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通知科技部发布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一个始终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原创公众号

国科发资〔2020〕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

01

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

1.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3.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报送。

——专业机构受理项目预申报。为确保合理的竞争度,对于非定向申报的单个指南方向,若申报团队数量不多于拟支持的项目数量,该指南方向不启动后续项目评审立项程序,择期重新研究发布指南。

——专业机构组织形式审查,并根据申报情况开展首轮评审工作。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答辩评审。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专业机构对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对于拟支持项目不超过4项和10项的指南任务,是指在满足项目立项条件的情况下,该研究任务所支持项目数分别不超过4项和10项;对于支持1~2项的指南任务,原则上只支持1项,如答辩评审结果前两位的申报项目评价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立项支持,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02

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

1.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且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与其有业务指导关系的单位,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推荐其会员单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其行政区划内的单位。推荐单位名单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开发布。

03

申报资格要求

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4.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项目(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课题)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课题)总数不得超过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项目(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退出项目研发团队后,在原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本重大项目。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20年12月31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参与本重大项目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项目(课题)。

6.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为项目预申报材料一并提交。

7.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8.项目的具体申报要求,详见项目申报指南。

04

具体申报方式

2.组织推荐。请各推荐单位于2020年6月1日16:00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逐项确认推荐项目,并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010-58882999(中继线),program@istic.ac.cn。

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010-68104417。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根据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的部署,科技部组织编制了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现予以正式发布。

本重大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创新和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按照并跑、领跑两步走战略,围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五大方向持续攻关,从基础理论、支撑体系、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四个层面构筑知识群、技术群和产品群的生态环境,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妥善应对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人工智能成为智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新型感知与智能芯片、人工智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创新应用等4个技术方向启动22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5.6亿元。项目鼓励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指南技术方向“2.新一代人工智能共性关键技术”和“4.人工智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创新应用”所属任务的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指南技术方向“3.新型感知与智能芯片”所属任务的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各研究任务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项目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并实现对应的研究目标。除特殊说明外,各研究任务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所含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实施周期为3~5年。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的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基础理论部分研究任务1.1—1.5的申报要求详见具体申报说明。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分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1.1脑结构和功能启发的新型神经网络模型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神经网络计算模型依赖大量标注样本、鲁棒性和适应性差、可解释性不足、能效比低等局限,研究受特定神经环路启发,发展具有记忆、稀疏编码、自适应等特征的新一代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大规模复杂网络的高效学习和计算方法,发展复杂网络学习泛化性理论;设计具有自适应能力的神经网络结构,突破自学习、小样本学习、可解释性等智能新理论与新方法。

考核指标:构建具备学习、记忆等认知能力的大规模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具备自适应可迁移能力,噪声环境下的模型性能有数量级提升;设计自学习、小样本学习方法,相同性能条件下所需标注数据数量级减少;通过知识归纳和迁移,对模型结果和性能提升具备可解释性;开源新型神经网络计算数据、模型和代码等。

申报说明:本任务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4项,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2个,所含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2家。

1.2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感知—学习—决策神经网络模型

研究内容:构建以脉冲神经元和脉冲信息表达为核心的脉冲神经网络计算模型,研究基于脉冲时空模式的监督学习、强化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元学习等多种类脑学习机制,建立具备生物合理性和生物可解释性的多尺度脉冲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充分借鉴脉冲神经工作机制,研究面向多模态、不确定信息的感知、学习、决策的贝叶斯理论和模型,实现神经元编码、学习和记忆融合的视听觉感知—学习—决策等复杂环路神经网络功能,以无人机、机器人等为载体探索自主智能实现途径。

考核指标:感知—学习—决策神经网络计算模型要求具备生物合理性与生物可解释性;模拟学习和记忆融合的自主感知—学习—决策协同计算,能够支持基于复杂视、听、触、嗅觉等感知的类脑自主学习与决策,具备多模态信息整合、知识泛化和概念学习能力,同一模型支持5种以上学习、记忆和决策任务;构建支持具有多尺度生物合理性的大规模类脑脉冲神经网络框架,开源类脑学习与决策脉冲神经网络数据、模型和代码等。

