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过去的百年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不断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获得了理论上的发展与突破,指导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开拓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完成了理论品性的确立,其基本原理在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中得到了系统阐释,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实践中实现了早期的本土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坚定指引,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明确了教育性质、立场、原则、目的。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特色的持续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突破,使其性质更加明确、价值更加凸显、理念更加深入。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要义,完成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本土化发展与时代诠释。
关键词:建党100周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百年历程
一、我国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性的初步确立
(一)《新教育大纲》的理论奠基
(二)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实践探索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原理,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先后经历了苏维埃地区的教育、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解放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深厚土地上融入了多种多样的本土实践,以新民主主义教育论为指导的解放区教育实践取得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与成果。由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早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中形成了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基本理论品性。
二、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在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明确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并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11]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会议指出,人民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12]会议强调要重视面向工农的教育普及工作,并针对新老解放区各自的教育发展情况分别指明了任务和方向。
在改造旧教育、发展新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界展开了一系列向苏联学习的运动。从东北地区开始,掀起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建设新型正规化教育的热潮。这期间,各个领域大批苏联教育专家应邀来华,与政府部门、各级学校、一线教师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交流。以凯洛夫的《教育学》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学译作风行一时,大量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献资料被翻译出版。凯洛夫教育理论体系也自此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1956年底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随着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新民主主义教育也逐渐转向社会主义教育。与此同时,教育界针对学习苏联经验的得失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反思。不少学者对学习苏联教育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作出了警示,主张要继承历史遗产,结合现实经验,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学习苏联经验,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的问题率先进行了思考[13]。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再次开始了独立的探索[14]。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坚定指引,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在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苏俄式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教育经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界对苏联教育理论的反思与“中国化”的探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与中国教育实际的结合。在这一时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
(一)“培养劳动者”的教育性质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中教育阶级性质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使大量工农脱盲,并培养了大批工农阶级的技术干部,践行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工农子弟开门的思想纲领。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5]这反映了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施行以来,教育领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削弱等思想意识问题的深入思考。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同剥削阶级的教育思想具有本质差别,旗帜鲜明地反映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党的领导”的教育立场
(三)“注重教劳结合”的教育原则
(四)“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消除异化”后在现实社会中“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每一个人。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论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7]18。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结合社会发展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集中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紧接着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进一步阐释,指出全面发展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7]223,此后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将德育与社会主义觉悟放在重要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进一步明确。
(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性质新立场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主张,教育的性质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也随着社会形态发展而变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指导我们在社会历史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中考察教育的性质。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中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基调,以此为引领,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时代的浪潮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性质不断作出思考和澄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更加深入人心,教育界开始对教育究竟是否是上层建筑的问题提出质疑,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讨论指向了三个方向,第一,教育(应当)是生产力,教育的本质职能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第二,教育是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教育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第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双重性质。这次争鸣直指教育理论界“教育是上层建筑”的固有观点,带动起广泛的观点讨论和交锋,对教育领域的思想解放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充分展现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对教育学视域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讨论,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适应新技术革命势在必行,新的教育改革正在酝酿[19]。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其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0]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相比,“两个必须”突出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彰显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为政治服务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转变,表明了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教育性质和功能的新思考。
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到“两个必须”,再到“九个坚持”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在时代的发展中对教育性质问题的不断追问、持续探索。在此过程中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中国特色更加凸显,最终走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价值新认识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和脑力劳动者的地位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两大认识前提[22]。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其内涵与精神也体现在此后的教育工作重大决定中,对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三个面向”立足于现实问题,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历史任务,放眼世界发展方向,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此后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经济发展。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为背景,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的战略任务指导下,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具体规划[23]。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24]。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纲要》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2010年之后十年的战略目标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5]《纲要》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未来改革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全面布局,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阶段发展起到了纲领性作用。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26]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国的教育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1]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聚焦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描绘了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同时也表达了对全球教育治理的积极关切,以及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的信心和决心。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面向2035的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7]。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对于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对于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从“面向现代化”到“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从“面向世界”到“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从“面向未来”到“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论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教育价值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对教育发展蓝图的谋划不断升华。
