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1、1.1.1技术、教育技术及其发展概述技术technology,是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的物质手段、智慧手段与信息手段的总和。教育技术是人类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片、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学媒体体现出来。无形技术指在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策略,以及教育思想、理论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和真正内涵。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体

2、系-手工技术时代-传统教育技术以机械和电器技术为基础的体系-机电技术时代-视听媒体教育技术当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体系-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对应传统教育技术,并经历了漫长发展。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包括:竹简、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主要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有形技术的运用,主要包括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由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把“直观性”作为一项教学原则正式提出。但并没有在当时的实践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他按照直观教学原则编写的

3、一本带有150幅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可见的世界1658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直到19世纪初期,直观教学才开始在欧洲流行,并迅速传到美洲大陆,使得直观教学成为教育者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机电技术时代对应视听媒体教育技术,视听媒体的应用源于19世纪视听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除了物化视听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观念形态的技术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标准参照评价、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理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视听技术是能够传递声音和图像的机械设备及电子设备,较早问世的传递图像的设备包括幻灯

4、机1845、无声电影1860等;传递声音的包括留声机1877、录音机、无线电收音机等;有声电影1923和电视1924是最早能够同时传递声音和图像的视听设备。经验之塔理论CoreofExperience由美国视听教育专家埃德加戴尔EdgarDale在视听教学法1946中提出,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育技术学史上最重要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有:越底端经验越具体,越顶端经验越抽象,学习者的身份由直接参与者逐渐转变为真实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变为间接经验的观察者;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有效的教学之路应充满具体经验,教学的最大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的同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

6、“直观教学之父”。当时的教学主要采用实物、模型、图画、表演等来辅助教学;18-19世纪直观教具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照片、磁铁、地球仪、无声电影、幻灯等进一步推动了直观教学。视觉教育理论家以霍本CFHoban为代表,他在课程视觉化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视觉教育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各种媒体分类的层级模型。他认为,有四个因素决定视觉教具的价值:教具本身的现实性、学生过去经验的范围和性质、教室环境与教学目的、学生智力成熟因素。视听教育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电视进入教育领域,原有的视觉教育已经不能涵盖当时的教学内涵,视觉教育便发展成为视听教育。视听教学初期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设备、资料、专

7、家而导致视听教学发展缓慢。在二战期间,视听教育率先在军队和工业的发展中取得成效,利用有声电影技术,美国在短短六个月把1200万缺乏军事知识的百姓训练成海陆空作战部队,把800万青年训练成军火制造与船舶制造的技术工人。1946年戴尔EdgarDale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为了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视听传播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学校中的视听材料和视听设备剧增,教育电视由试验阶段到实用阶段,教学程序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教学器材的自动化、教学教材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特点日益明显,逐渐引发了“什么是视听教育”的重新讨论。1961年美国教

9、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AECT),并于1971年启用。新名称整合了“传播”与”技术”这两个概念,并将其实践领域定名为”教育技术“,很快得到西方国家的追随。1.1.3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在我国,电化教育的出现,是教育技术这个领域兴起的标志。电化教育的兴起建国前,电化教育是在国外的影响下进入我国的,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南京、无锡、苏州一些学者和有关学校倡导,因其在教育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才得到政府部门的注意。但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政府对教育不够重视,故电化教育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始终未能有大规模推广。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建国,中国进入一

10、个全新的历史时代,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电化教育处(后改名为幻灯处),负责全国电化教育,从此电化教育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建国后的1950-1965年间,我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加快了发展步伐,全国范围普及广播电台教学、电视教学;高校开设电化教育选修课,讲授电化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各中小学所在地区纷纷设立电化教育馆,负责幻灯、电影、录音、广播的推广。但1966年开始的文革使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电化教育也未能幸免。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文革后,我国的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复。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为了便于学校电化教育的开展,经国务院

13、育从媒体论转向过程论和系统论;科学系统论将教育技术从有形的物化技术转向无形的智能技术。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理论认为开放性、动态平衡性、自组织性、等级结构性、整体性、复杂性、关联性、时序性是所有系统具备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所研究的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分析系统、要素、环境这三者的关系。各国的教育技术实践受到技术基础、理论水平、文化价值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教育技术的定义丰富多样。美国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五个阶段1963定义视听传播时期“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目标

15、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利用,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学习。“这个定义在1963定义之上,从信息设计扩展到学习资源的设计;并首次使用了”管理“术语,反映了专业人士对”管理“的重视。1977定义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技术是一个提出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综合有机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联系。“定义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教育技术是一个综合有机的过程,包含与人类学习有关的一切因素;其次,这个过程是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思想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最后,教育技术的着眼点只是实际应用。19

THE END
1.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在学科实践上,教育技术学始终引领与指导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风雨同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教育信息化2.0阶段,人工智能开始深度影响教育思维与教育实践,教育技术学的发展面临着时代变革的挑战。在教育技术学发展40年之际,回顾学科的历史成就,梳理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展望未来,既有历史意义,也有https://cs.nankai.edu.cn/info/1044/1210.htm
2.教育技术发展简史chaofirst一、萌芽阶段(19世纪末) (一)教育技术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带来了工业领域里的划时代变革:一方面,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的巨大发展,推动经济的迅速上升;同时,工业革命又引起人口的集中,乡村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极大的需要,也提供了当时发展教育所需的技术,并带来了教育理论的https://blog.sina.com.cn/s/blog_713e7cad0100ohbv.html
3.浅析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院和研究机构也逐渐增多,教育技术学开始从一个相对边缘的学科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3. 整合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 在这个阶段,教育技术学开始关注如何整合各种媒体和技术来支持学习和教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和移动设备的出现,教育技术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来创造更丰富和https://wenku.baidu.com/view/64d893ab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