1.3认知计算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开放、动态、真实环境下推理与决策重大问题,开展常识学习、直觉推理、自主演化、因果分析等理论和方法研究,重点突破刻画环境自适应、不完全推理、自主学习、对抗学习、智能体协同优化等特点的认知计算理论和算法,在跨媒体智能、自主智能、群体智能或混合增强智能等智能形态方面实现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形成能适应多种智能形态的认知计算框架,构建大规模、共享开放的跨媒体常识、客观规律和时空事件等知识库,提出并实现通用认知测试方法;在对抗决策、人机混合或自主学习中形成和常识结合的认知理论,建立相应算法在开放环境下鲁棒性显著提升的验证环境;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认知智能水平评测体系。

1.4以自然语言为核心的语义理解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从互联网海量文本、自然标注大数据和多模态关联数据获取开放域知识等问题,研究基于知识图谱、事理图谱等大规模多元知识的自然语言语义分析方法,研究可理解、可解释文本生成方法,研究通过与环境和社会跨模态交互的语言进化计算模型,突破层次深、鲁棒性强、对稀缺语料适应能力好的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为认知智能提供通用语言模型、生成方法和基本工具支撑。

考核指标:从互联网海量文本中自动获取知识和语义分析能力得到可验证的数量级提高;自主提出5个以上语言文本分析和生成任务,达到与人类可比的认知水平;形成跨模态表达的语言理解基本模型,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模态实体、事件理解、对话理解基准测试集;开源基准学习和测试集合、模型和语言理解基本工具等。

1.5高级机器学习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自涌现等特点的机器学习新理论;研究不完全信息下推理决策与演化完善的学习理论;研究具有可解释性的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研究小样本学习、深度强化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迁移学习、表征学习等理论和模型;研究量子机器学习、对偶学习、分布式学习、主动学习、元学习及其它高级机器学习基础理论和方法等。

考核指标:围绕上述研究内容和具体需求场景,形成从数据、模型到算法的理论成果,建立可验证的系统,并开源数据、模型和代码等。

申报说明:本任务为开放性研究项目,申请者可就该方向中涉及的部分研究内容进行申报,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具体的考核指标。项目负责人需为1980年1月1日后出生的青年研究人员。该研究任务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项目不下设课题,每个项目所含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2家。

新一代人工智能共性关键技术

2.1人工智能安全理论及验证平台

研究内容:针对深度学习等模型,研究可信度量方法和安全形式化验证方法,支持复杂智能系统内在结构与行为功能的一致性、可达性、安全性判定;研究包含智能组件的软件系统的模型化开发和验证技术以及基于动态数据收集的安全认证模型与方法,研制建模、开发与验证一体化工具;在黑盒与白盒不同场景下,研究基于差分测试、变异测试、动态符号执行测试等软件测试技术的智能系统测试方法和测试样本的自动生成等关键技术;针对恶意样本等攻击手段,研究具有可扩展性的可认证鲁棒学习模型,研究新型的对抗实例训练策略及验证问题关系,提高测量防御技术的有效性;研究软硬件一体的安全攸关复杂智能系统的安全验证技术、优化技术和硬件架构安全适配。研究基于验证与测试技术的智能系统全周期安全评估、鲁棒性验证和性能保障技术与方法,形成相应的认证规范流程。

考核指标:建立多领域技术融合、支持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自主安全防御的理论体系;提出不少于3种具有群体智能鲁棒性构造、恶意攻击自动识别的安全自动化攻防技术;突破安全关键复杂智能系统的可信验证技术,支持不少于3种常见深度学习模型及1种常见开发框架的安全结构度量和形式化验证,参数规模不低于百万级;突破软硬件一体验证与优化技术,支持不少于3种硬件环境。建立支持主流大数据集上亿级神经网络参数的智能安全防御与性能验证测试,实现准实时运行响应;开发一套针对人工智能系统的攻击防御平台,支持多种针对人工智能系统的攻防对抗推演。

