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给德育课程带来了什么

关键词翻转课堂;德育课程;自我建构世界

作者简介吴亮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一、翻转课堂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种形式的变化是教学活动“走出”了教室,教学活动的发生不再被限制于教室之中,但这种“走出”与传统意义上的正式的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发生的学生为巩固所学内容而在课堂之外进行的体验性实践是不同的。翻转课堂之所以“翻转”,是教学活动的发生不是在学生走进教室后开始的,而是在学生走进教室前就已经开始了,教师依靠网络教育技术将课程内容制作成学习课件放置于光盘或网络上,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教学计划自主地学习这些课件。因此,翻转课堂是从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开始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是从教师走进教室后开始的。

二、翻转课堂引起的学校德育

课程与教学的变化

翻转课堂给当下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带来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德育知识观、德育课程观和德育方法等几个方面。

(一)德育知识观的变化

知识观在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品德的形成是一种通过生活交往而发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只有先经历一种道德体验,他才会在这种道德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这种道德的知识,就学生的道德发展而言,实际道德经验的意义往往大于对道德知识抽象认知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品德的知识绝不是某些符号,它是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形成的对生活的某些感受和判断。翻转课堂这一教学形式恰是将道德知识的获得过程首先交给学生,学生通过主动地对教师预先设计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体验和建构,形成新的道德认知能力。教师不是告诉学生要他们形成什么样的品德,而是在学生自我学习之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继而在学生完成已有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向他们提供更高一级的学习内容。翻转课堂形式下的知识不是程式化的结论和说教式的道德判断,它在更多的意义上应该是一些品德活动的素材,是一套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品德课程资源。

(二)德育课程观的变化

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来说,德育课程中隐性内容比显性内容有更深远的意义。品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教育,其隐性知识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往往大于显性知识的作用。当一个成年人在回忆他童年时代的生活的时候,那些几十年依然清晰地刻印在他脑海中的常常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导,而是他与老师之间的某次接触或他与老师发生的某个故事,甚至某一偶然的眼神也会给他留下终生印象。这里的“接触”“故事”“眼神”就是隐性课程。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看,学生从隐性课程获得的常常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常常是学术性知识。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非学术性的品德经验、情感、行动对学生未来的成人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的德育课程观会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新的教师角色。翻转课堂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者,教师要具备鲜明的课程意识,具有丰富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中,一些教师的课程意识还比较欠缺,他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一种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单向过程,不能以课程的整体性去统整日常的教学活动,不能从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中提炼有益的课程资源。就学校德育课堂而言,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较其它学科的教学具有更大的迫切性。

同时,教师还要改变传统教师的“保姆”式角色,学会放手,把问题交给学生,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的品德得到自然的发展。

(三)德育方法的变化

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下,德育方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活动中教师的“引领式放手”,一是德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深度交往”。“引领式放手”要求教师的活动是隐藏的,处于教学活动的背后,教师不是直接面对学生,而是通过精心编制的课程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独立自由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学生会根据各自的学习基础从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选择、分析和判断,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与传统的德育课堂的教学方法相比,“引领式放手”丢弃了“告诉”和“灌输”,由于教师没有直接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对德育情境的分析和判断是一种真实的判断,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会通过他们的作业呈现出来,其学习的结果是真实的。这一点与传统的将德育内容作为知识向学生“灌输”的方法相比,具有更真实的德育效果。

“深度式交往”是一种基于“问题”的交往,它是在学生进行初步自主学习之后有了自己的问题或结论后回到课堂,在课堂上发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就德育课堂而言,“深度式交往”表现为问题的提出、辨析和解决三个阶段。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师生通过讨论确定德育问题的关键词;问题的辨析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点,这与传统的德育课堂的问题辩难的性质是相同的;就德育课堂而言,问题解决不一定是得出某个结论,它可以是问题解决过程本身、也可以是问题的深化思考。就像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品德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要告诉学生某个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去分析自己的结论是否合理。品德教学的“深度式交往”是一种会话,通过会话,我们的下一代养成道德的习惯、学会理智的思考。

三、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下的

德育课堂

我国传统的德育课堂有两种形式――知识德育和生活德育,这两种德育形式形成了我国学校德育的两个主要空间,一是知识世界的德育空间,一是生活世界的德育空间。知识世界的德育是将德育内容编制成体系化的教材,通过教师的课堂传授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学校教学,学生能够获得系统的关于道德知识的概念、原理和各种结论性判断。这种方式在我国当前的学校品德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优点是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系统的品德知识,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应当遵守的规则、什么是应当反对的规则,但是这些对“善恶”“规则”的认识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告诉”和“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的,具有强迫的性质,学生多数情况下只能“接受”而不能进行品德的自我建构,这种情形容易导致学生品德呈现为外显的状态,其结果是学生虽然具有关于品德的系统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外显的行为,但难以深入学生内在心灵,品德内容难以被学生内化。

与这种“知识世界的德育空间”相比,“生活世界的德育空间”有了很多拓展,这种品德教育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中的活动交往形成某种良好的社会品质。由于这种德育方式具有情境性,学生在真实的德育情境中作出真实的选择和判断,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会产生内在的影响,其实际的德育影响比较深远。“生活德育”发生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但学校课程中的“情境”常常是经过理想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情境引导的状态,这种被引导的状态使学生在作出的道德选择时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遭到减弱,学生的独立问题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问题的情境越真实越复杂,学生的选择、分析和判断能力越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总之,翻转课堂是一种新教学组织新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带给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不只是“形式”变化,还有与这种教学形式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的观念、方法及管理的变化。人们在尝试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时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客观的技术硬件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媒介素养、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等。对学校德育课程来说,真正的“翻转”是发生于德育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中的,而不是仅仅限于“形式”的翻转。

THE END
1.干部教育培训新型教学形式之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探析而翻转课堂则将关注点从“教”转向了“学”,所有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学生的角色从配角成为主角,而教师的角色则从前台的表演者转换为幕后的策划者。教师需要从心理上、能力上适应这种角色的互换,才能达到翻转课堂的要求。 翻转课堂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价值与意义https://www.szgbxy.cn/col31/5699
2.教育创新:翻转课堂的优缺点分析——顶端新闻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材料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还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调整学习进度,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反复观看,直至掌握,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效。 https://www.dingxinwen.cn/detail/1651D2E648BA4B71BE679A37CCC702
3.翻转课堂的优势无形中翻转课堂帮助我们形成了一种学习文化。那就是学生们不再学习当做完成任务,而是一件自我需求且有意义的活动。 4、翻转让教师更了解学生 一个好的教师总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翻转课堂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因此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学生,更清楚的知道谁学习有困难,谁能迅速的掌握学习内容并可从一些http://www.sn.qdedu.net/newsInfo.aspx?pkId=7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