(三)走向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新表述
改革开放后,在世界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开展了对教育目的和理念的持续探索。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32]。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党和国家针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对教育目标作出了及时地调整与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由“劳动者”向“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转向。在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意涵的深入把握中,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了理论上的完善和具化,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最后走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体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不断深化。
四、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未来超越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要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在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中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基于此,本文试从本体论基石、认识论方向、方法论指引三个角度,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进行梳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未来超越提供参考。
(一)本体论基石: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及教育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重要原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本体论基石,有助于回答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为我们理解新时代教育的本质属性提供基本立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立足中国本土国情,扎根中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要立足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的本体论基石。
1.立足性质:以人民为中心
2.把握特色:扎根中国大地
3.放眼未来:民族复兴伟业
(二)认识论方向:教育目的与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揭示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论述人的问题的核心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要继续坚持并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一,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人的素养具有完整性,这既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二,坚持将人的和谐发展作为重点。和谐发展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体力与智力的和谐发展,注重二者的相互适应。此外,和谐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是达成个体内在和谐的关键。第三,坚持面向人人的教育对象的全体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全面自由地发展,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全体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使社会上每一个人获得发展,摆脱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是应当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
2.道德教育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方法论指引:教育学发展的科学方法
1.根本原则:教育学发展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6]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首先要对“实事”具备科学的认识。即充分认识教育的内部发展阶段与外部发展环境,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要求我们秉持对话和批判的研究态度,增进外部的对话和交流,加强内部的自我反思与批判,持续开展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创新[37]。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要“求是(真)”也要“求善”。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这是教育学发展的根本旨归。教育学的“求是”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深入探析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发展教育事业。同时教育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发展紧紧围绕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关乎社会整体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因此教育学的“求善”就是要充分彰显教育学的人文关怀,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要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价值的引导作用。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要将实践作为“是”的根本标准。始终坚持实践的研究取向,立足本土化的研究追求,开展深入的实践、广泛的实践、创新的实践。
1.外部条件: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把握教育学发展
在正确认识教育内部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教育与外部事物的联系,在历史发展条件和社会关系中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这需要我们运用发展的眼光,动态把握教育的“横向”与“纵向”发展条件。教育发展的“横向”条件指向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环境与外部关系,其一是教育发展与社会其他事业的关系,其二是本土教育与外国教育发展的差异与联系。“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确立教育在这一系统中处于何种地位,在深层次上折射出教育发展的价值观。”[38]教育发展的“横向”条件要求教育发展要有“全局观”,既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又要用联系的眼光立足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推动教育发展。在本土与外来的关系上,既要认清差距、学习先进,也要充分考虑到国情民情的差异,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教育发展的“纵向”条件指向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时代机遇、未来使命,要求教育发展要有“长远观”。教育发展要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发展经验,继承文化传统,同时要深入探察当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充分把握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全面认识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2]周谷平,徐立清.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历程初探[J].教育研究,2002(10):19-23.
[3]李剑萍.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在中国的形成[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53-56.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
[5]陈家顺.本土化语境下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范式建构研究——以《新教育大纲》为中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6-39.
[6]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1927-1937(一)[G].1985:13-14.
[7]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0.
[8]毛泽东.论新阶段[M].河北涉县:新华日报馆,1939:64.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1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
[1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
[13]周谷平,徐立清.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历程初探[J].教育研究,2002(10):19-23.
[14]项贤明.教育学的马克思主义阐释[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3):5-15.
[1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3.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顾明远.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5):8-18.
[2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5-100.
[24]顾明远.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教育研究,2011(07):3-10.
[27]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1).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1.
[3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2.
[34]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35]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3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7]侯怀银,王霞.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的继承和理论创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5-91.
[38]靳玉乐,张铭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