2.2以中文为核心的多语种自动翻译研究

考核指标:在即时和近远场翻译场景下,实现哈萨克语、阿拉伯语、俄语、泰语、马来语、越南语、印尼语、维吾尔语等多个小语种到汉语之间的双向语音翻译和图片翻译,形成面向多种应用场景的自动翻译系统和验证应用;小语种近场口语翻译的忠实度和完整度可达到人类同传水平;近距离、少噪声条件下,印刷品识别准确率达到98%以上,翻译忠实度超过90%;远距离、多噪声条件下,非印刷品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翻译忠实度超过80%。

2.3安全可信的人机共驾系统

研究内容:针对动态、开放的真实交通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适应性差、安全性弱等问题,研究人类驾驶员和智能驾驶系统同时在环共享驾驶权的人机共驾方法,实现人在回路的数据、信息、语义及知识等多层次的人机交互与协同;建立人机协同的多模态感知、意图理解的计算模型,实现人机一致性的情境理解与预测、决策与控制;研究可解释、可信的自主决策与可解译的决策过程模型与算法,形成人机混合决策的在线评估理论与方法;构建人机共驾的云学习平台和支撑环境,实现安全、可信、舒适的智能驾驶。

2.4无人集群系统自主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及验证

研究内容:针对高动态、不确定、资源受限等复杂环境,面向协同区域搜索、集群优化调度等多任务应用需求,研究无人集群系统的通用/开放式体系架构和建模方法,提升无人集群系统的场景适应能力和异构无人自主系统间的互操作能力;研究不确定和资源受限条件下高质量传感数据处理、共享及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提升无人集群系统的分布式态势感知与认知能力;研究可引导、可信任、可进化的集群无人系统规划、决策与控制技术,提升无人集群系统的鲁棒性和智能化水平;面向灾害救援、环境监测、区域物流、应急处理等应用场景,进行基于无人集群自主协同的验证。

2.5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品质检验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以具有产品型号多样、材质透明反光、尺寸大小不一、质检岗位劳动力密集等特点的典型制造领域为验证场景,针对产品材质、加工工艺、表面形貌、折反光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和外部环境光的不确定性,研制具有人眼仿生机理的成像系统;针对复杂背景下高效率、高精度、弱对比、多种类的缺陷检测要求,研究小样本、弱监督、强噪声条件下具备强适应能力的外观缺陷技能学习关键技术;研究海量工业外观数据的快速重塑映射管理方法,实现若干典型工业外观数据库的构建;研究知识增长型的学习模型建立方法,实现甄别技能的在线学习与增强;研究技能迁移学习方法,实现多类别外观的技能高效传授,解决制造行业外观检测环节用工难的行业痛点。

考核指标:构建不少于10类符合指南特点的工业外观缺陷大规模数据库,指标具有行业领先性;开发可在线学习与增强的甄别学习技能平台软件,形成任务迁移学习能力,实现不同质检任务迁移单次不超过0.5小时;在典型场景下达到并超过人工检测能力,召回率大于97%,准确率大于95%;可面向不同质检场景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具有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品质检验关键技术,在不少于2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形成代表性应用。

2.6复杂社会信息网络下的风险感知与智能决策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多源、异构和跨模态复杂社会信息,研究语义融合、网络表征和动态演化的理论框架;提出面向多维度、多尺度社会信息网络的风险感知、智能分析和群体决策的社会计算范式,研究和构建融合全球多语种、跨模态大数据驱动的社会风险机理和分析模型与方法;研究信息网络的实体及关联知识联合提取方法,构建支撑风险评估与智能决策的时序知识图谱,研究复杂社会网络图表征学习框架,提出领域知识与大数据驱动的超大群体智能决策方法,支持智能决策的自主评价与推演;构建面向重大需求的风险预警、智能分析、群体决策的软硬件一体化大数据计算平台。

