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梨香飘天下——“德化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综述

春有千亩梨花白胜雪,夏有累累硕果满枝头。在德化,一颗梨,形成了既能美化乡村又富农家的产业。

德化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其皮薄色绿、脆嫩化渣、多汁爽口,以成熟期早、品质优而闻名各地。

保护和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起,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启动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计划在全国范围培育和打造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示范样板。

2022年,“德化梨”入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项目启动后,德化县围绕地理标志农产品种质特点、地域特性、文化特质、生产特性、品质特色“五特”属性,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管理、特色化保护、融合化发展、体系化推进、数字化赋能等“六化”建设,全面深化德化梨品牌建设,建立健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振兴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强组织共推进

同筑工程高质量

德化县高度重视“德化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工作。印发《2022年德化县“德化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要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让德化梨用标率提高到80%以上;新增至少二家经营主体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品牌价值提升一倍以上,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制订一个行业标准,并进行宣传培训,标准化生产规模能达到30%以上;销售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力争从业农户人均年增加收入5000元。

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精心组织发动,组织生产主体企业共同开展地标保护工程创建,进一步做好德化梨地理标志产品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品种资源保护、提纯复壮、良种繁育,同时,建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并开展品质检测,延续地标产品地域禀赋和特色品质保持。

行标准提品质

夯实发展“奠基石”

日前,一场“德化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现场交流培训会在德化上涌镇举办,从德化梨保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精深加工及农产品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德化梨种植管理水平,提升德化梨综合生产能力。

品质是地理标志农产品信誉的基础。“德化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始终突出标准化生产和品质提升。

为夯实地标农产品保护之基,保护工程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大力支持旧梨园翻新改造,购买果园机械、开展棚架栽培、建设安装防虫灯、驱鸟器等促进核心生产基地建设,改善生产及配套仓储保鲜设施条件,推行绿色化、清洁化生产模式,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提升地标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同时要求各企业用标产品全部按照《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生产,生产日志齐全完备。

提升改造标准化加工车间,支持泉州村上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德化县丰裕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9家生产主体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果园采取生草管理的土壤管理方式,以自然开心形修剪为主,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抗风能力,便于疏花疏果、果实套袋、人工授粉等花果管理,利于优质丰产、增强树势,提升地标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

优品种保特色

注入培优“源动力”

特色的产地生态与纯正的“血统”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独特的价值源泉。建好繁育基地,品种培优更有保障。

在德化县上涌镇上涌村,德化县梨种质资源圃收录了梨种质资源300余份,本地原生梨品种23份,引进“浙梨6号(晚翠)”等区域试验品种3份。该资源圃由泉州村上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国家现代梨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建省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德化县农业农村局共同建设,为德化地区梨品种结构优化调整储备品种资源,并为提升德化梨产业发展质量、激发新活力奠定基础。

这是德化实施特色化保护的一个缩影。德化县通过建设德化梨种质资源圃、梨产业研究院,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开展德化梨品种提纯复壮、良种繁育、引种选育工作,推广种植工作,保持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优良品质特性,延续地标产品地域禀赋和特色优势。

为挖掘德化梨特色禀赋,德化建设德化梨展示中心,完善品牌体验馆、地标产品文化馆,提升用标企业品牌展示点等,深入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特色优势和历史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增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同时,德化县在用标企业建立农残快检室,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管控。完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并开展品质检测并建立生产日志,委托制作“一品一标”追溯管理制度牌并上墙。

巧融合促升级

铸就振兴“金钥匙”

梨树开花,则来赏花;果子成长期,则来认养;果子熟了,则来采摘游……在德化,依托绿色生态梨园,产业“玩”出了多种花样。

德化县巧行融合化发展,利用地理标志农产品独特的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稳步提升一产和二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以农业留乡愁、以商业聚人气、以文化提品位,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本次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德化县支持4家有条件的用标企业,以“梨”为媒,推进三产融合、文旅融合,建设德化梨品牌宣传栏、文化栏、梨多品种主题公园,梨园自由采摘观光亭,促进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积极发挥产业聚焦效应,打造德化梨农产品地理标志三产融合精品品牌。

同时,德化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发挥产业聚焦效应,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西北片山水生态休闲旅游精品路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户增收增效。

建体系搭平台

引领产业再升级

为进一步推动德化梨产业发展,德化还以体系化推进、数字化赋能,引领产业升级。

数字化赋能。收集整理德化梨地标产品特色图片、文献、视频资料等,并将信息录入福建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字服务平台,指导用标主体链接福建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字服务平台,建立各自品牌展示窗口,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安全溯源等新技术应用,进行线上宣传展示,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水平。

传佳名塑文化

唱响地标“好声音”

品牌做得好,更要“唱”得响。为进一步扩大“德化梨”品牌美誉度,德化县开展了一系列品牌管理活动,讲好地标农产品故事。

以保护工程为抓手,德化县编写德化梨公共品牌发展规划大纲,确立德化梨品牌、产业、效益一体的区域公共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德化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结合我省“生态福建﹒绿色农业”品牌宣传活动,做好“德化农优”农产品品牌,带动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助力打造“福农优品”品牌。

设置德化梨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地域标识标牌,组织撰写拍摄德化梨区域品牌与质量安全宣传片,并通过省级以上电视媒体、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完善地标产品包装设计,印制一批德化梨文创宣传品及文化衫,开展宣传推介。

积极组织泉州村上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用标企业参加“绿博会”等重要展会和全国性、全省性宣传推介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和展会平台,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品牌宣传,资金主要用于展位费、特装费等补助。全面提升德化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增幅达6%以上。

THE END
1.建体系搭平台强引领促履职作为县级政协组织,必须坚持党建促业务、党建促履职、党建促发展,推进党建工作与政协履职深度融合,进一步凝聚共识、集聚智慧、汇聚力量,带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推动政协事业创新发展。在推进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建立“三个体系”,创新搭建“三个平台”,着力强化“两个引领”,促进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高效履职。https://www.gzszx.gov.cn/gzzxb/web/doc/detail/3179/A4
2.基层团建搭平台建阵地带队伍——外语学院团总支构建“三三三”团学工作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团总支始终以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引领青年为宗旨,努力深化共青团“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四大行动体系,着力构建“三三三”团学工作体系,服务学生发展、成就学生价值。 一、搭建三大平台 (一)以团组织平台为载体,加强思想引领 https://www.cque.edu.cn/xtw/info/1011/1746.htm
3.数据指标体系如何搭建才最有效,从0到1带你快速入门一站式指标综合开发管理平台(EasyIndex),覆盖了指标规范定义到开发落地的过程,同时提供上层的综合查询、共享服务、取数分析等应用。消除数据的二义性,降低业务和技术的沟通成本,搭建企业级数据指标体系,沉淀企业指标资产,支撑业务场景分析,精准辅助决策。 接下来我们以某银行客户的案例,来为大家介绍指标体系建设的实际应用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013039
4.成果中铁四局七分公司: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5.建系统、强支撑 通过学习项目的不断深入,中铁四局七分公司整合了课程、师资、运营、平台四大体系,形成中铁四局七分公司教育培训工作系统,充分保障各类教育培训计划在系统中有序运转、平稳落地。课程开发管理体系:开发并初步完成各岗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同时引进或开发急需的骨干课程。师资管理体系:拓展外部师资网络,稳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314705
5.构建创新创效新机制央企青年挺膺科技创新最前沿——中国青年网搭平台建设人才体系 完善青年创新创效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构建全级次全链条全方位培养体系,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是中央企业团工委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33家中央企业对青年科技人才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或骨干的人数或比例作出明确的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sh/202411/t20241108_15634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