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是当代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想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运动的发展,推动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二是个别化教学(教学设备、教学方式)的发展;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这三个方面发展起源不同,但逐步浑为一体,形成教育技术。
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
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英国唯物注意哲学家培根曾说过: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每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
2.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3.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里程
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但在我国真正而且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在80年代之后的事,育技术学从此创立。
1.电化教育阶段(1978年以前)
馆。194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杜维涛译戴尔的名著《视听教学法之理论》。
2.定义、内涵探讨阶段(1978-1987年)
(2)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在讨论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时,也交织着对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当然这种探讨大多数是与电化教育作比较进行的,分别从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学的方法等这些方面来探讨教育术的定义、内涵。在涉及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表述时,又大多是介绍西方国家的。
3.学科体系形成阶段(1987年至今)
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基于三个原因:国外教育技术学的介绍与借鉴;我国在80年代中期对教育技术学有关理论方面的系统探讨;1986年教育技术学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定。教育技术学充分利用了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吸收前沿科学的方法论精华,使教育技术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完善了它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运林、李克东、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历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2]叶显发费伟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评析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评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