考核指标:具备融合全球20个以上语种、10万家公开信息源的大规模社会信息的获取和融合能力;构建面向社会信息风险与决策的千万级结点、亿级边的知识图谱,研制不少于100种社会风险感知与智能决策算法模型;具备在百亿级条边规模的社会复杂网络上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实现千万级节点规模网络上的分钟级搜索响应和分钟级挖掘与推荐计算能力;在不少于2个面向重大社会风险预警和智能决策的典型领域进行规模化应用验证。

2.7亿级节点时序图谱实时智能分析关键技术与系统

考核指标:构建面向金融领域的千万级知识图谱,涵盖不少于5个领域,实现多个领域知识图谱的关联与融合;时序图谱支持金融风险防范领域常用的时序复杂边,具备单节点10万tps、集群200万tps关联图构建能力,每笔处理平均延时在10毫秒以内;亿级节点量级下实现不低于4层时序复杂关系的查询,平均延迟小于1秒;支持基于时序关联图的金融实时风控场景高级认知模型研究,具备可解释性,并在不少于5家金融机构进行风险防控的应用验证。

2.8复杂版面手写图文识别及理解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千万教师日常担负大量试卷和作业阅卷工作的减负迫切需求,开展多学科多题型纸笔考试和作业的智能阅卷技术研发,基于教育大数据、跨媒体分析及自然语言理解等,突破面向纸笔考试及作业的复杂版面分析、手写图文及公式识别、作文自动评分、文科答案语义理解评分、理科解题步骤分析评分及抄袭检测等智能阅卷关键技术,实现与教师阅卷能力协作的增强型高可用智能阅卷系统研发。

考核指标:面向初高中真实考试作业数据的智能阅卷场景,复杂版面分析的准确率达到99%以上,中英文作文的字识别准确率达到98%以上,手写图文及公式识别准确率达到96%以上,中英文作文自动评分及文科简答题评分的人机一致性达到人人一致性的99%以上,典型理科解题步骤分析评分的人机一致性达到人人一致性的95%以上,抄袭检测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智能阅卷技术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以及10所以上学校实现常态化应用。

2.9拟人化人机交互服务关键技术与系统

2.10混合增强在线教育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在线教育存在情境多变难感知、用户体验难适配、认知过载易迷航等难题,研究虚实结合的体验式、沉浸化学习技术与环境;研究学习行为分析、意图理解、认知状态追踪等学习认知模型,实现学习认知过程的多维度、跨学科跟踪;综合多模态人机交互、知识图谱、强化学习等方法,研究面向个性化伴学的智能导学方法,打通学习规划、内容推荐、辅导答疑等环节,构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虚拟智能助教和导师;研究基于人机混合智能的群体化学习组织、激励、评测、辅导和优化方法,建立支撑群体化课程学习和在线实践的智能平台;研究混合增强在线教学质量综合分析和优化方法,探索数据驱动的智慧教育新范式。

考核指标:实现大规模在线教育混合增强智能环境和平台,在中小学的科学教育、高职技能培训、大学专业教育等领域进行应用;提出能够有效体现人机混合智能的虚拟助教和导师图灵测试方案,并在2个典型学科和规模人群进行测试验证;在学习效率、学习兴趣等方面提出人机混合增强教学环境的评估体系和具体评估指标;给出基于10门以上学科、20家以上学校、面向上万学生规模化验证的评估结果。

