思维的是历史思维。这种变化回应了现实的需求,以坚持问题为导向,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他特别强调了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意义上,这七大思维方法掌握了也就够用了。这些基本方法是分层次的,大致就是怎么看与怎么办以及怎么办好三个层次。
一、怎么看的思维方法: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
1.战略思维、辩证思维:高瞻远瞩
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都是哲学素养的体现,故一体论述。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1]习近平同志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2]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强调总揽全局,用全面、联系、变化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求答案。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注意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才能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在此方面,党中央作出了表率。习近平同志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他还强调,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3]。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着力点:(1)从全局视角谋划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工作中战略思维的表现就是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从长远眼光思考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以此谋划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3)善于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我们总是处于局部的地位,但是看问题又必须突破局部的束缚。我们要克服急功近利、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等弱点,善于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坐井观天的局限性和一叶障目的片面性,使战略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着力点:(1)一分为二看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我们既要看到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只有多个角度想问题,才能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2)纲举目张抓重点。不讲重点论就会分不清头绪,没有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也是做不好工作的。搞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3)坚持“转化论”。好坏、大小都是相对的。“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生动地反映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止由小错酿大错,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2.历史思维:历史感和历史眼光
习近平同志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把握未来。他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有着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深邃的历史思维。他总是强调,“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他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5]
二、怎么办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
1.系统思维:聚合力谋全局
系统思维就是把社会当作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关系结构、相互作用中去把握事物、思考问题,以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全局视角出发,才能统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是个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7]系统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具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整体意识,注重调结构、补短板。
提升系统思维能力要注意:(1)改革是下一盘大棋,要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要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2)抓工作要注意区分层次、分类指导。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看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事业长远发展。大系统结构复杂,系统的基础决定着系统的功能,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的任务分解,避免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补。(3)推进工作要把握好力度与节奏。稳步推进工作既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也要有闲庭信步的定力。要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注意加强不同时期改革的配套和衔接。
2.底线思维:知有所禁,行有所止,拒绝诱惑和腐蚀
底线思维要求确立规矩意识,明白做人干事做官的红线,解决能不能守规矩的问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只有加强监督、自觉接受监督才能牢固确立底线思维,不去触碰红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8]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的着力点:(1)注重运用底线思维思考问题。底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触碰,逾越底线总是会有后悔的一天。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一些重要问题的基本底线,他指出,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2)注重运用底线思维把握原则问题。原则是大节,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他多次强调要树立“红线”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带头依法办事、遵守法律。(3)底线思维也要追求高线目标。底线思维是一种担当思维、进取思维,不是消极无为的,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达高线。我们要做到“有守”与“有为”的有机统一,在工作中既要守住底线,又不能无所作为。
三、怎么办好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和法治思维
1.创新思维:厚积薄发,别出心裁
创新思维就是怎样不落俗套、不循规蹈矩,开辟新境界,有新作为。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创新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必须广泛涉猎,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才有可能有所突破。我们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只有依靠创新才能解决以前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意图就是解决创新发展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9]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在三个方面努力:(1)注重创新的巨大作用。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出奇才能制胜,工作要出彩必须创新,因循守旧不可能做出突出成绩。(2)注重创新的方式方法。科技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10];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11]。在具体工作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必须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当实践提出了创新要求时才能水到渠成。(3)注重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就干不成事。各级干部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12]。
2.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
法治思维就是怎样在法律范围内推动工作。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将法治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守法律、重程序,这是法治的第一位要求”[13]。广大干部要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建设法治中国中如何作为有清醒认识。
总之,七大思维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经过努力是能够得到提高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知道事情应该怎么看、怎么才能办好,才能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6,287.
[3][14]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94-195,94-95.
[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1,(10).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7][8]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0,99-100.
[9]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10]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15]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5.
作者简介:刘德中(1970-),男,山东汶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2018-02-03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道路系列重要论述研究”(14ZDA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