2.11室内服务机器人自主学习与进化关键技术

新型感知与智能芯片

3.1基于混合器件的神经形态计算架构及芯片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生物脑工作机理的可计算模型实现,开展信息存储与处理一体化理论研究,设计易于硬件实现的神经元、突触及网络模型;研究基于硬件的神经网络动态配置、神经元地址快速并行查找和在线学习技术,设计新型神经形态计算架构;研究应用于神经形态芯片的新型器件及其集成技术。突破混合器件集成的大规模神经形态芯片技术,构建神经形态芯片与现有计算机系统结合的混合计算应用平台。

人工智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创新应用

4.1开放环境复杂制造过程智能调度方法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工业互联网开放环境下、复杂制造过程调度面临的大规模异构制造资源高度动态不确定性等问题,研究基于全类型数据处理和领域知识深度迁移的复杂制造任务自适应感知与调度方法;研究面向制造云端与边缘侧动态协同的异构制造资源高效调度方法;研究大规模跨组织、强耦合、不确定性制造应用流程协同优化调度方法;突破异构制造系统自适应集成技术、大规模制造资源协同云排产技术;研制面向工业互联网开放环境的智能制造资源云平台,提升制造过程整体效率,提高关键高价值设备工作效能、利用率和使用寿命,实现工业企业降本增效,面向高端装备、汽车等典型离散制造业,在资源协同、协同设计、协同生产等典型场景开展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开放环境复杂制造过程监测与调度方法技术体系;建立面向复杂制造过程调度的边云协同人工智能框架,形成至少5种制造大数据与迁移学习融合驱动的新型调度算法及调度服务;研制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开放环境智能制造资源云平台,形成规模化企业和制造资源集聚;面向高端装备、汽车等至少3个典型制造业行业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在落地应用中实现制造资源利用率提升5%以上,产品制造周期缩短10%以上。

4.2工业领域知识自动构建与推理决策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制造业全产业链中核心业务环节,面向多行业、多学科、多源异构、跨媒体的工业数据,研究工业制造机理和专家经验的知识表达范式理论;研究基于常识和专业知识图谱的工业跨媒体、多学科知识抽取、融合、验证、迁移、演化和表示学习技术;研究面向全产业链协同工作流的情境自适应知识索引、推理、推荐、可视交互决策技术;研制工业知识抽取与推理引擎,建立工业产业链知识协同平台,面向智能制造供应链、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典型业务领域开展智能决策应用研究;研究工业领域知识开放共享平台隐私侵犯与信息泄露防护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涵盖超过亿级支撑性数据的工业领域本体库及工业领域知识模型;研制工业知识抽取与推理引擎,建立工业产业链知识协同平台,具备知识自动抽取与构建、推理与推荐、智慧决策等服务能力;建立工业领域知识自动构建与推理决策的指标体系及测试方法;面向智能制造供应链、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典型业务场景,选择工业知识服务能带来显著效益的3个工业领域进行应用验证。

4.3智能医生助理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临床诊疗中信息负载高、医生重复劳动强度大、基层医院诊疗错误易发等问题,研发智能医生助理系统。研究复杂异构高维动态数据的汇聚、融合技术,实现患者信息的多模态全景呈现;研究视听觉、触感等识别与理解技术,实现诊疗过程关键信息的智能交互;突破含因果性医学知识图谱的自动生成技术,实现从大规模临床数据、临床诊疗指南与共识、大规模高质量医学文献等向医疗知识转化,支撑疾病诊疗过程的辅助决策;面向临床重点科室,在智能分级导诊、辅助诊断与治疗、电子病历辅助录入及质控、患者共决策与随访等环节开展应用。

考核指标:构建可灵活拓展的患者信息全景可视化工具,形成5种以上多源异构知识和多模态临床信息融合分析模型;构建面向多科室、基于临床数据的含因果性知识图谱,并具备持续动态更新和知识推理能力,对临床知识覆盖率大于90%,推理准确率大于95%;构建包含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智能医生助手,可面向不少于5个临床重点科室提供类人水平的医生助理服务,并在至少5家三甲医疗机构和10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应用。

4.4肿瘤多学科诊疗的影像分析辅助系统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肿瘤多学科辅助诊疗,研究跨模态医学影像的综合分析技术,提高肿瘤诊疗的精准性及全面性。研究影像数据的多维度、跨模态检索与匹配技术,为医学循证提供依据,支撑临床最佳治疗方案的决策;研究可解释跨模态推理技术,通过对推理不确定性建模,优化跨模态融合和人机分工;围绕肿瘤诊疗过程,构建医学循证、精确诊断、预后预测、疗效监控等模型;针对原发性与继发性肿瘤的诊治开展临床验证,提升临床决策效率和精准率。

考核指标:面向肿瘤多学科诊疗,构建人机协同的医学跨模态影像分析辅助系统,生成符合人类医生使用习惯的辅助诊断及治疗解释;针对包括常见原发性胸部肿瘤、腹部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至少3种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医学场景,模型具备可解释性且医生采纳率大于90%;分析辅助系统在至少5家三甲医院开展应用验证,所针对病种每类纳入病例不少于3000例,每个纳入病例至少包括2个影像模态(如超声、X-ray、CT、MRI等),所有纳入病例均以病理数据作为“金标准”。

4.5医疗行为多维度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智慧医院建设,研究医疗行为的多模态感知并通过人机协同实现医疗流程的智能化。研究医疗行为的多维度感知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医疗行为时空特征表达、医疗行为细粒度识别、医疗行为操作合规性评估;突破复杂应用场景下的人机协同关键技术,实现医务人员操作流程优化;在合理的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前提下,研究全方位监测不同患者生活习惯、饮食特征、运动模式、作息规律、精细行为等对医疗结局的影响,为科学的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考核指标:面向急诊、ICU、护理等各类复杂医疗场景、代谢舱等具备动态连续采集临床及生命体征功能的密闭实验性舱体,构建开放性的大规模多模态医疗行为数据集,经过标注的数据规模不少于10TB,均匀性覆盖至少20类医疗行为;医疗行为感知系统对各类医疗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大于80%,在此基础上的合规性识别准确率大于90%;开发至少2类医疗流程辅助智能软硬件样机,在对应使用场景中完成人机协同验证,并在至少2家三甲医院落地应用。

THE END
1.基于Web的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源码+lw+部署文档+讲解等)具体实现截图 管理员:首页、个人中心、用户管理、学习路线管理、阶段类型管理、博客详情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普通用户:首页、个人中心、博客详情管理等 论文参考 代码参考 @IgnoreAuth @PostMapping(value = "/login") public R login(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String captcha,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www.ctyun.cn/zhishi/p-429150
2.springboot毕设程序设计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程序+论文然而,当前市场上的在线学习平台种类繁多,但专门针对程序设计领域,特别是毕业设计相关的学习平台尚显不足。许多程序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面临资源分散、学习路径不明确、缺乏实践机会和互动交流平台等问题。因此,设计与实现一个集课程学习、算法训练、竞赛资讯及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毕设程序设计在线学习平台,显得尤为https://blog.csdn.net/wuzhou110/article/details/144254304
3.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交互式学习设计(2)表7- 3 课程效果评价表13 第1 章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在线学习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始逐渐被开发,而网络教学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中也开始占有一定地位。 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交互式学习设计(2):http://www.youerw.com/jisuanji/lunwen_205227_2.html
4.在线学习平台的UI设计与前端开发任务书在线学习平台的UI设计与前端开发任务书 程序功能需求描述必填: 本课题旨在设计设计一款面向校外人员的在线学习平台。 系统面向不同用户:(1)面向教师pc端,包括学生管理中心,学习进度、课程问答、成绩管理、我的题库、课程资料、教学计划、课程订单记录等。(2)面向学生pc端,包括课程浏览模块、习题提问模块、个人中心模块http://www.biyezuopin.vip/onews.asp?id=12955
5.计算机毕业设计范例15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任务的设计、制作和管理等工作。通过运用任务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强技能、掌握方法、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二是利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探究中掌握知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运用探究式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40616130224_3879194.html
6.如何实现在线学习的有效互动和个性化—中国教育在线1、课前任务发布:依托学生远程学习平台发布教学任务书,教师将教学设计的重要知识点以MOOC的形式上传到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在线视频、见面课件、课程讲义、课程随堂视频等教学资源,同时将作业测试及考核标准一并上传到平台。 教师通过平台公告发布教学要求及相关面授通知。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之后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课程,加深理解,https://cdce.eol.cn/1031/353032.html
7.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8.北京中信集团“先锋在线”党建云平台社会·法治4. 在学习功能之外,增设了多种应用和服务,为用户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价值。该平台将中信集团图书赠阅、协同培训、健康运动、公益活动等优质服务整合输出,还利用“中信云”的人工智能技术,试点人脸和声纹识别、智能客服、知识图谱等服务。应知应会、工作任务书、组织生活频次、通知公告、问卷调查和党员社区等大量功能应用,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8/0321/c418370-29881423.html
9.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研究内容:采用新方法构建高质量工业微生物全基因组代谢网络模型库;针对工业微生物开发系统的代谢流计算分析方法,建立全基因组代谢网络模型与高效准确的代谢流分析软件平台;基于代谢途径的计算设计构建化学品的最佳合成途径;发展胞内能量与物质的调控技术,实现代谢网络模拟理性设计和基因表达的精准调控,实现工业菌株的高效合成https://dost.hainan.gov.cn/kjxw/mtjj/201906/t20190618_2606030.html
10.在线产品课程设计.docx游戏化学习:设计在线产品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任务,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社交媒体互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创建课程群组,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问题,增加课程的互动性。教学创新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十、跨学科整合本课程将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跨学科知识的交叉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8518244.html
11.年度部门工作总结及计划(精选16篇)按照“统筹规划、动态推进,整合共享、融合渗透,全面推进、示范引领”的原则,研究确立具有亦庄特色、符合亦庄区情的智慧城市组织机构、工程建设、项目运营与投融资模式,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把智慧城市战略转化为可操作、项目化的业务系统和服务工程,做好任务分解并强化落实。围绕公共安全、资源能源、环境治理、https://www.ruiwen.com/jihua/5352910.html
12.幼儿园调查报告15篇五、任务书设计说明 一、课程设计目的 建筑设计专用周是为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实地分析,培养我们审视和观察建筑的功能、流线、空间等能力,然后自己在已获得条件下进行建筑设计,提高我们的制图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制图习惯。 二、设计内容、技术条件和要求 幼儿园设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设计,因为其服务对象很特殊,是三到六https://mip.jy135.com/diaochabaogao/1233550.html
13.任务书范文10篇10、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认真记写学习笔记,每月完成2篇通讯信息,全年完成2篇调研文章,年内至少在省市县级各类刊物、媒体或网站上分别发表通讯信息1、2、3篇。 任务书范文篇2 1、坚持经常性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和现代礼仪等知识,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创建学习型园区。https://www.wendangwuyou.com/fw/131398.html
14.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1)师资建设对接唐山及周边相关产业,形成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基地与产业基地的深度对接,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构建专业教师技能工作室,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研发平台兼职,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开发新产品、创新新工艺、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二、建设任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弘扬工匠精神,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依托河北科技师范https://www.hbqazj.com/article-detail/b05A0AyB
15.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旅游景点带一本书去旅行.ca4123..黄金海烟台列车时刻表.故宫虚拟旅游..重庆周边旅游攻略.天沐温泉..武汉4.为社会和自主学习者提供终身教育平台 通过构建以中高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为核心的共享型学习教学任务猫猫村,兼职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的38%。 (3)建设专业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屡次斩获殊荣,备受好评。https://www.loghao.com/lvyou/xinxi/81/14297.html